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

Posted 赫鲁晓夫

篇首语:与理想平等交易,同喧嚣保持距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

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正式确立。这一干部更新制度规定: 每次例行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4; 加盟共和国中央、边疆区委、州委的成员至少更换1/3; 市委、区委、基层党组织党委会或支委会的成员至少更换一半。还规定: 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以及设有州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领导机关的成员,连续当选不得超过三届,每届任期4年; 不设州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边疆区委、州委以及市委、区委领导机关的成员,连续当选也不得超过三届,每届任期为2年; 基层党组织的书记连续当选不得超过两届,每届任期一年; 如要超过上述规定更长期的连续当选,必须有3/4以上的投票赞成。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各级领导干部,也照此办理。这样的规定,实际上是把过去许多年由于各种原因而大批更换干部的做法制度化,从而为以后更大规模地更换各级领导干部制造合法根据。赫鲁晓夫认为,在当时的苏联必须实行这样的干部更新制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新生力量源源输入党的领导机关,把老干部和青年干部正确地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是为了不使权力过分集中在个别工作人员手中和防止他们脱离集体监督。他强调: 经常更换干部,提拔干部,是防止个人崇拜复发的保证,是在个人崇拜的道路上建立的可靠关卡”。苏共二十二大规定的干部更新制度,对以后的干部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际上,随后的干部更新的规模已大大超过苏共纲领和章程规定的比例,使党的干部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2年,在党的州委会、边疆区委会和加盟共和国党中央的第一书记中,担任这一职务不满3年的占70.5%,党的区委会和市委会的书记工作不满三年的占78.8%; 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代表在当年的选举中更换了近70%,在1447名代表中有1007名是初次当选。这样大规模的干部更新,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勃列日涅夫在后来指出,由于实行干部更新的 “硬性规定”,使按照业务和政治品质挑选干部的原则,在某些地方已经为形式上的理由所取代,有一些可以在党的委员会积极工作的好的工作人员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这就不合理地限制了各级党委会中成熟的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的数目,造成了大量更换基层组织书记的现象,使基层组织书记的更新率由每年30—35%上升为每年60%,而且有2/3的书记离职仅仅是因为党章规定的任职期限已满。因此,苏共二十三大作出决议,把干部更新的那种硬性规定从党章中取消。今天看来,对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更新制度,应作全面的分析。一方面,这是一项大胆的改革,是对苏联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巨大冲击,有利于大量提拔青年干部和防止干部队伍老化,有利于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在个别领导人手中的现象。另一方面,它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偏差,产生了大批干部频繁更换的不正常现象,使干部队伍缺乏继承性和一定的稳定性。当然,这种干部更新制度实际上并未能防止赫鲁晓夫自己的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但它对其他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固有地位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正因为如此,这种干部更新制度遭到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强烈反对,从而成为导致赫鲁晓夫最后下台的一重要原因。

相关参考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苏联各级领导干部更换比例比赫鲁晓夫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换状况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换状况赫鲁晓夫执政的十年,是苏联的动荡时期。其重要表现之一,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大批更换,干部队伍的大起大落。赫鲁晓夫强调,必须经常更换党的领导机关的成员。他认为:经常更换干部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专业化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专业化赫鲁晓夫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党的力量“应当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因此,他一再强调干部要有专业知识。他在向苏共二十大作的总结报告中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专业知识,能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勃列日涅夫掌握苏联党政大权共有18个年头。在这一期间,他提出了稳定领导集团和干部队伍的口号,不但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颁布的领导干部任期和轮换的规定,而且也没有建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苏联为了改进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加强了干部的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从1968年起,苏联陆续对工农业、教育和科研部门的干部实行定期考核制度。196

苏联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任用制度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任用制度斯大林虽然主张党和国家的干部要由选举产生,并且在形式上建立了普遍、平等、直接和无记名的选举制度,但在实际上对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对应该由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都

苏联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培训和培养制度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培训和培养制度斯大林时期在干部的培训和培养方面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注重培养知识分子干部。斯大林在1936年做出了苏联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社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培训进修制度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培训进修制度6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推行经济管理的新体制,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和经济领导干部必须懂得经济学,通晓管理科学,掌握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义进取精神,必须具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斗争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斗争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许多干部和群众已经感到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提

曾稳定了干部队伍的“特供”制度如何拖垮的苏联

原标题:曾稳定了干部队伍的“特供”制度如何拖垮的苏联">将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全部由政府分配,这是苏联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称作军事共产主义。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