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好汉不吃眼前亏
Posted 太后
篇首语: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好汉不吃眼前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好汉不吃眼前亏
好汉不吃眼前亏
狄仁杰一进大狱,就知道这次是凶多吉少。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人能活着从酷吏手中爬出监狱,更没有人可以毫发无损的走出来。当酷吏举起刑具,问狄仁杰是否承认谋反时,狄仁杰做了个惊人的举动,他痛快的写下供词:“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酷吏们震惊当场,准备大干一场的他们突然疲软了,因为这不符合他们平时的做事程序。按照以往的程序,被诬陷的人总要大喊几声冤枉,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动手。可狄仁杰这么一搞,把他们所有程序都取消了。酷吏们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得到狄仁杰谋反的证词吗,现在已经有了证词,他们手中的刑具就成了一文不值的东西,英雄如果没有了用武之地,那份无助和空虚,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的。酷吏们摸索着手中的刑具,看着狄仁杰,咬了咬牙,问道:“你真谋反了?”
狄仁杰回答:“反是实!”
酷吏们打心眼里不高兴,“你能不能等会再承认?”
狄仁杰依旧回答:“反是实!”
酷吏们无可奈何,虽然完成了工作,但在工作中没有得到快感。这是对他们工作的侮辱,一个敬业的人是容不得这种侮辱的。所以,狄仁杰还是被臭揍了一顿,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招认谋反。
在生活中,有句俗语叫“好汉不吃眼前亏”。其实,这句话同样适合于官场。狄仁杰亲眼见到了狱友的惨状,亲耳听到了狱友的惨叫。而最终的结局,这些狱友虽然经历了皮肤之苦却仍然要承认罪状。狄仁杰想的是,何必要吃这些亏?
世界上有很多好汉都不吃眼前亏,该退就退,该服软就服软。乍一看上去,“好汉不吃眼前亏”只是一句俗语,其实,这里隐藏着极细腻的人性。
西方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糖果实验,具体步骤是:给每个孩子一粒糖果,告诉他们如果等十几分钟再吃,就可以额外得到一粒糖果。结果有许多孩子提前吃了那粒糖果。因为很多孩子发现,十分钟后得到美味还不如立刻品尝甜蜜。这个心理实验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我们称它为“时间贴现”现象。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个人对事件的价值量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的心理现象,也就是说,短期因素比长期因素更容易影响人们的行为。这种行为心理学机制用社会学语言来解释就是“好汉不吃眼前亏”。自然,这个心理学现象也就解释了刑讯逼供的错误成因,许多无辜者会因过度追求短期目标而认罪。
当这个心理机制遇上了刑讯逼供会发生什么呢?心理学家给出这样的结论:人们更倾向于躲避短期的惩罚,而忽略长期惩罚所带来的后果。无辜者通常认为,如果“招供”能够先把眼前的痛苦躲过,那么就“好汉不吃眼前亏”吧。短期因素之所以会主导人们的决定和行为,是因为这些因素更为确定,而不像长期因素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在真正审讯的过程中,人们面临的短期因素正是审讯本身——酷吏无休止的质问、责难、辱骂、威胁、隔离,甚至偷偷的刑讯逼供。
这对于那些真正的无辜者来说,不啻于一场噩梦,安分守己的他们急切地寻找逃离的途径,而认罪似乎是摆脱这一噩梦的唯一出路。虽然他们清楚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自己被判死刑。不过,他们认为,这种情形相对不太容易实现。因为他们相信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真相终究会浮出水面,法律终究会还他们清白。这可能就是狄仁杰为什么会迅速认罪的心理动因。
实际上,在中国官场中“好汉不吃眼前亏”没有心理学家分析的那么复杂,如果我们从中国古代千年官场一路看过来,就能领悟到,好汉不吃眼前亏,无非就是保住一条贱命。中国不是有句俗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禾烧”吗?这在官场中的危机时刻,可是一门法宝,官场人物必要好好珍藏。
东汉时期官场上有这样一个例子,颇值得玩味。
故事的主人公叫杜根,杜根的老爸杜安很出名,十三岁时就进入国家兴办的太学读书,才华在很多成年人之上,那里的学生老师们都称呼他是“小神童”。
既然是“小神童”的儿子,遗传基因就不会差到哪儿去。杜根的学问不差,可惜在为人处事方面,却跟老爸差了十万八千里。到官场后,他发现邓太后执政,而汉安帝的年纪越来越大,所以就想让邓太后退出,让汉安帝亲自执政。为此,他专门写信给太后,说:“咱们的皇上年纪越来越大,太后您应该让他学习一下怎么处理国家大事了。再说了,您在政坛都混了这么多年,难道就不想过过清闲日子?我看,您不如趁着现在还年轻,把位子让给后来人,自己也好享清福不是?”
邓太后当场就发飙了,怒骂:“我虽然是个女人,但这些年来不也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吗?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发牢骚!既然这样,就别怪我杀鸡给猴看!”说完,她就派人把杜根抓来,在大殿上审讯。
杜根是个硬脾气,见到太后时,还继续劝说:“您就是把我抓来也没用,俗话说得好,长江后浪推前浪,难不成您还真想干一辈子?”
邓太后怒不可遏,随即下令:“把这个二愣子给我打死!”侍卫们领命后,便匆匆找来一个白布袋,把他装进去捆上。还不等杜根反应过来,一通乱棍就朝他打去,没多久,布袋就从白变红,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血腥味。
行刑的人见布袋里没有动静了,便说:“太后,杜根已经被打死了。”
邓太后冷笑一声,说:“那就把他扔出宫外吧。从今以后,谁还要再劝我交出大权的话,杜根就是例子!”看着杜根的尸体被拖出殿外,官员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说来也巧,负责给杜根行刑的这位,却是杜根的粉丝,一向很仰慕,现在见偶像有生命危险,在下手的时候就用上了一些技巧。所以当杜根被运出宫外后,便慢慢醒转过来。就在这时,太后派来验尸的人也赶到了。杜根虽然是个较真的人,但这种生死关头,他总算把脑子转过来了,心下暗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现在可不是玩硬碰硬的时候,先装死躲过这关再说。”
于是,当验尸人员来看他死没死时,他急忙屏住呼吸,骗过了在场的人。后来,等众人走了,杜根依然躺在原地,一动也不敢动。他知道,邓太后现在正在气头上,说不准啥时又叫人过来验尸。如果自己现在逃跑的话,不就暴露自己没死的讯息了吗?
杜根为了活命,一直躺在地上装死。三天后,路过的行人见他不仅满身血污,就连眼睛里都生了蛆。众人都纷纷叹息,说前几天还生龙活虎的人,现在竟然一命呜呼,真是生命无常啊!
邓太后听说后,便断定他魂归九天,这辈子彻底没戏了,索性就淡忘了这件事。而杜根在地上装了三天死人,估摸着自己应该没危险了,便趁着天黑爬起来,偷偷逃跑了。他这一逃,就是十几年的时间。在这十几年中,他都在宜城山里给人打工,做个酒保。日子长了,店里的人都觉得他品性很好,便对其尊敬有加。
后来,邓太后去世,邓氏家族也迅速败亡。皇帝想起了多年前正义直言的杜根,便下令说:“杜根敢于直言,虽然他早就死了,但咱也不能亏待他的子孙啊。要不把杜家人找出来,该封赏的咱都别吝啬。”
杜根听说这个消息后,便跳出来“自首”,说:“皇上,咱还没死呢,要不您连我一块封赏得了。”天下人都大吃一惊,问:“这么多年,你既然没死,外人也就算了,怎么都不跟家里人联系联系?”杜根便回答说:“我一直在宜城山里打工来着,怎么能算失踪呢?况且我的行踪一旦被暴露的话,亲人朋友不都要遭殃了吗?”之后,他得到了封赏,继续做官,直到78岁才去世。
杜根的故事让我们想到了春秋时期的勾践。春秋末期,南方的吴越两国争霸,越王勾践惨遭灭国。但他忍辱负重,甘愿到敌国去当奴隶,鞍前马后地伺候吴王夫差。历经千难万险,才得以回到故里,重振旗鼓,最终让夫差身死国灭,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卧薪尝胆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杜根装死的故事却更能引起人的同情和共鸣。杜根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在危险面前“装死”十几年,等待时机,终于鲤鱼打挺返回官场,这是很了不起的。
杜根的故事使我们对狄仁杰当时的境遇深有感触,在酷吏政治下,喊冤只是浪费力气,不但浪费力气,而且还会招来更残酷的招待,所以狄仁杰决定先承认谋反,躲过皮肉之苦再另谋他途。
不过,狄仁杰的表现让其中一名审问官王德寿眼前一亮,想额外再搞些创收,为自己升官发财找点基石。所以,当来俊臣不在现场时,他提审狄仁杰,形式上先嘘寒问暖一回,然后直奔主题:“狄相国您真是软骨头,不对,应该是识事务的俊杰。既然已经招认了,我看您不如破罐子破摔,牵连进几个人来如何?”
狄仁杰现在虽然是个破罐子,但不想破摔,问道:“你什么意思?”
王德寿笑脸如花,“狄大人可以把您的下属杨执柔招出来,你完全可以说你谋反的时候,他当过你的小喽啰,或者可以说他起草过重要的谋反纲领嘛。”
杨执柔在唐朝历史上的名气并不大,不过他有位祖宗名气却如烈焰冲天。他的第十五代祖宗就是号称“四知先生”的东汉官员杨震。
杨震在汉朝根正苗好,有位祖先曾在汉高祖与项羽最后的战场上把项羽逼得自杀。正是这样的功勋使杨家几百年来饱受浩荡皇恩,到杨震时,即使不出来做官,也是生活无忧。杨震从小嗜书成性,后来把古典思想著作《尚书》钻研的神秘难测,被当时的读书人尊奉为儒家大师。杨震从此顶着大师的牌子开门授徒,名声在外。曾有很多官员都要求他出来做官,可杨震一门心思搞教育,始终置之不理。直到50多岁时,他才无奈的接受了东汉军政两界大佬邓鹭的邀请,出来做官。先是在荆州(治所湖南汉寿)做一把手(刺史),由于清廉得极端,受到当地人的交口称赞,两年后又被调到东莱(山东掖县)任太守。
在从荆州到东莱的途中,路经昌邑(山东巨野县东南)时,昌邑县长王密是他曾经举荐提拔过的官员。得知恩师来了,王县令心情激动,仔细想想还没有报答过恩师的提拔之恩,于是,专门准备了十斤黄金(当时的重量单位跟今天的有所不同,但必然是一笔不薄的厚礼)。白天迎接完杨老师后,晚上趁着微弱的月光,王县长扛着黄金来到了杨震的临时住所。
两人闲聊了一会,杨震就注意到了王同学的那个沉甸甸的袋子。王县令急忙把袋子搬到桌子上,打开,金灿灿,射冲斗牛。王县令说,“区区薄礼,不成敬意,真是不能报答老师如海恩情的千万分之一。”
杨震的脸色立即阴下来,随即火冒三丈:“我和你交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咱们的关系也不是普通人能比得上,难道这么多年来你居然不了解我吗?”
王县令赶紧说:“我知道您清廉的名声在外,放心,我是一个人来的,现在是深夜,根本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杨震冷笑:“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县长从来没有这样超级的思考力,愣在当场,黄金的光泽暗淡下去,杨震开始给王县长上课,不厌其烦的陈述做官清廉的容易与好处。王县长只好又趁着夜色,深一脚浅一脚的把黄金扛回了家。
后来有人得知此事后,就把这个故事列了个标题,叫“杨震暮夜却金”。由于他那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高道德水准的话,所以被称为“四知先生”。
王德寿为什么要把杨执柔拉进来,肯定二人有过节,也可能就是王德寿这样的人丧心病狂,只是想立功而已。
狄仁杰听到王德寿的“建议”后,突然放赖,倒在地上打滚,而且还用脑袋用力的去碰地,尘土飞扬,大声呼喊:“皇天啊后土啊,怎么可以让我狄仁杰做这种事!”
王德寿担任酷吏多年,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位高级官员搞这套把戏,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反应,急忙叫人把狄仁杰收监了。
狄仁杰这才有时间思考该如何逃脱魔爪!
相关参考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狄仁杰一直梦想着自己能看到李唐复兴的那一天,但他的身体没允许他坚持到最后。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狄仁杰仍然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政治大戏。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是狄仁杰,就在于他这一生,生前
自掩其美晚年的狄仁杰转了个性子,平生并不贪恋钱财的他变得爱起钱来,直接违背了正义人士信仰的教条,很多人也对狄仁杰的这种做法口诛笔伐过。喜欢说三道四的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就说,狄仁杰晚年爱财,是和
官场逃生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告密时代,武则天时代的告密者们是无密可告的,因为被武则天鼓励告密的人大都是市井乡野的庶民,他们无缘接触上层政治,又怎么可知晓宫廷情况?然而,诸多简单的现实摆在他们
只谈国事,不及其他狄仁杰擅长的,不是调和工夫,而是出了名的好斗。武则天对狄仁杰信任有加,狄仁杰自然有必要投桃报李,国事上他不会像苏味道一样走模棱路线,而是开始该谏的就谏,直陈事弊。在武则天的《授狄仁杰
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人在官场就如飘萍,智慧型官场人物虽不能预料下一站在哪里,却能在漂泊中学习官场中必不可少的心智和权术技巧,为的是将来有一天可以大显身手。大概678年,狄仁杰以特派员的身份到关中西部
实力比磕头更有用武则天给狄仁杰的第二个任务是安抚河北,职务是河北道安抚大使,这是狄仁杰第二次担任这个职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实力,武则天相信她。安抚和战争相比,责任没有减轻,而是更重。狄仁杰面临的是一个
找到进谏的角度准确地说,狄仁杰是个无神论者,不信鬼神,当然更不信佛。以前,狄仁杰地位不高,没法直接跟武则天对话,只好眼睁睁瞅着武则天利用佛教的事情大捞政治本钱和愚弄屁民。现在他是首席宰相,从责任上来讲
剩者为王狄仁杰在复州只呆了一年,689年的阴历七月被调到洛州(河南洛阳东)担任司马。这里离洛阳很近,所以狄仁杰即使不想听洛阳城里的消息,也会时不时的听到。正是他在洛州的这段时期,朝中发生了魏玄同案。魏
不要仇视小人武则天身边的情夫和小人有很多。远的有来俊臣、周兴、薛怀义,近的有武三思、张昌宗、张易之。尤其是二张,权势炽热得像火炉,但狄仁杰从来不与二张过多接触,不仇视小人,也不亲近小人。在这一点上,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