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专业化
Posted 赫鲁晓夫
篇首语:所谓得体,就是有些话不必说尽,有些事不必做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专业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专业化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专业化
赫鲁晓夫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党的力量 “应当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因此,他一再强调干部要有专业知识。他在向苏共二十大作的总结报告中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专业知识,能够具体地领导经济工作,并提出一个领导人如果 “没有能力领导发展经济的斗争,就应该及时撤换”。他在1962年11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还说: “建立共产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任务要求那些专门教育和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党、苏维埃和经济机构的领导”。根据苏联的实际情况,赫鲁晓夫十分强调农村基层干部的正确挑选和配备,认为这是发展农业的关键问题之一。然而在1953年,这些干部大都是缺少专业知识的人。在94000个集体农庄主席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有2400人,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只有14200人,两者合计只占17.6%; 机器拖拉机站站长也大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在2064个国营农场的场长中,有644人还没有受过中等专业教育,占31%。针对这种现象,苏共中央决定选拔受过专门教育的干部来加强集体农庄主席和国营农场场长的阵容,规定机器拖拉机站站长今后一般应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担任。1955年,赫鲁晓夫提议派遣3万名受过高等或中等专业教育的干部去更换全国1/3的集体农庄主席。经过大批的更换,到1959年已有50%以上的集体农庄主席和将近90%的国营农场场长具有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程度。除此以外,区和区以上各级领导干部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到1961年十分之九的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加盟共和国党中央书记和几乎四分之三的市委书记、区委书记都具有高等文化水平; 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区委书记和市委书记的人数增加了两倍以上。到1963年,在州和边疆区工业党委书记中已有98.6%受过高等教育,农业党委书记中则已有96.2%受过高等教育。应当指出,在赫鲁晓夫时期,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是一种客观的需要。当时,苏联面临着发展工农业生产的繁重任务,经济建设成了党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许多干部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却同发展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赫鲁晓夫看到了这个问题,并为改变这种状况而采取了重大措施,从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必须予以肯定的。
相关参考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正式确立。这一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例行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4;加盟共和国中央、边疆区委、州委的成员至少更换1/3;市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制度的利弊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苏联各级领导干部更换比例比赫鲁晓夫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勃列日涅夫掌握苏联党政大权共有18个年头。在这一期间,他提出了稳定领导集团和干部队伍的口号,不但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颁布的领导干部任期和轮换的规定,而且也没有建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和年轻化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明确提出,要管理就要内行;要当领导,就应受过全面教育,学识非常渊博,具有广泛的政治和文化视野;必须懂得生产,精通经济问题,熟悉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斗争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许多干部和群众已经感到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提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机构改革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的政府机构就进行了大调整,改组和合并了许多部委,把部级单位缩减了一半左右。随后又撤销了5600个彼此重叠的托拉斯、办事处及其他机构,撤销了5500个中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管理机构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进行的国家政权和管理机构方面的一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如何发挥苏维埃作用这个问题展开的,对苏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改革,大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治体制改革从1954—1964年,历经十年,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限;二是以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原则改组党和政府机构。从改革进程来看,大致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干部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苏联为了改进干部管理制度,提高干部的素质,加强了干部的考核制度和监督制度。从1968年起,苏联陆续对工农业、教育和科研部门的干部实行定期考核制度。196
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新配备干部制度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干部问题被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苏共每次代表大会都反复强调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各种决议,采取一系列实际措施来完善干部制度和提高干部素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