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把关系放在暗处

Posted 狄仁杰

篇首语: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把关系放在暗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把关系放在暗处

把关系放在暗处

除了自家人,狄仁杰晚年还推荐了不少外人,这些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后面那场神龙政变的核心人物。

在狄仁杰看中的这些人物里,姚崇应该说是较早出现在他视线中的一个。

姚崇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后来唐玄宗的开元之治几乎就是他和宋璟的功劳。有功如斯,按照一般的逻辑是姚崇小时候就该是个乖孩子,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姚崇年少时比较野,最喜欢打猎这类刺激性的活动。直到有一天,姚崇去到亲戚家,偶然翻阅《修文殿御览》(现已失传)等书,突然间灵光一闪,爱不释手,从此把爱好从打猎调成了读书。

走上读书这条道后,姚崇越来越顺,成绩也不错,能下笔成章。因为是官二代的关系,姚崇很轻易地就当上了公务员,省去了十年寒窗的麻烦。他老爹姚懿,一生在陕州地面上不官,上上下下打理得不错,借着这层关系,姚崇通过充作前太子李弘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挽郎)而步入仕途。做到兵部司长(夏官郎中),契丹人不断骚扰唐朝北疆时,兵部成为特别重要的一环,事情也繁杂。姚崇十分干练,把千头万绪的事务都处理得清清楚楚,为此又被提拔为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

和狄仁杰一样,妙崇的机谋权术也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公元697年,武则天一时兴起,问了大臣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周兴、来俊臣负责审理案件的时候,有那么多人谋反,他们两个死后,反而不再听说有人谋反呢?”

这句话里面其实是藏着刀片的,稍微回答不慎,不能揭武则天的短,因为谁都知道上行下效,没有武则天的暗许,周兴来俊臣也不可能胡来。万一忤了武则天的龙鳞,吃不完还得兜着走。

姚崇很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先是很直接地指出:“前头那些被问罪的人,都是在酷刑逼供下被迫自诬的,多半是因为屈打成招结的案。陛下也曾派人复查,但是复查的人也害怕周兴来俊臣,为了自保,有谁敢翻案呢?所以家破人亡的人比比皆是,很多忠良之士都化成了冤魂!”

这话其实是武则天不愿意听的,但是姚崇还有后着,批评完弊政后,他就圆滑地说:“现在那些凶恶的酷吏都被陛下除掉了,朝廷内外再也没有人谋反了,对此我可以用全家人性命担保的。”

这话马上让武则天的脸庞阴转晴,听完这话后就高兴地说:“以往的宰相都喜欢顺水推舟,害我成了个滥行刑罚的皇帝。”对姚崇大加赏赐。姚崇敢这样说话,当然是在比较了解武则天此时心态的前提下搞出来的。

姚崇的行为,狄仁杰看在眼里,而且几乎是一眼相中了这个年轻人。大概是在698年十月左右,狄仁杰郑重向武则天推荐了姚崇,希望让小姚进入中央。此时武则天的宰相班子里,除了狄仁杰外,还有娄师德、武三思、武攸宁、苏味道等人。娄师德这时候已经去甘肃当军区首长了,实际上不在洛阳。剩下的人中,苏味道的在总结为官经验时,手摸床棱对弟子们说:“遇事不要决断明白,就像这样,摸棱以持两端即可。”不给出明确答案,可进可退。因为这,中国词语宝库中又多了个成语——模棱两可。苏味道也“光荣”地被人称为“苏模棱”,虽然苏味道的官场哲学也是处世圣经,但这不是狄仁杰所愿意看到的,他也可以模棱两可,但他不会像苏味道这样胆小怕事,他是个好斗的人,而且是很讲斗争艺术的人。武三思和武攸宁,就不用说了,完全是俩浆糊脑袋,如果不是因为跟武则天是亲戚,他俩绝不可能进入公务员行列。而且两人不具备一丝羞耻心,只知依仗武则天这颗大树,专横跋扈,弄权害人,时人的评价是:“武三思这人帅倒是蛮帅,但心机很深沉,而且残忍,喜欢搞朋党,盯的是武则天屁股下的椅子。”

看看,总理班子里就是这样嘴脸的一些人,狄仁杰想要扶李显上位,就不得不另觅人选,而姚崇,是很合适的一位。姚崇的能力,武则天是亲眼见过的,对于狄仁杰的提议,他没有异议。很快,姚崇上位。

司马光在自己的名著《资治通鉴》中,把姚崇说成是狄仁杰的门生。从年龄上看,狄仁杰大了姚崇20岁,又是他入相的引荐人,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狄仁杰就应该是姚崇的座师,但是很奇怪的是,二人有没有师生关系,任何典籍都没有明说。

这就是狄仁杰的精明之处。从来不会把关系挑明,也不会给人留下他与姚崇交往过密的把柄。狄仁杰公开说过,他推荐人才,是为国举贤,跟私人感情扯不上关系。在宽展场中沉浮这么多年,狄仁杰已经很会玩障眼法,关系一定要放在暗处。绝不能给人落下你在结朋党的口实。

对于朋党的问题,唐朝中后期的唐宪宗和总理李绛有过一番精彩的对话,唐宪宗问:“听说大臣之间结党的情况很严重啊,这是为什么呢?”李绛回答说:“自古以来,君上最反感的就是大臣之间结成朋党,因此,小人要陷害君子的话,一定会诬蔑对方是朋党。为什么呢?朋党这种情况,听上去让人十分可恶,但认真考察又找不到什么实据,所以他们也就乐得信口开河。东汉末年,只要是名声还过得去的,宦官们都诬陷他们是‘党人’,全部抓起来关监狱里面,结果直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因此所谓朋党,实际上是小人诬陷正派人而妄加的一种罪名。”

另一位著名的宰相裴度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和君子,小人和小人,各有各的志趣,自然就会有各不相同的结合。在君子这一面,可以叫做同德,只有小人们才能被称为同党。表面看上去差不多,实际上往内里究,差别大了去了。”

后来,欧阳修又从这些著名言论中吸收了营养,写成了名扬天下的《朋党论》。

武则天一朝,小人不少,武氏子弟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都两眼大睁盯着狄仁杰,虽然他本身行得正,站得直,但也绝不能跟自己人把关系挑得太明,朋党这罪名不是闹着玩的,比玩火还厉害,一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所以,最恰当的做法是:把关系放在暗处。不给小人把柄,自己也就清闲了。

西汉著名酷吏张汤之子张安世也是这么玩的,张安世当时的职位是国策顾问(光禄大夫),举贤荐能可以说是张安世的职责,但是张安世却从来不让他举荐的人知道,别人升官是他帮忙搞定的。有个立了大功却没有升官的郎官,在张安世面前请功,张安世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足下立了大功,明主自然知道,何必自夸呢?”不久这个郎官就得到了升迁,却始终不知道是由张安世推荐的。当有的被推荐者知道内情后,去张安世府上致谢,张安世总是闭门不出,而且从此拒绝与这个人再来往,以免给人造成结党营私之嫌。狄仁杰走的,就是张安世的路子。

推荐姚崇是狄仁杰的开始,但仅有一个姚崇还不够,李唐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在寻找接班人的路子上,狄仁杰还不会收手。

相关参考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举贤不避亲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

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狄仁杰一直梦想着自己能看到李唐复兴的那一天,但他的身体没允许他坚持到最后。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狄仁杰仍然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政治大戏。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是狄仁杰,就在于他这一生,生前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自掩其美

自掩其美晚年的狄仁杰转了个性子,平生并不贪恋钱财的他变得爱起钱来,直接违背了正义人士信仰的教条,很多人也对狄仁杰的这种做法口诛笔伐过。喜欢说三道四的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就说,狄仁杰晚年爱财,是和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好汉不吃眼前亏

好汉不吃眼前亏狄仁杰一进大狱,就知道这次是凶多吉少。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人能活着从酷吏手中爬出监狱,更没有人可以毫发无损的走出来。当酷吏举起刑具,问狄仁杰是否承认谋反时,狄仁杰做了个惊人的举动,他痛快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官场逃生术

官场逃生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告密时代,武则天时代的告密者们是无密可告的,因为被武则天鼓励告密的人大都是市井乡野的庶民,他们无缘接触上层政治,又怎么可知晓宫廷情况?然而,诸多简单的现实摆在他们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只谈国事,不及其他

只谈国事,不及其他狄仁杰擅长的,不是调和工夫,而是出了名的好斗。武则天对狄仁杰信任有加,狄仁杰自然有必要投桃报李,国事上他不会像苏味道一样走模棱路线,而是开始该谏的就谏,直陈事弊。在武则天的《授狄仁杰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

懂得沉默,就懂得了官场人在官场就如飘萍,智慧型官场人物虽不能预料下一站在哪里,却能在漂泊中学习官场中必不可少的心智和权术技巧,为的是将来有一天可以大显身手。大概678年,狄仁杰以特派员的身份到关中西部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实力比磕头更有用

实力比磕头更有用武则天给狄仁杰的第二个任务是安抚河北,职务是河北道安抚大使,这是狄仁杰第二次担任这个职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实力,武则天相信她。安抚和战争相比,责任没有减轻,而是更重。狄仁杰面临的是一个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找到进谏的角度

找到进谏的角度准确地说,狄仁杰是个无神论者,不信鬼神,当然更不信佛。以前,狄仁杰地位不高,没法直接跟武则天对话,只好眼睁睁瞅着武则天利用佛教的事情大捞政治本钱和愚弄屁民。现在他是首席宰相,从责任上来讲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剩者为王

剩者为王狄仁杰在复州只呆了一年,689年的阴历七月被调到洛州(河南洛阳东)担任司马。这里离洛阳很近,所以狄仁杰即使不想听洛阳城里的消息,也会时不时的听到。正是他在洛州的这段时期,朝中发生了魏玄同案。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