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Posted 皇帝
篇首语: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狄仁杰逃脱升天使用的方法,用官场行话来讲就是:告密。在中国官场中有一条定律被称为“信息定律”,它的主要内容是:当官者最喜欢的信息就是下边人所打的小报告(即谗言)。官越大的人,历练越多,心眼也就越多,需要的信息就必须要多。武则天这样的政治家也不能免俗,所以她发动告密革命,搞得唐政府的官员人人自危,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与日俱增。
在官场中通过告密手段搞掉对手的事俯拾皆是,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沈括就曾通过告密手段而成功晋级的。沈括这人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但在官场上,却是个十足的告密小人。王安石变法失败,王安石退居二线后,作为王安石的好朋友的沈括马上就给新任宰相吴充一个秘密报告,上面历数王安石变法的诸多弊端。吴充觉得这是让王安石永远都不会卷土重来的一个“死刑”,他立即呈给宋神宗,并且对皇帝说,沈括因为多年在地方上考察,所以,其所列举的新法弊端有着实践支持。宋神宗看了沈括的小报告,大为恼火,说,你当初怎么不报告,现在王安石倒了,你跑来报告,这简直就是打落水狗啊。喜欢打小报告的小人!
宋神宗对沈括“小人”这个评语并没有让沈括从新做人。
宋神宗后期,苏轼因为反对政府制度而被贬为湖州州长。按宋例,官员在到职后都要向皇帝写报告。苏轼到任后,就立即着手写了《湖州谢上表》,虽然表的前面写了谢谢皇帝,我会努力工作等官样文字,但写到后来,苏轼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了。他在表中写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语句。皇帝看到后,也没有什么想法,但当时朝中他的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却大有文章可作,他们认为,苏轼这个人真是不老实,把你贬到那里是让你享福,你居然还对新法不满,居然还讥讽朝廷,妄自尊大,请求皇帝对他加以严办。
神宗皇帝英明,没有看出苏轼的谢表中藏了这么多深意,就没有追究。可苏轼始终逃不过这一劫。不久后,沈括以特派员身份到下面去考察新法。临走前,神宗对他说,你到浙江后去看看苏轼,我还很惦念他的。
沈括来到湖州后,老朋友相见,份外高兴。沈括当时就说很久没有见到您的大作了,可否赏我一篇?苏轼立即表示同意,就写了《咏桧》诗一手,里面有“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一句。
沈括拿着苏轼的礼物回到京城后,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还在倒苏轼,这几人也并非是跟苏轼有多大仇,而是因为都效忠于王安石,为了给主子立功,专门找反对新法最强烈的苏轼的毛病。他们知道沈括刚见过苏轼,就一起来找沈括,看到了那首诗。但这几个人的文字敏感度并不高,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其中的“奥秘”来。但这些人却给了沈括一个信息:苏轼,还得倒!
沈括不但是个科学家,当然在文字上也有功底,他琢磨了许久,就把苏轼的那首诗琢磨出来了。按他的说法:“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
沈括第一个向朋友扔出了飞刀,这刀简直就是在整个火药库里扔进了一个炸弹。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联合跳出来,把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是苏轼在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他这是在指责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简直一塌糊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很明显,这是他在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最终,这些人认定,苏轼是在讥讽皇上,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神宗皇帝见他们说得头头是道,于是只好下令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宋朝的御史台又被称为乌台,于是,这起案件又被称为“乌台诗案”。
沈括通过这次告密,赢得了上司的欢心,很快就平步青云去了。
不过,狄仁杰的告密与我们印象中的官场告密又不同,实际上,狄仁杰这次使用的小报告手段是变相的在为自己鸣冤,所以,这种官场机巧是值得借鉴的。
狄仁杰被收监后,必须要武则天亲自同意才能被拉出去处决,在有关司法部门上报待批期间,来俊臣认为狄仁杰已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出什么名堂来,所以对狄仁杰放松了警惕。来俊臣几个月后将会对自己的“过度自信”付出代价。
在幽暗潮湿的天牢里,狄仁杰对自己的官场人生进行了思考,四面都是墙壁,夜晚时,他能在墙壁上看到星星在闪烁,那是求生欲望所幻化出的生命之光。他下定决心必须要走出天牢,重新开始他那还没有正式开始的真正的官场人生。
走出去的最好办法就是主宰他命运的人进来,他可以当面向命运之神倾诉冤情。但这种思路是绝境,因为武则天万金之躯,不可能来到这遍布蟑螂和老鼠的天牢。身处幽暗之地的狄仁杰可能会想起一个禅宗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年轻人找到自称会移山大法的大师,请他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宣称表演完毕,年轻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狄仁杰此时也运用移山大法,他发挥了逆向思维:武则天既然不来,我就去。我去不了,但我的消息可以去。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跟看守处理好关系,当看守跟他称兄道弟,并且对这位已经穿上寿衣的狄宰相心生怜悯时,狄仁杰跟他要了纸。看守认为狄仁杰要写绝命诗,毫不怀疑的满足了狄仁杰。狄仁杰拿到纸后,拆下被子的一角,把自己的冤情写到上面,又折叠成块放进了自己的棉衣中。最后,他找来那位一心想建功立业的王德寿,对他说:“天热了,您能否把这件衣服交给我的家人,取掉棉花,再给我拿回来?”
王德寿撇着嘴,捏着鼻子拿过棉衣,他的智商决定了他不可能有一丝怀疑,这件承载着狄仁杰生命的棉衣很快就到了他家人的手上。
当时,狄仁杰的大儿子狄光嗣在地方做官,他的二儿子狄光远收到父亲的棉衣后知道里面必有玄机。所以亲自拆开,找到了狄仁杰放在里面的那封诉苦信,站在来俊臣的角度,这就是一份小报告。
狄光远求爷爷告奶奶把父亲的小报告递到了武则天手中,武则天莫名其妙,找来俊臣询问。来俊臣回答说:“狄仁杰等人入狱,臣并未剥夺他们的冠带,吃好的喝好的,他们有求,我必应,如果没有谋反的事,为什么要承认谋反?”
武则天半信半疑,派了专员到监狱中亲自询问狄仁杰。该专员见到狄仁杰后,来俊臣就在旁边陪着,专员害怕来俊臣,狄仁杰跟是怕的要命,仍然声称自己的确谋反。专员完成任务,大出一口长气,来俊臣得意洋洋,狄仁杰则是嗟叹不已,坚信命运之神这次是真要把自己置于死地了。
来俊臣和狄仁杰有同感:必须要让案子成为铁案,在武则天的专员走后,来俊臣命人假冒狄仁杰等人的名义伪造了谢死表,自己代为署名,呈送给了武则天。
命运的天枰开始摇摆,最终将停止在哪里,无人可以预料。不过来俊臣认为,狄仁杰等人已经躺进了棺材,而狄仁杰也已失去了大希望,但仍有幻想,幻想着黑暗之中射出一道光芒,哪怕是一丝也好!
相关参考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狄仁杰一直梦想着自己能看到李唐复兴的那一天,但他的身体没允许他坚持到最后。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狄仁杰仍然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政治大戏。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是狄仁杰,就在于他这一生,生前
自掩其美晚年的狄仁杰转了个性子,平生并不贪恋钱财的他变得爱起钱来,直接违背了正义人士信仰的教条,很多人也对狄仁杰的这种做法口诛笔伐过。喜欢说三道四的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就说,狄仁杰晚年爱财,是和
好汉不吃眼前亏狄仁杰一进大狱,就知道这次是凶多吉少。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人能活着从酷吏手中爬出监狱,更没有人可以毫发无损的走出来。当酷吏举起刑具,问狄仁杰是否承认谋反时,狄仁杰做了个惊人的举动,他痛快
官场逃生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告密时代,武则天时代的告密者们是无密可告的,因为被武则天鼓励告密的人大都是市井乡野的庶民,他们无缘接触上层政治,又怎么可知晓宫廷情况?然而,诸多简单的现实摆在他们
只谈国事,不及其他狄仁杰擅长的,不是调和工夫,而是出了名的好斗。武则天对狄仁杰信任有加,狄仁杰自然有必要投桃报李,国事上他不会像苏味道一样走模棱路线,而是开始该谏的就谏,直陈事弊。在武则天的《授狄仁杰
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人在官场就如飘萍,智慧型官场人物虽不能预料下一站在哪里,却能在漂泊中学习官场中必不可少的心智和权术技巧,为的是将来有一天可以大显身手。大概678年,狄仁杰以特派员的身份到关中西部
实力比磕头更有用武则天给狄仁杰的第二个任务是安抚河北,职务是河北道安抚大使,这是狄仁杰第二次担任这个职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实力,武则天相信她。安抚和战争相比,责任没有减轻,而是更重。狄仁杰面临的是一个
找到进谏的角度准确地说,狄仁杰是个无神论者,不信鬼神,当然更不信佛。以前,狄仁杰地位不高,没法直接跟武则天对话,只好眼睁睁瞅着武则天利用佛教的事情大捞政治本钱和愚弄屁民。现在他是首席宰相,从责任上来讲
剩者为王狄仁杰在复州只呆了一年,689年的阴历七月被调到洛州(河南洛阳东)担任司马。这里离洛阳很近,所以狄仁杰即使不想听洛阳城里的消息,也会时不时的听到。正是他在洛州的这段时期,朝中发生了魏玄同案。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