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
Posted 勃列日涅夫
篇首语:心态决定成功的方向,勤奋是推动学习的基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苏联各级领导干部更换比例比赫鲁晓夫时期大大下降了,尤其是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央领导层基本处于稳定状况,这保证了方针政策的连续性,有利于政局的长期安定,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苏共强调各部门制定干部后备队的近期计划和长远计划,建立和完善了各级干部后备队制度,这有利于不断更新、充实干部队伍,实行新老交替,保证事业后继有人; 苏联重视不断更新干部的知识,着重抓干部的业务培训和政治培训,积极实现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全面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应当肯定,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干部政策有益于干部队伍的建设,有益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有益于苏共中央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从而也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文化的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这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前期表现得比较明显。但是,这一时期在干部制度上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问题和弊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书记集权,个人迷信死灰复燃。苏联长期实行高度集权领导体制,容易突出党的领袖个人的作用。勃列日涅夫1964年10月任苏共中央总书记,随着他在党内地位的加强,就通过派系斗争清除异己,大力扶植和提拔自己的亲信,扩大自己的帮派势力,达到个人集权的目的。自1975年起,勃列日涅夫由中将一跃成为苏联元帅和国防委员会主席; 1977年逼波德戈尔内下台后又兼任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成为国家元首,独揽军政大权。党的领袖和个人集权带来的第一个后果是,为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边疆区党委和州党委的第一把手、为苏联其它各部门的第一把手搞个人集权开了绿灯,从而造成了层层领导干部个人集权的严重弊端,极大地妨碍发扬民主。第二个后果是出现了新的“个人迷信”。苏联为勃列日涅夫举行四次祝寿活动,四次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报刊、广播和电视台多次掀起吹捧他的高潮,说他表现出“卓越的政治领导人的才能”,对苏联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还有人颂扬勃列日涅夫为“真正的列宁式的领导人”、“党和国家的英明领袖”、“当代最杰出、最有威望的领导人”等。二、苏共中央高层领导人严重老化。30—40年代,苏联最高领导成员的平均年龄是同期世界大国中最年轻的,那时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只有3名成员在50岁以上; 到1952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平均年龄也只有55.4岁; 而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时则上升为70.6岁,中央书记处成员平均年龄为68岁。应当指出,苏共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成员中,70岁以上的老人占有很大比重,不仅大大超过50年代,也超过了赫鲁晓夫下台时的60年代。苏共中央领导人的老化,实际上形成了最高领导层干部的终身制。老人掌握着苏联党政大权,容易思想僵化与保守,害怕改革。这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不大,政治体制改革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形式上的领导干部选举制,实际上是委任制。虽然苏共强调选拔配备干部的民主原则,并在某些基层单位试行领导干部的直接选举和竞选制,但未在全国普遍实行。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虽是通过选举形式产生的,但候选人名单或者是党组织推荐,或是由下级提名,经上级领导机关批准。因此,领导干部形式上是选举,实际上还是委任。领导干部的委任制,使干部养成了只听上级命令的习惯,缺少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在这种干部制度下,一些干部只是简单地执行上级的命令,机械地上传下达,对上级报喜不报忧,甚至弄虚作假,夸大成绩,掩过饰非; 有的干部无所作为,只要讨好上级就可以官运亨通。这批干部对于新生事物,对于改革,都必然持消极或反对态度。四、机构臃肿,干部队伍日趋庞大。领导层老干部长期稳定,又不断充实新人,只进不出,只上不下,使干部队伍越来越庞大,造成党和国家机关的机构臃肿,层次繁杂,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效率低等弊病。据统计,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党政干部总数是500—600万人,而勃列日涅夫时期党政干部总数增加了近一倍; 新设立的中央机构越来越多,各个部委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也大幅度地增长,一般的部都有1000左右人员的编制,较大的部编制达到2000人员。各部委的正副部长由原来的4至5名增加到8至9名,有的副部长多到十几名。此外,勃列日涅夫时期在选拔和任用领导干部中还存在着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的现象; 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利用职权营私舞弊、搞特殊化、违法乱纪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相关参考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问题被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苏共每次代表大会都反复强调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各种决议,采取一系列实际措施来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在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培训进修制度6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推行经济管理的新体制,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和经济领导干部必须懂得经济学,通晓管理科学,掌握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义进取精神,必须具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勃列日涅夫掌握苏联党政大权共有18个年头。在这一期间,他提出了稳定领导集团和干部队伍的口号,不但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颁布的领导干部任期和轮换的规定,而且也没有建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和年轻化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明确提出,要管理就要内行;要当领导,就应受过全面教育,学识非常渊博,具有广泛的政治和文化视野;必须懂得生产,精通经济问题,熟悉
苏联·苏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章赫鲁晓夫任期内通过了一部新的党章1961年二十二大党章和一个部修改党章的决议(1956年二十大上);勃列日涅夫任期内没有通过新的党章,只是在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
苏联·勃列日涅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前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1906年12月19日出生在乌克兰卡缅斯科耶镇一个冶金工人家庭,9岁时考上了本镇男子古典中
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提出“有限主权论”苏联关于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苏联等5个华沙条约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曾发表过一系列宣言和声明,提出了有限主权概念。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去世列·伊·勃列日涅夫(1906—1982),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1906年12月19日生于乌克兰的卡缅斯克镇。1935年毕业于冶金学院。1939年任乌克兰第伯罗彼得罗
历史人物 苏联元帅勃列日涅夫简介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措施有哪些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乌克兰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苏联 苏联·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对华政策讲话
1982年3月24日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对华政策讲话1982年3月24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乌兹别克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发表对华政策的讲话。勃列日涅夫在讲话中,指责中国对外政策中有许多不符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