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周必大生平简介?周必大历史评价?
Posted 陛下
篇首语:既然认准一条路,就别去打听要走多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 周必大生平简介?周必大历史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 周必大生平简介?周必大历史评价?
周必大
周必大,字子充,又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祖籍在今郑州管城。靖康二年(1126)出生于父亲的任所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
必大少时面貌俊秀,深受父母喜爱。但不幸的是父亲在他出生不几年就因病死在任上。他只得随母亲回到外祖家。外祖父把小必大送入自家的学馆,让他和表兄弟们启蒙就读。遭受丧夫之痛的周母把自己的满腔母爱倾注到了小必大身上,她不仅悉心关怀、照顾儿子的日常生活,还亲自督促儿子的学业,教育儿子发愤读书,为国家出力,为家族争光。在慈母的督导下,必大一心苦读,进步很快,考场上迭获喜报,并于绍兴二十年(1152)考中进士,拜官徽州户曹,走上了中国历代士人所走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高宗赵构以“体倦神疲”为由下诏,宣布禅位太子,新皇帝赵昚受禅即位,是为孝宗。自靖康三年(1127)金兵掳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去,赵构即位称帝以后,金兵屡屡南侵。赵构即位之初曾重用韩世忠、岳飞、张浚等名将,抵抗金兵,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稳固了他在江淮以南的偏安局面。但这之后,他就听信了秦桧的奸谋,杀岳飞,斥贬韩世忠、张浚等人,与金兵议和,用屈辱投降和纳岁币银绢的方法买得和平。孝宗对赵构的做法并不赞成,极力主张抗击金兵。六月即位,七月孝宗就召见了被排挤出朝廷20多年的抗金名将张浚,任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专负抗金之务,又为屈死的岳飞父子恢复名誉。孝宗即位之初的作为表现了他清明政治、富国强兵、恢复故土以改善偏安局面的宏伟抱负。周必大认为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来到,便积极向孝宗进言。孝宗即位后第一次开经筵听学官讲经时,周必大就说: “讲经并不仅仅是分章析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皇帝从容地询访天下大事,裨助圣德,讲究治体。”周必大的劝谏得到了孝宗的赞同。不久,孝宗选他为自己的侍臣,专门陪侍自己听经、谈经,并备随时咨询。这为周必大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一次,孝宗与周必大讨论边防事务时,流露出对蜀地的担心,认为那里可能会发生叛乱。周必大根据自己了解的有关情况,向孝宗建议: 蜀地的百姓,一向因赋税负担过重苦不堪言,如果陛下能迅速地颁诏抚慰他们,减免他们的赋税,蜀地的百姓就会从内心里拥护您,而不至于发生叛乱。孝宗认为他的意见很对,当即予以实施。此后,他又应诏献策10多条,因切中时弊,均被采用。
淳熙十四年(1187)九月,年已81岁的赵构在逊位做了25年的太上皇之后猝然去世,孝宗赵昚悲痛欲绝,饮食极少,加之多年来忙于政事,身心疲怠,有意借为太上皇服丧之机禅位于太子赵惇,但遭到了众臣的反对和苦苦挽留。孝宗虽未立即禅位,但已无意朝政,他把朝野大事委托太子去办,自己则整日以打球消磨时光,这引起了周必大的注意。他上奏道: 现在国家安定,已有年月,但这正是可怕之时。我们应当居安思危,谋划经远之大计。
一天,孝宗又到球场打球,周必大立即赶往劝谏: 小臣当然知道陛下时刻不忘检阅精兵,留心武备,以图日后恢复中原。可是太祖之所以能坐200年江山,并不是打球打来的,而是亲自过问每件军国要事的结果,愿陛下仿效之。孝宗听后很受感动,立即弃球正色道: “爱卿之言极是。正因为仇耻未雪,我才打算不再安逸放纵下去。”孝宗还借机训斥了也热衷于打球的皇孙赵扩。在这次建议不久,淳熙七年(1180)五月,孝宗任命周必大为参知政事。
成为执政大臣中的一员后,周必大仍把进言讽谏作为自己的职责。一次,孝宗问他: “宰相与执政大臣本应和谐一致但又不人云亦云。可是从前宰相们议论国事,执政大臣们却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呢?”必大答道: “大臣之间自然应该互相信任,交流不同意见,但自从秦桧专擅朝政,执政大臣们便不敢言语,后来便习以为常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陛下虚心纳谏。只有这样,大臣才不敢自以为是,才能做到小事不隐瞒,大事不欺诬。”
淳熙十一年(1184)六月,周必大升任枢密使。淳熙十四年(1187)二月,拜右丞相。淳熙十六年(1189)正月升为左丞相。当年五月罢相。总计任相二年三个月。
周必大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经常为民请命。有一年,南宋发生全国性的严重旱灾,孝宗下手诏向朝野求言,当时的宰相担心此诏一下,各地灾区可能会一起向朝廷乞求赈济,约周必大一起上奏劝阻此事,周必大听完他们的意见后不以为然,质问道: 皇帝仁爱,想如实了解下面的情况,我们为什么要极力阻止呢?于是他把旱情如实上奏,请求减少后宫开支,宽限或减免灾害严重地区的赋税,以减缓灾情及其损失。这一建议得到孝宗的赞许。
南宋是被金灭亡的北宋政权的残延,虽经绍兴和议,金兵仍不时南侵,双方时战时和。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养兵、与金交涉是引人注目的大事,在这方面,周必大同样表现了自己的才能和忠贞爱国之心。
孝宗继位之初,曾起用名将张浚北伐。但由于孝宗动摇不定,权臣史浩、汤思退等专权误国,北伐失败,在太上皇赵构的掣肘下,孝宗被迫派使臣赴金,屈辱求和。隆兴二年(1164)十二月,宋金和议重新订立,南宋对金不再称臣,而是改称侄皇帝,每年向金朝缴纳的“岁贡”改称“岁币”,并减十万之数,是为“隆兴和议”。南宋的地位比高宗时略为改善,但仍是屈辱的和约。
隆兴和议后,孝宗并不甘心妥协,而是继续做收复失地的打算,希图改变宋金间的不平等关系。他一方面加强战备,一方面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改善宋金关系。周必大任相时,孝宗组织的练兵积财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认为,“现在同以前不同了,我们不应该再惧怕金人,委曲求全了。”因此在高宗死后,大臣们讨论应按照显仁(宋徽宗)时期旧例,遣使三名到金国报丧,必大坚决阻止了这件事。不久,金朝贺正使抵宋,有人主张让孝宗暂穿淡色黄袍在御殿接受金朝国书,以示对金朝的尊崇。但必大坚决反对这样做,而是让孝宗穿着孝服,在帷幄中接见了金使,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淳熙年间(1174—1189),宋金维持了10多年的相对和好局面,但孝宗仍不忘战备,时时以练兵北伐为己任。周必大积极参加了孝宗的战备工作。必大熟悉全国的地理位置,山险地要,对何处该驻兵、驻兵多少都有详尽地了解。山阳原有驻军8000,雷世方却对孝宗说只需5000人镇守即可。必大根据自己的了解,上奏指出: 山阳扼清河口要道,假如现在减少驻军,以后又大量增兵,将会引起敌国的猜疑,不如现在把曾驻山阳的扬州武锋军拨3000,与镇江军5000一起去镇守山阳。当郭杲请求调荆南军12000名到襄阳防守时,周必大又指出:襄阳固然是战略要地,江陵亦是江北咽喉,也宜驻兵防守。结果在江陵留下了2000驻军。周必大认为,根据宋金之间的力量对比,宋应采取守势,以静制动。他对孝宗说: 我们应以静制动,务必精选边将,严守边地。孝宗非常赏识必大的军事才能,有一次非常感慨地对他说: 若边疆有事,只有你可以任宣慰使,他人难以胜任啊!
任枢密使时,必大发明了一整套训练、考核将士的办法——点试法。即在提升将领时,必大要求自己或亲信大将亲自点名,并不时召见将领或士兵,以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这一方法的推行,使许多将帅十分惊恐,被迫收敛了以前在招收、任用军将时的许多贪赃枉法行为,军队的纪律和精神状况有相当程度的改变。周必大亲自用点试法考核将领。一次,他根据池州守将李忠孝的点试结果,亲自罢免了两员不会骑射的大将。在选拔金州主将时,周必大又抛弃原来的主管将领推荐、兵部考核任用的做法,公开命令各级将领推荐、自荐,由兵部公开考核,然后任用。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南宋的指挥员队伍。
周必大还有较强的洞察力。有一次,京城内外传说西辽的耶律大石要出兵攻打金国,忽鲁大王打算分兵进攻金国的都城上京。许多将领和京中重臣纷纷要求与西辽结盟,共同进攻金国。听到这些传言和请求后,周必大沉着冷静,完全不予理会,力劝孝宗切勿妄自用兵。不久,消息传来,证明传言虚假,孝宗非常感激地对必大说, “卿真有先见之明啊! ”周必大以他的冷静和精明使南宋朝廷避免了又一场不必要的军事冒险。
周必大不仅恪尽职守,能言善谏,而且还对人才问题颇有研究。早在任提点福建刑狱时,必大在全面研究了当时南宋所处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后,向孝宗上奏,提出当时南宋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颁诏天下,号召朝廷内外的官员大力举荐文武人才,由朝廷根据其才能、特长,登记造册,贮藏于宫中,以备有事时量才起用。这一建议得到了孝宗的首肯。
在这次奏对之后,周必大又屡次上书,直述储养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在暂时兼任兵部侍郎时,曾奏请朝廷要重视侍从人选,以储备将相之才; 增加台谏人员的数量,以扩大皇帝的见闻; 选拔优秀的监司和郡守,以充作郎官。一天,孝宗皇帝在选德殿御宴召请周必大、王之奇、陈良翰等人,席间,孝宗列举唐太宗和臣子魏征关于国事的论说,并说自己虽在位已久,但却没取得大的政绩。治理国家的效果如何,优劣得失都在何处,自己也不知道,想让必大等谈谈自己的看法。必大等人陈奏道: 陛下训练精兵,想凭此恢复失去的疆土,但却频繁撤换将领,这是用将的方法不对。陛下精选人才管理州郡事务,但又屡次调换,这是没有赋予他们实际权力,很多州郡长官倏来忽去,撤换频繁。象婺州,4年间换了5人; 平江县,4年间换了4人; 更有甚者,一个小小的秀州城1年竟换了4人。这样做,官吏的良莠怎么考察,民生的疾苦怎么解救?孝宗非常赞同必大等所言,并为此改正了上述弊端。必大正式任兵部侍郎后,又一次谈到储养人才的问题。他说: “(宋)太宗储养人才,到真宗、仁宗时大有作为; 仁宗培养的贤臣,到治平、元祐年间大显其能。恳望陛下在天下太平时注重培养和选拔人才,以备日后之用。”急切之情,溢于言表。
周必大不仅擅长举荐贤才,同时也敢于秉公弹劾乱臣。一次,孝宗想调吕祖谦与周必大共事,于是便先探问必大: 吕祖谦为文如何?必大答曰: 祖谦学识资深,熟谙典故,也擅长写作诗文。由于必大客观公正的评述,孝宗便任命祖谦为国史院编修官。反之,对那些没有才能,专靠拍马溜须、曲意逢迎,以椒房、荣宠居官的人,必大则毫不犹豫地予以谴责甚而拉下马来。当时有个大官叫翟婉容,自恃皇上宠幸,无恶不作,弄得怨声载道,必大挺身而出,在朝堂上公开指责他,历数其罪过。为此,孝宗称赞必大刚正不阿。必大任侍讲兼中书舍人时,佞臣张说被革职后,又走太上皇赵构的门路,官复原职,必大知道后,拒绝起草任命诏书。他还上奏警告说: “这次人事任命很不恰当。自古以来,贵戚干预国政,都弄得公私两失。小臣不能起草这样的诏令!”
庆元元年(1195),必大在仕途生涯上颠簸40年之后终于以少傅致仕。嘉泰元年(1201),御史施康年弹劾必大为首倡“伪学”之罪魁,宁宗遂降其官衔为少保。嘉泰四年(1204),周必大去世,终年79岁。周必大死后,宁宗特旨赠他为太师,谥“文忠”,并在其墓碑上亲笔题写了“忠文耆德之碑”六个大字。
周必大一生工于文词,擅长制策,死后有《平园集》等81种著述遗世,后人辑为《周文忠公全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周必大简介 周必大是怎么死的 周必大是怎样的人 周必大的故事
本名:周必大 别称:周益公、周文忠、周平园 字号:字子充,一字洪道 号:平园老叟 所处时代:南宋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长洲(今苏州市) 出生时间:1126年8月15日 去世时间
人物档案 姓名:周必大 字:子充、洪道 号:平园老叟 别称:周益公、周文忠、周平园 谥号:文忠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南宋 祖籍:管城、吉州庐陵 出生地:长洲 出
人物档案 姓名:周必大 字:子充、洪道 号:平园老叟 别称:周益公、周文忠、周平园 谥号:文忠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南宋 祖籍:管城、吉州庐陵 出生地:长洲 出
人物生平刻苦勤学周必大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十五(中元日)(8月15日)巳时出生在平江府治长洲(今苏州市)。祖籍郑州管城。他的祖父周诜,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曾在庐陵任职,因此定居庐陵。其父周利
周必大周必大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被誉为“庐陵四忠”之一,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人都颇有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作品。周必大诗词周必大的诗>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
周必大是南宋文坛盟主,他工诗文、善书法,被称作是“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学家。公元1204年,周必大逝世,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周必大的后人儿子周纶,曾任朝请大夫、知筠军二州事。>孙子周颢,曾任宣
周必大是南宋文坛盟主,他工诗文、善书法,被称作是“九流七略,靡不究通”的文学家。公元1204年,周必大逝世,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周必大的后人儿子周纶,曾任朝请大夫、知筠军二州事。>孙子周颢,曾任宣
吕蒙正一开运三年(946),契丹国的皇帝耶律德光发兵推翻了不听命的“儿皇帝”——后晋出帝石重贵。就在政局大变的这年,距后晋京师开封(今属河南)不远的河南(今河南洛阳),吕龟图喜得贵子。吕龟图是个起居郎
留正一留正,字仲至,宋泉州永春(今属福建)人。六世祖留从效在宋太祖朝中做事,为清远军节度使,后封为鄂国公。绍兴十三年(1143)留正考中进士。留正一生连任三朝宰相,在治国安邦方面很有办法。早在任尚书堂
吕夷简清代著名学者赵翼在论述历史上“继世为相”时说:“再世为相,汉推韦、平,唐推苏、李,宋则有三世为相者。”他所说的宋代三世为相者,即北宋时期的名门世家吕氏家族。吕夷简就出生在这个“奕世勋猷,辉映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