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换状况
Posted 赫鲁晓夫
篇首语:做人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始终如一的不卑不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换状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换状况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换状况
赫鲁晓夫执政的十年,是苏联的动荡时期。其重要表现之一,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大批更换,干部队伍的大起大落。赫鲁晓夫强调,必须经常更换党的领导机关的成员。他认为: 经常更换干部,提拔在工作中成长起来的新同志,把年轻的工作人员同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在党和国家的乐队中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规律。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各级党政干部被大批地、多次地更换,整个干部队伍动荡不安。这方面的具体状况是: 1.党中央委员会及其成员大批更换。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立即召开联席会议,确定由10人组成苏共中央主席团。但到1957年6月,这10人中只剩4人,60%已被撤换。而1957年6月的主席团委员共15人,到1961年10月又只剩下7人,被撤换了53.6%。1952年苏共十九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共125人,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继续当选的只有78人,占62.4%; 苏共二十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共133人,在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继续当选的只有66人,占49.6%; 而苏共十九大的中央委员在苏共二十二大继续当选的只有39人,占31.2%。2. 中央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大批更换。1953年部长会议主席、副主席共11人,到1958年4月就被撤换了9人,占82%。1953年的政府各部部长、委员会主席共35人,到1958年只剩下16人,撤换了54%。3.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大批更换。仅在1953年11月到1954年2月,就有10个州委第一书记被撤换。1956年产生的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局、书记处成员共219人,到1962年已被更换165人,占75%。1955年3月产生的各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副主席共96人,到1962年已被更换79人,占82%。1958年时各自治共和国、边疆区、州、自治州、直辖市的党委第一书记共122人,到1962年3月已被更换82人,占67.2%。仅在苏共二十二大前夕的一次例行选举中,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边疆区委和州委的成员就更换了45%,而市委和区委的成员则更换了40%。4.基层干部大批更换。在苏共二十大前,乌克兰有9000个党组织书记被撤换,格鲁吉亚则撤换了2500个,全国大约共撤换了11500个党组织书记。全苏的集体农庄主席到1956年4月1日为止任职三年以上的,只占36%,而在1953年4月1日至1956年4月1日间被撤换的则占64%。1960年莫斯科地区每5个企业经理中就有一人被撤换,到1961年初该地区只有16名企业领导人任职达三年以上。在赫鲁晓夫执政的最后几年里,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年的更换率,竟达到60%。应当看到,赫鲁晓夫从上到下大批更换各级领导干部是同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一概而论。
相关参考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苏联各级领导干部更换比例比赫鲁晓夫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专业化赫鲁晓夫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党的力量“应当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因此,他一再强调干部要有专业知识。他在向苏共二十大作的总结报告中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专业知识,能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勃列日涅夫掌握苏联党政大权共有18个年头。在这一期间,他提出了稳定领导集团和干部队伍的口号,不但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颁布的领导干部任期和轮换的规定,而且也没有建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斗争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许多干部和群众已经感到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提
苏联·苏联共产党1964年10月中央全会1964年10月14日在莫斯科举行。苏共中央主席团以苏斯洛夫为首的多数派背着赫鲁晓夫筹备了这次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更换党的最高领导人。苏斯洛夫等主持了会议。全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机构改革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的政府机构就进行了大调整,改组和合并了许多部委,把部级单位缩减了一半左右。随后又撤销了5600个彼此重叠的托拉斯、办事处及其他机构,撤销了5500个中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管理机构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进行的国家政权和管理机构方面的一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如何发挥苏维埃作用这个问题展开的,对苏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改革,大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治体制改革从1954—1964年,历经十年,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限;二是以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原则改组党和政府机构。从改革进程来看,大致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苏联为了改进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加强了干部的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从1968年起,苏联陆续对工农业、教育和科研部门的干部实行定期考核制度。196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问题被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苏共每次代表大会都反复强调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各种决议,采取一系列实际措施来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