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梁国治生平简介?梁国治历史评价?
Posted 皇帝
篇首语: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 梁国治生平简介?梁国治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 梁国治生平简介?梁国治历史评价?
梁国治
一
公元1723年,也就是在雍正皇帝登基的这一年,在中国的南方,山青水秀的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的状元梁国治。
梁国治,字阶平,号瑶峰。儿时的梁国治聪慧、好学,用心苦读。家乡美丽的山水陶冶着他的情操。高大的山脉,挺拔的乔木在激发着他的进取之心; 山间清澈的泉水,清清的溪流又在培养着他的精细、敏慧。
清朝的科举制度已很完备,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会试成为各地的一大盛事,也是许多学子成就功名的阶梯,不少人终生醉心于此,到头来却名落孙山,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向另一个世界。当然,也有一些幸运者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幼时的国治同样热衷于科举入仕。为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他用心苦读。聪明的头脑加上刻苦地攻读,17岁的国治在乾隆元年(1741)便考中了举人。但是,在来年的会试中他却落第了。不久,他以举人的身份考为内阁中书,在内阁从事文字工作,从七品官。自此,梁国治步入了仕途。
乾隆十三年(1748)二月,梁国治再次参加会试。三场考试下来,他榜上有名,成了一名贡生。四月二十六日,梁国治参加了在太和殿举行的殿试,一举夺魁。
中状元后,梁国治按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乾隆十七年(1752)他又被提升为日讲起居注官,每天在皇帝身边,记录皇帝的言行。他小心翼翼,丝毫不敢大意。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梁国治被调到国子监,担任国子监的副长官——司业。两年之后,他出任广东乡试正考官,当年十一月,又被提升为广东道员。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他补了惠嘉潮道的缺。三年之后,代理粮驿道。30多岁正是国治精力充沛、大有作为的时候,他秉公执政,表现了卓越的理政才能。为此,他被引见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命他代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二十七年(1762)六月,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九月,提督安徽学政。十一月,被破格提升为吏部左侍郎。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提督江苏学政,在三年学政官期间,国治认真考察各府、厅的童生、生员,秉公论断,为清政府选拔了一批人才。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国治青云直上的时候,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被两广总督杨廷璋、巡抚明山参了一本。杨、明二人本是参粮道王槩浮收仓米,他们说国治代理粮道期间也有徇情舞弊的行为。梁国治被革职,一家人被押解到广东受审。经过审查,终于真相大白,原来是国治的家人舞弊,贪污了仓米。
乾隆皇帝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代明君,他在用人上是比较大胆的,梁国治的案子在查清以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正月,起用他为山西冀宁道道员。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月,又提升为湖南按察使。
梁国治初入仕途,便遇上了这一波折。
二
乾隆三十三年(1768)九月,梁国治出任江苏布政使。他从湖南长沙奔赴江宁(今江苏南京)就任这一行政长官。
上任后的第二年,即乾隆三十四年(1769)四月,代理颖州府知府明福贪赃枉法,畏罪自杀。梁国治身为行政长官,对明福一案失察,吏部建议降官一级调用。乾隆皇帝诏令从宽处理,让他留任。
在任江苏布政使期间,梁国治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改革方案。
档案是具有考查使用价值,经过立卷归档集中起来的各种文件材料。历史上的中国,很早就注意了档案的管理。但清朝各级政府,文案管理混乱,前后任交接,没有文件材料,给皇帝的奏章也没有文字记录,这给工作和某些问题的处理带来了很大不便。以谨慎、细心著称的梁国治在工作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于乾隆三十年(1765)五月,上疏乾隆皇帝,建议加强文案管理。他说: “各省的总督、巡抚、按察使、布政使、总兵等等,凡是有向皇帝奏事之责的官员,新旧交接,全凭文案,要档案齐全才行。只是皇帝有旨,需秘密办理的事情不向后任移交,一切无凭查核。以后不论正式官员,还是代理官员,请逐任交待执行。”对这份奏章,乾隆皇帝极为重视,立即下令讨论执行。
乾隆年间,由于江苏天灾较多,加之财政管理较混乱,所以应征款项积欠较多,皇帝谕令梁国治查实奏报。梁国治经过细心核查,很快向皇帝写了一份奏章,上报了详细的积欠账目: 江宁的山阳、阜宁、清河、安东、铜山五县共年积欠3万至8万两银子。计自乾隆八年起至三十二年止,20多年的时间,积欠的正杂款银共45万多两,数目巨大。乾隆三十三年(1768),未完的正杂款银11万多两。梁国治还分析了未能完成应征数目的原因: 从乾隆二十年(1755)江宁设布政使以来,每年都有灾害,农田歉收,虽然每年免除一部分税银,但是免除之后应征的税银加上熟田的正杂银,数目还是不小。此地的农民连年受灾,农民非常穷苦,所以征完本年度的新粮,农民所剩已经不多了,再带征积欠的税粮,又能征多少呢?有时还要兼征口粮种子。显然,积欠的就不能一块再征。为了更准确地说明问题,梁国治列举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征收账目:这一年征收了历年积欠款银18. 7万余两,一年中征收如此之多,民力已经枯竭,所以当年的正杂款银10. 1万余两不能再征,只好积欠。如此恶性循环,很难在几年内征完积欠的款银。最后,梁国治提出了处理办法: 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秋起,按各县原来积欠的多少,并酌量每年的年景,每年分限,设法带征,尽力逐渐征收完毕。对于未征收的税银,专门设立积欠帐册,按款、按限随时稽查。督催交代时,仍将查办的印册当面交与后任,由后任按已征数目接办,以免混乱。
乾隆皇帝诏令按梁国治的提议执行。
三
湖北,长江横贯全省,汉江在此汇入长江。由于长江、汉江的长期冲积,形成了中国南方内陆少有的平原——江汉平原。湖北的西部和北部是高大的山脉。在江汉平原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是我国著名的渔米之乡。由于湖北位于大陆的腹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争夺之要地。为此,清政府在此设省,加强管理。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可由于官员的无能,这里的不少地方一直靠赈贷生活。对赈贷管理不善,形成了很严重的亏空。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乾隆皇帝决定委派才能卓异、办事认真、政绩昭然的梁国治前去治理。
乾隆三十四年(1769)七月,刚刚查核清楚江苏钱粮的国治被提升为湖北巡抚。梁国治本想奏见皇帝之后再去赴任。可是湖北的混乱局面已使乾隆皇帝焦灼不安,他要梁国治立即赴任,采取断然措施,非常手段,迅速改变湖北的混乱局面。否则,必不轻贷。
接到圣旨,国治心里亦忧亦喜。喜的是能得到皇帝的重用,把最困难的工作交给自己; 忧的是自己能否不负皇帝的重托,把湖北这种混乱局面治理好。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梁国治走向了一个未知数——湖北巡抚任。
七月的湖北,骄阳似火,梁国治在赴任路上心比天还热。沿途田地荒芜,村庄荒凉,完全是一幅破败的景象。面对这种情况,他心里正燃着一团炽热的火。
他上任不久,为了让他拥有更大的权力进行治理,使他的政令更好地得以贯彻,乾隆特任命他代理湖广总督和荆州将军,军政大权委于一身,充分说明了皇帝的极大信任和改变湖北局面的迫切心情。
湖北局面混乱,民不聊生的原因究竟在什么地方,找出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国治上查下调,微服私访。他调查官吏,了解集市贸易。一次他打扮成一个商人去米市,米市上人很多,他转了一圈,看到买米的比粜米的多,粜米的有几家是公家的,价钱比私人的米每石便宜一至二分银子。衣衫褴褛,囊中羞涩的穷苦百姓,拿着米袋,挤着买米,可公家的米很快卖完了。拿着空米袋的穷百姓一脸为难、遗憾的神色。他们在市场上挤了好几遭,可就是狠不下心来买米,因为公家米卖完后,私家米价又涨了不少。梁国治拦住一个愁苦不堪的穷老汉,搭了话: “老汉,我看你转了好几圈,为什么不买米呀?”老汉看了看他,凄惨地说: “唉,你不知道,米价这么贵,我拿这几个钱,买不起啊!”随即老汉脸上显出怨恨,“原来时,每年公家能赈济一些米,很便宜,后来赈米数量很小,现在公家平粜的米也少了。这可让我们穷苦百姓怎么活啊!”望着他,梁国治同情地点了点头。
一年多的调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湖北近年由于受灾,所以对灾民既粜又赈济,以致粮食严重亏空。乾隆二十五年(1770)一向粜谷是按照市场的价钱,每石谷子折合银钱六钱五六分至七钱不等。赈济灾民的谷子一向是按每石收银五钱。由于粜米的价格较高,所以缺额较少,有5万多石; 赈济的谷子价格较低,国库要赔本,所以赈济的谷子,国库缺额较大,达48万石,因为灾害较多,赈济每年都有,但购买赈济之谷却用市价。这种差价使政府每年赔进一定的银两,国家财政很难承受。但是赈济的稻谷不及时补充,影响下一年的赈济。这样赈贷愈显支诎,捉襟见肘。
针对这种状况,梁国治提出了处理意见: 由于赈粜差价较大,所以只有筹集平粜稻谷的价格盈余,来补充赈济的缺额部分,赈粜必须协调一致,通融解决。为了切实解决问题,梁国治提出非常具体的解决办法,动用支司库银20万两,无论是本省还是邻近地区,都要公平购买,稻谷价格不能超过每石六钱五分。如果市价较低,可以随时递减,赈济灾民时仍然以每石五钱开销。原来的时候,平粜的稻谷只是按照市价酌量减少,并没有筹集买卖的盈余。但是青黄不接之时和新谷登场之时相比较,无论是丰收年景,还是受灾年景,价格自然相差很大。所以从此以后,国库于每年新谷登场时大量收购,青黄不接之时,平粜出售,但平粜之时,一定要核计上年收购价格,以及赈谷的亏空。平粜的稻谷按市价酌减,每石盈余银一钱,才准许出粜,这样百姓购买的粮食比市价低,比较满意。国家财政没有什么负担,买卖差价弥补了赈济的亏空,国库也可充足起来。
乾隆皇帝诏令议行。
乾隆三十六年(1771),梁国治调任湖南巡抚。尽管他已离开湖北,但他对湖北的一些问题仍挂在心上。出任湖南巡抚一个月后,他上疏乾隆皇帝: “湖北施南府属下的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四县自乾隆元年改土归流,重新设县,分开治理,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其他一系列的问题都随之而来,特别是生员的名额分配问题,要切合实际,酌量划分。四年前,总督大臣德沛奏准,四县共酌取生员一二名,附在首县恩施县,由恩施县县学统一管辖。随着发展,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每县童生各有300余名,利川已有500多名,由于生员的大量增加,现在再取生员一二名显然是不合适的。请每县应酌取入学7名,利川酌取8名。府学酌增教职十几名,在府学及首县,宜昌府各学裁拔廪生和增生。等到人文兴盛的时候,再另请增设。”
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一月,冬天凛冽的寒风使人们觉得今年的冬天特别冷,汉江的水在寒风中发出低声的呜咽,整个湖北的大地上显出一幅凄凉衰败的景象。在大洪山里,更是凄惨交加,饥寒交迫的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这几年,清政府为了积蓄钱财,准备向四川派赴兵丁,增加赋税。本来已经很贫穷的百姓更加民不聊生,被穷困和屈辱支撑的百姓不平和愤怒充塞了他们的心,反抗的烈火就要在这寒冷的冬天点燃。京山县民严金龙为人义气正直,在穷百姓中很有威信。他私下里联络百姓,聚众而起,抗议清政府的高赋重税。这事使统治者感到很震惊,因为从满人入关,清政府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镇压,人们是敢怒不敢言,所以严金龙的起事很快惊动了乾隆帝。当时任荆州将军、湖南巡抚的梁国治有点惊惶,在他为官期间毕竟是第一次碰到如此棘手的事件,所以梁国治上奏清皇帝,准备和总督富明安一块前往查办。皇帝认为此是总督之事,和总督一块前往是错误的。惊恐不安的国治一直等待镇压的消息。严金龙虽被镇压了,但乾隆三十七年(1772)三月,梁国治因失察严金龙聚众滋事,部议降一级调用。皇帝令从宽处理,留在原任。
中国的矿产分布很不均匀,特别是煤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北方,但在湖南的湘乡、安化却发现了两个小煤田,乾隆年间已行开采。这两个小煤田不但产煤,而且夹产硫磺。硫磺是制造火药的一种不可少的物质。在湘乡、安化的煤田开采中,夹产的硫磺一直由政府收购,并根据省局存磺多少对煤矿时开时禁。自乾隆三十五年(1770),煤矿完全封禁,乾隆三十八年(1773)三月,省局存磺已经寥寥无几。所以梁国治上疏乾隆帝: “请将湘乡、安化二县煤矿仍行开采,煤则听民买用,磺则官为收买。俟一二年后,酌量收积多寡办理。”在处理矿产的问题上,国治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处理意见。
四
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一月,梁国治奉诏入京,乾隆皇帝命他在军机处大臣上行走。军机处是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大臣职权极重,例以心腹大臣充任。梁国治从此成了朝中大员。
在此后的几年间,梁国治的官位不断升迁。
乾隆三十九年(1774)正月,入值南书房,侍奉乾隆皇帝赋诗作画。二月,奉命纂办《日下旧闻考》一书。六月,擢为户部右侍郎。八月,转为左侍郎。四十年正月,充任殿试读卷官。四十一年十月,乾隆皇帝特许他紫禁城骑马。四十二年二月,充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十一月,擢为户部尚书。四十六年五月,入翰林院教习庶吉士。四十七年八月,加官为太子少傅。四十八年七月,入内阁为协办大学士。五十年五月,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
梁国治的官位至此达到顶峰。
不久,梁国治罹病,乾隆皇帝遣御前侍卫丰绅济伦去看望,要他安心调治,以冀速愈,报效朝廷。梁国治感激涕零。但是,他病入膏肓,难以救药了。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二月,梁国治病亡。
乾隆帝闻讯,大为悲伤,下诏褒赞了梁国治忠心事主的一生,追赠太子太保,派皇子率领官员去梁府祭奠,赐银1000两以助丧事,谥曰“文定”。
相关参考
人物经历梁国治,清朝大臣。清代上虞中塘梁巷(又说为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天资聪颖,博通经史,工制艺。乾隆十三年中状元,先授编修,后充日讲起居官、国子监司业。二十一年接任广东道员二十五年,移署粮驿道。因
知名人物 唐文治生平故事简介,唐文治历史评价,唐文治怎么死的?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别号茹经。1865年12月3日(清同治四年十月十六日)生于江苏太仓州镇洋县后岳王市。唐文治自幼家教严谨,六岁启蒙,逐年读《孟子》、《诗经》等经典,因恒月读书致目力受损。后受业于
梁国恭靖公主(?—?),唐顺宗李诵女,母不详。始封咸宁郡主,后为普安公主,下嫁郑何。郑何为郑沛与唐肃宗女纪国公主李淑的嗣子。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郑何因病而卒,无子。公主逝世后追封为梁国公主及谥
梁国恭靖公主(?—?),唐顺宗李诵女,母不详。始封咸宁郡主,后为普安公主,下嫁郑何。郑何为郑沛与唐肃宗女纪国公主李淑的嗣子。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郑何因病而卒,无子。公主逝世后追封为梁国公主及谥恭靖。相...
胡家玉一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个震奋人心的消息传到江西新建:年仅19岁的胡家后生在殿试中名列一甲三名,成为该年大考的探花郎。人们奔走相告,争相传播这一喜讯。这位胡家后生就是后来名列朝班,官至左都
张廷玉清王朝定鼎北京后,按照“左宗庙右社稷”的古制,在紫禁城正门——午门的左侧建立了太庙。太庙分为前、中、后殿,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场所。其中,太庙中、后殿供奉着清太祖以下帝后及太祖以上四世祖先的神位,前
徐元文徐元文,字公肃,江南崑山人。元文生性深沉,聪敏好学,与兄弟徐乾学、徐秉义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被人称为“三徐”。顺治十六年(1659),徐元文中了进士,而且名列榜首,不仅徐家眉笑颜开,就连顺治帝
汉代人物本名:平当字号:子思所处时期:汉代出生地:梁国下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县)[1](历史lishixinzhi.com)作古时候:公元前4年4月23日重要造诣:关内侯平当人物平生平当字子思,祖父以訾
(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杨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时期吴国武将,东吴名将朱然之嗣父。早年随从孙坚、孙策征伐,又辅助孙权,稳定江东,功勋卓著。此后长期居住在吴郡,孙权为吴王,拜其为安国将军,
人物简介房遗直,生卒年不详,唐初名相房玄龄长子,驸马房遗爱的哥哥。房玄龄给三子分别取名“遗直”、“遗爱”、“遗则”,希望他的后代能"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仁爱传家"。玄龄公身教言教都很勤,家训、家规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