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
Posted 领导
篇首语:只有承担起旅途风雨,才能最终守得住彩虹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问题被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苏共每次代表大会都反复强调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各种决议,采取一系列实际措施来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在这一时期,苏联逐步更新干部队伍,完善选拔配备干部制度,实行保持干部队伍基本稳定、有利于领导继承性的政策。因此,苏共二十三大通过决定修改了党章中关于各级干部改选时更换率的具体比例,仍保留了 “党的机关成员要经常更新同时又保持领导继承性的原则。”苏共二十四大的总结报告强调党的干部政策是,要在爱护老干部、最大限度地运用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的同时,大胆地提拔年轻的、有前途的工作人员,这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的革命传统得以继承的必要条件。苏共认为,由于每个干部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工作条件不同,有些干部跟不上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跟不上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以需要经常用训练有素的和通晓业务的年轻干部来代替那些落后于时代要求的人。勃列日涅夫改变了赫鲁晓夫频繁更换领导干部的做法,实行按部就班地更新干部的方针。他认为,这样既能保证干部队伍的基本稳定和领导的继承性,又能保证不断更新、充实干部队伍。根据这一方针,苏共规定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边疆区党委和州党委书记每年更新比例为25%。苏共在逐步更新干部过程中非常重视干部的选拔和配备,认为党的领导的实质就是选拔人才和检查决议的执行情况。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改进选拔配备干部制度方面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明确提出按照业务和政治标准选拔干部。随着经济建设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化,苏联对选拔干部,特别是对选拔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强调领导干部要通晓业务,懂得现代化管理方法。苏共二十三大决议指出: 共产主义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其任务越来越复杂,这就对挑选、提拔和培养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把忠于共产主义理想、通晓业务、经常联系群众、善于组织群众去完成面临的任务的工作人员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苏共二十四大决议强调,要让那些在政治上成熟的、通晓业务和有才干的组织者来担负各部门的领导工作,党和国家面临着巨大而复杂的任务,迫切要求领导干部精通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具有对新事物的敏感,能看到发展的前景,善于找到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和经验。苏共提出的衡量干部的标准是: 明确的政治目标、务实精神和工作效力。二、建立干部后备队制度。苏共认为,建立和培养一支后备干部队伍,不仅是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为党政机关和经济机关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源泉,因此要求各级党组织经常考虑到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前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制定干部后备队伍的近期工作计划和长远计划。各级党组织要经常研究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他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态度、组织和教育人的本能,有计划、有目的地从这些人中选拔和培养具有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素质的对象,给他们分派各种不同任务,组织专门的学习,并将他们列入干部后备队的名单。苏共二十六大的报告再次强调,建立可靠的干部后备军,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项重要任务。根据苏共中央的要求,苏联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政部门和经济部门都普遍建立了干部后备队的制度。三、在选拔配备干部过程中注意贯彻民主原则。这一时期,苏联在经济部门的基层单位、科研和文教机关中开始试行领导干部的直接选举制和竞选制; 在任命政府部门和经济管理机关的领导干部过程中,重视听取群众的意见; 建立在一长制基础上的政府各部门和主管部门中,一切重要人员的任命都要经过部务委员会或相应的领导机关的讨论。苏联宪法和劳动集体法规定,劳动集体参加论讨和解决干部的培养和配备的问题。劳动集体可以推荐出色人员晋级和提升职务,上级机关任命和解除企业、机关和组织的领导人的职务时,要听取和考虑劳动集体的意见; 而劳动集体领导人要经常公开地向集体成员报告工作,集体成员也要对领导人的工作进行全面评价。
相关参考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苏联为了改进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加强了干部的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从1968年起,苏联陆续对工农业、教育和科研部门的干部实行定期考核制度。196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培训进修制度6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推行经济管理的新体制,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和经济领导干部必须懂得经济学,通晓管理科学,掌握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义进取精神,必须具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勃列日涅夫掌握苏联党政大权共有18个年头。在这一期间,他提出了稳定领导集团和干部队伍的口号,不但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颁布的领导干部任期和轮换的规定,而且也没有建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和年轻化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明确提出,要管理就要内行;要当领导,就应受过全面教育,学识非常渊博,具有广泛的政治和文化视野;必须懂得生产,精通经济问题,熟悉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正式确立。这一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例行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4;加盟共和国中央、边疆区委、州委的成员至少更换1/3;市
苏联·苏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党章赫鲁晓夫任期内通过了一部新的党章1961年二十二大党章和一个部修改党章的决议(1956年二十大上);勃列日涅夫任期内没有通过新的党章,只是在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
苏联·勃列日涅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前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1906年12月19日出生在乌克兰卡缅斯科耶镇一个冶金工人家庭,9岁时考上了本镇男子古典中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去世列·伊·勃列日涅夫(1906—1982),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1906年12月19日生于乌克兰的卡缅斯克镇。1935年毕业于冶金学院。1939年任乌克兰第伯罗彼得罗
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提出“有限主权论”苏联关于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苏联等5个华沙条约国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曾发表过一系列宣言和声明,提出了有限主权概念。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
历史人物 苏联元帅勃列日涅夫简介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措施有哪些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乌克兰人,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