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李维汉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民主党派
篇首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李维汉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李维汉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李维汉,又名罗迈。湖南省长沙人。1896年6月生于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第二部。1917年毕业留校任初级部主任。在第一师范期间,同毛泽东、蔡和森等相识。1918年同毛泽东、蔡和森一道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蔡和森影响下,接受并信仰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同周恩来,赵世炎等酝酿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李维汉负责组织工作。同年受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委托,回国申请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底由毛泽东、蔡和森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李维汉被派到湖南工作。从1923年4月起担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后改为湖南省委)书记。大革命时期的湖南,是广东革命政府和北洋军阀争夺的战略要地,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工人、农民和学生运动蓬勃兴起,尤其是农民运动迅猛发展,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李维汉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1927年初,毛泽东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湖南省委和李维汉完全同意这个报告,并首先在湖南省委机关刊物《战士》上全文发表。
1925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四大”上,李维汉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7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的“五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27年7月12日,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改组,成立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取代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的工作,李维汉为五人常委之一。临时中央常委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并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于8月7日召开中央紧急会议,由李维汉担任会议主席,瞿秋白作主要报告人。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组成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李维汉并兼管中央组织部和秘书厅工作。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六大”期间,李维汉和任弼时留守中央,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六大”以后,任中央巡视员,视察上海工作。翌年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兼上海市委组织部长。11月底任江苏省委书记。1930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等人撒销了他的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会后,李维汉赴莫斯科学习。
1933年回国到江西中央苏区工作,任中央组织部干事,后任组织部长。1934年1月 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任中央军委第二纵队司令兼政委、总政地方工作部部长。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李维汉无保留地拥护遵义会议决议,拥护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以后又积极参加了反对张国焘反党活动的斗争。
到达陕北后,先后任中央定边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陕甘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央党校校长,陕北公学副校长、校长和党团书记、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在任秘书长期间,先后起草了《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和《蒙古民族问题提纲》,经中共中央讨论批准,这是中国共产党系统地研究少数民族问题的开端。1942年整风运动开始时,李维汉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中央研究院新闻研究室和教育研究室主任。负责中央研究院整风学习的领导。从1942年9月到1946年4月,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在这期间,为陕甘宁边区发展生产,开展文化、教育、卫生工作和少数民族工作,作出了成绩。特别是在建设“三三制”政权,搞好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关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投降后,旧政协召开。1946年4月中央决定由李维汉参加政协中共代表团。在任政协代表期间,在重庆、南京、上海等地,广泛接触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的工作。1946年底,政协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李维汉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副部长,以后改任部长。1948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直至1964年底。1949年4月,参加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南京政府代表团进行的和平谈判。
新中国成立后,李维汉除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外,还先后担任全国政协秘书长,政务院秘书长、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第八办公室主任任,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李维汉长期主管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他善于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学习和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政策,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采纳。
1950年3月,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李维汉起草了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提纲。提纲阐述了民主党派的性质、作用和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基本方针。指出,各民主党派均对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它们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和代表性,都是阶级联盟的性质,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过去的民主党派对于争取中间力量,扩大人民革命阵营,孤立革命的敌人,起了重大作用,今后在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我们党要继续巩固同民主党派的合作。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以《共同纲领》为准则,团结它们共同奋斗,在组织上尊重它们的独立性,方法上要坚持诚恳地协商、建议和说理,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批评,而不是从组织上去控制它们。提纲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审阅和同意,成为建国初期指导全国统战工作的重要文件。
1952年6月,李维汉参与制定了《关于民主党派工作的决定》和《关于民主建国会工作要点》等文件。提出民主党派发展会员,应以其所联系阶级、阶层和中上层代表人物为主要对象。支持民主党派依照共同纲领从事合法活动。支持它们团结教育和改造其所联系的阶级和阶层。各级统战部应和民主党派中的骨干分子一起,检查和克服关门主义和宗派情绪,加强同中间分子和右翼分子的联系与工作,切实发挥骨干分子的作用。
1953年春,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指示,李维汉率中央统战部调查组,去武汉、南京、上海等地,系统地调查了国家资本主义问题,同时也调查研究过民主党派问题。提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应经过由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主要经过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在改造过程中,提出企业和人是资本主义留给我们的两项财富,要把企业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行双重改造。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之后,提出统一战线工作应以教育为主。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改策,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采纳,也为毛泽东思想关于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增添了宝贵财富。在此期间,李维汉主持或参加了各民主党派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各民主党派成员都要作社会主义改造的促进派。
1956年1月,经中央统战部集体研究,由李维汉起草了《一九五六——一九六二年统一战线工作方针(草案)》(简称《七年方针》)。提出各民主党派已经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教育工作已成为今后统战工作的中心任务。6月,李维汉又根据《七年方针》和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精神,在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作了题为《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言。对统一战线的形势,任务和方针作了系统说明,还将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的“两个万岁”思想, 概括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同存在,互相监督,首先对共产党起监督作用的方针”。这一发言得到毛泽东、邓小平的审阅同意。10月,在全国统战部长会议上,李维汉又提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应当经过我们的宣传工作和政治协商,使它们自愿接受我党的政治主张,而决不是意味着我们党有超越它们之上的权力,可以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附属团体,任意地去命令、干涉和控制它们。这对促进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发展,调动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至今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60年以后,李维汉又提出经过召开“神仙会”的方式,调整与民主党派、工商界的关系,并提出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自”)和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三不”)的方法继续进行自我教育等, 使统一战线工作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
“文化大革命”中,李维汉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9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顾问和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
相关参考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