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朱执信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资产阶级

篇首语: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朱执信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朱执信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朱执信原名大符,字执信。1885年10月12日出生在广州。其父朱启连,博学多才, 曾作过张之洞的幕僚。朱执信童年入私塾读书,后随舅父学习数学。1902年考入广州新型学校教忠学党学习,接受比较系统的新式教育,阅读了《天演论》、 《原富》、 《民约论》等民主主义的启蒙读物,初步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1904年夏。官费赴日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攻读经济专业。此间,他结识了孙中山及其他许多革命志士,广泛地涉猎各种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书刊,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1905年7月30日,朱执信参加孙中山在东京召集的中国同盟会筹备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的发起会员。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他被选为总部评议员,从此,成为孙中山的积极追随者和得力助手。

同盟会成立以后,为开展革命理论宣传,阐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反击资产阶级改良派对革命的诽谤,于1905年11月,出版了机关刊物《民报》,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进行了一场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朱执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为《民报》写了《论满洲虽欲立宪而不能》、 《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 《心理的国家主权》等多篇政论文章,阐发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他抨击了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的反动政策,指明清政府的黑暗统治,是灾难深重的祸根;揭露了清政府假立宪的骗局。认定清政府提出的所谓“立宪”的目的,不外乎是企图“愚弄一世”、 “保其大位”,绝不能进行任何真正的改革,更不可能出现一个立宪政府。因此,必须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他还提出了“政治革命当与社会革命并行”的主张,认为不仅要进行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体制的政治革命,而且同时要进行“经济组织上”的革命,亦即社会革命。他指出: “豪族而居政府, 以其经济上的势力,助政治上之暴,因施为法,益增其富,而此蚩蚩者,即苦苛暴,复逼贫饿,更不能自聊,非并行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终无能苏生之日”①。他赞成孙中山的经济纲领,特别是土地国有的政策,驳斥了梁启超等人对孙中山政纲中经济政策的攻击。他主张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劳苦群众,号召人们丢掉对清政府的幻想,为推翻其反动统治而斗争。

朱执信在宣传社会革命理论的同时, 还在1906年1月《民报》第二号上,发表题为《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的文章,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的要点,称马克思为“科学社会主义者”,并译载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十条纲领。他盛赞“马克思素欲以阶级斗争为手段,而救此蚩蚩将为饿莩之齐氓”②坚信中国较之其他国家的改革措施,能从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得到更多的借鉴。虽然,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正确地全面的介绍,甚至有许多错误和曲解之处。但他却是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

朱执信不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而且身体力行,积极领导革命斗争。1907年春,他受孙中山的派遣, 由日本返回广州,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在新军中联系爱国分子,联络和发动军民,准备进行武装斗争。1907年至1911年期间,参加和。领导了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多次军事行动失败后,同盟会又于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武装起义。朱执信协助黄兴策划起义行动,参加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突击队。战斗打响之后,他立即操刀割掉下半截长衫,与黄兴率120名突击队员攻进总督府,在激战中,右手及胸部负伤,但仍坚持战斗。起义失败后,他躲入双门底附近的方言学堂学生宿舍暂避,后搭乘省港轮船,流亡香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同盟会南方支部迅即策划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清王朝在广东的统治,朱执信亲赴顺德、南海、三水等地,组织发动民军向广州进攻,促成了广东“兵不血刃”而光复。之后,他担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还兼任过广阳绥靖督办。军政府审计院长、军法处长等职。在任职期间,他和胡汉民一起,制订了临时省议会组织法,规定各界代表以及妇女代表应有适当的比例,体现了民主精神。在审计工作中,廉洁奉公,一丝不苟,为广东的财政作出了贡献。

1913年孙中山领导的以反袁为中心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朱执信离开广东去上海,和一些革命党人流亡到日本。继续保持革命气节,追随孙中山进行反袁斗争。此间,他参与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的工作,1914年6月,中华革命党成立。之后,和胡汉民、戴季陶共同主编该党的机关刊物《民国杂志》,写了多篇政论文章。他在《无内乱之牺牲》、 《暴民政治者何?》及《革命与心理》等文中,抨击了袁世凯反革命统治的罪恶,痛斥了反动分子将革命者及革命理论诬蔑为“暴民”和“暴民政治”的谬论,号召人们起来捍卫共和制度。

1914年8至9月间,朱执信被孙中山派回广东,与邓鉴策划武装反袁斗争。10月11日,发动了两次小规模的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1915年冬,被任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军事长官。1916年1至2月间,先后发动了进攻惠州和广州的战斗,重创龙济光部队,但因孤立无援而失败。1917年7月,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官及机要文书。其间,曾随孙中山到上海,协助办理海外华侨捐款事宜,并与福建军队、陈炯明联系,策划驱逐窃踞广州的桂系军阀。

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广州政府大元帅职务,他随同孙中山来到上海,成为发展和宣传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一位重要人物。一方面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等著作,同时又参加《民国日报》、 《建设》杂志的编辑撰述工作,积极钻研革命理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新形势下的革命出路问题。从1919年6月至1920年6月,撰写了近100篇的论文,宣传孙中山的革命学说,提出了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革命主张。

朱执信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他指出,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表面上标榜“以最大多数最大幸福为国家目的”, “为国民幸福而存在”,实是“个人主义之国家,一方面对于国内要求大部分国民之牺牲,……一方面对于国外以统治异族为根本政策,实行帝国主义”。①这种分析并不一定十分精当,但他却在相当程度上,认识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达到了一个民主主义者所难能的认识高度。

朱执信对于十月革命后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表示响往,热烈地赞扬布尔什维克的牺牲精神。指出:“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只是在他们那为社会牺牲的精神上。他们共产党员工作时间比非共产党员多,而所受的俸给特别比非共产党员少。要有这样的牺牲精神,然后才可以做成一个革命的事业。”他从群众斗争中,看到了工农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作用,指出: “工人的力量是一天增加一天”, “运动乡下人,爱国才有用”,今后的革命,必发之于群众。

朱执信一贯积极地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特别反对逃避革命斗争行为。1920年6月,他被孙中山派赴漳州,督促粤军收复广东。他不畏艰险进入广东联络国民党旧部和当地民军策应。9月21日,去虎门要塞炮台按排当地驻军投降事宜时,被桂系军阀杀害。

注释

① 《朱执信集》,第182页。
② 《民报》,第二号。
① 《朱执信集》第182页。

相关参考

人物志 章炳麟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章炳麟,初名学乘,后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1896年1月12日出生于书香家庭。6岁开始读书识字,9岁随外祖父朱有虔习诵经书,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国学基础。1890年春入杭州诂经精舍,精研国学

知名人物 朱执信生平故事简介,朱执信历史评价,朱执信怎么死的?

朱执信是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著名的活动家和理论家。他原名大符,字执信,号秋谷,笔名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原籍浙江萧山县。1885年10月12日(清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出生在广东番禺,父亲朱启运

知名人物 朱执信生前所有事迹

朱执信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宣传家和理论家,辛亥革命时期,他追随孙中山坚持斗争,百折不挠,被孙中山誉为“革命中的圣人”。追求革命真理朱执信,原名大符,字执信,笔名蛰伸、县解、去非等,祖籍浙江萧山,一

人物志 王明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人物志 孙武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人物志 吴晗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人物志 梁希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人物志 秋瑾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人物志 林森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人物志 恽代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