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Posted 赫鲁晓夫

篇首语:宁愿跑起来被拌倒无数次 也不要规规矩矩走一辈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勃列日涅夫掌握苏联党政大权共有18个年头。在这一期间,他提出了稳定领导集团和干部队伍的口号,不但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颁布的领导干部任期和轮换的规定,而且也没有建立和健全干部退休制度。苏联虽然在以前颁布过男60岁、女55岁退休的规定,但它只对工人、农庄庄员和一般职工、干部有效,而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没有约束力。因此,这些干部只要忠于苏联领导集团,不犯什么“大错误”而遭到贬斥,就可以无限期地任职,甚至老死在领导岗位上。这样,就逐渐地在实际上形成了领导干部职务的终身制。勃列日涅夫推行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从“批判”和“纠正”赫鲁晓夫错误开始的。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各级领导核心中彻底肃清“斯大林的势力”,曾在干部制度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速了干部队伍大换班的过程。仅在1963年党的领导机关改选时,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州委、边疆区委的成员就更换了一半以上;市委、市区委的成员更换了3/4以上。赫鲁晓夫的这种作法,引起了许多干部的不安和强烈的反对,并且成为导致他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勃列日涅夫正是利用了干部当中的这种不满情绪,批判了赫鲁晓夫上述关于领导干部任职和轮换的规定,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会使干部“缺乏信心,妨碍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不负责提供土壤”,不利于政治局面的稳定。因此,在他主持的苏共二十三大上,就把赫鲁晓夫在党章中的那些具体规定取消了,只笼统地写上要对领导干部实行“系统的更新和继承性的原则”。从此,苏联党政领导班子的变动日益减少,特别是随着勃列日涅夫的权力在组织上越来越巩固,领导班子的变动更加微乎其微。到了1976年的苏共二十五大,连选连任的中央委员比例高达83.4%,如果把逝世的中央委员除去,实际上有将近90%的中央委员连选连任; 1981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竟是二十五大时的原班人马,这在苏共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不仅中央机关如此,加盟共和国和州一级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变动也是很小的。1976年至1981年两届加盟共和国的代表大会期间,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除死亡和正常工作调动外,没有一人被撤换; 1978至1981年两届州党代表大会期间,156名州委第一书记中只撤换5人。1974年至1981年,在80多名政府部长中只撤换了14人。勃列日涅夫推行的这种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政策,虽然对促进政局的某种稳定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它所产生的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弊病明显地暴露了出来,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干部严重老化,高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已经大大超过了苏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在30—40年代,苏联最高领导层成员平均年龄是同时期大国中最年轻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只有3名成员在50岁以上。到了1952年,苏联中央政治局的正式委员平均年龄为55.4岁,1964年为61岁,而1981年则上升为70.6岁; 中央书记处的平均年龄: 1952年为52岁,1964年为54.1岁,1981年为68岁。应该指出的是,苏共二十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中,70岁以上的成员占着很大比重,不仅大大超过了50年代,也大大超过了60年代。仅以政治局委员为例,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25名主席团委员中,70岁以上的成员只有4人,占16%; 而60岁以下的成员有18人,占72%。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前夕,12名主席团委员中,70岁以上的成员只有3人,占25%; 60岁以下的成员还有5人,占41.6%。而在勃列日涅夫时期,14名政治局委员中,70岁以上的成员竟有8人,占57.1%,如果再加上60岁到70岁的5名成员,则占92.9%,而60岁以下的成员只有1人,占7.1%。这种干部老化状况,在苏联各地党政领导机构中虽然程度不同,但却是普遍存在着的现象,其特点是越上层老化现象越严重。由于领导班子成员年龄过大,健康状况不佳,有的甚至不能坚持正常工作,这就使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领导集团的官僚化、特殊化日益严重,思想也就更加保守和僵化,习惯于守摊,维持现状,完全呈现出一幅暮气沉沉的景象,从而促进和加深了苏联国内的社会矛盾。二,严重堵塞了干部队伍新陈代谢的渠道,妨碍了新干部的成长。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实行的干部制度下,年轻干部很难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既使有少数人被提拔起来,也不可能担任主要领导职务,而且他们的政治生涯往往是短命的; 由于一些人死亡或因各种理由被解职而进行的一些人事变动,大都不是用年轻干部去顶替,而是论资排辈地听用。这种作法,一方面阻碍了干部队伍,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的年轻化,造成了领导干部的“老化循环”; 另一方面又压制了年轻干部的成长。这不可避免地会使年轻干部中间产生不满情绪,造成老干部和年轻干部之间的矛盾。三,个人集权和个人迷信大大发展。勃列日涅夫利用总书记的高位和特权,不断扩大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在1975—1977年的三年期间,他竟然由中将一跃而为苏联元帅和国防委员会主席,并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成为集苏联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最高领导者,从而使“三驾马车”的领导体制彻底瓦解。这种同领导职务终身制紧密联系的权力过份集中的现象,大大助长了“个人迷信”的流行和发展。在勃列日涅夫60岁、70岁、72岁和75岁生日时,为他举行了大规模的祝寿活动,四次授予他“苏联英雄”的称号; 大量出版勃列日涅夫的言论集和回忆录,以便为他树立“理论家”和“历史英雄”的形象,而且每当他的著作出版时,苏联报刊总要大肆吹捧一番,称它是 “党的巨大瑰宝”、“政治才略的教科书”,是 “令人爱不释手的诗篇”; 在勃列日涅夫的赞许下,苏联国内对他吹捧的调门越来越高,什么 “真正列宁式的领导人”、“党和国家的英明领袖”、“当代最杰出、最有威望的领导人”、“世界和平的旗手”等等。总之,勃列日涅夫所推行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给苏联社会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弊病是十分严重的。

相关参考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苏联各级领导干部更换比例比赫鲁晓夫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和年轻化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和年轻化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明确提出,要管理就要内行;要当领导,就应受过全面教育,学识非常渊博,具有广泛的政治和文化视野;必须懂得生产,精通经济问题,熟悉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问题被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苏共每次代表大会都反复强调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各种决议,采取一系列实际措施来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在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苏联为了改进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加强了干部的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从1968年起,苏联陆续对工农业、教育和科研部门的干部实行定期考核制度。196

苏联 苏联·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去世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去世列·伊·勃列日涅夫(1906—1982),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1906年12月19日生于乌克兰的卡缅斯克镇。1935年毕业于冶金学院。1939年任乌克兰第伯罗彼得罗

苏联 苏联·苏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章

苏联·苏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章赫鲁晓夫任期内通过了一部新的党章1961年二十二大党章和一个部修改党章的决议(1956年二十大上);勃列日涅夫任期内没有通过新的党章,只是在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

契尔年科重病缠身,因何73岁还能成苏联领导人

契尔年科重病缠身,因何73岁还能成苏联领导人?利益博弈结果苏联任职时间仅次于斯氏的领导人,就是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执政苏联18年,最后病逝于任上。当时呼声最高的接班人就是勃列日涅夫重点培养的契尔年科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

苏联·勃列日涅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前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1906年12月19日出生在乌克兰卡缅斯科耶镇一个冶金工人家庭,9岁时考上了本镇男子古典中

苏联 苏联·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提出“有限主权论”

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提出“有限主权论”苏联关于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苏联等5个华沙条约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曾发表过一系列宣言和声明,提出了有限主权概念。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

历史人物 苏联元帅勃列日涅夫简介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措施有哪些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乌克兰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