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皇帝是老虎

Posted 太后

篇首语: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皇帝是老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皇帝是老虎

皇帝是老虎

皇帝都是老虎,只不过有时候在睡觉,有时候吃饱了性格温顺,但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只机警敏感的饿虎。在中国历史上,“伴君如伴虎”的感慨太多。西汉的萧何和唐宣宗时期的令狐绹只是沧海感慨者中的一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刘邦对萧何那是非常器重的。不但亲自点名萧何为汉开国三杰之一,而且在论功大会上,力排众议,死顶萧何为功臣首席。殊不知,萧相国能搞出这么大的名堂,获得高祖这么美的夸奖,可来之不易。因为刘邦这只老虎对他的老乡、老同事、老伙计萧何的猜疑,从始至终就没停止过。

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在中原打的是昏天黑地、难解难分。但想不到的是刘邦虽自己缺衣少食、蓬头垢面,却对身在关中大后方的管家萧何关心有加,不断地派使者去问寒问暖。萧何这人比较厚道,还真当真了。这时他手下的一个门客鲍生发话了,萧大人,现在汉王自己餐风露宿,却不断派人慰问你,他不是真的关心你,是对你起疑心了。赶快把自己的儿子、孙子、堂兄堂弟往前线送,只有那样才能消除汉王对你的疑虑,使他更信任你。萧何照办,刘邦果然笑了。

公元前196年,韩信谋反,吕后用萧何计诛杀了韩信。在外平叛的高祖一听此事,马上派人加封萧何五千户,并派一都尉领着五百士兵去做萧何的安保工作。萧何很高兴,同事好友也纷纷前去祝贺,但有一“不懂事的”却去吊唁。这人是谁呢?就是已落魄的秦朝贵族、会种瓜的召平。召平对萧何说:“大人,你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如今皇上在外打仗辛辛苦苦,你在长安箭射不着、石头打不着,皇上却对你加封置卫,还不是因为新近韩信反了,皇上对你也起疑心了。所以我希望你不但不要接受加封,还得把自己的家产捐出去打仗。”萧何照办,刘邦又一次笑了。

韩信谋反那一年的秋天,黥布也反了。这位在前线打仗,已不久于人世的老皇上又故伎重演,三番五次派人询问萧何在长安干了些什么。还好萧何门客中的“智多星”真不少。这次也不例外,又有一位门客站了出来,说:“大人,你离诛灭三族不远了。试想想,你位为相国,功盖群臣,作为一个人臣已到极点。而且一直以来你都很得关中民心,皇上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派人问你干了什么,就是怕你现在造反。你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多强卖老百姓的田地,以此来抹黑自己。那样的话,皇上一定会安心。”萧何照办,刘邦再一次笑了。

但这一次萧何犯傻了。刘邦平定黥布以后回长安,只见街道中全是告相国萧何状的百姓,老皇上那个美呀,心想:行,这老伙计有眼神!但千不该万不该,萧何在刘邦拿出所有状纸给他的时候说了那么一句:“长安这个地方狭窄,可耕的地不多,而上林苑却有那么多的空地闲着。希望皇上能把它让出来给百姓,也不要征收禾秆。”刘邦一听就怒了,你小子还没懂我的意思!马上把萧何下了大狱。不知道萧何是真没领会刘邦的意思,还是真心实意想为老百姓做点事,但不管怎样,这次他的老上司是动真格的了。但最后在大臣的劝说下,刘邦还是放了萧何,不久刘邦也就去世了。

惠帝初,萧何去世。他这一生除了那次牢狱之灾,可以算得上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善始善终。他之所以没有落得韩信、彭越、黥布那么悲惨的命运,那是因为他的忠诚和谨慎,多疑的高祖也只能放手。但萧何生前肯定也非常痛苦,你想想,上司一天到晚对你疑神疑鬼,而你还没得选择,纵是定力十足的神仙也受不了啊!

而令狐绹虽然没有萧何那样的牢狱之灾,但他的生活却极为紧张,压力极大。他侍奉的“老虎”是唐宣宗,大唐中晚期比较有作为的一个领导,人送绰号“小太宗”。这位皇帝虽然是个好心肠的人,但在晚唐那种黑暗的政治环境中,他有时候不得不表现得非常残忍。

曾经有封疆大吏献给他一支美眉乐队,其中有位姑娘长得非常漂亮,宣宗就把她收编进了后宫。但玩了一段时间后,他又觉得这样下去自己会堕落。于是为了自己的千秋功名,他干脆用一杯毒酒将可怜姑娘的性命夺了去。

唐宣宗不但是坚忍心肠硬,更让手下忌惮的是,他对工作还非常负责任。

有一次,财政部门(度支司)汇报国库污损布匹的清理工作,不小心将报告中的一个“渍”误写成了“清”字。负责的官员认为,皇帝有那么多“事”要干,个把错字肯定看不出来。何况领导会不会看那还得打个问号呢!于是,就没改正递了上去。但让他失望的是,唐宣宗把报告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并查出那个错别字。写了错别字,领导很生气。于是写报告的人和递报告的人都收到了严厉的惩罚。

唐宣宗不但有以上的性格特征,还有一种“古怪脾气”不得不说。

每次大臣汇报工作的时候,他都端出一副严肃冷酷的模样。这使大臣们感觉到非常的紧张。但汇报完后,他的脸上又马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跟你谈谈李家长张家短,或者讨论讨论今天晚上聚会该吃点啥。但当大臣一个个都谈的非常兴奋的时候,他老人家又突然喊停,并严厉地说:“你们好自为之!我时时刻刻都在担心你们辜负了我对你们的信任,那样的话,大家就没意思了!”说完,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人。

望着皇帝远去的背影,令狐绹不禁感慨地说:“我当了十余年的宰相,也算受皇上看重!然而每次在延英殿(唐朝中后期皇帝打理政事的地方)向皇上汇报工作,就算是寒冬腊月,我也是紧张的汗流浃背!”

“伴君如伴虎”是君主专制与生俱来的顽疾,想根治,不可能!因为,君主虽然大权独揽,但高处不胜寒,他其实是一个既孤独又缺乏安全感的人。每个人看似对他百依百顺,其实心里都在算计。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威,君主只能是时不时的杀点人,吓唬吓唬那些“乱臣贼子”。久而久之,每个君主都成了迫害妄想症患者。至高无上的君主患上这种病,倒霉的只能是天天在身边的大臣们。

狄仁杰面对的老虎是一只母老虎,有句话说,女人狠起来那才是真的狠。这只母老虎跟那些公老虎们相比,实是登峰造极。

武则天是靠着超人的智慧和地狱般的阴狠毒辣踏上龙椅的。从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到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这条路,她绞尽脑汁、刀光剑影,每一步都用别人的鲜血与惨叫和她本人的心灵焦灼组合而成。为了登上皇后宝座,她不惜杀掉亲身女儿嫁祸于人。从皇后到皇太后再到皇帝这条路,她用血雨腥风开路,用完全丧失了人性的兽性让全天下的人俯首帖耳。她必须要小心,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粉身碎骨。这样一个有着非比寻常阅历和血腥经历的人,对任何人都是不信任的,她永远都在蓄势待发,只要见到可疑之人,就窜上去,张开血盆大口。

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武则天的心机和心肠之毒。

唐太宗年间,有异国送来一批好马,其中有一匹叫“狮子骢”的长得膘肥体壮,四肢强劲有力,但烈性十足,很难驯服。李世民曾召集后宫佳丽,让这些小女孩们说说如何驯服这匹马,没有人能拿得出主意。只有武则天说,只需要三样东西就能驯服这匹马。李世民问是什么,武则天回答,铁鞭、铁锤和匕首。先用铁鞭抽它,如果不服就用铁锤敲它的脑袋,还是不服的话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当时在场的小女孩们吓得面如土色,武则天却神色自如,就如同再说如何吃螃蟹一样。

事实上,武则天从小就志向远大,十四岁那年她就被选进宫做才人,当时她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后,心中非常担忧,整天的以泪洗面。武则天却劝慰母亲说:“母亲您有什么可担忧的?人生在世,富贵荣华都是要自己去求的。我现在入了宫,难保他日不会飞黄腾达。说起来,母亲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这就是狄仁杰的领导,一个超级铁血似的领导。

如何与这样的“母老虎”共事,这是狄仁杰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武则天杀掉的大臣和李唐宗室不计其数,狄仁杰对此当然有清晰的认识,但他并没有把这些人的死归结为母老虎的嗜杀,而是归结到另外一点:他们的立场与武则天有冲突。

身为皇帝,武则天的立场很尴尬,因为她是女人,曾经是皇后,即使当了皇帝后,在众人的心中,她还是皇后,一旦有机会,她就该把权力交给她的儿子。另外,武则天的私生活极为糜烂,豢养了好多小白脸,这些问题都成为大臣向她发难的借口之一。但是,狄仁杰深知,697年还并不是谈论这些事情的时候。所以,他把跟武则天的合作方式仅限于朝廷政事这一块,其他的事,他一概不理。但这绝对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随着武则天年龄的增加,把江山到底传给谁,已成了作为一个高级官员不能躲避的现实。狄仁杰必须要有所表态,在这位老女人面前拿出立场来。

武则天杀人无数,都是反对她称帝和被她怀疑反对她的人。实际上,武则天治理李唐王朝,虽然不是出类拔萃,但也可圈可点。从她在唐高宗后期帮助唐高宗处理朝政和后来直接处理朝政,天下被她治理的还算不错。但是,只是因为她是个女人,就不容于当时的政治层。中国历史上,被历史记住的女人屈指可数。无论是武则天、慈禧,还是北宋的刘太后,她们都经受了男人所没有经受的一切。即使她们的执政能力超级强大,也会受到时人的指摘。

北宋刘太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刘太后是宋真宗的皇后,宋真宗驾崩后,因为宋仁宗年纪幼小,所以朝政全都掌控在刘太后手中。她是宋朝第一位执政的皇太后,政绩可圈可点,但麻烦也绵绵不断。其实,这位女人比武则天更不幸,因为她没有一个好出身。她原本是穷人的老婆,丈夫养活不了她,所以把她卖进了襄王府,襄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宋真宗一见这位四川妹子,就深深地爱上她。后来,真宗皇帝立她为皇后的时候,大臣都反对。倒不是因为她“二婚”,而是嫌她出身低贱。真宗力排众议,刘皇后也的确争气,凭借政治才干受到真宗的加倍感激。真宗去世前遗诏,命尊皇后刘氏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

垂帘之初,刘太后利用“鹤相”丁谓,把不听话的宰相寇准与李迪贬出朝廷,然后又全身心地对付丁谓。不久,丁谓负责建造的真宗皇帝的坟墓发生漏水,刘太后暗示大臣弹劾丁谓,大臣们趋之若鹜,丁谓被贬到了崖州。刘太后这才大权在握,欲要效仿武则天。

当时的大臣鲁宗道以耿直著称,刘太后问这块茅坑里的石头:“唐武后是个怎样的太后?”鲁宗道仿佛被人骂了娘一样,怒道:“唐朝的大罪人,险些没有把李唐王朝灭掉!”刘太后只好以沉默结束了这次问话。还有一次,她准备穿着天子衮冕谒见太庙,一位副宰相问她:“大谒之日,您是以男人身份拜,还是以女人身份拜?”

刘太后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脱了皇上穿的服装,但也没有直接穿太后服,而是经过了一下改装,跟皇上的服装差不多。

有讨好的臣僚建议她先仿武后故事立刘氏七庙,她就这事询问鲁宗道,鲁这块臭石头立即反问,赵氏子孙怎么办?刘太后碰了两次石头,老实了很多。有人把《武后临朝图》献给她,她被石头碰得心惊胆战,居然把图画像狗屎一样扔在地上,说:“我不做这种有负祖宗的事!”

在大臣眼中,刘太后遇到的很多麻烦都是她自找的。倘若不提母鸡打鸣的事,刘太后的治术很受众臣的赞赏。她垂帘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宋真宗的天书随同真宗一起葬入永定陵,下令禁止兴建宫观,废除宫观使,有力地遏制了这一时期弥漫朝野的迷信狂热。

在具体的施政上,刘太后创设了解下情的谏院,并严惩贪官污吏、重视水利、发行交子(纸币)、完善科举、兴办地方学校。注意第四个政绩,发行交子,这是宋朝乃至世界上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谁能想到,这是一个女人做出来的。

晚年,她诏见曾反对她预政的大臣李迪,问道:“我今日保护天子至此,你以为如何?”李迪心悦诚服,很为自己当年的行为而羞愧:当初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据说,刘太后临死前对着仁宗拉拉自己的天子衮冕,似乎欲有所言,大臣薛奎一厢情愿地认为,太后是在示意穿着天子衮冕不能见先帝于地下,于是,仁宗命改用皇后冠服入殓。

刘太后执政十一年,历史承认她是一位有功于宋朝统治的女政治家,正是她的垂帘,才为后来的宋仁宗庆历盛世奠定了基础。

可她想要效仿武则天的愿望一直被压着,直到离开人世。

狄仁杰不可能遇到刘太后这样的还具备人性的人,他的领导是武则天。不过,幸运的是,武则天此时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动辄就举起屠刀的恶毒母老虎了,人一老,可能心肠变软。所以,狄仁杰的官场之路应该走得更顺畅些,也是他发挥权术的最佳的时间。

相关参考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如何与铁腕领导共事

如何与铁腕领导共事任何在古代皇帝身边的人都会从骨髓里发出这样的颤栗感慨:“伴君如伴虎。”从政体上看,中国古代皇权至上,高居权力金字塔顶尖,有生杀予夺之权。皇帝身边官员的脑袋只是暂借在他的肩膀上,随时都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官场援手

官场援手我们先来看官方史书的描述: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对朝野上下震动很大,实际上,帝制时代的老百姓才不会关心这个,他们太自由,国家大事根本不让他们插手。狄仁杰等人的案件只是在政府中引起了狂澜。来俊臣等酷吏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初入官场,必须要做“愣头青”

初做官的人总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因为没有仕途经验,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实际上,“愣头青”是初入官场的一种智慧。而且,初入官场的人,必须要从“愣头青”开始做起。高官喜欢愣头青630年,中国皇帝李世民开创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

如何导演一场政治大戏狄仁杰一直梦想着自己能看到李唐复兴的那一天,但他的身体没允许他坚持到最后。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狄仁杰仍然策划了一起惊天动地的政治大戏。也许,狄仁杰之所以是狄仁杰,就在于他这一生,生前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好汉不吃眼前亏

好汉不吃眼前亏狄仁杰一进大狱,就知道这次是凶多吉少。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人能活着从酷吏手中爬出监狱,更没有人可以毫发无损的走出来。当酷吏举起刑具,问狄仁杰是否承认谋反时,狄仁杰做了个惊人的举动,他痛快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官场逃生术

官场逃生术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告密时代,武则天时代的告密者们是无密可告的,因为被武则天鼓励告密的人大都是市井乡野的庶民,他们无缘接触上层政治,又怎么可知晓宫廷情况?然而,诸多简单的现实摆在他们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实力比磕头更有用

实力比磕头更有用武则天给狄仁杰的第二个任务是安抚河北,职务是河北道安抚大使,这是狄仁杰第二次担任这个职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实力,武则天相信她。安抚和战争相比,责任没有减轻,而是更重。狄仁杰面临的是一个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举贤不避亲

举贤不避亲狄仁杰当上宰相后,第一个推荐的人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698年,武则天让宰相各推荐一个人为国务院秘书(尚书郎)。狄仁杰推荐的就是他儿子狄光嗣。狄光嗣是狄仁杰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最棒的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找到进谏的角度

找到进谏的角度准确地说,狄仁杰是个无神论者,不信鬼神,当然更不信佛。以前,狄仁杰地位不高,没法直接跟武则天对话,只好眼睁睁瞅着武则天利用佛教的事情大捞政治本钱和愚弄屁民。现在他是首席宰相,从责任上来讲

政治谋略 狄仁杰官场权谋:自掩其美

自掩其美晚年的狄仁杰转了个性子,平生并不贪恋钱财的他变得爱起钱来,直接违背了正义人士信仰的教条,很多人也对狄仁杰的这种做法口诛笔伐过。喜欢说三道四的唐人张鷟在其《朝野佥载》中就说,狄仁杰晚年爱财,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