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培训和培养制度
Posted 斯大林
篇首语: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培训和培养制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培训和培养制度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培训和培养制度
斯大林时期在干部的培训和培养方面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注重培养知识分子干部。斯大林在1936年做出了苏联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 “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科学论断,使造就大批知识分子干部并把他们提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成为必要和可能。联共(布) 根据斯大林的建议,从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批党员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党、政、经济各部门的领导工作。1937年,仅莫斯科州就有6690名知识分子被提拔担任各级领导工作,其中还有非党人士2700人。1938年,苏共中央建议必要时可以由担任厂长的党员工程师担任党委书记。同年,在更新党的领导机构时,各市委、区委和州委都大大地充实了工程师党员,从而在全国造就了一大批能够把党的工作同熟练地解决经济技术问题结合起来的新型领导人。到党的十八次代表会议时,代表中已有42%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其中1/4是工程师,许多受过高等教育、有才干和表现突出的生产组织者被选进了中央委员会。尽管斯大林时期在干部制度建设中发生了不少的失误,但是对培训和培养知识分子干部却一直给予了很大重视,从而在十几年里就基本上实现了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极大地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文化素质。这不仅改变了“外行领导内行”的不合理状况,促进干部精于生产管理和经济建设,丽且还使广大干部的民主意识因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大为增强,对后来干部制度的民主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二、后备干部培养制度化。斯大林十分重视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组织措施。首先,1937年联共 (布) 中央做出了关于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要配备后备干部的决定,各级党组织的书记都要选配能够代行职务的年轻干部; 斯大林建议党的领导者,从支部书记到州和共和国的党组织的书记,都要在相当期间内为自己挑选两个年轻的党务工作人员,能够充当他们真正的副手。从这以后,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开始制度化。其次,苏联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中都设立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和考察。联共(布) 认为,为了正确挑选和合理使用干部,就必须把对干部的管理工作集中在一个干部部门,以利取得经验。再次,联共 (布) 十八大降低了对各级党的领导干部的党龄要求,以利于更快地提拔年轻干部。原来的党章规定: 加盟共和国党中央、省委和边区委的书记要有12年以上的党龄,市委书记要有10年以上的党龄。而苏共十八大的党章则规定: 只要有5年党龄就可以担任加盟共和国、省和边区委的书记,只要有3年党龄就可以担任市委书记。这个新规定使大批年轻干部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担任党的各级领导工作,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进程。三、由于联共 (布) 在斯大林时期采取了有效措施,使苏联干部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增加了数以百万计的年轻干部,干部的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保证作用。
相关参考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苏联为了改进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加强了干部的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从1968年起,苏联陆续对工农业、教育和科研部门的干部实行定期考核制度。196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培训进修制度6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推行经济管理的新体制,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和经济领导干部必须懂得经济学,通晓管理科学,掌握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义进取精神,必须具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苏联各级领导干部更换比例比赫鲁晓夫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问题被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苏共每次代表大会都反复强调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各种决议,采取一系列实际措施来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在
苏联·斯大林关于“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苏联在斯大林执政以后,十分重视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斯大林指出:“在制定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政治路线以后,党的干部就成为党和国家领导的决定力量。”(《斯大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正式确立。这一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例行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4;加盟共和国中央、边疆区委、州委的成员至少更换1/3;市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领导制度的演变斯大林在理论上是主张实行集体领导的。他在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上指出:“集体工作,集体领导,在少数服从多数的条件下保持党的统一,保持中央各机关的统一,——这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斗争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许多干部和群众已经感到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提
原标题:曾稳定了干部队伍的“特供”制度如何拖垮的苏联">将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全部由政府分配,这是苏联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称作军事共产主义。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时期,
苏联·苏联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苏共几十年来继承和发扬了列宁关于选拔后备干部的思想,把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管理、使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中一项首要的战略任务。苏共各次党的代表大会都要专门研究后备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