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全部由政府分配,这是苏联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称作军事共产主义。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时期,"/>

曾稳定了干部队伍的“特供”制度如何拖垮的苏联

Posted 斯大林

篇首语: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稳定了干部队伍的“特供”制度如何拖垮的苏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稳定了干部队伍的“特供”制度如何拖垮的苏联

原标题:曾稳定了干部队伍的“特供”制度如何拖垮的苏联 " >将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命的基本需求全部由政府分配,这是苏联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称作军事共产主义。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时期,苏联遭遇严重的粮食危机。在一次会议上,时任粮食部长的瞿鲁巴突然昏倒,他是饿晕的。作为主管粮食的最高官员,却没能填饱自己的肚子,这样下去队伍没法带了,列宁当即指示设立“疗养食堂”。“疗养食堂”就是“特供”的最早起源。 >▲ 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 >“疗养食堂”只能让一部分人先饱起来,“疗养食堂”之外的惨象,由中国报纸派驻莫斯科的特约记者瞿秋白忠实地记录下来:“一堆一堆饥疲不堪的老人幼童倒卧道旁,呻吟转侧。竟有饥饿难堪的农家,宁可举室自焚。还有吃死人肉的呢。”苏联饥民甚至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穿越边境的苏联难民中间混杂着数不清的武装分子和间谍,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中国各界捐款捐粮,合力组织“俄国灾荒赈济会”,集粮数百车过境救济俄国灾民无数。李大钊和彭泽湘等人最初都是以“俄国灾荒赈济会”的名义奔赴苏联的。 >1920年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市场交易,经济形势得到改善,但是斯大林打倒托洛茨基和布哈林之后,终止新经济政策,开展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后来被称作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虽然是从新经济政策朝军事共产主义的方向倒退,但没有完全回到军事共产主义体制。斯大林模式主要是政府全盘控制生产环节,而在分配环节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特供体系,一部分是普通商店。 >特供商店商品丰富,价格与国际接轨,普通商店不仅价格高,而且长期短缺,有钱买不到东西。二战后,苏联的生产效率一直在提高,但是国民生活水平改善缓慢,因为庞大的特供体系霸占了经济增长的大部分成果。 >勃列日涅夫特别推崇主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说的一句话:“干部队伍的稳定是成功的保障。”特供体系下,特权与职务挂钩。为维护干部队伍的稳定,干部通常只升不降,升到国家领导人的行列,便终身任职不用退休。领导干部终身制,堵住了年轻干部的晋升通道,为了调动年轻干部的积极性,不得不增设机构以增加领导岗位,到上世纪70年代末,苏共中央直属的部级机构达到了20个之多,其中大部分与政府机构重叠。特供系统不仅按级别照顾领导干部,而且扩大到他们的家属,形成庞大的特权阶层。 >▲ 特权阶层的产生是制度安排的结果。 斯大林运用手中掌握的“无限权力”,特别是分配干部的权力,创立了官职等级名录制度。等级的不同则决定了官员享受特殊待遇的优劣。当今很多历史学者都在探究苏联解体的真实原因,而苏联这种针对政府官员的等级而提供的“特供”制度,应该是苏联体制彻底崩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特供不仅要满足特权阶层的消费需求,而且是黑市商品的主要来源。苏联的特供体系也不局限于特供商店,而是深入到了服务业,医疗保健、子女教育、休闲旅游自不必说,连空姐和飞行员都是特供的。特供系统稳定了干部队伍,但是特供机制对经济增长毫无贡献,而且负担越来越重。当家人知道状况不可持续,70年代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和他的助手起草了一份关于经济改革的报告,在领导层引起特供受损的担忧,结果柯西金的助手被撤职。等到戈尔巴乔夫接手的时候,苏联经济已是沉疴难起。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他最初也是从经济领域开始改革的,只是没有成效。 >在1985年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说:“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不作私有化改革,不准许个体经营,不开放外商投资,仅仅扩大国有企业主权,实行工人选厂长的所谓“民主管理”,这些措施导致生产效率下降。适逢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发钞失控,以致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这才不得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舒缓社会压力。 >在特供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苏联领导层所能想到的改革方向,是把自己熟悉的特供体系扩大,希望最终把工人阶级也囊括进特供体系中去。不过,历史没有让这个目标最终实现。 >- END - ◆ 想要投稿 >发文至邮箱2004wsbl@163;dyy1013@126 >或者直接给我们微信后台留言交流 ◆ 订阅杂志 ❶通过全国各个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42-185 ❷直接与我刊发行部联系 联系电话:0731-84307941(王老师)

相关参考

苏联 苏联·苏联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苏联·苏联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苏共几十年来继承和发扬了列宁关于选拔后备干部的思想,把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管理、使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中一项首要的战略任务。苏共各次党的代表大会都要专门研究后备干部队伍

苏联 苏联·苏联整顿干部队伍的方针和政策

苏联·苏联整顿干部队伍的方针和政策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总书记以来,大力革新吏制,全面整顿干部队伍,并为此而采取了新的方针和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规定选拔干部的决定性标准是对改革的态度。目前,干部对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苏联为了改进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加强了干部的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从1968年起,苏联陆续对工农业、教育和科研部门的干部实行定期考核制度。196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苏联各级领导干部更换比例比赫鲁晓夫

苏联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任用制度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任用制度斯大林虽然主张党和国家的干部要由选举产生,并且在形式上建立了普遍、平等、直接和无记名的选举制度,但在实际上对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对应该由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都

苏联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培训和培养制度

苏联·斯大林时期苏联干部培训和培养制度斯大林时期在干部的培训和培养方面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并逐步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注重培养知识分子干部。斯大林在1936年做出了苏联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社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问题被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苏共每次代表大会都反复强调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各种决议,采取一系列实际措施来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在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正式确立。这一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例行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4;加盟共和国中央、边疆区委、州委的成员至少更换1/3;市

苏联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培训进修制度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培训进修制度6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推行经济管理的新体制,要求党政领导干部和经济领导干部必须懂得经济学,通晓管理科学,掌握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义进取精神,必须具

越南 越南·越南干部制度

越南·越南干部制度越南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胡志明主席在世时,越南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干部制度的方针、政策。胡志明主席还亲自为国家干部制定了“六该六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