明朝 方逢年生平简介?方逢年历史评价?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知识养成了思想,思想同时又在融化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方逢年生平简介?方逢年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方逢年生平简介?方逢年历史评价?
方逢年
南明隆武二年(1646)八月的一天,一位壮年汉子急匆匆地走在浙闽一带,向福京(今福州)方向赶路。此时正值战乱,南明军队与清军在此屡屡交锋,百姓弃家避乱不归,如此长途跋涉、急奔于昼夜的人引起了附近驻扎清兵的注意,喝令停住搜身。一清兵从汉子的衣襟中掏出一个光滑圆溜的蜡丸。中年汉子一看事情不妙,撒腿就跑。怎奈清兵人多势众,将其扭住,送往中军大帐。
来到军营大帐,清兵将事情经过上报后将蜡丸呈上,清兵主将拆开蜡丸,里面有信一封,展开一看,原来是在钱塘江边捉住的残明大臣方逢年派人送往福京的密信。中军主将拍案大怒,立刻传命,将降臣方逢年押上来……
方逢年,字书田,号师蛮,遂安(今浙江淳安西)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选庶吉士,天启四年正月授编修,二月充起居注。三月任《实录》纂修。
天启四年(1624)五月,方逢年与兵科左给事中章元儒主试湖广。他所出的题中有这么一句话: “巨珰大蠹。”这里“珰”本是一种饰物,后来逐渐饰于宦官的帽子上,成了宦官的代称。“蠹”的意思是“祸害”。方逢年自己还补充说:“普天下难到真的没有有用之才了吗?撇开了士大夫而到那些穿黄衣服的内臣之中,寻求像皋、夔、稷、契那样的人才。”皋、夔、稷、契均是五帝时舜帝的大臣。皋即皋陶,掌刑司;夔,掌音乐; 稷,掌农业; 契,掌教化。这些人都是舜在位时的贤明之臣,名传千古。方逢年的这段话是对当时魏忠贤阉党一手遮天的不满,呼吁明王朝天子,要在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中选拔人才,不要宠信内臣。“那些穿黄衣服的内臣”无疑是指当朝秉笔太监魏忠贤的阉党之流。
魏忠贤,肃宁(今河北)人。小时候是个无赖,因赌博输了钱,被债主逼得走投无路,自施宫刑,变姓为李,易名进忠,混进宫中充当太监。和客氏搭上关系而得到熹宗皇帝朱由校的宠信。让他恢复魏姓,赐名忠贤。
原来,朱由校幼年丧母,由奶妈客氏抚养长大,朱由校即位后就封客氏为“奉圣夫人”。魏忠贤就是依靠客氏而获得秉笔太监这一重要职位。魏忠贤这班阉党得到皇帝信任后乘机从中弄权,勾结外廷官僚,操纵朝中一切大权。
天启五年(1625)二月,方逢年主试湖广时出的题和说的话被魏忠贤知道了,顿时暴跳如雷,气得面色发紫,破口大骂:“反了,反了,方逢年,你是个什么东西,竟敢与我作对。今日小小编修,竟能如此猖狂,待到官高职升以后,天下还有谁能管得了你。哼,今天不给你点颜色看看是不行了。”此时的方逢年可谓是“不知天高地厚”了。一个翰林编修,明目张胆地与当朝实权派人物作对,那还了得。魏忠贤咬牙切齿一番,随便寻了个理由,将方逢年降秩三级,贬到京外任职。刚过一年,魏忠贤的党羽分子御史徐復阳为了巴结魏忠贤正在寻找机会表现自己。听说此事大喜,于是他也无中生有地再次劾指方逢年,说他在考场上胡言乱语,抨击朝政,扰乱人心,故意挑唆考员对朝廷不满等。熹宗皇帝持怀疑的态度,环视了一下群臣。这时早有阉党爪牙出班跪奏: “方逢年时时盛气凌人,定是做得出来的。”于是方逢年被一削到底,瞬间又成为庶民百姓,回乡谋生去了。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熹宗朱由校死于懋德殿,遗命皇五弟信王朱由检即皇帝位,朱由检于八月二十四日登极,是为思宗,定翌年为崇祯元年。熹宗皇帝死后,魏忠贤也活到了头。思宗即位后,就着手铲除魏阉势力,宦官专权的局面结束了。
十一月初二,河南提学副使潘曾?上疏奏荐: “前朝翰林编修方逢年被削职为民,本无方逢年的过错,皆因魏忠贤之辈谋陷而致,请万岁恩准方逢年复官任职。”思宗皇帝点头同意。于是方逢年被重召入京。
崇祯四年(1631)十月,左春坊左中允杨世芳、刘必达主持武科会试。发榜后,大街小巷议论纷纷,说有舞弊行为。皇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将杨世芳、刘必达削籍。改命左谕德兼侍讲方逢年,左中允兼编修倪元璐重新再试。所取的翁英等120名中,与杨世芳、刘必达所取相同的仅30余人。此时,后金兵围大凌河。就在崇祯二年(1629)十月,后金皇太极亲自率军入塞劫掠,取道蒙古,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掠夺大量人口、财富而去。张献忠又于米脂县(今陕西北部)聚众造反。内乱外侵造成了时局不稳。方逢年认为此时正值用人之际,奏请皇帝殿试武举。皇帝也真的有此兴趣,来个武科殿试,选出王来聘为殿试武科状元。并且传命,今后形成制度,武举殿试就从此开始了。
崇祯七年(1634)六月,方逢年晋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古代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的主管官),八月为北京国子监祭酒。九年四月廷推阁臣时被推为候选人,十二月为礼部右侍郎。十年十月直东宫讲读。
崇祯十一年(1638),清军对明王朝大举用兵,侵入长城,攻州破邑,长驱南下,此时崇祯帝慌忙派各路军马拦截,由大学士杨嗣昌统掌调度。虽然各路援军云集京津,却仍抵挡不住清军攻势。致使清军深入内地两千多里,30余战皆捷,掠夺山东、河北两省,攻破城池50余座,俘获人口46万,金银百余万两,明朝督师卢象升战死巨鹿,济南城破。为此,崇祯帝斥官无能、恨将无谋、怨兵无勇。下令撤职查办战败总兵,巡抚等数十人,一度造成守将缺乏。无可奈何,又下诏令廷臣举荐戍边有用之才。此时方逢年推荐了汪乔年。
汪乔年,字岁星,遂安人。天启二年进士,官授刑部主事,历郎中。后迁任青州知府,陕西右参政。自幼喜爱武功,经常骑马外出习武,弓刀剑戟样样拿得起。方逢年与他是同乡,同时中进士,也知道汪乔年为人正直,一片报国之心。经方逢年的推荐,汪乔年迁升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曾奉诏掘李自成的祖坟,李自成恨之入骨,被俘于李自成时破口大骂,被割舌,车裂而死。
十一年六月,崇祯帝想增补阁臣,诏令廷臣70多人,于中极殿亲自发策考试。崇祯皇帝说: “近年来,天灾非常频繁,今年也是这样,而且夏季旱灾更为严重。四月间,山西下了一场大雪,这是不吉祥的征兆。众位爱卿,都是我大明朝廷心腹耳目之重臣,现在你们不要再有什么避嫌的顾虑。现在的局势你们也都知道,在平定逆贼的过程中,屡屡不见功效,围剿之兵不能回撤。北面满清又立为国,多次冒犯我大明中原,边塞戍守所需的粮饷越来越紧张,老百姓也贫困到了极点,有些地方连维持正常的生活也有困难。这些事情,都如干薪起火,会越来越严重的。解除困难有何良计、平定战争有何妙法,你们都来发表意见吧!”这天正逢大雨,殿外水花四溅,雷声轰响,殿内群臣面面相觑。过了很久,出班跪奏的仅37人。然而,此时崇祯皇帝心里早已暗暗确定阁臣人选,只不过是故意做了个假“试”。二十四日,方逢年与程国祥、杨嗣昌、蔡国用、范復粹入阁议政。自八年张至发开外僚入阁先例后至今,方逢年五人中竟仅方逢年一人为翰林学士,程国祥等四人都是外僚廷臣。
这年冬天,刑科奏摘参未完疏,皇帝本意是对贪赃犯科的刑部尚书刘之凤治罪,令方逢年票拟。方逢年却上了一道疏,认为那些因为贪赃营私而违章犯科的,本人削职了,家人流放了,还要连累本族及亲戚,如同瓜蔓相连,牵扯太多,这样恐怕对大明帝业不利,请求从轻发落犯案之人,而且在票拟时,将刘之凤的罪定得轻。这大大违背了皇帝的意愿,故而刚刚入阁不久的方逢年就遭到了皇帝的一顿训斥。方逢年暗自思忖:自己一片利国保民之心,皇上不但不知不用,反而大加训斥,辅佐这样的皇帝,只能空有一片报国之心,而壮志难酬。既得不到天子信任,再忧国忧民又有何用?不如早归田园,待机报国。于是方逢年就告罪引退。崇祯帝还在气头上,见方逢年自己要求辞职,不加思索随口答到: “准奏。”如此简单,方逢年被罢职回籍。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宣布建国,号“大顺”,年号“永昌”,改西安为“西京”,并且调整和加强了中央政权机构,初具开国规模。二月,李自成乘胜前进,指挥大军东渡黄河,出兵山西,克太原,兵分两路向北京挺进。三月中旬,主力部队拿下北京门户居庸关,兵抵北京城下。十九日崇祯帝走投无路,吊死于煤山(今故宫景山)。消息传到陪都南京,城中官员一片慌乱,为使朱明王朝苟延残喘,忙于江南半壁拥立新君。福王朱由崧淮安称帝。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将朱由崧迎入南京,改元弘光。复召原官入京,因凤阳总督马士英所阻,方逢年未能入京。
不足一年,南京沦陷,弘光政权覆亡。浙中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世孙鲁王朱以海,封国兖州,逃难于此,三次召方逢年至台州,商议南明政权的延续问题。鲁王接受方逢年的建议,于闰六月称监国于绍兴。
第二年(1646)六月,清兵破绍兴,鲁王朱以海于钱塘江边乘船遁入海中,方逢年与方国安等臣赶到江边时只见孤帆一点。鲁王把他们留给了清兵。方逢年顿时跪叩于海,嚎啕于地,同群臣被清兵捉住,被迫投降。然而,这位忠心耿耿的亡明大臣在降清后,却时时寻找机会出逃。当他听到唐王朱聿键流落至闽,已由郑芝龙、黄道周拥立后,便千方百计派人暗中将一蜡丸密信送交唐王。那知密信被截,密计败露,不但联合未成,反而赔了性命。八月,方逢年被清兵杀于延平。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汪康年生平故事简介,汪康年历史评价,汪康年怎么死的?
汪康年,初名灏年,字梁卿,后改名康年,字穰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1860年1月25日(清咸丰十年正月初三)。其父汪养云,清咸丰举人,初授教谕,后纳资为广东候补知县。汪康年年幼时随父在粤就读私塾
李东阳李东阳,字滨之,号西涯,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李东阳祖籍是湖南茶陵人,因为他的父亲李淳在京城金吾卫当军士,所以全家居住在北京,称为戍籍,按明朝制度,戍籍之户是要世代当兵的。李东阳从小
孙如游一孙如游,字景文,余姚(今属浙江)人。生年不详,卒于天启四年(1624)。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累官礼部右侍郎。万历四十七年(1619)冬,礼部左侍郎何宗彦乞假回家,署中无人掌印。内阁
隆庆四年(1570)时,俺答部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件。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率众投降明朝大同巡抚方逢时。史载此事与俺答三娘子有关。《明史》称俺答三娘子原名克兔哈屯(蒙名钟金哈敦),是俺答的外孙女,容貌清丽
胡家玉一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个震奋人心的消息传到江西新建:年仅19岁的胡家后生在殿试中名列一甲三名,成为该年大考的探花郎。人们奔走相告,争相传播这一喜讯。这位胡家后生就是后来名列朝班,官至左都
吕蒙正一开运三年(946),契丹国的皇帝耶律德光发兵推翻了不听命的“儿皇帝”——后晋出帝石重贵。就在政局大变的这年,距后晋京师开封(今属河南)不远的河南(今河南洛阳),吕龟图喜得贵子。吕龟图是个起居郎
留正一留正,字仲至,宋泉州永春(今属福建)人。六世祖留从效在宋太祖朝中做事,为清远军节度使,后封为鄂国公。绍兴十三年(1143)留正考中进士。留正一生连任三朝宰相,在治国安邦方面很有办法。早在任尚书堂
张廷玉清王朝定鼎北京后,按照“左宗庙右社稷”的古制,在紫禁城正门——午门的左侧建立了太庙。太庙分为前、中、后殿,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场所。其中,太庙中、后殿供奉着清太祖以下帝后及太祖以上四世祖先的神位,前
梁国治一公元1723年,也就是在雍正皇帝登基的这一年,在中国的南方,山青水秀的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的状元梁国治。梁国治,字阶平,号瑶峰。
徐元文徐元文,字公肃,江南崑山人。元文生性深沉,聪敏好学,与兄弟徐乾学、徐秉义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被人称为“三徐”。顺治十六年(1659),徐元文中了进士,而且名列榜首,不仅徐家眉笑颜开,就连顺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