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管理机构改革
Posted 赫鲁晓夫
篇首语:能够说服别人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你始终坚持在做的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管理机构改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管理机构改革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管理机构改革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进行的国家政权和管理机构方面的一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如何发挥苏维埃作用这个问题展开的,对苏联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1953年至1956年,以实行部门管理为主要标志。这个阶段,苏联力求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消极后果,扩大了地方苏维埃的权力,扩大了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在各个领域中的权力。其中包括在法律、财政、国民经济管理以及在解决行政区域体制问题方面的权力。为此,苏联采取了下列几项措施: 1. 大批企业转归加盟共和国和地方苏维埃管理。1953年—1956年,苏联下放了15000余个企业。中央控制的计划指标减少了70%左右,加盟共和国工业在全苏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31%提高到1956年的55%。由于全联盟各部将大量企业移交给加盟共和国管理,特别是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肉乳制品部里已经没有由它们直接管理的企业,所以必须对全联盟的各部在领导工业方面进行重大改组。随着各加盟共和国权力的扩大,并不限于在领导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因而对另一些国家管理部门也实行改组。例如为了消除对各加盟共和国的审判机关和司法机关工作的领导过于集中,撤销了苏联司法部,并把它在领导审判机关和司法机关工作方面的职权交给各加盟共和国司法部,把许多法典也交各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审议通过。2.将拟订地方国民经济计划和生产计划、分配地方工业和合作社工业的产品以及发展住房建筑等任务交给地方苏维埃。1956年12月,苏共中央全会关于改进苏联国民经济问题的决议规定,为了消除在领导经济方面的过分集中,必须扩大加盟共和国处理有关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问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和经济企业的权力。3. 建立新的比较有效的管理机构。苏联这一时期在各加盟共和国成立了许多部,如在乌克兰建立了钢铁工业部、煤炭工业部; 在阿塞拜疆建立了石油工业部; 在哈萨克建立了有色金属工业部、地质和矿藏保护部、冶金和化学工业企业建筑部。由于成立了这些部,共和国对企业的领导更加具体、更加有效。4. 把征收农业税的权力划归地方苏维埃机关。1953年8月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 《关于农业税》的法令,强调州 (边疆区) 执行委员会有权根据平均税率,规定某些地区的特定税率,有时也可根据某些村镇特点确定它们的税率。根据此项法令,区执行委员会在某些情况下,对多年栽培区的耕种面积有权免去征税。二、从1957年—1961年,以实行地区管理原则为主要标志。1953年,苏联工业生产总额与战前相比,增加了近3倍,工业企业的数量突破了20万,建筑工程超过了10万项。这些企业都要由中央来领导是困难的,此外部门管理的原则也存在着严重缺点,部门的壁垒妨碍了企业的专业化和合作化,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为了完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系,苏联于1957年建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同时取消了全联盟的和加盟共和国的部,把过去属于部管辖的企业都交给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使国民经济委员会成了苏联国民经济体系的最重大的环节。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不断提高工业和建筑业的技术水平,有效地合理使用生产力和经济委员会内部的资源,不断改善工业的专业化和合作化。国民经济委员会条例规定,经济委员会应向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边疆区、州和市执行委员会报告隶属于它的企业和组织的经济工作情况,在综合发展经济、运用原料和电力方面与上述苏维埃协调工作,在全联盟企业和加盟共和国企业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从而,使领导接近了企业,提高了地方党和苏维埃在管理经济方面的作用。1956年,苏联工业产品的总额与1955年相比增加了9.6%,而1959年与1958年相比则增加了11.2%。三、从1962年至1964年,其主要标志是取消了按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原则,代之以按生产类别进行管理的原则。在苏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干部的文化水平不能适应要求。因此,在选拔和考虑干部时,只能照顾干部专业化的一个方面: 或是照顾工业方面,或是照顾农业方面,他们不可能成为两者兼顾的 “万能干部”。于是,赫鲁晓夫产生了进一步改革的愿望,并立即按所谓生产原则改组各级党的机关,在大部分州和边疆区建立了两个独立的党组织: 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党的农村区委会被撤销了,代替它的是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生产管理局党委会。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内,成立了两个局: 一个领导工业生产,一个领导农业生产。与经济管理机构改革相适应,苏联也比较重视国家管理机关的改革。改革以前,许多机关的工作效率很低,工作停留在草拟大量各式各样的指示和命令、编制各种参考材料和报表以及举行形形色色脱离实际的工作会议等方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于1954年1月和10月颁布了两项决议: 《关于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中的严重缺点》和《关于苏联部、局机构中的严重缺点和改进国家机关工作的措施》。在这两项决议中,拟定了克服缺点的具体措施: 减少管理机关,改进它的组织机构,提高业务效能,巩固各级机关和劳动群众的联系。决议颁布后,在1954——1956年间,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简化行政和管理机构、紧缩编制的措施。据统计,行政和管理机关差不多减少了75万人。仅此一项,在1959年一年内,在管理机关方面就节约开支达29亿卢布。在地方机构中,由于组织过于重叠,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致使领导有不少困难。因此,减少村苏维埃便成为当时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从1954年至1959年,村苏维埃从73730个缩至48675个,而区从4368个缩至3980个。总之,赫鲁晓夫在推行管理机构的改革方面,如同他推行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对于苏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也产生过消极的影响。由于对改革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不够,也没有在干部方面进行深入有效的教育工作,使改革变成了随意地用改组行政机构和增减行政权力的办法来代替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因而不仅没有能解决原来已经存在的问题,反而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新的矛盾。同时,在关于改革的决定和实施手段方面,没有采取积极的慎重的态度; 在决策上草率从事,导致作法上大起大落。这同苏联当局从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忽视客观规律的主观片面性有密切的关系,也同赫鲁晓夫其人的鲁莽轻率的性格和粗暴简单化的工作作风联系在一起的。这几方面的原因,不仅造成了苏联从5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增长率的减慢,而且直接导致了赫鲁晓夫的被迫下台。
相关参考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政治体制改革从1954—1964年,历经十年,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权限;二是以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原则改组党和政府机构。从改革进程来看,大致
苏联 苏联·1957年2月1957年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组
1957年2月1957年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的改组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957年2月,苏共中央根据赫鲁晓夫的提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的决议》。同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又颁布
1953年6月赫鲁晓夫对国家安全机构进行改组为限制斯大林时期苏联国家安全机构的权力,赫鲁晓夫在清除了贝利亚等人之后,于1953年6月开始整顿国家安全机构,撤换了大批忠实于贝利亚的工作人员,其中一些高级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党内斗争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许多干部和群众已经感到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提
1987年11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出版1987年11月在苏联和美国分别用俄、英两种文字同时出版。由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所著。本书对斯大林三十年代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对苏共二十大和赫鲁晓夫的政策
苏联推行“新体制”——柯西金的经济改革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柯西金,是苏联重要的国家领导人之一。长期以来,他主要领导经济工作,在苏联党内有“经济专家”之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倒台以后,柯西金
1958年2月改组拖拉机站赫鲁晓夫时期对农业体制改革的措施之一。1958年2月,苏共中央举行全会,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和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报告提纲。并就此提纲通过决议。决议指出,要对机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换状况赫鲁晓夫执政的十年,是苏联的动荡时期。其重要表现之一,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大批更换,干部队伍的大起大落。赫鲁晓夫强调,必须经常更换党的领导机关的成员。他认为:经常更换干部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更新制度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正式确立。这一干部更新制度规定:每次例行选举,苏共中央委员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4;加盟共和国中央、边疆区委、州委的成员至少更换1/3;市
苏联·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干部专业化赫鲁晓夫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党的力量“应当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因此,他一再强调干部要有专业知识。他在向苏共二十大作的总结报告中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专业知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