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张廷玉生平简介?张廷玉历史评价?
Posted 康熙
篇首语: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张廷玉生平简介?张廷玉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张廷玉生平简介?张廷玉历史评价?
张廷玉
清王朝定鼎北京后,按照“左宗庙右社稷”的古制,在紫禁城正门——午门的左侧建立了太庙。太庙分为前、中、后殿,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场所。其中,太庙中、后殿供奉着清太祖以下帝后及太祖以上四世祖先的神位,前殿两庑则以王公、功臣配享。由于清朝统治者长期奉行“首崇满洲”的政策,所以得以入太庙配享的多是满族显贵,汉臣难以企及。有清一代,汉族大臣配享太庙的惟有一人。他便是本篇主人公、安徽桐城人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叙及清代前期——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间——的政治历程,这位两朝宰辅是位不可不提的重要人物。
一
康熙十一年(1672)闰七月里的一天,翰林院庶吉士张英等32人奉召前往太和殿, 参加由康熙亲自主持的满文考试。经试,张英成绩优异,被特授为翰林院编修。过了不久,即在当年九月初九日,36岁的张英再得佳音: 他的妻子姚氏当天为他又生了一个儿子。这是张英的次子,取名廷玉。张英风度端重,学问渊博,很注意对子女的培养。张廷玉长至7岁时,张英便为其延师授业。在学习过程中,张廷玉表现出了聪颖的秉赋。到了10岁那年, 他已读罢《尚书》、《毛诗》,且粗通大意。张英为此欣然命笔,作诗道: “驹齿初龆髮覆眉,可怜聪慧异群儿。已通典诰兼风雅,远胜而翁十岁时。”从11岁开始,张廷玉在诵读经书之余又学作诗章,进步神速,时常博得乃父开怀一乐。康熙二十六年(1687),张廷玉和表兄刘伯顾、侄子张若霖一同由京返皖应童子试。此番考试,督学命题“足躩如也揖所与立”,诸生皆颇感棘手,张廷玉却为文从容,深得督学嘉奖,被拔置县学生员第六名。本来,张廷玉打算于当年秋天再应乡试,但被父母劝止。次年,他遵奉父母之命,娶妻姚氏。姚氏乃已故刑部尚书姚文然(字弱侯,亦是安徽桐城人)第六女。婚后,张廷玉在科场上一度失意,先后两次应乡试都未中式。康熙三十五年(1696)八月,张廷玉第三次在江宁(今南京)参加乡试。出闱后,他大病了一场,几乎断送性命。九月,乡试发榜,张廷玉中式第25名。按例,顺天及各省中式举人的试卷都要解京由礼部组织磨勘。在磨勘官、复勘大臣们审阅本科江南乡试试卷时,张廷玉的文字大获好评,顺天学政李光地将其论为通场第一。次年二月,张廷玉本应在京参加会试,因张英奉旨充任了会试正考官,张廷玉遵例回避,未曾与试。
康熙三十八年(1699),张廷玉遭逢一悲一喜: 悲的是夫人姚氏患疾不治而亡,令张廷玉颠倒徬徨。去世之前,姚氏遣人赴金陵为张廷玉聘下了侧室吴氏; 喜的是父亲张英登上了相位,于当年十一月得授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第二年春,张廷玉参与会试,名列杏榜第45名。继而,他经过殿试得中三甲进士,被选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奉旨学习清书(满文)。由此,张廷玉正式踏上了仕途。
在进入仕途之际,张廷玉不乏便利条件: 父亲张英身在相位,很得康熙信任; 兄长张廷瓒也已出仕多年,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文行为馆阁所推重。康熙四十年(1701)十月,张英以衰病乞休,被允准以原官致仕。离京前,他奏请交还内城赐第,康熙表示: “此屋即赐与卿的两个儿子居住,朕日后见到卿子,便如同见到了爱卿。”虽然有着自身的便利条件,但张廷玉并未妄恃父兄而懈于自律。身为庶吉士期间,他研习清书废寝忘食,非常刻苦。在翰林院庶常馆举行的多次考试中,他每每名列第一。康熙四十二年(1703)四月,他在散馆考试中再拔头筹,得授翰林院检讨。当年,他还奉旨充任了《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康熙对致仕家居的张英心有挂念,对勤勉上进的张廷玉亦有所眷顾。康熙四十三年(1704)四月里的一天,康熙将张廷玉召至畅春园,询问了张英家居近况,又命张廷玉当场赋诗,以把握其文学功底。当张廷玉呈上两首七言律诗,康熙甚为满意,命交与大学士陈廷敬,载入《皇清文颖》中。当日,张廷玉奉旨侍值南书房,成为了皇上的近臣。五月,他充任了《御选咏物诗》、《佩文韵府》两书的纂修官。十二月,他又奉命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并被赐与御书大“福”字和一幅“晓漏追趋青琐闼,晴窗检点白云篇”对联。此后,张廷玉屡次被赐与御书匾额、御书扇、内府宫纱、良马等物。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两次南巡,张廷玉皆身在扈从之列,并两次见到了至清江浦迎驾的父亲。为此,他曾写下了“今朝大慰晨昏愿,御舸前头拜老亲”的诗句。其间,他还曾三度随康熙出口避暑、行围塞外、抚绥诸蒙古部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张廷玉再次扈从康熙出口避暑。七月,他的家人赶至热河行宫,送来张母姚氏去世的消息。当时,张廷玉身抱危疾,御医正连日为其诊治。康熙谕示: 此时不可将凶讯告诉张廷玉,待其病情好转再相告不迟。10天之后,当张廷玉已接到讣告时,康熙又特遣内侍传谕,让张廷玉体贴亲心,勿过于悲恸,到家时传旨问候乃父起居,其本人于一年后仍来京师,在内廷编纂行走。九月二十四日,张廷玉风尘仆仆地赶回了桐城。未料想,在他抵家数日前,乃父张英因病业已撒手离世。按照封建礼制,“父母之恩,昊天罔报”,为人子者需丧居守制三年以尽孝道(这里所说的三年,只是头尾相接的27个月)。张廷玉就此具奏恳请终制,不必于一年后回京,使自己能够从容料理父母的丧事。康熙答应了他的请求。康熙四十九年(1710)十二月,张廷玉和家人将父母合葬于龙眠山的双溪。在家丧居期间,张廷玉还做了一件善事: 桐城陈家州一带遭受了水灾,灾民纷纷外出觅食,张廷玉见状和家人设立了粥厂,又发动邑人捐助米谷,使灾民的困境有所缓和。康熙五十年(1711)二月,张廷玉服阕回京,奉旨仍侍值南书房。次年四月,他被任命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此后,他又多次扈从康熙至口外及畿辅等地。康熙五十四年(1715)二月,他奉旨担任了会试同考官。此前,他曾先后两次担当过此任。在阅卷过程中,张廷玉洁己奉公,公平取士,颇得士子们称道。这年四月,康熙谕示内阁大学士及翰林院掌院学士: “张廷玉学问素优,且长期在内廷供奉,其勤劳数倍于外廷翰林,宜加迁擢,以示奖励。”据此,张廷玉先是升为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继而迁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后来,他又由侍讲学士擢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另外还充任了经筵讲官。
张廷玉以政绩向康熙和朝中群臣证明了自己决非滥得宠眷之辈。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他奉特旨升授刑部左侍郎。莅任后,他殚心竭虑,治狱务求平允,不敢一事疏忽。同僚每遇重案,都很愿意与他商榷一番。这年冬,山东出现了盐贩王美公等聚众劫夺富户、青州生员鞠士林倡教聚众的事情,巡抚、总兵官竭力捕辑,擒捕了150余人。翌年二月,康熙特命张廷玉同都统陶赖、内阁学士登德前往济南察审案情,并很关注案犯曾打出“王”、“将军”等名号,认为似有叛党嫌疑。张廷玉抵鲁后仔细检阅卷案,断定案件属于盗案而非叛案,案犯们打出的“义勇王”、“飞腿将军”等名号不过是市井混称,不足深究。另外,若按案犯自供查究下去,需拘提株连2000多人,断非妥当。最后,张廷玉等将案件作为盗案归结,又本着罪疑惟轻、宣扬皇恩的原则,就在押的150余人分别予以即时正法、发遣等处理,此外未曾查捕一人。康熙接到奏报,对张廷玉等人的处理十分满意。由鲁回京后不久,张廷玉由刑部调任吏部左侍郎。当时,吏治废驰,康熙屡次申饬要严格铨政。为此,身在吏部的张廷玉做出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他做到了绝苞苴,杜请托,并惩治了数名奸胥猾吏,严肃了铨政。到了这一时期,即在康熙末年,作为名相之子的张廷玉升转部院之间,融会文学经济,已岿然负有台辅之望。
二
在雍正朝,张廷玉达到了其政治生涯中的颠峰。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康熙驾崩,新君雍正帝登上了大位。雍正早年在上书房读书时曾师从于张英,对自己这位老师印象颇佳。身在藩邸时,他与老师之子张廷玉亦有过接触,了解了张廷玉在刑部、吏部的良好表现,对其才干、学识不乏器重之意。在雍正登基前后,张廷玉受命偕翰林院学士阿克敦、励廷仪办理几筵祭告文字,每日敬诚应奉,所撰文字皆详赡称旨。雍正几度对张廷玉予以勉励,并于当年十二月提升张廷玉为礼部尚书,又命其充任《圣祖仁皇帝实录》副总裁官。
雍正元年(1723)正月,张廷玉与朱轼、徐元梦、嵇曾筠三位大臣一道被选为皇子的老师,在懋勤殿上书房接受了皇子弘时、弘历、弘昼的揖师礼。其中,弘历便是后来的乾隆帝。对于文臣而言,充任皇子老师是颇为荣耀的事情,非当朝硕学宿儒难与此任。同时,在上书房教书的师傅受到较为特殊的礼遇。王公大臣见到皇子都要双膝跪下,惟上书房师傅则以捧手为礼而不跪。充任皇子师傅数月后,张廷玉奉旨署理都察院左都御史。八月,他卸下署理都察院事,又受命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雍正对张廷玉讲: “你学问优长,器量雅重,完全可以担当此任。”在赐与张廷玉的御制诗中,有“大政资经画,讦谟待讨论”之句。九月,张廷玉转任户部尚书。这一年,张廷玉还先后充任了顺天乡试主考官及会试正考官。另外,他还分别充任了《明史》、《四朝国吏》总裁官。可以说,进入雍正朝后,张廷玉在仕途上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气象。
雍正三年(1725)七月,张廷玉奉旨署理大学士事。次年二月,他正式登上了相位,拜文渊阁大学士,仍兼理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事务。雍正五年(1727)十月,张廷玉晋文华殿大学士。雍正六年(1728)三月,他又晋为保和殿大学士。当年十月,因吏部尚书事务无人管理,雍正特召张廷玉面谕: “吏部事务最关紧要,必得公正无私、朕所深信的大臣方可委任。你职掌繁多,岁无宁日,朕本不忍再以吏部事务加累于你,但再三想来,朝臣中还是由你接管吏部最为妥当。”于是,张廷玉兼署吏部尚书。
在登上相位之前,张廷玉曾疏言: 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等府毗连闽、粤,有不少无籍流民在那里入山种麻,搭棚居住,号曰“棚民”。随着岁月推移,棚民生息日繁,不乏结伙抢劫之事。请敕令督抚题补廉能州县官员,对棚民晓谕约束,编入户口册籍,毋许遗漏。其中,若有膂力技勇及读书向学之人,可查明具详,分别考验录用。按照朝廷规定,凡妇人自30岁以下守节至50岁者,准予旌表。张廷玉提出,生前守节已历15年的已故孀妇,实属享年不永,并非守志不终,可一体准予旌表。登上相位后不久,张廷玉又疏言: 内阁部院奉旨事件俱交起居注馆登记档案,惟有八旗事件一向不交起居注馆,无从记载。请自雍正五年开始,八旗事件亦照阁部之例送馆,以便纂入记注。张廷玉的以上建议皆先后得到了采纳。
雍正日益将张廷玉视为股肱之臣。一次,张廷玉偶患疾病,雍正忙派御医前去诊治,又对近侍讲: “朕连日臂痛,你们可曾知道?”近侍们急忙探询详情,雍正回答: “大学士张廷玉正在患病,岂不如同朕臂痛一样?”既得皇上宠幸,张廷玉并未恣肆忘形,而是始终勤勉奉上,稳重自持。对子侄辈,他亦屡屡以此相劝戒。在另一方面,张廷玉熟稔朝政,时常在雍正面前显示出其过人之处。比如,每逢雍正召对,若被问及各部院大臣和司员胥吏的名姓,他总会缕陈名姓、籍贯及其科目先后,丝毫不爽。
设置军机处是雍正朝的创举,而张廷玉则是首批军机大臣之一。雍正四年(1726),雍正准备用兵西北,特命张廷玉和怡亲王允祥、户部尚书蒋廷锡总管军需事务,并在户部设立了军需房。雍正七年(1729)六月,雍正发兵两路征讨西北准噶尔部,仍命允祥、张廷玉、蒋廷锡(时任文华殿大学士)三人总管军需,其办事地方仍称军需房。次年四月,允祥病危,雍正又特命张廷玉、蒋廷锡和另一名大学士马尔赛协办一切军政机务,原来的军需房则易为军机房。对于张廷玉等三人在军机房的表现,雍正十分满意。十月,他下谕道: “马尔赛、张廷玉、蒋廷锡赞襄机务,公正无私,慎重周详,事事妥协。著各赏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职,仍各加两级。”在清朝前期,授予世职多以军功为主,且明显偏向于八旗世家,张廷玉、蒋廷锡的际遇实为汉族文臣获得世职的起始。张廷玉接到上谕后曾具疏恳辞,雍正表示: “你的功勋在疆场汗马之上,朕意已定,不必固辞。”当年十二月,军机房改作军机处。此后,基于雍正的重视,张廷玉等人协理的军政机务日益增多,军机处成为一个非正式的中枢办事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削夺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原来,内阁有权处理机要政务,群臣奏章也先到内阁,由内阁票签后才交皇上审批。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几乎完全被排斥于机密政务之外,所处理的只有通过题本上行下达的例行事务。内阁大学士虽然品秩很高,若不入军机处兼任军机大臣,则惟有空名而无实权。向来享有议政大权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在军机处成立后亦属有名无实。至于军机处的各种规制,则多是由张廷玉秉奉雍正意旨拟定,然后逐步趋于完善。
归纳起来,雍正朝军机处的职掌大体可归为三类: 即不时召对商讨机务,面奉谕旨草拟文书,审议誉录保存文件。在军机处成立后的两年里,张廷玉算得上军机大臣里最忙碌的一位。特别是在西北战事紧急期间,张廷玉每日被召见多达十余次,入值自朝至暮,未有空暇,有时待至一、二鼓时尚不得归。直到雍正十年(1732)鄂尔泰内召充任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才稍得息肩。在雍正看来,张廷玉是“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他曾御书“赞猷硕辅”四个大字,命内廷工匠制成龙匾颁赐张廷玉。
雍正十一年(1733)三月,张廷玉上疏就刑狱事务提出两点意见: 其一,国家设置监狱,原本是要收禁重罪之人,所以各省人犯都是罪重者收监,罪轻者或令人取保,或交人看守。但是,刑部遇到各衙门送交的人犯,却不论情事大小与罪犯首从,俱一概收禁,听候质审,以致给狱卒胥吏提供了欺凌讹诈的机会,且牵累不少无辜之人。请敕议凡送交刑部的人犯,分别收禁、取保,务除滥禁之弊。其二,刑部引用律例,往往删去前后文词,只摘中间数语,以之与所断之罪相应,甚至有求其仿佛而比照定拟的情况。凡避重就轻、避轻就重、司员营私舞弊、吏书高下其手等项,皆由此而起,亟待予以纠正。都察院、大理寺与刑部同为法司衙门,若刑部引用律例不当,应令都察院、大理寺驳查改正。倘驳而不改,即令题参。如果都察院、大理寺官员扶同朦混,或草率疏忽,则将其一并加以处分。经过九卿议覆,张廷玉的这两点意见皆被采纳。不久,朝廷准备谕祭张英于桐城本籍,张廷玉获假驰驿回乡,举行祭祀典礼。张廷玉离京之前,雍正颁赐帑银1万两作为祠宇祭祀费用,另外还赐予张廷玉冠带、衣裘、貂皮、人参及内府书籍等物。在张廷玉陛辞之日,雍正又手赐玉如意一柄,说道: “愿你往来事事如意。”张廷玉抵家后即派人进京送交了两份奏折。其中,一份是谢恩折,另一份则陈述了途中所见直隶近河州县遭受水灾的情形,请求对水灾偏重地方加赈一月或40日,又请求酌议兴修水利工程,以工代赈。关于赈济直隶被水州县的奏议得旨允行。在张廷玉的谢恩折上,雍正御批道:“朕即位11年来,在廷近内大臣中惟有卿与朕一日不曾相离。朕与卿义属君臣,情同契友。如今分隔一月有余,朕不免每每思念。”当年岁末,雍正颁赐御书“福”字、对联及宝玩、珍味、鲜果等物,吩咐在京的张廷玉六弟张廷
雍正年间,西北准噶尔部、西南苗疆叛服无常。直至雍正末年,上述两个地区的问题亦未得到彻底解决。雍正七年(1729),廷臣奉旨讨论对准噶尔部用兵事宜,张廷玉深知雍正已有用兵之意,因而力主出兵征伐。此后数年里,清军与准噶尔部迭有鏖战,各自都蒙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雍正十二年(1734)七月,在准噶尔部已派人请和的情况下,雍正再次召集廷臣会商西北军事。在商讨过程中,群臣的意见大有分歧。张廷玉审时度势,主张对准噶尔部暂且安抚,若其继续扰乱边地,则当再整兵进讨。最后,雍正根据张廷玉的意见,降旨罢兵息民,遣使议和,使得西北形势趋于缓和。次年春,贵州苗民以古州、台拱为中心发动了大规模叛乱,攻城陷地,屡败官军。为了尽快平息苗疆之乱,雍正特于当年五月成立了办理苗疆事务处,命张廷玉与果亲王允礼、宝亲王弘历、大学士鄂尔泰、刑部尚书张照等人共同办理苗疆事务。此时,雍正已接近了生命历程的终点,而张廷玉即将谱写其政治生涯中新的一段篇章。
三
雍正是经过了激烈争斗才登上皇位的。即位后,他首创了清代的秘密建储制度,即预先选定日后的皇位继承者,秘写其名,然后装在锦匣里,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以备不虞。此外,他就此别书密旨一道,时刻带在自己身边,为异日对勘之用。雍正八年(1730)九月,雍正将载有皇储名字的密旨密示张廷玉。雍正十年(1732)正月,雍正又将其密示鄂尔泰、张廷玉两人。雍正创设的秘密建储制度,对于安定政局、巩固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时分,雍正因急症在圆明园突然去世。虽然雍正之死出人意料,但由于雍正生前对继嗣人选早有安排,因而最高权力的过渡在此时进行得相当顺利。张廷玉首先提议取出当年雍正亲书的密旨,继而当着众大臣于灯下宣读,公开了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的嗣皇帝身份。随后,弘历根据雍正遗旨,任命张廷玉、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原任大学士鄂尔泰四人为辅政大臣。第二天,弘历宣布了雍正的另一道遗旨。在这道遗旨中,雍正盛赞了张廷玉、鄂尔泰的功绩、才干,准予两人日后配享太庙。过了两天,张廷玉等四人向弘历提出: “辅政”之名似有不妥,我等亦不敢担当这一名分,请依照先帝昔日居丧旧例,改辅政大臣为总理事务大臣。弘历允准了这一请求,设置了总理事务处,又命内务府总管在紫禁城筑室数楹,赐与张廷玉等四人,作为其值宿之所。九月三日,弘历在太和殿正式即皇帝位,颁诏大赦天下,改明年为乾隆元年。弘历便是清朝历史上的乾隆帝。
乾隆在设立总理事务处的同时,罢撤了军机处,将原由军机处承担的政务改由总理事务处办理。按照乾隆的旨意,“凡内外一切陈奏事件,先告知总理事务四大臣,再行进呈御批。”张廷玉与允禄、允礼、鄂尔泰不负重托,及时处理了准噶尔、苗疆军务和其他国家事务。在乾隆登极后的第二个月,张廷玉还充任了纂修《世宗宪皇帝实录》总裁官。乾隆元年(1736)正月,张廷玉先是奉旨充任纂修《玉牒》总裁官,随即又被简拔为皇子师傅。开学之日,张廷玉等人与皇长子、皇次子互揖为礼。乾隆还面谕张廷玉等人: “卿等可殚心教导皇子,若皇子不从教诲,卿等不妨过于严厉。设教之道,本是严有益而宽多损。”七月,张廷玉又充任了《三礼传说》总裁官。九月里,清廷继康熙十七年(1678)之后重开博学鸿词科,乾隆命张廷玉同鄂尔泰、吏部侍郎邵基阅看试卷,取中一等刘纶等五人、二等杨度汪等十人。雍正二年(1734)六月,朝廷在体仁阁补试应博学鸿词科的续到者,张廷玉再次担任了阅卷大臣,取中一等一人、二等三人。这年十一月,雍正27个月的大丧期满,张廷玉与允禄、允礼、鄂尔泰请求辞去总理事务的名分,乾隆下令撤销总理事务处,同时又恢复了军机处,任命张廷玉、鄂尔泰和公讷亲、尚书海望、侍郎纳廷泰、班第为军机大臣。
雍正时期,由于张廷玉的援引及雍正的加意擢拔,桐城张氏出仕者众多,俨然形成了不小的家势政治势力。在乾隆初年,这种情况又有了新的发展。据都察院左都御史刘统勋统计: “如今张氏登仕版者,有张廷璐等19人; 与张氏世代姻亲的姚氏居官者,有姚孔振等13人。”时人有言道: “桐城张、姚两姓,占却半部缙绅。”除家族兴隆之外,张廷玉在内阁六部的汉官和各地汉人督抚中也拥有很大影响力。某些汉官甚至认为: “有张阁老在,则天下将太平无事。”当时,在另一位重臣鄂尔泰周围,也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其成员主要是地方满人督抚和京中部分汉官。张廷玉、鄂尔泰两派势力之间不乏勾心斗角之举。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两派政治势力的膨胀与“乾纲独揽”的皇权发生了矛盾。
乾隆本人富于政治才能,而且其非常注意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即位伊始,他就对张廷玉、鄂尔泰抱有些许戒心,指示廷臣不要尽以张廷玉、鄂尔泰所言为是。不过,在乾隆初期的数年里,乾隆自感统治经验尚且不足,需要对这两位经验丰富的老臣有所借重,加之张廷玉、鄂尔泰在乾隆为皇子时都曾是上书房师傅,情面不能马上撕破,所以乾隆在许多场合对张廷玉、鄂尔泰还是优礼有加,以示用人不疑。张廷玉身在总理事务处时,曾被赏给一等轻车都尉。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即在总理事务处撤销后不久,他又被赏给骑都尉世职。当时,若将骑都尉与其原有世职归并,张廷玉所获世职只应到一等子。乾隆又特降谕旨,将张廷玉从优授为三等伯,赐号“勤宣”。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又因“辅弼襄赞,劳绩茂昭”得授太保衔。后来,乾隆曾赐与张廷玉御制诗一首,诗曰: “喉舌专司历有年,两朝望重志逾坚。魏公令德光闾里,山甫柔嘉耀简编。调鼎念常周庶务,劳谦事每效前贤。古今政绩如悬鉴,时为苍生启惠鲜。”乾隆还谕示张廷玉: “朕诗中字字皆是卿的实绩,只恐嘉奖尚且不周。”
事实上,到了乾隆五年(1740)时,经过一番内修外治,乾隆的统治根基已然牢固,张廷玉遂感受到了于己不利的气息。这年四月,乾隆颁布上谕,指出廷臣中存在依附逢迎的行为,告戒张廷玉、鄂尔泰今后要公忠体国,益加敬谨,不得植党庇私。次年十二月,刘统勋上疏揭露了张廷玉党羽太盛的情况,建议乾隆敕令张廷玉会同吏部官员查明张、姚两姓名列部册者,在三年之内停其升转。乾隆立即采纳了这项旨在限制张廷玉势力的建议,并将刘统勋的奏折宣示廷臣,还要求张廷玉对此要采取“闻过则喜”的态度。此后数年里,乾隆在打击鄂尔泰集团的同时,陆续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限制、打击张廷玉的势力。比如,乾隆原本允准张廷玉的伯爵由其长子张若霭承袭,但后来又收回成命,让张廷玉自兼伯爵,不许张若霭承袭。乾隆十年(1745),鄂尔泰病故,为了防止张廷玉乘机发展势力,乾隆以领班大学士须由满人担任为由,将原来班次在张廷玉之后的讷亲擢为领班大学士,而将资历、才能俱优于讷亲的张廷玉抑居其下。乾隆十二年(1747),吏部带领各部院京察一等官员引见,乾隆将其中六人改为二等。在这六人中,吴绂、朱荃、金牲等三人是张廷玉保荐上来的。为此,乾隆认为张廷玉有循私妄举之嫌,而张廷玉随即受到降二级的处分。
浮沉宦海多年的张廷玉政治嗅觉敏锐,自然明了乾隆的用心。张廷玉为人处世本来便小心谨慎,迭遭制约之后更是不露锋芒,韬光养晦。据说,晚年的他十分谦逊随和,聆听他人述事时经常点头称“好、好”。一次,内阁中一名胥吏前来请假,张廷玉问起请假事由,胥吏回答: “刚刚接到了讣告,得知家父去世了。”张廷玉习惯性地随口连称: “好、好”。此言一出,身边人皆掩袂而笑,那名胥吏则哭笑不得,而张廷玉尚不知其所以然。在理政之暇,张廷玉不嗜声色玩好,亦无贪财索贿之举。家人经常看到,年纪高迈的张廷玉手持图书,安坐于室中,阒若无人。
由于张廷玉的明哲保身和其数朝功绩,乾隆对张廷玉虽有打击、制约之心,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抓住大的把柄,因而不便于大动干戈。在乾隆十四年(1749)张廷玉致仕之际,乾隆终于与其发生了正面冲突。这年十一月里的一天,乾隆谕示正在寓所养病的张廷玉,准许其以原官致仕,可在来年春暖时节离京回乡。数年之前,张廷玉已经抱有告退的想法。接到允准致仕的谕旨后,张廷玉随即觐见乾隆,言谈中提及雍正遗诏中允许自己配享太庙的事情,担心日后会有何意外,继而请求乾隆就此事特颁赐一道谕旨。乾隆对张廷玉的这一番言辞感到不悦,但仍然同意了他的请求。次日,本当亲自谢恩的张廷玉没有入朝,而是让长子张若霭代为奏谢,乾隆心中生气,吩咐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拟旨诘责张廷玉的失礼。此旨尚未发下,张廷玉有所觉察,匆匆忙忙入朝谢恩。乾隆认为定是其门生汪由敦暗中通报了消息,气愤之下解去了汪由敦协办大学士和刑部尚书职务,又下令削去了张廷玉的伯爵。乾隆还就张廷玉配享太庙一事表示: “能够进入太庙配享的大臣皆是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勋可与之相比?鄂尔泰尚且有经度苗疆的成就,而张廷玉的长处不过在于勤慎自持、传写谕旨罢了。”此时乾隆仍准许张廷玉日后配享太庙,但又表示: “张廷玉委实不当配享,准其配享实为过分。”
乾隆十五年(1750)三月,曾从师于张廷玉的皇长子永璜去世,张廷玉思归心切,在永璜的初祭过后即奏请离京,结果又遭到了乾隆的重责。乾隆下谕: “自朕登极以来,张廷玉屡进屡退,毫无建树,毫无赞襄。朕对其姑容至今,不过是因其历任年久,如同将鼎彝古器陈设座右而已。”乾隆命将这道谕旨和配享诸臣名单交与张廷玉阅看,让其回奏是否具备配享太庙的资格。惶恐不安的张廷玉在回奏中言称自己既无开疆汗马之功,又无经国赞襄之益,年衰识瞀,愆咎自滋,确实不应配享太庙。大学士、九卿随后议奏: 对张廷玉除应罢享太庙外,还应革去大学士职衔。乾隆稍作宽怠,为张廷玉保留了大学士职衔。同年七月,御史储麟祉揭发了四川学政朱荃匿丧赶考、贿卖生童的劣迹。因朱荃与张廷玉是儿女姻亲,已回到桐城的张廷玉遂受到了牵连。乾隆下令张廷玉交还历年受赐物品,又没收了张廷玉在京城的两处寓所,将其存于寓所中的1. 5万两白银一并没收,算作替朱荃补交赃款。经过乾隆的大力惩创,张廷玉在朝中的声名急剧下跌。
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张廷玉在桐城去世,享年84岁。此时,乾隆对张廷玉的恨意已然消减,遂加恩处理张廷玉的身后之事。张廷玉被赐祭葬,加谥号为“文和”,仍按雍正遗诏配享太庙。时过二十余年,乾隆在一首御制诗中述及张廷玉:
风度如九龄,禄位兼韦、平。
承家有厚德,际主为名卿。
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
述旨信天二,万言顷刻成。
缮皇祖实录,记注能尽诚。
以此蒙恩眷,顾命配享行。
及予之莅政,倚任原非轻。
时时有赞襄,休哉国之桢!
悬车回故里,乞言定后荣。
斯乃不信吾,此念讵宜萌?
臧武仲以防,要君圣所评。
薄惩理固当,以示臣道贞。
后原与配食,遗训敢或更?
求享彼过昭,仍享吾意精。
斯人而有知,犹应感九京。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田中玉生平故事简介,田中玉历史评价,田中玉怎么死的?
田中玉,字蕴山。1869年10月(清同治八年九月)生于直隶临榆(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小高连庄。其父田润,长年在外经商。田中玉七岁入本庄私塾,1878年,因父病故辍学。稍长,与人合伙在山海关南海开
张廷玉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人物,他是一个不贪财、不拉帮结派不揽权、做事稳重的人,所以雍正皇帝很喜欢他。张廷玉生前经历了三个朝代,可是他在生前却不受乾隆的“待见”,虽然他死后乾隆为他做足了面子。张廷玉是怎么
张廷玉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人物,他是一个不贪财、不拉帮结派不揽权、做事稳重的人,所以雍正皇帝很喜欢他。张廷玉生前经历了三个朝代,可是他在生前却不受乾隆的“待见”,虽然他死后乾隆为他做足了面子。张廷玉是怎么
张廷玉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人物,他是一个不贪财、不拉帮结派不揽权、做事稳重的人,所以雍正皇帝很喜欢他。张廷玉生前经历了三个朝代,可是他在生前却不受乾隆的“待见”,虽然他死后乾隆为他做足了面子。张廷玉是怎么
张廷玉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人物,他是一个不贪财、不拉帮结派不揽权、做事稳重的人,所以雍正皇帝很喜欢他。张廷玉生前经历了三个朝代,可是他在生前却不受乾隆的“待见”,虽然他死后乾隆为他做足了面子。张廷玉是怎么
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后却得到入庙的殊荣。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进士入官,在康熙年间入...
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后却得到入庙的殊荣。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进士入官,在康熙年
张廷玉剧照 清朝时期的大臣张廷玉,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辅佐过不同的君主,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张廷玉简介 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
张廷玉简介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后却得到入庙的殊荣。雍正王朝张廷玉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
人物档案 姓名:张廷玉 字:衡臣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清朝 出生地:安徽桐城 出生时间:公元1672年 去世时间:公元1755年 职业:清朝官员 主要成就:建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