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
Posted 松赞干布
篇首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
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
人在官场就如飘萍,智慧型官场人物虽不能预料下一站在哪里,却能在漂泊中学习官场中必不可少的心智和权术技巧,为的是将来有一天可以大显身手。大概678年,狄仁杰以特派员的身份到关中西部各州进行视察。这份工作让狄仁杰在中央官场中暂时抽身休养生息,或许就是在这漫长的官场奔波过程中,狄仁杰学会了官场沉默的技巧,分辨出了地方官场和中央官场截然不同之处。
干掉政敌,最好的场地在战场
老谋深算的权术家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他会从别人的权术斗争中总结出当事人不能将其“形而上”的权术哲学。狄仁杰当时虽然还很年轻,但已经学会了这门本事,并且从刘仁轨与李敬玄的政治斗争中获益匪浅。
事情要从吐蕃谈起。
吐蕃族在唐以前是西藏高原上四分五裂、软弱无力的各小部族的统称。隋朝末年,中国本土浸泡在血泊之中,吐蕃一部的领导人(赞普)松赞干布把西藏高原也变成战场。李唐王朝成为中国主人后,松赞干布几乎同时完成了上天赋予他的使命——统一西藏高原。这是个从天而降的强大王国,拥有着运转如飞的政治机器和随时可以集结起来的十万精锐部队。唐太宗时,吐蕃对唐王朝西部边境的威胁与日俱增。唐王朝也曾发动过反击战,但在战争中,精明头顶的唐太宗发现,和松赞干布做亲戚远比做敌人要实惠。所以,双方进行了数次友好访问后,李唐王朝拿出中原王朝对付少数民族政权的法宝——和亲。一个被称为文成公主的皇室女郎远赴西藏成为松赞干布的老婆,两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维持到了松赞干布归天。
刘邦时代的知识分子娄敬提出的“和亲”政策从理论上讲是最不靠谱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是最立竿见影的。“和亲”政策是个长期策略,旨在把中国的女人送到敌人的国家去做国王的老婆,这只是一个步骤,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让中国女人为国王生下孩子。依娄敬的想象:世界上从来没有外孙打姥爷的道理。这种希冀以血缘关系维护和平的愿望归根结底只能是愿望,我们知道,汉武帝之前,汉朝把许多公主送到匈奴,可惜,都如石沉大海,几十年后,连个愿望涟漪都不能产生。从来没有听说,任何一届匈奴领导人是汉匈混血儿。这只能说明,汉王朝送过去的那些女人全是花瓶,中看不中用。要么没有生下男孩,要么生下男孩后因为没有政治头脑而在领导人死后被人家干掉。但和亲政策又是立竿见影的:只要给敌人的床上扔一个女人,敌人绝对消停一段时间。
松赞干布是和亲政策效果的标本,他一直消停到死。他死后,没有儿子,所以孙子继位。孙子年纪幼小,所以,吐蕃的军政大权都在宰相禄东赞手中。禄东赞死后,他儿子论钦陵继承老爹的遗产,依然专国,并对周边的国家进行军事打击,当然,也包括李唐王朝。
对吐蕃多次的游击骚扰,唐高宗本想继续使用“和亲”的法宝。可有人提醒他,现在吐蕃的领导人物不是赞普,而是宰相。翻烂了“和亲”政策使用手册,也没见到给敌国床上送女人的文字。而且,吐蕃权宰论钦陵有着勃勃野心,不是一二个美人就能搞定的。
论钦陵的确雄心万丈,几年的时间,他多次动用倾国之兵对青海的吐谷浑进行决定性打击,最终将吐谷浑打得脾气全无,宣告国灭。677年,唐高宗特意召开针对吐蕃势力扩张的解决方案,很多人都双手赞成对吐蕃采取军事行动。最血脉喷张的就是刘仁轨。
刘仁轨喜欢打架,更喜欢为了国家利益而上战场。很快,他就以青海战区(青海乐都)司令的身份带领大军进驻青海,准备在进行实地考察后对吐蕃采取严厉的军事行动。
御史狄仁杰虽然没有公开反对政府的这次军事行动,但他也公开的赞成。在这一点上,他和中书省(发布命令的最高机构)的宰相(中书令)李敬玄不谋而合。
李敬玄发迹于贞观末年,是被唐太宗最得意的大臣马周推荐给唐高宗的。唐高宗即位后,李敬玄大步流星的步入官场,凭借学富五车的资本和超凡的记忆力(在吏部任职时,来京进行考核的干部多达一万人,但李敬玄在大街上见到任何一人,马上能叫出名字),当然,更重要的是依附于武则天最喜欢的官员许敬宗而毫无悬念的进入决策层。676年,李敬玄又成为中书省主人(中书令),而他的前任正是刘仁轨。
李敬玄和刘仁轨的矛盾早已有之,刘仁轨从内心深处就瞧不上李敬玄,因为他是奸贼许敬宗推荐上来的。而且凭借当初在吏部做官吏考核的工作,拉帮结派,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这一点,刘仁轨背后搞过鬼,指使他人向唐高宗指控李敬玄结党。唐高宗就此事训斥过李敬玄,可仍然重用他,因为他是许敬宗的红人,而许敬宗则是武则天的红人,唐高宗怕老婆。
就在676年,李敬宗反攻刘仁轨,指责刘仁轨在中书省的行政效率低下,当然这是事实。所以刘仁轨被免,继续做他的另一个宰相(左仆射)。刘仁轨总想再挑起对李敬玄的战役,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而这一次吐蕃战事的问题,刘仁轨找到了机会。
刘仁轨只是感觉找到了机会。
吐蕃问题的大会还未召开时,刘仁轨就得到消息说,李敬玄认为不该对吐蕃用兵。按照“政敌拥护的,我就反对”法则,刘仁轨马上提出要亲上战场,并且保证马到功成。
狄仁杰内心也反对用兵,可他没有说。因为他发现,跟刘仁轨这样的官场大佬,尤其是在此时唐高宗需要这样的官场大佬对着干,肯定是颗粒无收。官场中人人人都知道的一个智慧是:不该出手时绝不出手,安全第一。
狄仁杰现在就站在暗处,看二人谁能笑到最后。
李敬玄要远比刘仁轨想的远,想的高。刘仁轨想的很简单:等我把吐蕃那群爱惹事的傻小子的脑袋拎到京城摔在李敬玄脸上,那就万事大吉了。而李敬玄的想法则是:有种你就擅自行事,否则,我中书省不发布命令,活活憋死你。
刘仁轨的确被憋得痛苦不堪。他到达前线后,察看地形,训练部队,有了七成把握对吐蕃发动反击战后,就向中央请求命令。可是,命令到达中央后,李敬玄总是拖延,唐高宗问,他才有前线的消息,唐高宗不问,他从来没有任何消息。他现在就像是个提款机,只有别人来取才有钱,否则从不主动吐钱出来,即使刘仁轨的奏请书已经堆积如山。
刘仁轨在前线发出每一份军事奏请书,盼望及时的回复正如少妇盼望从军的丈夫归来一样。他感觉有人在搞鬼,结果很快被人证实,的确有人在搞鬼,的确就是李敬玄。刘仁轨气得直跳脚。有人对他说,跳脚没用啊,我们得想办法解决这件事。
刘仁轨不仅在战场上足智多谋,在官场上同样老谋深算。他开始思考如何对李敬玄进行反击。如今,他在外,很多情报和请示书必要经过李敬玄,他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奈李敬玄分毫。只有一个办法:调虎离山。
官场上的“调虎离山”计要远比军事史上的“调虎离山”复杂。它分步骤,每个步骤丝丝入扣。老虎所凭侍的不过是山林和锐利的牙齿。所以,第一步:把老虎调出山来,李敬玄这只老虎的山林就是中书省;第二步:拔掉老虎的牙齿,李老虎的牙齿是中书令这个职务。其实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看作是一步:只要把李敬玄调出中书省,山林和牙齿就等于全没了。最狠毒的是第三步:把老虎放到它最不擅长的地方,比如水里,让老虎死无葬身之地。李敬玄最不擅长的地方当然是战场!
一有计划,绝不拖延,这是老军人刘仁轨多年以来的行事作风。他亲自给唐高宗写信说,我在边防观察这些天发现吐蕃野战军训练有素、骁勇善战,我认为,咱们整个大唐只有李敬玄能担当打败吐蕃的重任。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我希望您能让李敬玄大公无私,为了国家和皇上,请到前线来接替我的职务。
唐高宗高度重视这件事,但李敬玄一听,气的要爆炸。刘仁轨,你妈妈的太狠了。你明知道战场对我而言就是禁地,偏要我去,这不是把我当成羊肉串放火上烤吗!
李敬玄坚决不去,唐高宗脸上有点挂不住了,说,亏我平时对你那么好,现在正是国家用人之际,刘宰相在军事上是高手,他推荐的人能有错吗。打个过分的比方,刘老英雄要是让我去,我马上换上军装,提着武器就上战场,你怎么唧唧歪歪的。
皇帝都把话说到这份上,李敬玄想不去都不可能。结果,李敬玄一到前线,恰好吐蕃进攻,先头部队惨败,按理,李敬玄作为总指挥,应该赶去救援,可他一听前线战事,吓得魂飞魄散,带着亲兵部队逃跑了。结果18万唐朝野战军因为没有了总指挥而被吐蕃打得落花流水,几名大将被活捉。
长安城大明宫如雷轰顶。这是自唐立国以来难得一见的惨败,而如刘仁轨不无深通的指出那样:罪魁祸首就是李敬玄。
唐高宗对李敬玄的确是关爱有加,并且很有同理心,对刘仁轨的指控李敬玄丧权辱国的罪行,唐高宗几乎就没有给处罚,而是让李敬玄继续在青海主持军政事务。刘仁轨此时无法下手,但敌人有时候会自动露出马脚让仇人踩。李敬玄在青海三番两次的给唐高宗写信说,自己身体大不如前,几乎就是行将就木了。
唐高宗太爱他了,就要他回京,等候新的任命。新的任命很快就要下来,刘仁轨又对李敬玄发动攻击。他说,经过多日的观察,李敬玄根本就没有病,即使有,也是被吐蕃人吓破了胆,这无论如何都是小病。唐高宗叫专家去侦测李敬玄,专家的报告果然如此:李敬玄没有病,至少没有他本人说的那样厉害。
唐高宗这次是真的龙颜大怒了,李敬玄被发配到衡州(治所在广州)担任刺史,虽然是一方大员,但和他当初的中书令相比,已是判若天渊了。
刘仁轨的官场斗争策略留给狄仁杰两件礼物,一是,官场中该闭嘴,该沉默时必须要沉默,不能跟所有人都较劲。狄仁杰明知道刘仁轨是在报复李敬玄,但他闭了嘴,因为他知道,跟理性的皇帝斗争即使失败了,还能落个谏诤的美名,但如果跟官场大佬斗争,那只有死路一条。第二个礼物就是,关中各州特使的职务。他可以离开紧张刺激的官场,到地方上去释放下心灵,顺便捞点政绩。任何官场牛人都知道,捞政绩最好的场所是在地方。
相关参考
官场援手我们先来看官方史书的描述: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对朝野上下震动很大,实际上,帝制时代的老百姓才不会关心这个,他们太自由,国家大事根本不让他们插手。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只是在政府中引起了狂澜。来俊臣等酷吏
官场逃生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告密时代,武则天时代的告密者们是无密可告的,因为被武则天鼓励告密的人大都是市井乡野的庶民,他们无缘接触上层政治,又怎么可知晓宫廷情况?然而,诸多简单的现实摆在他们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自掩其美晚年的狄仁杰转了个性子,平生并不贪恋钱财的他变得爱起钱来,直接违背了正义人士信仰的教条,很多人也对狄仁杰的这种做法口诛笔伐过。喜欢说三道四的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就说,狄仁杰晚年爱财,是和
好汉不吃眼前亏狄仁杰一进大狱,就知道这次是凶多吉少。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人能活着从酷吏手中爬出监狱,更没有人可以毫发无损的走出来。当酷吏举起刑具,问狄仁杰是否承认谋反时,狄仁杰做了个惊人的举动,他痛快
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狄仁杰一直梦想着自己能看到李唐复兴的那一天,但他的身体没允许他坚持到最后。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狄仁杰仍然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政治大戏。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是狄仁杰,就在于他这一生,生前
只谈国事,不及其他狄仁杰擅长的,不是调和工夫,而是出了名的好斗。武则天对狄仁杰信任有加,狄仁杰自然有必要投桃报李,国事上他不会像苏味道一样走模棱路线,而是开始该谏的就谏,直陈事弊。在武则天的《授狄仁杰
寻找外援有句俏皮话叫“外行看门道”,细细琢磨可能并非如此,但如果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这句俏皮话的注解,就有理有据了。无论是政治场还是官场中有很多事,场里人不能解决,只要从场外请来一
进谏要讲方法狄仁杰在官场如履平地,但却看不到小人那种嘴脸,不完全迎合上意,也非完全指摘过失,他不会闹得双方都不愉快。相反,狄仁杰自有一套高明的方式方法。同朝的苏模棱、驱驴宰相等一班同事,与之比起来,光
初做官的人总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因为没有仕途经验,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实际上,“愣头青”是初入官场的一种智慧。而且,初入官场的人,必须要从“愣头青”开始做起。高官喜欢愣头青630年,中国皇帝李世民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