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孙如游生平简介?孙如游历史评价?
Posted 贵妃
篇首语: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 孙如游生平简介?孙如游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 孙如游生平简介?孙如游历史评价?
孙如游
一
孙如游,字景文,余姚(今属浙江)人。生年不详,卒于天启四年(1624)。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累官礼部右侍郎。万历四十七年(1619)冬,礼部左侍郎何宗彦乞假回家,署中无人掌印。内阁首辅方从哲多次向神宗推举孙如游。直到第二年四月,神宗才下令让孙如游署部事。由于官曹无人,当时部中需要马上处理的事情很多,孙如游却能从容决策,无一滞留。当时白莲、无为诸教横行,何宗彦曾请神宗加以严禁,孙如游署部事后,复申其说,神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神宗病情加重,召见大臣于弘德殿,孙如游与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尚书周嘉谟、李汝华、张问达、黄克缵等同受顾命。
神宗的皇后是王氏,她已于同年四月病逝,而太子朱常洛的生母是王恭妃,她也早已离开人世。神宗最宠爱的是郑贵妃。郑贵妃是个工于心计的人,在神宗病重期间,她搬进乾清官,服侍神宗。神宗对此十分满意,临死前给太子朱常洛留下遗诏曰: “你母郑贵妃服侍朕多年,非常勤劳,进封为皇后。”郑贵妃在册立太子问题上与朱常洛矛盾很大,朱常洛自然不愿意这样做,但是父命难违,在神宗病逝后的第二天,即七月二十二日,他就传谕内阁: “父皇遗言,进封郑贵妃为皇后,可传示礼部,查例执行。”
将郑贵妃进封为皇后,实际上就意味着她将成为当朝皇帝的皇太后。这之后,她便可以垂帘听政,这正是郑贵妃所希望的。但这一不符合封建典章制度的事马上遭到了朝廷大臣的反对。礼部接旨后,孙如游马上上疏反对。他在疏中指出: “臣详细考察了历代典制,并无此例。殿下的生母王氏没有进封为皇后,而将郑贵妃进封为皇后,其心中必定不安。臣不敢以不忠来事奉殿下,仰望殿下以大孝自居。”孙如游的奏疏写得十分委婉,朱常洛看后,觉得无可适从。如不进封,则有违父皇遗命,并将得罪郑贵妃; 进封吧,实在又情非所愿,而且还将会遭到朝廷大臣的反对。朱常洛无计可施,只好将此事暂时搁置起来。
同年八月一日,太子朱常洛继承皇位,是为光宗。即位后不几天,光宗就传谕内阁,进封郑贵妃。孙如游又马上上奏反对。他指出: “历代帝王以元配为皇后,是因为元配与皇后的地位平等,这是符合道义的; 以妃子为皇后,是因为妃子生下皇子,这也是符合原则的。历朝并不是没有妃子侍寝的,而最终还是招致割席之嫌,这是因为历代礼制没有记载的缘故。郑贵妃侍奉先帝已有很长时间了,先帝生前人们没有听说要封她为皇后的事,而在先帝崩后却看到了进封的遗诏,难道是先帝在弥留之际,没有来得及交待详细吗? 况且,王恭妃诞育殿下,难道不是先帝所留意者,等待加以恩典吗! 现在却让毫无血缘关系之人作她儿子的母亲,恐怕王贵妃在九泉之下也不无怨恨。郑贵妃贤惠,且明晓礼制,这样不合名分的事,恐怕她心中也不高兴。这样的事情记载于史册,将会成为盛代典礼的忧患,而且还向后人显示了先帝的过失,这不是表现孝心的举措。《中庸》一书中将最大的孝道概括为善于遵循继承,道义上可行,则以遵循命令为孝,道义上不可行,则以遵循礼制为孝,臣实在不敢奉命。”
孙如游这份奏疏,写得有理有节,对光宗的处境,也是体察入微。光宗决定不再提进封郑贵妃之事。八月十四日,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给已病的光宗服用大黄之药,使光宗一昼夜之间连泻三四十次,病情转笃。消息传出后,外廷议论纷纷,均以为崔文升受了郑贵妃的主使,有意加害皇上。八月二十二日,光宗召见了首辅方从哲、阁臣刘一燝、韩爌、英国公张维贤、尚书周嘉谟、李汝华等人。孙如游当时已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也在召见之列。在这次召见朝臣时,光宗下令斥逐崔文升出宫,收回进封郑贵妃之命。孙如游的劝谏,终于有了令人欣慰的结果。
二
朱常洛的元妃是郭氏。她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逝世后,朱常洛便没再封元妃,他身边也就只有才人、选侍、淑女侍奉。其中王才人为他生下了长子朱由校。但她也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死去了。王才人死后,长子朱由校便由朱常洛宠爱的李选侍抚养。
神宗死后,毫无疑问地应由朱常洛继承王位。朱常洛一旦即位,皇后的位子就会出现空缺,李选侍心中是急切地希望得到这个位子的。而郑贵妃在进封皇后没有成功之后,又把希望寄托在李选侍身上,同李选侍勾结在一起。其用心十分明显,她是想通过为请李选侍封后,达到让李选侍请封自己为太后的目的。
朱常洛心里也有封李选侍为后的意思,但这里有两道难题,一是先需封选侍为贵妃才能进而封后; 二是,这样做是否会遭到朝臣的反对。
朝臣对李选侍的企图已看得一清二楚,在神宗死后,杨涟就对孙如游讲: “皇长子并不是李选侍所喜爱的。选侍封为皇后后,长子就成了嫡子,往后将怎么办?请赶快告诉执政者,用遗诏册立太子。登极之日,您就持诏而请。”孙如游一口应承下来。光宗登极三天之后,孙如游果然请光宗册立太子。光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又以长子体质虚弱为由,推延册立日期。杨涟、孙如游之所以在光宗一登极就提出册立东宫之事,其真正用意则在于阻止李选侍封后。
八月十日,光宗传谕礼部: “选侍李氏侍奉朕十分勤劳,皇长子生母逝后,选侍奉先帝之意抚育长子,如同亲子一般,其功劳甚大,封其为皇贵妃。”以后又在二十二日、二十五日两次催促礼部速办。
二十六日,卧病在床的光宗在乾清宫召见阁部大臣,仍旧催促尽快封李选侍为贵妃,结果遭到了孙如游的巧妙反对。孙如游指出: “臣先奉旨上孝端皇后(朱常洛嫡母)、孝靖皇后(朱常洛生母)尊谥,又要加封郭元妃、王才人为皇后,此四件大事尚且未办,加封李选侍为贵妃,只能在以上四大礼完毕之后才能进行。既然圣谕谆切,李选侍又有保护圣储之功,即如先前所定日期,也无不可。”光宗答应了下来。
二十九日,光宗再次召见朝臣于乾清宫。光宗已预感到自己病情大剧,神色极其忧伤。光宗仍旧提起了册封李选侍为贵妃的事。光宗话还没说话,李选侍就掀起帷帏将皇长子喊了过去。一会儿之后. 皇长子出来说道: “要封皇后呢!”这不啻于一个炸雷,震得在场的朝臣一时噤若寒蝉。就连光宗自己,脸色也为之一变。
所有在场的朝臣中,孙如游反应的最快。他马上回道:“圣上要册封选侍为贵妃,礼部当具仪呈进。”光宗已疲惫至极,听后便漫不经心地答应道: “好吧。”这使得李选侍心中万分不满。
就在这次召见朝臣之时,光宗服用了李可灼所献的两粒红丸。第二天(九月一日)一大早,光宗就驾崩了。随着光宗的驾崩,李选侍的皇后梦也随之破灭。当然,郑贵妃的太后梦也就成了泡影。
三
光宗死后,朱由校于九月六日继承皇位,是为熹宗,下令明年改元天启。十月,熹宗令孙如游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
明代制度,内阁大臣候选人必须由吏部会同其它部门一起推荐,然后再由皇帝最后决定,此谓之会推。孙如游是由熹宗本人直接任命的,这一不合礼制的做法,马上遭到了朝臣的反对。尤其是那些言官,对孙如游入阁不由廷推,接连上疏弹劾。
面对言官们对自己的弹劾,孙如游只好以退为攻,请求罢职。熹宗16岁即位,需要有人辅佐,自然不愿他离去,便下谕慰留。天启元年(1621)二月,孙如游上疏道: “祖宗任用内阁大臣,多半是由皇帝破格选用,直接任命。远的姑且不说,在世宗朝,则有张璁、桂萼、方献夫、夏言、徐阶、袁炜、严讷、李春芳; 在穆宗朝,则有陈以勤、张居正、赵贞吉; 在神宗朝,则有许国、赵志皋、张位。即使皇考任用朱国祚,也是破格任命的。今陛下年纪尚幼,臣的才能品行,又不能与上述诸位大臣相比。臣之入阁,实在让人觉得陛下缺乏知人之明,这是为臣的连累了陛下。请求陛下赐还骸骨,让臣归还田里吧。”熹宗仍旧勉留,但孙如游已决定去职。自此之后,他一连上了十四份奏疏,乞求罢职。熹宗无奈,只好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派人护送他回家。在家中居住了四年,孙如游便去世了。死后被赠少保、谥文恭。
相关参考
方逢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八月的一天,一位壮年汉子急匆匆地走在浙闽一带,向福京(今福州)方向赶路。此时正值战乱,南明军队与清军在此屡屡交锋,百姓弃家避乱不归,如此长途跋涉、急奔于昼夜的人引起了附近
胡家玉一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个震奋人心的消息传到江西新建:年仅19岁的胡家后生在殿试中名列一甲三名,成为该年大考的探花郎。人们奔走相告,争相传播这一喜讯。这位胡家后生就是后来名列朝班,官至左都
吕蒙正一开运三年(946),契丹国的皇帝耶律德光发兵推翻了不听命的“儿皇帝”——后晋出帝石重贵。就在政局大变的这年,距后晋京师开封(今属河南)不远的河南(今河南洛阳),吕龟图喜得贵子。吕龟图是个起居郎
留正一留正,字仲至,宋泉州永春(今属福建)人。六世祖留从效在宋太祖朝中做事,为清远军节度使,后封为鄂国公。绍兴十三年(1143)留正考中进士。留正一生连任三朝宰相,在治国安邦方面很有办法。早在任尚书堂
张廷玉清王朝定鼎北京后,按照“左宗庙右社稷”的古制,在紫禁城正门——午门的左侧建立了太庙。太庙分为前、中、后殿,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场所。其中,太庙中、后殿供奉着清太祖以下帝后及太祖以上四世祖先的神位,前
梁国治一公元1723年,也就是在雍正皇帝登基的这一年,在中国的南方,山青水秀的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乾隆十三年(1748)的状元梁国治。梁国治,字阶平,号瑶峰。
徐元文徐元文,字公肃,江南崑山人。元文生性深沉,聪敏好学,与兄弟徐乾学、徐秉义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被人称为“三徐”。顺治十六年(1659),徐元文中了进士,而且名列榜首,不仅徐家眉笑颜开,就连顺治帝
周必大周必大,字子充,又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祖籍在今郑州管城。靖康二年(1126)出生于父亲的任所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必大少时面貌俊秀,深受父母喜爱。但不幸的是父亲在他出生不几年就因病死在任上。
韦承庆韦承庆,字延休,生卒年不详,乃韦思谦的儿子,唐高宗时期和武周政权时代的风云人物之一。少年时期,韦承庆谦恭谨慎,沉稳而有气度。其生母过早地离开了他,父亲韦思谦再续女为妻,并生下了韦嗣立;韦承庆、韦
知名人物 田中玉生平故事简介,田中玉历史评价,田中玉怎么死的?
田中玉,字蕴山。1869年10月(清同治八年九月)生于直隶临榆(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小高连庄。其父田润,长年在外经商。田中玉七岁入本庄私塾,1878年,因父病故辍学。稍长,与人合伙在山海关南海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