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斗争

Posted 赫鲁晓夫

篇首语:如果你等到每件事都确定是对的才去做,那你也许永远都成不了什么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斗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斗争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斗争

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许多干部和群众已经感到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提出了一套改革主张,并着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推行自己的改革措施。然而,上层领导集团在要不要进行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改革的问题上意见很不一致。随着赫鲁晓夫每一项重大改革措施的提出和推行,党内便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斗争。在激烈的党内斗争中,赫鲁晓夫不断取得胜利,权势也越来越大,而他的反对派则节节败退,权势越来越小,最后终于被撤换。因此,苏联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干部的更换,是围绕改革而展开的激烈的党内斗争的必然结果。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是: 一、1953年发生的“贝利亚事件”。贝利亚长期掌管内务机构,对过去的肃反扩大化负有重大责任。贝利亚的垮台,是苏联后来改组内务机构、大规模平反和恢复名誉以及结束内务结构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那种局面的前提条件。赫鲁晓夫处决了贝利亚和原内务机构的一批高级干部,提拔了从乌克兰来的谢罗夫、鲁金科等一批亲信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务部和最高检查院的领导职务,更换了许多加盟共和国的内务部长,并大批撤换了内务机构的其他干部。二、1957年发生的“反党集团”事件。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同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尽管联合一致地搞掉了贝利亚,但他们在许多改革问题上存在尖锐的分歧,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过长期的较量,特别是经过1957年6月的一场激烈斗争,赫鲁晓夫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马林科夫等人则被打成反党集团。尽管赫鲁晓夫没有采取逮捕和肉体消灭的办法来对付这些党内斗争的失败者,但无论如何终于导致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的大换班。在这一过程中,当然也涉及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党政领导干部。例如,在主要的垦荒地区哈萨克共和国,原党中央第一书记沙雅赫梅托夫就因为抵制赫鲁晓夫的垦荒计划而于1954年被撤职,由勃列日涅夫所取代。前者的苏共中央委员资格,随后也在苏共二十大上被取消。由此可见,围绕改革展开的党内斗争,是赫鲁晓夫时期大批更换上层领导干部的主要原因。当时更换干部的规模之大,正好说明这种党内斗争之激烈。而赫鲁晓夫的那套改革主张,恰恰是通过激烈的党内斗争和大批更换干部来推行的。否则,他的改革主张便无法贯彻执行。

相关参考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正式确立。这一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例行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4;加盟共和国中央、边疆区委、州委的成员至少更换1/3;市

苏联 苏联·苏共党纲新修订本

苏联·苏共党纲新修订本由戈尔巴乔夫主持制定,经全党广泛讨论后,于1986年3月在苏共二十七大上通过。原党纲是苏共历史上的第三个党纲,由赫鲁晓夫主持制定,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通过。1981年,苏共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专业化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专业化赫鲁晓夫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党的力量“应当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因此,他一再强调干部要有专业知识。他在向苏共二十大作的总结报告中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专业知识,能

苏联 苏联·1956年2月14日苏共二十大召开

1956年2月14日苏共二十大召开战后苏共召开的第一次重要代表大会。1956年2月14日—2月25日,苏联共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总结报告,布尔加宁作了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报

苏联 苏联·1929年4月联共(布)党内的反右倾斗争

1929年4月联共(布)党内的反右倾斗争在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问题上,布哈林提出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理论,即: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强调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积累和消费按比例协调发展,反对牺牲农业

苏联 列宁逝世前后俄共(布)党内的斗争

列宁逝世前后俄共(布)党内的斗争1923年3月初,列宁再次发病,失去知觉,不能视事。此后,病情时好时坏,始终未能重返工作岗位,至1924年1月21日溘然去世。列宁逝世前后,俄共(布)党内连续发生的两次

苏联党内路线斗争与大饥荒的发生

 苏联党内路线斗争与大饥荒的发生  上一场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仅仅从数字的角度来谈论大饥荒,我们有可能得不到真正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数字背后的政治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六十年代

欧洲历史 苏联党内路线斗争与大饥荒的发生

 苏联党内路线斗争与大饥荒的发生  上一场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仅仅从数字的角度来谈论大饥荒,我们有可能得不到真正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数字背后的政治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六十年代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

苏联·赫鲁晓夫尼基塔·谢尔盖·赫鲁晓夫,曾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894年4月17日出生于库尔斯克省卡利诺夫卡村(今属库尔斯克州)的矿工家庭,俄罗斯族。他在15岁前当过牧童,后为学徒工

苏联 苏联·1958年2月改组拖拉机站

1958年2月改组拖拉机站赫鲁晓夫时期对农业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1958年2月,苏共中央举行全会,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报告提纲。并就此提纲通过决议。决议指出,要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