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班子要团结
Posted 将军
篇首语: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班子要团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班子要团结
班子要团结
团结是班子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团结,就是要求班子中的人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工作氛围和很强的整体向心力。一个班子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发挥整体效能,形成整体合力。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一个班子,如果成员之间认识一致、思想统一、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感情融洽、配合默契,那么它必定形象好、威信高、整体合力强、事业有成就。反之,如果一个班子人心涣散、一盘散沙、甚至互不买账、互相拆台,就势必离心离德、内耗不断、难有作为。
张柬之政变集团的主要骨干是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玮、袁恕己五人,他们都是狄仁杰的门下桃李,以匡复唐室为己任,团结不成问题。但是政变的成功其实不仅仅是这五人在发力,还有很多人参与了进来,而且这些人,同样团结在了张柬之等人的周围。
历史上无数次的成功政变表明,政变很大程度上比的是拳头。武则天时期,首都主要有两支部队,一支是保卫皇宫及皇帝安全的北衙禁军,即左右羽林军,也可以说是皇家卫队。另外一支是保卫整个京城安全的南衙禁军,也可以说是京城卫戍部队,它保卫的是整个国家,而不属于皇帝个人。
张柬之等五人要除掉二张,逼武则天还政于李显,掌握左右羽林军是必须的,而要想掌握左右羽林军,又必须要摆平羽林军司令。左右羽林军,既然分左右,那就有两个人,五人的首选目标是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
李多祚是少数民族人,他原来是东北靺鞨人的酋长,在唐高宗的时候投降唐朝,此人戏称勇善战,在战斗中屡立功勋,官职也是一升再升,最后做到了右羽林大将军的高位。李多祚能爬到今天这个位置,很大部分是李唐的恩典,张柬之很明白这一点,动之以情策反他,李多祚果然心向唐室,接受了张柬之的建议。
为了加强对右羽林军的控制,在搞定李多祚后,张柬之立即安排他的知音杨元琰和李湛担任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就是和张柬之在长江中密谈的那人物,铁杆复唐分子,这种人信得过。杨元琰到任后,张柬之特意提醒道:乐还记得我们在江中的话吗,我今天给你军权,你就得把这副担子挑好,相机行事。”杨元琰斩钉截铁地称:“老大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直接给张柬之吃了一颗定心丸。
李湛的身份比较特殊,他老爸是反面典型李义府。不过这对父子在为人处事上有很大差别,李义府奸邪,李湛忠直,他虽然也受到武则天的宠信,但在内心深处却是一个铁杆的拥李反张人士,所以张柬之放心地将其拉入了组织。
右羽林军搞定了还不够,左羽林军也得一块搞定,毕竟左羽林军掌握着皇宫的一半兵力,不是吃素的,万一在兵变时遭遇左羽林军,很可能就是死尸遍地的流血冲突。死人不是问题,问题是政变都有可能流产。
因此,张柬之联系上桓彦范和敬晖,让他们担任左羽林将军。张柬之这么大幅度地动作,武则天虽然年老失聪没有多加留意,但二张还是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张柬之体察到不对劲时,马上作了安排,把留守长安的武攸宜调回了洛阳,担任左羽林大将军,但他基本上是个光杆司令,实际将领还是桓彦范和敬晖,何况武攸宜是个饭桶加草包,不足为惧。只是二张见此,悬到嗓子眼的心立时又放回了胸腔里。除此以外,张柬之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武家子弟没一个看出问题来。
掌握了军队,政变就成功了一半。不过发动政变还需要一面旗帜和一个口号,张柬之的旗帜很容易猜到,那就是“匡复李唐”,口号也很容易想,不就是“诛除二张,还政李显”之类。既然要还政李显,那就要取得李显的支持,因为实施过程中,李显的配合很重要。
本来李显受了这么多年的窝囊气,搞政变是他求之不得的事,只是这家伙被老妈子整怕了,张柬之等人也是心里打鼓,不知道这家伙配合不配合得起来。
张柬之没有亲自去找李显,把任务交给了桓彦范和敬晖,两人刚刚上任为左羽林将军,镇守玄武门,并控制了左羽林军的两支精锐——左右飞骑。这支飞骑有着“光荣”的历史,二十多年前,武则天就是用它废了李显。而二十多年后,它的矛头将对准它曾经的主人——武则天。
李显每天都要进玄武门给武则天报安,这也给两人提供了接近李显的机会。两人见到李显时,把计划和盘托出,或许是几人的计划实在太周详,李显从中根本找不到漏洞,一向懦弱的李显竟然点头同意了。
李显是张柬之发动政变最大的一面旗帜,他都点头了,李家子弟如李旦、太平公主等就好办多了。李旦表现得相当积极,他时任左卫大将军,为南衙禁军十二卫最高统领,也是太子贴身带刀侍卫部队的统帅,掌握着这样的军权,李旦倒向张柬之等,无形中又给张柬之等人的成功加了不少分。
太平公主的身份有点特殊,她既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又是武则天的侄媳妇,既是武家人,又是李家人。她在知悉张柬之等人的计划后,本来感到很难办,可一想到自己身上流淌的是李唐皇室的血液,也就义无反顾地答应了,政烃时的任务是策应后宫宫女们。
太平公主的老公武攸暨是武家子弟,但此武跟彼武有很多不同,武攸暨淡泊名利,远离政治斗争,更重要的是,他惧内。政变之事,他不会管,也不会向谁告,得,这条障碍也扫清了。
纵观班子里的每一个人,基本目的都是翦除二张,虽然最终目的各种各样,但在政变这事上是一心的。至少,这是一个团结的班子。
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会团结”是德也是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是搭班子带队伍的艺术。只要“会团结”,起到“1+1>2”的效果并不难。
一个班子最需要的纽带张柬之抓住了,那接下来,他就只剩下了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发动政变。
相关参考
进谏要讲方法狄仁杰在官场如履平地,但却看不到小人那种嘴脸,不完全迎合上意,也非完全指摘过失,他不会闹得双方都不愉快。相反,狄仁杰自有一套高明的方式方法。同朝的苏模棱、驱驴宰相等一班同事,与之比起来,光
非常时期要用非常手段五人还在等,人有个小人物却已经等不下去了。701年,河北武邑有个小小的公务员苏安恒上疏武则天,言辞中没有任何拐弯抹角,直接要求武则天退位,把皇位让给李显。苏安恒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武
要在沉默中爆发又是一件吊诡的事。狄仁杰在武则天屠杀李唐皇室时未发一言。大屠杀进入尾声后,狄仁杰突然向武则天提出要去李贞的大本营豫州进行后期安抚工作。任何独裁者都知道,敌人的根据地是不详之地,即使把敌人
官场援手我们先来看官方史书的描述: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对朝野上下震动很大,实际上,帝制时代的老百姓才不会关心这个,他们太自由,国家大事根本不让他们插手。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只是在政府中引起了狂澜。来俊臣等酷吏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狄仁杰一直梦想着自己能看到李唐复兴的那一天,但他的身体没允许他坚持到最后。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狄仁杰仍然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政治大戏。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是狄仁杰,就在于他这一生,生前
自掩其美晚年的狄仁杰转了个性子,平生并不贪恋钱财的他变得爱起钱来,直接违背了正义人士信仰的教条,很多人也对狄仁杰的这种做法口诛笔伐过。喜欢说三道四的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就说,狄仁杰晚年爱财,是和
好汉不吃眼前亏狄仁杰一进大狱,就知道这次是凶多吉少。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人能活着从酷吏手中爬出监狱,更没有人可以毫发无损的走出来。当酷吏举起刑具,问狄仁杰是否承认谋反时,狄仁杰做了个惊人的举动,他痛快
官场逃生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告密时代,武则天时代的告密者们是无密可告的,因为被武则天鼓励告密的人大都是市井乡野的庶民,他们无缘接触上层政治,又怎么可知晓宫廷情况?然而,诸多简单的现实摆在他们
只谈国事,不及其他狄仁杰擅长的,不是调和工夫,而是出了名的好斗。武则天对狄仁杰信任有加,狄仁杰自然有必要投桃报李,国事上他不会像苏味道一样走模棱路线,而是开始该谏的就谏,直陈事弊。在武则天的《授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