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汤寿潜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铁路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汤寿潜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汤寿潜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汤寿潜,原名震,字蜇仙(一作蜇先)。1856年7月3日出生于浙江山阴天乐乡(今萧山县)一个塾师家庭。其父汤沛恩以教书为业。汤寿潜“早年颖异,以文学见称”。青年时代曾出任金华书院山长,教学中讲求经世致用之学,深受学子欢迎。
1886年,汤“以家贫求力养”入山东巡抚张曜幕。1890年因受早期维新思想启迪,目睹中国国势日衰,内外交困,危机四伏,著《危言》四卷。该书鼓吹变法,提出迁都长安,设置宰相职,成立“议院”,改革科举考试和任官用人制度,遣汰冗员,推广学校和西学,鼓励商民开发矿藏,修筑铁路,提高关税,兴修水利,加强海军等一系列改良主义的思想和主张,成为中国近代早期改良派人物之一。
1892年,汤寿潜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任安徽青阳知县,不久辞官回籍。中日甲午战后,维新运动兴起,翁同和、孙家鼐等先后向光绪帝推荐《危言》。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两次谕令浙江巡抚送汤入京“由部带领引见”,旋因政变发生,事未成。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勃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汤寿潜与张謇等人游说张之洞、刘坤一与英国搞所谓“东南互保”。1905年汤参与江浙两省收回苏杭甬铁路的斗争,并担任“浙江全省铁路公司”总理。要求废除清政府铁路公司总办盛宣怀与英国签订的《苏杭甬铁路草约》,决定由商民集股自办全浙铁路。清政府授与汤寿潜四品京卿,总理全省铁路事宜,而且筑通沪杭段,被誉为全国商办铁路之冠。由于清政府继续出卖铁路路权, 汤寿潜数次弹劾盛宣怀媚外误国,请罢其职。但清廷一意孤行,直至1910年将汤革职。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汤寿潜对此寄于极大希望,遂与郑孝胥、张謇等人,联合“江浙知名人士,与政界、实业界代表”270余人,于12月16日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郑孝胥任会长、张謇、汤寿潜任副会长。设干事长12人,名誉干事若干人,常驻事务员、书记及会计若干人。该会设有董事会,每月例会两次,有决定重要事项、选举会长等权,组织健全,颇有民主气氛,经济实力雄厚。它在国内立宪运动中处于领航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预备立宪公会宣布“敬尊谕旨,以发愤为学,合群进化”为宗旨, “使绅民明悉国政, 以预备立宪基础”。具体主张为:“请愿速开国会; 修筑锦爱铁路; 开辟连山湾港口;移民实边,设立美清银行、美清航业公司及东三省拓殖银行,反对铁路国有。”它的中心工作是领导请愿立宪团体,请愿速开国会。该会政治态度十分温和、保守,企图通过立宪、召开国会、设立责任内阁,以达到抵制革命,消弭革命的目的,表明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907年徐钖麟、秋瑾领导的光复会皖浙起义失败,徐钖麟罪难,秋瑾在绍兴被捕。浙江巡抚张曾敭曾征得汤寿潜的同意,然后才将秋瑾杀害。
1908年该会出版《预备立宪公报》半月刊,迁京后改为《宪政》日刊;出版宣传立宪和法律书籍;创办国会问题研究所和法政研究所,以培养宪政人才;同时在国内奔走呼号,开展立宪运动。预备立宪公会领头发起,组织国会期成会,呼吁清政府速定召开国会的年限。响应签名者有政闻社、宪政公会、宪政筹备会、粤商自治会,以及河南、安徽、直隶、山东、山西、吉林、浙江等省人士。汤寿潜、张謇、郑孝胥等人两次发出请开国会电,要求清政府“决开国会,以两年为限”,并发动14省代表齐集北京请愿。参与请愿者还有一些朝廷命官及省督巡抚等。清廷本无立宪诚意,首先拿政闻社开刀,杀一儆百,严令查禁,以遏民气。这次请愿以失败告终。嗣后,清廷公布《宪法大纲》,宣告以九年为筹备立宪的定期。
1910年, 汤寿潜与张謇等人,以预备立宪公会名义,联合其他一些省谘议局中的立宪派议员,组织请愿代表团进京,于1月、6月、10月连续三次向清政府请愿,要求速开国会。清政府允诺将原定九年召开国会缩短三年,即于宣统五年召开。汤寿潜、张謇等人以此为满足,不敢再请。此后,请愿运动遂被弹压。1911年5月,清廷成立皇族内阁,彻底暴露其立宪骗局,所谓召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均成泡影。汤寿潜与张謇等人联合上书摄政王,要求取消皇族内阁,重用汉族大臣,但却遭清廷拒绝。汤寿潜对清政府已大失所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5日杭州光复,波及全浙。汤寿潜因在收回浙省路权及立宪运动中有一定威望,为浙省绅商所拥戴。革命党人一时还缺少一位足以号令全局的人物,于是邀请他及时返杭,就任浙江军政府首任都督。上任后,汤立即发布命令:任命周承英为浙江水陆军总司令,朱瑞为协统兼陆军小学堂监督,并命他率浙军参加江浙联军进攻南京,12月2日南京光复。此外,汤还宣布免征全省钱粮一年的政令。11月11日,汤寿潜与上海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联合通电起义各省,倡议召开代表会议,共商成立联合政府和选举大总统事宜。当时,孙中山尚在国外,汤寿潜通情代表,终推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汤寿潜被任命为交通总长,随即辞去浙江都督职,但他滞留上海,并未到任就职。2月9日,汤被改任为赴南洋劝募公债总理,他即去南洋各地在华侨中募捐,为解决南京临时政府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做出了一定贡献。 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继任临时大总统。唐绍仪组织内阁,汤寿潜被排除在外。不久,他从南洋回国,已不再担任政府职务。于是怀着在中国搞政党政治的抱负,投身统一党并任该党参事。统一党以巩固全国统一,建设中央政府,促进共和政治为宗旨。政纲有:“完成责任内阁制度”, “注重民生,采用社会政策”, “发达国民经济”, “普及义务教育”等十一条。嗣后,统一党与其他政团合并为共和党。它以拥袁为己任,被袁世凯所操纵。随着袁世凯翦除政敌,镇压二次革命后,地位日益稳固,独裁统治也进一步加强,进而帝制自为,解散国会。汤寿潜的政党政治幻想破灭, “自是唯以优游晦迹,不欲复闻世事矣”。1917年病逝,遗嘱以20万银捐赠浙江教育事业。
相关参考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