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官场援手
Posted 小白菜
篇首语: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官场援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官场援手
官场援手
我们先来看官方史书的描述:
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对朝野上下震动很大,实际上,帝制时代的老百姓才不会关心这个,他们太自由,国家大事根本不让他们插手。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只是在政府中引起了狂澜。来俊臣等酷吏几年来把政府官员拉进监狱严刑拷打屡见不鲜,为什么狄仁杰等人的案件会使大批政府官员喧嚣起来呢?首先,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等人都是现任宰相,三位宰相同时下狱,这在酷吏史上是首例。其次,魏元忠虽然不是宰相,不过他为人正直、德高望重,又曾在徐敬业革命时立下大功,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军界,魏元忠都受到无可置疑的好评。于是,一批不肯丧失良知的人,皇家秘书处的秘书陈子昂、长安直辖县万年县副县长徐坚、中书省秘书韦嗣立、监察部官员魏靖、李峤、刘宪、最高司法机关(大理寺)官员张德裕陆续向武则天提交意见书,这些意见书虽然字数不一,但思想大体一致。他们都反对酷吏政治,认为有害无益。应该尽早结束酷吏政治,还国家法制一个清明。在这些提议的背后,他们用狄仁杰等人的案子作为案例来证明酷吏政治的有害无益。史书最后正义凛然的写道:武则天看了这些人的报告书后,大为震骇,马上组织专案组,重新审理狄仁杰等人的案子。
其实,中国的政治和官场一样,深不可测,讳莫如深。在史书平淡如水的诉说背后,隐藏着是一个官场的大秘密,我们用中国官场术语来讲,就是:官场援手。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官官相护。
正式分析这次“狄仁杰等人的案子”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官场上官官相护的一个典型案例,即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杨乃武,字书勋,又字子钊,排行老二,浙江余杭人。20多岁考取了秀才,30出头又中了举人,令街坊邻里又羡慕又嫉恨。杨乃武性情耿直,平日总喜欢为平民百姓伸张正义,所以跟当地的官员关系极为恶劣。小白菜,原名毕秀姑,浙江余杭人,因为平时喜欢穿一件绿色的衣服,系一条白色围裙,人又清秀,街坊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小白菜”,后嫁于一个叫葛品连的平民。清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葛品连与小白菜租住了杨乃武的房屋。此间,葛品连在杨家打工,小白菜与杨乃武亦有接触。当时就有传言,说葛品连被杨乃武戴了绿帽子。迫于流言,小白菜和丈夫葛品莲很快就搬出了杨家。本年十月十一日清晨,葛品莲突然在家暴死,浙江余杭县县令刘锡彤派人验尸,验尸官断定葛品莲是中毒而死。刘锡彤同时又得到消息说,杨乃武和小白菜曾有不清楚的男女关系,因为和杨乃武有仇,刘县令一声令下,派人调查杨乃武。结果,很多证据都证明,杨乃武嫌疑最大。但因为杨乃武是秀才,不能随便传唤,于是,刘锡彤把小白菜带回县衙,想从这位弱女子身上打开缺口。刘锡彤要小白菜承认和杨乃武有奸情,并且与杨乃武合伙毒死了葛品莲,小白菜大呼冤枉。刘锡彤对小白菜用刑,结果,酷刑发生效力,小白菜承认是自己和杨乃武合谋干掉了自己的丈夫。
刘锡彤乐不可支,把杨乃武传唤到庭,同时请求上面把杨乃武的功名革除,然后对杨乃武用刑,杨乃武虽然不承认,但小白菜承认了,于是一审结束。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十九日,案子移交到刘锡彤的亲家杭州市市长(知府)陈鲁这里。他翻阅原供,见杨乃武并未承认,就命令把涉案人犯案卷解府复审。十月二十日,杨乃武和小白菜、葛品连的母亲等一干人等都被解送到杭州。刘锡彤亲自到杭州打点,解送杭州的原供都作了篡改。死者口鼻流血改为七窍流血;银针未用皂角水擦洗改为已用皂角水擦洗;初五日给小白菜毒药改为初三日。
军功出身的陈鲁本就看不起读书人,另外,在他眼里,杨乃武本就不是个好东西,于是,审问刚刚开始,他先还没有问,就给杨乃武上大刑。小白菜因有供在先,不敢翻供。葛品连的母亲大概是实在受不了杨乃武的惨叫,立即说在葛品连死时,见死得可疑,即盘问小白菜,小白菜说是杨乃武叫她下毒的。陈鲁赶紧又给杨乃武大刑,跪钉板、跪火砖、上夹棍,杨乃武几次昏死过去。一连几堂,杨书生实在熬刑不过,只得诬服,供称曾到小白菜家给她毒药。
陈鲁大笔一挥,写了结案意见如下:小白菜(葛毕氏)、杨乃武拟判为凌迟、斩首。
陈鲁严刑逼供,草率结案的事情立即哄传全省。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决定一级一级向上告。谁知,她根本进不去,因为官官相护,才过了两堂,即认定原审无误,照原拟罪名详报巡抚定罪。当时,身为浙江巡抚的杨昌浚和余杭县官刘锡彤都重贿其属下,结果以“无冤无滥”审结,按照杭州府原拟罪名判定,至此已铁案难翻,只要刑部回文一到,就要立即执行了。
杨菊贞入狱探监,与杨乃武商量,决定上京告御状。到北京后,杨菊贞向监察部(都察院衙门)提出控诉。谁知都察院问都不问,就将他们押解回浙江,仍交给巡抚杨昌浚审理,杨巡抚自然“铁面无私”,认为这已成铁案,根本就不用翻了。
但杨菊贞并不死心,再上京城告状。命运垂青了他,一个叫胡雪岩的大商人资助了她,并且给她介绍了一位浙江籍的京官,皇家秘书处秘书(翰林院编修)夏同善。当时,他正在老家浙江丁忧。这个人的出现,为杨乃武日后冤案昭雪铺了一条道路。
杨菊贞二次进京后,由夏同善引荐,遍叩了浙江籍在京官员30余人。夏同善与大学士翁同龢商量,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夏同善还会同监察官(御史)王昕(浙江人)亲自上疏,为杨乃武平反。
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朝廷才派出胡瑞澜为钦差大臣负责审办。浙江省省长(巡抚)杨昌浚得知胡瑞澜到了杭州,就威逼利诱,说此案已经反复审问多次,无偏无枉,不宜轻易改动,否则引起士林不满,地方官吏今后也难以办事了。
胡瑞澜见此事真有难办之处,就委派宁波知府边保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世潼随同审理。这些官吏仍刑讯逼供,但虽经多次对质,但大多供词牵强,并且所供述内容的关键之处与原结案报告相差很远。
同时胡瑞澜等也查出了葛母的证言前后有矛盾,但没能彻底追究,竟以原审报告的罪名奏报结案。这样一来,原审各级地方官吏如释重负,这批湖南帮的大小官员弹冠相庆,设席宴客,认为从此铁证如山,不会再有反复了。
到了这个地步,许多人都认为,杨乃武一案已经不可能再变更了。可是,在京的浙江籍官员都认为杨乃武认罪一次就翻供一次,再加上他姐姐杨女士两次上京告御状,这其中必有冤情。尤为重要的是,这些人抱成团,已经答应了杨乃武的姐姐要查个水落石出,牛皮已经吹出,即使这件案子真是谋杀,他们也要做激烈的搏斗。
此时,有一股民间势力开始向朝廷施压。这股势力是浙江的举人、生员和杨乃武的好朋友。他们联名向都察院、刑部提出控告,揭露此案,县、府、按察、督抚、钦宪七审七决,都是严刑逼供,屈打成招,上下包庇,草菅人命,欺罔朝廷,要求提京彻底审讯,昭示天下,以释群疑。
在京官员认为这件案子如果真是有冤情不得平反,不仅是杨乃武、小白菜两条人命的问题,而且是有关整个浙江读书人的面子问题。于是,夏同善、张家骧取得刑部侍郎袁保恒、大学士翁同龢等人的支持,向两宫太后陈诉冤情,要求将杨乃武、小白菜一案提京复审。
慈禧的介入,使得浙江籍官吏占了上风,刑部大审,开棺验尸。最终认定为葛品连并非中毒而死。刑部复审勘验情况奏知两宫,这时已将刘锡彤革职拿问。原审各级官员为什么审办不实,要刑部再彻底根究。
案子就这样结束了,涉案官员都得到了轻描淡写的惩罚。比如余杭知县刘锡彤,只是被发配黑龙江充军而已。
实际上,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非常简单。就是这么一个漏洞百出的案件,居然得到了整个浙江层层官员的认可,害得杨家把一个普通的刑事案打到了北京城才翻了过来。难道是一层层的官员智商有问题,还是余杭知县刘锡彤能力通天,能让各级有关官员都和自己站在一起?
绝对不是!
原因很简单,当时湖南籍官员遍布朝野,刘锡彤就是湖南人。湖南籍官员官官相护,明知是冤案,就让它冤下去。因为一旦平反,之前审判的湖南老乡就要顶戴落地。为了保住湖南这条线上的各级官员,越来越多的同乡主动或者被动地被这个案子卷了进来,最终结成了一个庞大的权力集团。最后,浙江籍的官员抱成团开始反攻时,湖南籍官员终于抵挡不住,惨败。可见,官官相护的威力多么可怕。
官官为什么会相护,是因为兔死狐悲,大家都是一个战壕里的,如果总被人家连窝端,肯定不是好事。官场上也讲究个“一个好汉三个帮”,也讲究“多个朋友多条路”。
所以再回到狄仁杰等人的案子中来,我们就能清晰的看出,那些官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无私忘我,纯粹是为了消灭酷吏政治而挺身而出。虽然也有为江山社稷考虑的崇高思想在里,但真实的想法还是为了维护官员群体的整体利益。
陈子昂、徐坚、韦嗣立、魏靖、李峤、刘宪、张德裕等人的确让武则天大吃一惊,武则天吃惊的是,不但有中央官员上书请求重新审理狄仁杰等人的案子,居然还有个副县长(徐坚),这自然让武则天意识到,官员已经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并且牢不可破,这是一张从下到上的网,如果她处理不好,很可能会被这张网给套牢。
愚蠢的政治家会坚持原则,而高明的政治家始终是在不断的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永远都在变化,所以,高明的政治家会跟随变化,来改变自己的立场。武则天下令,成立专案组重新审理狄仁杰等人的案件。
专案组成员的领导人是李峤、张德裕和另一位监察委员刘宪。三人经过详细调查与审理,证实了这的确是一桩冤案。但是,张德裕是个老政客,他发现此时从武则天那里吹来的风并不是那么和缓,也就是说,武则天成立这个专案组,只是堵一下政府官员们的嘴而已。不过,他是个老油条,根本不会把自己的心得说给李峤听,而是换了种方式。他对李峤说,来俊臣在我们审理案子的过程中不慌不忙,他能如此淡定,凭什么?这很明显,得罪了来俊臣,大家必然要吃不了兜着走。
李峤没有张德裕的官场智识,他看不透自己只是个角色,而不是导演。他教诲张德裕,大丈夫眼睛明亮,怎么可以把看到的“是”说成是“非”?即使前面是遍地荆棘,我等也要披荆斩棘,孔子说,应该伸张正义时而退缩,就是胆小鬼。张德裕不置可否,因为在此时,他不能说坚决不做,向武则天要求重审狄仁杰等人案,他也有份。他只是看透了这只是一出戏,但必须还要入戏,因为一旦他变卦,面对的可就是战友们的攻击。于是,在李峤的极力主张下,三人联名向武则天呈递了结案报告,认为狄仁杰等人的确是冤枉的。武则天看着报告,淡淡的问来俊臣,这是怎么回事?
来俊臣回答,如果他们没有造反,为什么要写谢罪表?
李峤刚要说话,武则天已怒,张德裕暗暗叫苦,果然如他所料,武则天在这个时候根本不想为任何人翻案!酷吏政治还要继续!
三人的结局已可预知,免去官职,发配到偏远之地担任闲散官职。
这批官场援手如惊鸿一瞥,昙花一现,狄仁杰等人在监狱里听到这样的消息后,彻底绝望。但是,“官官相护”的力量令人难以置信,如同在绝望之中才能迸发出超级力量一样,政府官员们再次合力向武则天发出了攻击。
相关参考
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人在官场就如飘萍,智慧型官场人物虽不能预料下一站在哪里,却能在漂泊中学习官场中必不可少的心智和权术技巧,为的是将来有一天可以大显身手。大概678年,狄仁杰以特派员的身份到关中西部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自掩其美晚年的狄仁杰转了个性子,平生并不贪恋钱财的他变得爱起钱来,直接违背了正义人士信仰的教条,很多人也对狄仁杰的这种做法口诛笔伐过。喜欢说三道四的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就说,狄仁杰晚年爱财,是和
好汉不吃眼前亏狄仁杰一进大狱,就知道这次是凶多吉少。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人能活着从酷吏手中爬出监狱,更没有人可以毫发无损的走出来。当酷吏举起刑具,问狄仁杰是否承认谋反时,狄仁杰做了个惊人的举动,他痛快
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狄仁杰一直梦想着自己能看到李唐复兴的那一天,但他的身体没允许他坚持到最后。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狄仁杰仍然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政治大戏。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是狄仁杰,就在于他这一生,生前
只谈国事,不及其他狄仁杰擅长的,不是调和工夫,而是出了名的好斗。武则天对狄仁杰信任有加,狄仁杰自然有必要投桃报李,国事上他不会像苏味道一样走模棱路线,而是开始该谏的就谏,直陈事弊。在武则天的《授狄仁杰
寻找外援有句俏皮话叫“外行看门道”,细细琢磨可能并非如此,但如果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这句俏皮话的注解,就有理有据了。无论是政治场还是官场中有很多事,场里人不能解决,只要从场外请来一
进谏要讲方法狄仁杰在官场如履平地,但却看不到小人那种嘴脸,不完全迎合上意,也非完全指摘过失,他不会闹得双方都不愉快。相反,狄仁杰自有一套高明的方式方法。同朝的苏模棱、驱驴宰相等一班同事,与之比起来,光
初做官的人总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因为没有仕途经验,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实际上,“愣头青”是初入官场的一种智慧。而且,初入官场的人,必须要从“愣头青”开始做起。高官喜欢愣头青630年,中国皇帝李世民开创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狄仁杰逃脱升天使用的方法,用官场行话来讲就是:告密。在中国官场中有一条定律被称为“信息定律”,它的主要内容是:当官者最喜欢的信息就是下边人所打的小报告(即谗言)。官越大的人,历练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