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找到进谏的角度

Posted 扁鹊

篇首语: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找到进谏的角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找到进谏的角度

找到进谏的角度

准确地说,狄仁杰是个无神论者,不信鬼神,当然更不信佛。

以前,狄仁杰地位不高,没法直接跟武则天对话,只好眼睁睁瞅着武则天利用佛教的事情大捞政治本钱和愚弄屁民。现在他是首席宰相,从责任上来讲,他不能让武则天再玩过火。

也就是从这时起,狄仁杰频频向武则天进谏,十分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反佛的态度。

700年,有西域来的和尚,奏请武则天前往寺庙观看舍利,武则天想去,狄仁杰不让去,拦住武则天的车驾进谏,称西域来的和尚不过是在利用您老人家驾临的事情打广告,为自己在经济上捞好处,迷惑百姓。再者,去那庙尽走些山路,安全没法保证,您老人家要是出了事,武周百姓咋办。

狄仁杰没有大张旗鼓地说去看舍利有多少坏处,而是站在关心武则天的角度给她陈述看舍利是要不得的,在武则天重新思考这事可为不可为后,同意了狄仁杰的谏言。

进谏,是一门艺术,是需要讲究角度的。在上司做错了一些事之后,往往需要下属规劝他一下。这时许多人认为自己是下属,还是少管闲事的好,而有的人则非要管管不可。这“非要管不可”的人里面,最后有的头破血流,有的顺利地达到了目的。而达到目的的下属则大部分都选对了角度。

唐太宗李世民因为魏征的谏言骚扰,多次扬言要杀掉魏征,有次长孙皇后听后非常着急,跑来劝李世民。长孙皇后一样没有一上为就说,唉呀,别杀这种贤臣。而是这样曰的:“自古以来主贤臣直,只有君主贤明,当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话就讲。今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全赖圣上贤明。”李世民闻后龙颜大悦,打消了杀魏征的念头。

长孙皇后站在李世民的角度行谏言之策,结果和狄仁杰一样收到奇效。如若不讲方法,哪一天李世民脾气一上来,说不定真要了魏征脑袋,就好比那个三谏蔡桓侯的扁鹊。

战国名医扁鹊去见蔡桓侯,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就对桓侯说:“国君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恐怕将会加重!”桓侯笑笑:“我没有病。”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国君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恐怕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到时候后果可是不堪设想。”桓侯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半个月,桓侯死翘翘了。

扁鹊是好心,但却没有起到效果。扁鹊的直谏令蔡桓侯颜面尽失,毕竟被人反复强调身体有病是件不快的事,更何况是一位君主,他也是不能容忍一个臣子总是三番五次地当着大臣之面说自己有病。

武则天见舍利的事虽然过去了,不过她信佛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武则天晚年,不仅佛寺越建越多,而且用料越来越名贵,为此耗费极大。狄仁杰为此上书极力反对,认为如此巨额地花费,决不可能全靠僧尼化缘、人们施舍而来,必须要动用国库资源。他认为不论建造佛寺的钱从哪里来,始终是社会财富,所有这一切,都要损害到百姓的利益。久而久之,必将财力紧张、用度不足。

狄仁杰这次的角度是国计民生。这一时期,有很多和尚得到过武则天的照顾,武则天常让其出入宫廷,赏赐甚多。在当时人看来是狐狸妖精专门弄权的印度和尚惠范,却被武则天看作是圣僧,对其宠信有加,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对其更是尊崇,称其为梵王,允许他骑乘官马在宫中出入,被赏赐的绫罗器物及金银珠宝无数,另外给武则天制长生药的西域和尚也获利颇丰。

和尚受宠,社会上就出现了太多假和尚,名曰游方僧。到处妄陈祸福,骗人钱财。有的和尚更是置清规戒律于不顾,私自纳妾,诱骗百姓子女。有的佛寺也擅自剃度,据狄仁杰估计,这些私度的和尚尼姑全国达数万之众,仅仅在洛阳查出的就有数千人之多。这些现象在社会上的反响很热烈,不少人要求唐朝中央停止这种包庇和尚的行为,狄仁杰也不例外。

和别人的直说不同,狄仁杰选择的角度是佛寺和僧尼的增多对百姓盘剥和对国家租赋收入有影响,前前后后没有提半个字说武则天不对。狄仁杰指出,广建寺院精舍,名义上是化缘,实际上是强征摊派,比官吏收税还催得急。甚至僧尼作法事,买单的也是普通百姓,加上为数众多的不纳租税的僧尼,使得国家的税收大大受影响,长此以往,国库将空。

700年七月的时候,武则天嫌现在的佛像不够威武壮观,又要造尊大佛像,以配她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声。建佛像要钱不是,国库拿不出,武则天下令全国僧尼每人每天出一钱,狄仁杰赶紧上疏劝谏,主旨是南朝梁武帝多信佛啊,结果呢,弄得个身败名裂的结局。女皇啊,忍了吧。但在奏疏中表现出来的却是这样做国力和民力都将不堪重负,不要再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了。最终,武则天忍痛罢去了这次大规模的建佛像活动。

劝谏的角度不一样,效果确实不一样。历史上最会进谏的魏征,最终安然度过一生,虽然有时惹得李世民不高兴,但终归没对其痛下杀手,其实,魏征也是很讲究进谏的艺术的。

李世民和大臣们一起吃饭,长孙无忌打开话匣子:“以前魏征可是陛下的仇敌啊。没想到现在大家却坐在一起喝酒。”

李世民笑答:“是啊。不过当日大家各为其主。现在魏征能够尽心为国,朕也乐意重用。”言罢,对魏征说:“只是卿每次进谏,都那么尖刻。朕不同意卿的意见,卿就连朕的话也不回了。”

魏征听后说道:“臣认为事情处理得不对,所以才向陛下进言。如果陛下没有采纳臣的意见,而臣又回应附和的话,那陛下一定会执行错误的决定了。所以臣不敢贸然回应。”

“那你可以表面上先回应一下,等下去后再进谏。也没有什么损害。何必让大家都下不了台呢。”李世民回。

魏征:“以前舜曾对他的臣下说,千万不要表面上服从而背后又提意见。臣明明知道事情办得不对,却表面上去附和陛下,那怎么是舜的臣子稷、契侍奉舜的本意呢?”

太宗听完就高兴了:“有人说魏征举止散漫,常带傲气,好像谁都不放在眼里。可朕就是觉得这样很好,有真性情。朕器重魏征,也是这个原因。”

魏征站起身来,拜了两拜,正色道:“陛下让臣直言,臣方敢进谏,若是陛下拒不接受,那臣又怎敢多次冒犯龙颜呢。”

谈话到此结束,大家都很high,又回到觥筹交错之中。

魏征并非是那种什么时候都硬着脖子梗上的人,他明白李世民想成为圣君的心情,更明白人人都需要鼓励与肯定的道理,所以他常常把尧舜拿来做例子,让李世民内心觉得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一代圣君,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采纳他的正确意见。拍马屁谄媚的人都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魏征讲究进谏之道完全是为了国家。因为他明白只有李世民真心接受,诚心采纳,那些治国理论和方法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才能转化成巨大的动力,推动国家不断前进。

狄仁杰也一样。他明白武则天的内心其实是想稳住民生,让大家认可,抓拄了这一点,然后入手进谏,事哪有不成之理呢。

相关参考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官场援手

官场援手我们先来看官方史书的描述: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对朝野上下震动很大,实际上,帝制时代的老百姓才不会关心这个,他们太自由,国家大事根本不让他们插手。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只是在政府中引起了狂澜。来俊臣等酷吏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举贤不避亲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

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狄仁杰一直梦想着自己能看到李唐复兴的那一天,但他的身体没允许他坚持到最后。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狄仁杰仍然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政治大戏。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是狄仁杰,就在于他这一生,生前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自掩其美

自掩其美晚年的狄仁杰转了个性子,平生并不贪恋钱财的他变得爱起钱来,直接违背了正义人士信仰的教条,很多人也对狄仁杰的这种做法口诛笔伐过。喜欢说三道四的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就说,狄仁杰晚年爱财,是和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好汉不吃眼前亏

好汉不吃眼前亏狄仁杰一进大狱,就知道这次是凶多吉少。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人能活着从酷吏手中爬出监狱,更没有人可以毫发无损的走出来。当酷吏举起刑具,问狄仁杰是否承认谋反时,狄仁杰做了个惊人的举动,他痛快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官场逃生术

官场逃生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告密时代,武则天时代的告密者们是无密可告的,因为被武则天鼓励告密的人大都是市井乡野的庶民,他们无缘接触上层政治,又怎么可知晓宫廷情况?然而,诸多简单的现实摆在他们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只谈国事,不及其他

只谈国事,不及其他狄仁杰擅长的,不是调和工夫,而是出了名的好斗。武则天对狄仁杰信任有加,狄仁杰自然有必要投桃报李,国事上他不会像苏味道一样走模棱路线,而是开始该谏的就谏,直陈事弊。在武则天的《授狄仁杰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

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人在官场就如飘萍,智慧型官场人物虽不能预料下一站在哪里,却能在漂泊中学习官场中必不可少的心智和权术技巧,为的是将来有一天可以大显身手。大概678年,狄仁杰以特派员的身份到关中西部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实力比磕头更有用

实力比磕头更有用武则天给狄仁杰的第二个任务是安抚河北,职务是河北道安抚大使,这是狄仁杰第二次担任这个职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实力,武则天相信她。安抚和战争相比,责任没有减轻,而是更重。狄仁杰面临的是一个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剩者为王

剩者为王狄仁杰在复州只呆了一年,689年的阴历七月被调到洛州(河南洛阳东)担任司马。这里离洛阳很近,所以狄仁杰即使不想听洛阳城里的消息,也会时不时的听到。正是他在洛州的这段时期,朝中发生了魏玄同案。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