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徐元文生平简介?徐元文历史评价?
Posted 军饷
篇首语:荣誉和财富,若没有聪明才智,是很不牢靠的财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徐元文生平简介?徐元文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徐元文生平简介?徐元文历史评价?
徐元文
徐元文,字公肃,江南崑山人。元文生性深沉,聪敏好学,与兄弟徐乾学、徐秉义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被人称为“三徐”。
顺治十六年(1659),徐元文中了进士,而且名列榜首,不仅徐家眉笑颜开,就连顺治帝也大喜过望。他在乾清门召见徐元文后,觉得此人很不一般,于是便亲自告诉皇太后,对徐元文大加赞扬,说: “我今年得到了一名佳状元。”随后就把徐元文封为翰林院修撰。以后只要一有机会,顺治帝就会让徐元文光耀一番。有一次,徐元文随顺治帝到南苑,顺治帝让他骑上御马转了几圈。顺治帝读书的地方叫孚斋,徐元文奉命撰写了《孚斋说》,顺治帝看后大加称赞,下令立即刊行。康熙初期,江南拖欠赋税的情况非常严重,不知怎么搞的,徐元文竟被牵连进去,被贬官为銮仪卫经历,后来事情真相大白,证明徐元文是冤枉的,于是又官复原职,后来又被补为国史院修撰,几经提拔,出任国子监祭酒,当上了经筵讲官。
徐元文比较文雅、持重,说话畅达,音调宏亮,很适合讲官工作,因此,他每次进讲,都会博得康熙帝的好评。徐元文在国子监干了四年,很有成绩。他修正文体,整顿条教,建立规矩,端正教风,对那些顽皮的八旗子弟,他动辄鞭挞,厉声训斥,八旗子弟对他非常敬畏。康熙帝对此非常赞赏,曾对内阁大臣说: “徐元文当祭酒,很严肃,也很有规矩,以后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康熙十三年(1674),徐元文被升为内阁学士,后改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并任日讲起居注官,负责教育训练庶吉士。
在此之前,熊赐履经常在讲坛上大讲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有一次康熙帝想了解一下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得失情况,便令这些讲官们参照《通鉴》和四书宣讲。临徐元文进讲时,他以朱子的《纲目》为线索,然后把关系到国君德行和治理国家的事件挑选出来,先摆出儒家对这些事件的评论,再结合自己的看法,尽情发挥。从徐元文“按期进讲”来看,康熙帝可能满意这种讲法,至少对这种讲法不反感。
康熙十八年(1679),徐元文奉诏监修《明史》。徐元文深知,要修好《明史》,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内行,二是有比较齐全的材料,于是他上疏康熙帝,请示全面搜寻遗书,同时推荐了李清、黄宗羲、曹溶、汪懋麟、黄虞稷、姜宸英、万言等人到史馆工作。如果哪位因故不能参加,必须把所著的书交上。《明史》编修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徐元文就被调补为内阁学士。当时有人提议派大臣巡方,徐元文不同意,说:“向来派御史巡方,因为有台长约束,所以很少把事情搞坏;如果派大臣巡方,有人就可能作威作福,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谁能禁止得了?”徐元文怕他们一意孤行,便直接告诉了康熙帝,使这些人的主张没能付诸实施。
康熙十九年(1680),就在清军彻底平定“三藩”之乱的前夕,徐元文被康熙帝提拔为左都御史。清朝君臣在庆幸即将平定“三藩”之乱的同时,也看到了吴三桂的降兵对清朝造成了军饷的困难。既然这些人已经投降,清朝就得负担他们的军饷,军饷从何而来?这实在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为此,徐元文上疏康熙帝,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说,吴三桂的余孽已旦夕伏诛,跟他叛乱的人大都被逼迫不得已而为之,应当允许他们改过自新。如果他们仍留在本地,自然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把他们调到别处,得花很多搬迁费; 如果派别的将领去管理他们,就会引起他们的猜疑; 如果令他们归旗,这些人因放纵既久,一时难以约束。由此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对那些武职及入伍者与绿旗一起录用,其余的全部解散为民,这样就可节省军饷。至于耿精忠、尚之信、孙延龄的部下,应当全部解散。接着徐元文又请求康熙帝革除“三藩”弊政。他把“三藩”的弊政详细分类: 在广西共有五项,一是盐埠,二是渡税,三是总店,四是市舶,五是鱼课; 在福建共有四项,一是盐税,二是报船,三是冒扰驿夫,四是牙行渡税; 在云南也有四项: 一是勋庄,二是矿厂,三是圈地,四是冗兵。康熙帝对徐元文的意见很重视,命令有关单位讨论执行。
彻底平定“三藩”后,朝廷搞了一次大型的庆祝活动,许多大臣也被胜利所陶醉,纷纷对康熙帝歌功颂德,唯独徐元文居安思危,对康熙帝说: “圣人作周易,在泰、丰、既济诸卦当中留下了殷切告诫。虽然现在万象更新,但皇上更应倍加儆诫,更应告诉大小官员洗心革面,共襄大业,切勿满足于现状,忘记蓄养国家元气,现在当务之急,应当振纲纪以崇大体,核定名实以课吏材,崇尚清议以定国是,严肃廉耻以正人心,端正教化以图治本,抑制投机以儆官邪,鼓励节俭以敦风俗,清正名分以绝奸诈。”康熙帝还算开明,不仅没有责备徐元文,反而同意他的意见。
在徐元文出任左都御史时,御史刘安国主张检查隐占土地,一些州县官员为了升官,往往虚报,老百姓却深受其害。徐元文对此大加指责,称其名为增加税收,实际上是消耗粮户。在平定云南之前,国家鼓励捐官,规定捐官到任三年如果称职可以升转,如果不称职则予以罢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的弊病越来越明显,于是徐元文便上疏说,捐官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不能长期坚持,请在收复云南之日,下诏停止。
徐元文虽慷慨激昂,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彻底平定“三藩”之乱后,朝廷进一步严肃了窝藏逃人的禁令。杭州将军马哈达因民间藏匿逃人的现象比较严重,便请求由自己去处理这件事情,希望不要移交有司处理。徐元文认为,这样将会更加扰民,于是建议督抚会同马哈达共同处理这件事。当时在京师内有一些奸诈之人,经常掠夺平民卖到旗下,徐元文上疏康熙帝,请求严加禁止。当时还有一些人因故被罢了官,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有人却商量让被罢官的人捐献财产,然后再恢复他们的官职,而徐元文却认为这样做弊病太多,坚决不同意,使这些人的图谋最终没能得逞。
徐元文谨于礼法,一身正气,敢于同邪恶势力作不懈的斗争。他在任左都御史时,相继弹劾了福建总都姚启圣、杭州副都统高国相、两淮巡盐御史堪泰及御史萧鸣凤等权贵。姚启圣为人奸诈,高国相纵兵虐民,堪泰包庇贪官,萧鸣凤居丧无礼,但没人弹劾他,只有徐元文上疏弹劾,才将他们绳之以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一向做事比较谨慎的徐元文因在推荐湖北按察使时所举不实,被降了官职,五年之后,又重新出任左都御史,并很快被提拔为刑部尚书,不久又被调到了户部; 次年,出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管翰林院事务。
徐元文谨于礼法,家教很严,但他的大哥徐乾学却豪放不羁,以权谋私。康熙二十九年(1690),两江总督傅拉塔弹劾了徐乾学的子侄以权谋私,言词之中将徐元文牵连进去。康熙帝虽没对徐元文治罪,却让他提前退休,回老家安度晚年。徐元文离开北京,沿运河南下,当他的船经过临清时,关吏大加搜索,除了几千卷图书之外,几乎再无他物,便对徐元文的廉洁赞叹不已。徐元文回到老家仅有一年就去世了。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蒋鼎文生平故事简介,蒋鼎文历史评价,蒋鼎文怎么死的?
蒋鼎文,字铭三,浙江诸暨人,1895年1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三十日)生。父亲蒋子朗,在乡务农,由于嗜赌,家境日渐破落。蒋鼎文十岁入象山私塾读书,十五岁转入浬浦镇翊忠书院求学。1912年考入绍兴
舒赫德舒赫德(1710—1777),字伯容,舒穆鲁氏,满洲正白旗人。祖父徐元梦,曾任礼部侍郎。父亲席格,曾任员外郎。舒赫德在雍正六年(1728)便由笔贴式升任内阁中书,入值南书房,又迁职侍读,晋升监察
康熙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康熙二十二年,迁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以讲学负声誉,大学士明珠欲网罗之,其迁词曹直讲筵,明珠尝荐于皇上。徐元梦以明珠方擅政,亦不附明珠。后因德格勒私抹起居注案,夺官逮下狱,几
历史人物 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徐元文简介,顾炎武是如何勉励徐元文的
人物生平少年得志徐元文在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读书学习,14岁时经考试被录取为当地生员。他所读的书以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乐》六部书)为主,也常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力求明了事理
本名:徐元梦字号:字善长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徐元梦的人物介绍 徐元梦(1655年—1741年),字善长。姓舒穆禄。满洲正白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康熙二十二年,迁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
·徐元植徐元植,物理化学家。长期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尤其是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研究方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徐元植,1933年5月4日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城(今温州市
徐元诰字鹤仙,江西吉安人,1877年生。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毕业。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江西司法司司长,司法筹备处处长,江苏沪海道尹等职。1923年3月任江西省省长;同年改任江苏高等法院院长。1927
> 科举及第效力清廷>> 徐元文(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先祖原居江苏常熟,后九世祖徐良举家迁到昆山,因而徐家成了昆山望族。曾祖父为明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祖父、父亲均为明朝的贡生;
知名人物 宋子文生平故事简介,宋子文历史评价,宋子文怎么死的?
宋子文,广东海南文昌县人,1894年12月4日(清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七日)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基督教徒家庭,父母给他取英文名字“Paulos”(保罗)和中文名“子文”,意思是希望此儿将来能像圣徒保罗一样在
胡家玉一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个震奋人心的消息传到江西新建:年仅19岁的胡家后生在殿试中名列一甲三名,成为该年大考的探花郎。人们奔走相告,争相传播这一喜讯。这位胡家后生就是后来名列朝班,官至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