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清代名臣徐元文的故事

Posted 国子监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讲述清代名臣徐元文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讲述清代名臣徐元文的故事

2、徐乾学的生平简介 徐乾学有哪些比较出名的学生?

讲述清代名臣徐元文的故事

>   科举及第效力清廷> >   徐元文(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先祖原居江苏常熟,后九世祖徐良举家迁到昆山,因而徐家成了昆山望族。曾祖父为明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祖父、父亲均为明朝的贡生;母亲是昆山顾家的名门闺秀,舅父就是明末清初赫赫有名的爱国硕儒顾炎武。> >    徐元文从小沉静向学。他专攻六经,旁涉百家。做学问力求明理致用,对“诸子百家之言”能通晓故实,刻意探索本原。其作文赋诗,清雅明达,从不粉辞饰章。 他书写工整端正,从无一字潦草,体现了他笃实笃(dǔ)实:实在。的性格。当时,江浙继承东林、复社遗风,文人们喜欢结社,徐元文喜爱理学,对才子雅 士们的浓艳情词厌恶至极,不愿与他们为伍,于是和兄徐乾学、弟徐秉义也组织了文社,取名“慎交”,一时之间,博得了一些文人的赞赏。> >    二年(1645)五月,清兵攻破南京,但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并没有因明福王政权的败灭而消歇,反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清统治者为了稳定江南地区这半 壁江山,在武力镇压反清力量的同时,又从“文治”方面箝制箝(qián)制: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反清思想,利用“开科取士”这一科举制度笼络江 南汉族地主阶级,消弭他们的“反抗”之心。就在这年,清廷正式实行科举制度。> >   顺治五年,14岁的徐元文获补诸生后,跟随兄长徐乾学赴 南京参加省试,落榜后发奋读书。顺治十一年,徐元文再次参加省试,榜上有名,顺治十六年,徐元文参加殿试,殿试后,顺治皇帝认为徐元文才华出众,名字吉 祥,仪表堂堂,特赐状元及第。于是徐元文便成为徐家第一位新科状元。其后,他的两位兄弟也先后高中探花,声名遐迩的“昆山三徐”从此踏入仕途。> >    清初对科举及第、愿意为新政权效力的汉族士大夫是恩宠有加的。徐元文的传胪(lú)典礼异常隆重,通常在太和殿举行的传胪典礼,这次特意改在御殿乾 清门举行;新科状元原是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朝冠进殿受封的,此次则恩赐冠带蟒服裘靴晋见。顺治皇帝召见徐元文后,对他非常欣赏,他得意洋洋地对孝庄皇 太后说:“今岁得一佳状元。”徐元文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深得顺治帝的恩宠,多次被召见,还曾被留膳宫内。有一次徐元文随顺治帝游南苑,顺治帝破例厚待 他,让他骑御马。> >   徐元文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更加专心向学,他治学严谨,且多有独立见解,对儒家经籍从不循章守句、沿袭成说,即是对先 儒的定论,也是以自己的观点去力求“举其要,畅其旨”。他治学态度又十分谦逊,不懂绝不装懂。有一次。他随顺治帝造访方丈,顺治帝向他询问佛家经籍,他坦 诚地回答说,自己没有研究过这方面的学问。顺治帝也没有瞧不起他,反而说:“此人大有见解。”顺治帝对徐元文的学问非常赏识,曾让他为自己的书房《孚斋》 写篇文章,阐述读书之道。徐元文受命执笔,写了一篇《孚斋说》,顺治帝阅后点头称善,特命工匠刻印刊行。一时之间,诸生学子把这篇文章奉为读书之“知 要”,纷纷抄录,挂于书房。> >   清除弊端整顿学政> >   清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除开科取士外,为重点培养人才,还明令地方学校向清廷最高学府国子监贡献生员,这 些生员,称之为“贡生”。当时向国子监选送的贡生有五种,五种贡生都是经过考试选上的,是入仕的正途。贡生们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也可以经过铨选出任职官。 及后,清王朝为了弥补因连年用兵而造成的国库不足,又推行了一系列捐纳或其他形式的政策。先是允许生员捐资纳粟,换取贡生出身,称为“例贡”。进而又允许 那些尚未“进学”的童生也可以捐资,获得监生资格,称为“例监”;后来又允许八旗官子弟和文官四品、武官二品以上的子弟免试入学国子监,分别称为“恩监” 和“荫监”。> >   捐纳等政策实行后,大批想参加乡试而又没有乡试资格的童生和想做官而又没有科名出身的生员,纷纷捐钱纳粮,搞上“例 监”、“例贡”出身,用金钱去敲开科场和官场的大门。这些人既不必每天在国子监苦读,又免去科考的忧虑,整天呼朋唤友,花天酒地,败坏了地方学校的学风。 那些“恩监”和“荫监”、均为富家子弟,他们倚仗父祖的权势,骄惰顽劣,无心向学,搅得国子监师道不立、正常教学难以进行,严重破坏了国子监的学政。面对 几近废弛的学校和日薄的学风,徐元文感慨不已。> >   康熙八年(1669),徐元文充任陕西乡试正考官,主持陕西乡试。他严防考场舞弊,注意选拔人才,那一年中榜者,大多数是出身贫寒,力学向上成绩优异的学子,对此,陕西反响很大,当地人士认为“学子奋厉读书,自此榜始”。> >    康熙九年,徐元文提升为国子监祭酒,充任经筵讲官,执掌国子监全部大权。当时,清廷急于筹饷平藩,滥开捐官纳监之例,每年入学国子监的学生,多数是靠金 钱或官荫进来的,那些正途的贡生入监者为数甚少,并且多为年老之人,难于培养成才。针对这种弊端,徐元文进行大力整顿。他首先奏请恢复了“优贡”和 “副贡”,又力陈捐资纳监四大弊端:一、捐纳造成冗滥。二、官贡各生所谓正途,期满考取。必历三科九年,而捐资入监者,则不计年限,从而形成了对正途者 严,对杂途者宽的不公局面。三、捐纳使得国子监生员混杂,而又无革除劣等生之例,造成课程难行,士风益薄。四、捐纳造成仕途积壅,补授无期。他奏请平定三 藩后停止捐纳政策,康熙帝同意了他的奏议。徐元文奏销了捐纳政策后,着手大力整肃国子监的学政。首先制订了严格的学规,要求学生尊师守纪,发奋攻读;其次 作为人师,勤于教授,严于治学,端正教风。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讲授课业时词达而声宏,一丝不苟,学生们都敬服他。徐元文任国子监祭酒四年,广选优俊,严 于教学,使国子监“学政大饬”,得到康熙帝嘉许。>

徐乾学的生平简介 徐乾学有哪些比较出名的学生?

   徐乾学,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他是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外甥,状元徐元文和探花徐秉义都是他的弟弟,三兄弟皆官贵文名,被世人合称为“昆山三徐”。

 
  放眼整个清朝,就数徐乾学这个老师最为厉害了,门生无数,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人我们都认识。
 
  在《一代名相陈廷敬》中,纳兰容若是陈廷敬的门生,而在实际历史上,纳兰容若的老师其实是徐乾学。
 
  纳兰容若是谁?他可是清朝大名鼎鼎的词人,就算你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也一定听说过他的《纳兰词》。
 
  纳兰容若是英武殿大学士明珠之子,出身显赫,才华过人,学识渊博,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
 
  能教出纳兰容若这样的学生,徐乾学的才学自然也是不差的,他在康熙九年考中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后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
 
  《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都是徐乾学主持编修的,另外他还著有《憺园文集》三十六卷,他家的藏书楼“传是楼”,是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
 
  除了纳兰容若,徐乾学还有一个十分厉害的学生,那就是清朝著名的清官郭琇,也就是《一代名相陈廷敬》中的郭秀,在这部剧中,郭秀是陈廷敬的学生。
 
  郭琇,字瑞甫,号华野,他三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二岁中举人,三十三岁考中进士,春风得意。
 
  郭琇为官廉洁清正,善断疑案,为国为民,在地方任职期间,“治行为江南最”,广受好评。
 
  他不畏权贵,不计私利,在“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权臣面前毫无惧色,有“铁面御史”之称。
 
  后来以三次弹劾而名动天下,留名史册,官至一品,成清朝名臣,还被誉为“骨鲠大臣”,被称作“郭三本”。
 
  郭琇弹劾过河道总督靳辅、英武殿大学士明珠还有康熙宠臣高士奇,正是因为他敢于直面朝廷奸邪,才有力地抨击了贪官污吏的腐败以及结党营私的不正之风,对“康乾盛世”功不可没。
 
  徐乾学是康熙时期朋党之争中的知名人物,他先是依附宰相明珠,反对索额图派。后来脱离明珠,自成一派,与明珠抗衡。当时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是谲诡奸诈,人品欠佳。
 
  徐乾学阿谀权贵明珠,史载其“登高而呼,衡文者类无不从而附之”,“游其门者无不得科第”。
 
  乾隆对徐乾学的评价就是:“徐乾学阿附权门,成德滥窃文誉,二人品行,本无足取。但不以人废言,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
 
  徐乾学虽然人品有亏,但他的确教出了像纳兰容若和郭琇这样的好学生,人无完人,徐乾学最后也落得乞归被劾的结局。

相关参考

清朝 徐元文生平简介?徐元文历史评价?

徐元文徐元文,字公肃,江南崑山人。元文生性深沉,聪敏好学,与兄弟徐乾学、徐秉义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被人称为“三徐”。顺治十六年(1659),徐元文中了进士,而且名列榜首,不仅徐家眉笑颜开,就连顺治帝

徐乾学的生平简介 徐乾学有哪些比较出名的学生?

   徐乾学,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他是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外甥,状元徐元文和探花徐秉义都是他的弟弟,三兄弟皆官贵文名,被世人合称为“昆山三徐”。  

历史人物 徐元梦的徐元梦的生平简介_徐元梦的事迹

本名:徐元梦字号:字善长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徐元梦的人物介绍  徐元梦(1655年—1741年),字善长。姓舒穆禄。满洲正白旗人。康熙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康熙二十二年,迁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

洛阳七贵元文都简介 元文都最后是怎么死的?

  元文都,生年不详,为河南洛阳人氏,汝阴灵王拓跋天赐的玄孙、元修义的曾孙,安昌平王元均的孙子,安昌郡公元则之子,属北魏宗室。  史料记载,元文都为人耿直,明辩有器干。在北周时担任右侍上士,隋朝代周后

历史人物 洛阳七贵元文都简介 元文都最后是怎么死的

  元文都,生年不详,为河南洛阳人氏,汝阴灵王拓跋天赐的玄孙、元修义的曾孙,安昌平王元均的孙子,安昌郡公元则之子,属北魏宗室。  史料记载,元文都为人耿直,明辩有器干。在北周时担任右侍上士,隋朝代周后

张鹏翮-清代名臣两江总督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一字宽宇,清四川遂宁三汇(今属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黑柏沟)人,清代名臣。张鹏翮曾任刑部尚书、两江总督等,早年颇有廉名。世宗即位,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1723年)拜

历史人物 清朝大臣徐元梦的生平事迹,徐元梦的人物简介

康熙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康熙二十二年,迁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以讲学负声誉,大学士明珠欲网罗之,其迁词曹直讲筵,明珠尝荐于皇上。徐元梦以明珠方擅政,亦不附明珠。后因德格勒私抹起居注案,夺官逮下狱,几

知名人物 徐元植人物简介

·徐元植徐元植,物理化学家。长期从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尤其是在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研究方面,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徐元植,1933年5月4日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城(今温州市

历史人物 南北朝人物元文遥简介

南北朝人物中文名:元文遥国籍:中国民族:汉字:德远元文遥人物生平(历史lishixinzhi.com)历官侍中尚书左仆射,宣读诏书时,“声韵高朗,发吐无滞”。与赵彦深等人“共相荐达,任遇弥重”,专擅朝

国民党史 徐元诰

徐元诰字鹤仙,江西吉安人,1877年生。日本东京中央大学毕业。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江西司法司司长,司法筹备处处长,江苏沪海道尹等职。1923年3月任江西省省长;同年改任江苏高等法院院长。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