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黄立贵人物传,黄立贵生平事迹,黄立贵评价
Posted 物
篇首语:有知识的人会得到世人的美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黄立贵人物传,黄立贵生平事迹,黄立贵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黄立贵人物传,黄立贵生平事迹,黄立贵评价
黄立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北红军的著名指挥员,历任闽北独立团团长、闽北独立师师长、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委员、中共闽赣省委委员、闽中军分区党委书记等职,一九三七年牺牲。
(一)
黄立贵是江西省横峰县青板公社山脚黄家村人,一九○六年九月十九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黄金冬,雇农出身; 母亲张连香,也是贫苦人家的女儿。黄立贵是老大,下有弟、妹两人。全家除两亩薄地外,全靠租种地主田地过活。黄立贵小时只在本村私塾读过三年书,辍学后就给地主、富农放牛,十七岁时去洪家塘村李天保处做长工。
一九二五年八月,共产党人吴先民在青板桥等地建立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十九岁的小长工黄立贵在吴先民的教育下,首批加入了农民协会筹委会,并积极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
一九二七年春,青板桥正式建立了农民协会。吴先民、黄立贵等领导群众,把薛家村的土豪唐鉴贵,洪家村的土豪洪示范捉了来,进行清算罚款。不久,他们便以王荆庙为基地,深入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赣东北的党组织和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积极领导赣东北人民进行弋阳、横峰暴动。黄立贵等也在青板地区组织农民武装——农民革命团。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日,楼底兰家起义获得胜利。吴先民、吴先喜、黄立贵等根据起义总指挥部的指示,于十二月十三日率领青板桥、上坑源、明山岗一带农民二千余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起义。在短短的二三天内,各村政权都转入农民革命团之手。不久,青板地区起义队伍向铺前、霞坊等地发展,连下数十村,直逼横峰县城。在暴动中,黄立贵觉悟迅速提高,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八年二月,敌人向弋阳、横峰起义区域大举进攻,革命受到严重挫折。这时,黄立贵在家乡任游击队队长,积极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靖卫团的斗争。一九二八年七月九日,铺前靖卫团到青板地区“清剿”,他们见房屋就烧,见东西就抢,并且指名要捉拿黄立贵。黄金冬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赶到洪家塘去通知儿子赶快逃走。黄立贵因此脱险了,可黄金冬却被铺前靖卫团刺死在洪家塘的禾堆中。
铺前靖卫团撤走后,黄立贵回到老家,眼看父亲惨遭杀害,村子又遭受敌人这样残酷的摧残,不禁怒火满腔,决心为乡亲们报仇,为父亲报仇。七月中旬,他赶到横峰排留杨家,正式加入了红军。
黄立贵参加部队后,作战勇敢,不怕牺牲,自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年,曾三次光荣负伤。往往伤未痊愈,就重返战斗岗位。在党的教育下,他迅速成长起来而成为红军的排长、连长、营长。
(二)
一九三○年七月,闽北苏区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这年底,黄立贵率领原到赣东北活动的闽北独立团来到崇安。
当时,由于李立三“左”倾错误的影响,闽北根据地和红军都遭受很大损失。苏区各乡镇几乎全被敌人占领,只剩下深山里的几十个小村落。黄立贵到闽北后,积极参加了恢复和发展闽北根据地的战斗。一九三○年底到一九三一年初,黄立贵率领闽北独立团两次向广丰五都、二十四都进军,大大推动了广丰革命形势的发展。第一次,红军向五都进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不侵犯群众利益,扩大了革命影响。第二次,红军开赴二十四都,留下了三四十条枪武装群众。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广丰县苏维埃政府。广丰苏区建立后,经常受到地主反动武装大刀会的严重威胁。一开始,由于对大刀会的战术研究不够。用正规的散兵作战方法对付大刀会的集团冲锋,结果战斗失利了。黄立贵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针对大刀会用梭标和集团冲锋的两个特点,决定我军采用密集队形的作战方法,并下令各班各带梭标三支,与大刀会拚搏。一九三一年四月,闽北独立团与广丰大刀会激战于广丰南乡铜家板附近,终于将大刀会击溃。广丰苏区的局面得到了稳定。
一九三一年四月,红十军主力第一次入闽,闽北独立团协同作战,共打十一仗,仗仗皆胜。红十军主力回师赣东北后,闽北独立团在团长黄立贵的率领下,发动了解放崇安的战斗。按照战前黄立贵决定的“调虎离山”、“耍猴子”战术,先由团部几个领导同志各带一部分人分赴崇东、崇南、崇北等地分散活动,把城内敌人主力引出来。接着,分散到各地的红军战士,利用一切机会袭击敌人,东放几枪,西放几枪,敌人追出来就跑,敌人一回去又打,弄得敌人精疲力竭,纷纷告急。与此同时,黄立贵率一百多人,一直住在坑口一带,养精蓄锐,待机奇袭崇安城。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三日深夜,乘崇安城内敌人兵力空虚,黄立贵率领指战员,冒着倾盆大雨,一举消灭了守城民团一百多人,活捉伪县长、民团团总、团副等反动头目,崇安县城第一次获得解放。
一九三二年,黄立贵率领闽北独立团积极活动于浦城、建瓯、建阳、上饶、广丰、铅山的广大地区。同年九月,红十军主力第二次入闽,闽北独立团继续协同作战。九月二十日攻打浦城时,由于城墙高达二丈多,墙上设有碉堡,敌人火力很猛,我军缺乏炸药,爬城墙梯子又太矮,因而两次进攻均未得手,闽北独立团副团长李金生壮烈牺牲。黄立贵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去,怒不可遏,自告奋勇要求率领敢死队,乘夜以长竹梯三次攻城。他率先攀上城头时,正和一队提着马灯的敌军巡逻队相遇,便迅疾地将一颗手榴弹掷向敌群。随后爬上城头的战士也立即向敌人开火,乘敌人乱作一团时,敢死队员打开城门,红军战士一涌而入,守城敌军抵挡不住,纷纷夺路而逃。浦城战斗,消灭敌军两个团,俘敌四百余人。
不久,闽北苏区开始了肃反运动。黄立贵批评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明确指出: “从前没有搞改组派,我们打一仗,胜一仗。现在我们搞改组派,打一仗,败一仗,这是为什么?”他还不顾个人安危,尽力保护党的干部。当红军指导员陈仁珙被当作AB团抓起来时,他找到肃反的负责人,据理力争:“我了解陈仁珙同志,一个年轻的指挥员,怎么会是AB团呢?”从刀口下把陈仁珙救了出来。
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七日,闽北独立团扩大为闽北独立师,黄立贵任师长。
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在瑞金召开的第四十次常委会,决定把以建宁为中心的根据地(包括黎川、泰宁)、以资溪为中心的根据地(包括光泽、邵武、金溪、贵溪)、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根据地(包括浦城、建瓯、建阳、上饶、广丰、铅山)合并,正式成立闽赣省,并建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黄立贵为省革委会委员。随即,闽北独立师改编为红七军团二十一师五十八团,仍由黄立贵任团长,调往中央苏区作战。
一九三三年十月,蒋介石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闽赣省苏维埃所在地黎川失守,邵 (武) 、光 (泽) 苏区被包围,闽北苏区与中央苏区已被切断。十一月,闽赣省委退往建宁县。一九三四年初,黄立贵率领在敌后掩护主力红军撤退的红军五十八团,重返闽北苏区。
黄立贵回到闽北苏区后不久,闽北苏区奉中央命令重新划归闽浙赣省委领导。一九三四年七月,他率领红军第五十八团,挺进建 (瓯) 、松 (溪) 、政(和)地区。当部队到达政和东平镇后,首先摧毁了地方反动政权和地主反动武装,然后组织大量干部深入群众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并开始分配土地,扩大队伍,迅速建立了建、松、政独立营等地方革命武装和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权。两、三个月以后,又建立了以西表为中心的九万多人口的建、松、政根据地。这次挺进建、松、政地区,既保存了实力,又扩大了革命影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军事行动。一九三四年冬,在黄立贵指挥下,红军五十八团与闽北独立团在大安南五里冯溪老鼠排打了一个歼敌一个营的伏击战。但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军事指挥,中央红军已经开始长征,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也丧失了。到年底,闽北红军被压缩在武夷山下闽赣两省边界狭小的三角地带,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三)
一九三五年一月,闽北党政机关被迫退出大安,转入武夷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与敌人展开了艰苦的游击战争。
为了统一部队的指挥,中共闽北分区委决定,将红七军团五十八团、五十二团一部、闽北独立团、西南独立团、各县独立营或独立团、贵溪游击队、军分区警卫连约三千人,改编为闽北独立师,由黄立贵任师长。一九三五年二月底,在崇安长涧源成立的编师大会上,黄立贵一手举着一挺马克辛机枪,一边叫一个大个子战士站起来,对全师指战员说: “就是他,昨天晚上一个人出去,在雾中缴来一挺机枪,旁边有一个班的敌人在烤火,可是没有看住机枪,被我们的大个子一个人顺手抢来了。同志们! 有些人在山上转的久了,看不到大部队,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说是国民党厉害。敌人有什么了不起呢?一个班都看不住一挺机枪,还有什么厉害。现在我们部队扩大了,力量强了,就要狠狠去打击敌人,大家要向大个子学习,要象大个子一样勇敢、机智。”黄立贵的动员,给全师指战员以很大的鼓舞。会后,独立师翻过七百五十五公尺高的铸铁岩,出温陵关,进入江西上饶,到雨溪乡时,歼灭了由甘溪前来袭击我军的一个连,缴获步枪六十多支、机枪一挺。独立师初战告捷,大大提高了军威与士气。
这时,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叛变。叛徒与敌人相勾结,把黄立贵率领的部队骗到贵溪门房耳口寨附近。部队被敌十二师三个团包围在一个两面绝壁的山谷中。悬崖绝壁爬不上去,前面山谷口子已被一营敌人堵住,后面有敌人两个多团截住了退路。部队处境十分危急。黄立贵和往常一样沉着冷静地下达命令: “除哨兵外一律生火取暖,睡觉待命。”然后,他分析了敌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措施: 向后突围。他认为,后追的敌人不会追到山谷里来,进入山谷后兵力会施展不开,前面一营敌人堵不住我们,敌人怕我们从前面突围,一定会调动后追敌人绕到前面去。结果,事情正如他所预料的一样,第二天拂晓,当队伍从后面撤出山谷时,没有遇上一个敌人。敌人上了当,部队顺利地粉碎了敌人的包围。
但是,部队的处境仍然十分困难。敌人兵力远远超过于我,又倚仗着星罗棋布的碉堡,层层包围,反复“清剿”。加上采取移民并村的“隔离政策”,红军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几乎被隔断。同时,由于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的叛变,仅有的一部电台也损失了,使闽北党同党中央、中央分局的联系完全中断了。在革命遭受极大挫折后的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党和红军怎样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呢?
一开始,独立师仍然执行“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的方针,囿于坚持苏区原地的斗争原则,部队主要在老苏区范围内转。但是在敌人堡垒推进的情况下,部队活动地区愈来愈小,部队和群众的损失愈来愈大。黄立贵总结了这几个月的经验教训,认为:在自己家里打吃亏,不如打出去。因此,主张部队分散发展,打到外线去,挺进敌后建立游击根据地,由单纯防御转变到防御与进攻相结合。黄立贵这一重要决策得到分区党委书记黄道的支持。一九三五年四月,黄立贵亲自率领独立师第二团到建 (瓯) 、松(溪) 、政(和) 地区活动,并进一步挺进到闽东北的宁德、屏南、古田等地。独立师挺进到建、松、政新区以后,对于遍布各地的大刀会采取又打又拉的政策,一开始同他们打过几仗,使他们知道红军的厉害。同时,积极利用他们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争取他们站到我们这一边来。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终于使大刀会靠拢我们。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共闽北分区党委举行会议,讨论对敌斗争策略。黄立贵在会上汇报了在建、松、政地区活动三个月来的情况,指出: 敌人全部兵力都集中到根据地,后方非常空虚,许多重要城镇都只有少数保安部队,红军如能乘虚而入,就有办法解决财政经济方面的问题。分区党委根据独立师的汇报,提出了“向敌后挺进,创造新游击区”的方针。同时,根据黄道、黄立贵的提议,在政治、经济政策上也实行大胆的转变。在政治上,将只让群众作硬性直接斗争的方式,改变为允许和教育群众实行“白皮红心”的革命两面政策,争取和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力量如大刀会、保甲长等。在经济上,改分田废债为减租减息,从打土豪转变为筹款①。
分区党委会议之后,又举行了团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黄立贵作了关于闽北游击根据地和军事形势的报告,并部署独立师二团团长饶守坤。闽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助率领独立师第二、三团,挺进建 (瓯) 、松 (溪) 、政 (和) 地区,闽北军分区司令员吴先喜和邵武中心县委军事部长、邵武独立团政委刘文学率部沿武夷山脉,向西北方向资 (溪) 、光 (泽) 、贵(溪)游击区出击,黄立贵亲率一团向邵(武)、建(阳)、顺(昌)方向挺进。黄立贵率一团出击后,连续拔除从黄坑到杜塘的敌人据点,在以建阳、邵武、顺昌三县交界的饶坝、书场、贵溪为中心地区,恢复和开辟了游击根据地,成立了邵 (武) 、顺(昌) 、建 (阳) 县委。
从根据地打到敌后,黄立贵坚决执行分区党委提出的新政策,提出了一些新的做法。在部队中提出“没有群众,就没有我们的生存”的口号,要求用一切办法接近群众,在群众中发展并且日益加强秘密活动,建立党的组织; 对一般的地主豪绅、保甲长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争取其保持暂时中立,利用其提供情况、筹款和购买物资。在战争指导上,当部队进入敌后以后,敌人的碉堡封锁线便破产了。于是敌人又采取了跟踪追击和分路合击的方法消灭我军。例如: 发现你一个连,就用一个团跟在屁股后面打; 发现你一点,就用几路来袭击。黄立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以拖对追,有条件时打一仗,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牵着敌人鼻子打圈子等办法,在“拖”中消灭敌人,用 “伏击”消灭敌人。
一九三五年冬,黄立贵率领师部和一个营共百十来人,到达新区屏南县上楼村向土豪筹款。因为是新区,群众基础差,消息不灵通,第二天凌晨,当黄立贵完成任务率领第二批三四十个同志离开村子时,敌七十九师一个团就打了过来,部队被迫退到村中的一个大院子里。这是个地主庄院,前后都修了炮楼,四面筑有高墙。敌人看到我军退到院子里,高兴得直乱叫: “抓住共军头子领赏金呀! ”敌一团人围着院子,一个上午发起十多次冲锋,几十挺机枪把土墙打得象蜂窝似的,手榴弹也把屋顶砸破。但我军守在两座炮楼里,多次粉碎敌人进攻,打死敌人二百多名,打伤的就更多了。打到下午,敌人急得发疯了,竟将大院四周民房一起用火点着,一时浓烟弥漫,火天冲光。见到熊熊的火焰,一些同志很紧张,黄立贵却笑着说: “那好吗! 周围房子烧掉了,敌人不是更不好接近我们吗?”到下午三、四点钟,敌人没有丝毫退走的意思,而我军子弹却已经不多了。黄立贵决定从敌人身上想办法。他在几个同志掩护下,突然冲出大门,用机枪对着敌人猛烈扫射,接着连跑带蹦地跳到敌人的机枪掩体上面,接连向敌人丛中投掷手榴弹。这一连串骤然行动,打得敌人昏头转向,四面乱跑。趁此机会,黄立贵等扛回敌人留下的两箱子弹。等敌人定下神再开枪时,黄立贵等已经回来关上了大门。天黑了,敌人已经精疲力尽,黄立贵便对大家说: 该走了。他作好突围的部署后,自己在腰上插把快慢机,一手拿一支梭标,一手拿两颗手榴弹,带一班侦察兵首先冲出去,迅速地向敌人丢了两颗手榴弹,接着拔出快慢机一扫,逼迫敌人向两边靠,黄立贵率部队一下子冲过稻田,到了对面山上。这一仗敌人伤亡三四百人,红军只被俘去两个炊事员,无一阵亡。
一九三六年,闽北游击根据地已基本稳定。与此同时,叶飞等领导的闽东游击根据地也得到发展,并同刘英、粟裕等坚持在浙西南的游击根据地相联接。闽北分区委为取得同闽东、浙西南游击区的直接联系,便决定以闽东北为跳板向东发展。一九三六年二月,黄立贵率领三个连到了闽东北游击根据地王德洋村,与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饶守坤、政委王助,研究怎样与浙西南游击根据地、闽东游击根据地取得联系。这一天正有大雾,上午七时左右,住在迪口的敌人(离王德洋三十公里)一下子就冲到门口来,哨兵因雾大看不见,被敌人摸掉,等敌人到了门口,才被警卫员发现。在这紧急关头,黄立贵立即赶到门口,与饶守坤一起,猛烈向敌人射击,掩护黄道及其他同志先走,待参加会议的全体同志安全转移后,他才和饶守坤边打边撤,一直打了四五里路,敌人终未追上。突围后,黄立贵继续率部东进,挥兵连克玉山、东峰、楼平等地,在宁德牙竹坑同叶飞率领的队伍会师,打通了两块根据地。
一九三六年四月,黄道、叶飞、黄立贵等在政和、周宁交界的洞宫山举行会议,成立中共闽赣省委,加强对游击战的统一领导。黄立贵任省委委员。自此,闽北、闽东以及浙西南三块游击根据地三足鼎立,紧密配合。
一九三六年六月,两广事变爆发,大批敌人正规军调往西南。黄立贵乘各路敌军调防之机,率领闽北独立师主力西出将乐、泰宁、建宁一带,开辟了邵 (武) 、将 (乐) 、泰 (宁)游击根据地。独立师其余各部也积极活动,扩大游击区域。
一九三六年八月,闽赣省委又决定成立闽北、闽中、抚东、闽东等四个分区委,黄立贵兼任闽中分区委书记。闽中分区辖邵光特区、邵顺建县委、邵将泰县委。一九三六年底,游击战争得到更大的发展。在北起信江,南至闽江口,东达洞宫山脉的闽赣边,形成了二十余县的闽北游击根据地。
(四)
一九三七年初,闽北形势急剧恶化。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一方面同我党中央进行停战议和的谈判; 另一方面,却大量集结兵力,对南方各游击根据地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在闽北方面,敌以八个师的正规军和地方保安团,进剿我各游击根据地。闽北独立师遭受很大损失,部队大量减员,根据地面积愈来愈小。敌人又继续采取堡垒政策和移民并村政策,妄图隔断红军与群众的联系。部队经常被逼到大山上,住的是香菇篷,吃的是山粉、竹笋、野杨梅、鸟饭、苦椎等野菜野果,盖的是野草,红军指战员有时饿得头昏眼花,冻得手脚发麻。在这种情况下,党组织和黄立贵加强了对部队的教育。黄立贵经常给部队上课,坚持部队的军事训练,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大家。他捧着一碗黑绿色的野菜对大家说: “同志们! 我们今天吃一次野菜,味道不如大米饭,的确很难吃。同志们! 眼睛要看得远一些,吃了野菜才能狠狠地打击敌人,将来我们就会天天吃大米饭,到那时,想吃野菜也吃不到,还是趁热多吃几碗吧! ” “眼睛要看得远一些”,差不多已成为黄立贵对指战员谈话时的一句口头禅了,每逢在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用这句话提醒大家。同时,他特别强调部队要加强同群众的联系。他自己一贯同群众打成一片。在闽北苏区,黄立贵是群众极为熟悉的人物,他不管到哪里,都能和群众谈得来,和群众亲如家人,从不摆一点师长的架子。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更变本加厉地进攻闽北红军,闽北独立师的处境仍然十分险恶。黄立贵于七月中旬带了二三十人从顺昌出发到崇安去找黄道,准备同他研究在新形势下的革命策略问题。敌人发现了黄立贵的行踪,立即调大量军队搜捕。黄立贵带领同志们从敌人空隙中钻来钻去,虽然受到一定的损失,仍坚持向崇安进军。七月十三日拂晓,他们渡过了邵武的富屯溪,跳出了敌人的搜剿圈。有的同志认为可以歇一下了,黄立贵却说: “不行,这里离邵武只有十五里路,不是我们站脚的地方,继续往前走。”大家拖着极端疲乏的身体又翻过一座大山,爬过一座长岭,这时一些同志实在走不动了,腿沉重的抬不起来,眼皮直打架,再使劲也睁不开来,倒在地下就睡着了。黄立贵眼看战士们实在太疲倦了,也只好说: “好吧! 到山脚下沙子桥去做顿饭吃了再走。”
由于当地伪保长的告密,从邻村路过的敌保安第五团一个连包围了村子,并摸掉了哨兵。正当黄立贵和战士们刚刚端起饭碗的时候,敌人一脚踢开门,打进屋里来了。面对着突然出现的异常情况,黄立贵立即抽出驳壳枪,打倒了进屋的两个敌人,并率领警卫员,跳到窗口和敌人对打起来。他大喊: “赶快走! 我在这里顶住,你们冲吧! 冲出去到光泽城外集合。”同志们都不肯走,黄立贵把脚一跺: “快! 快冲! 把房东老大爷带出去,不要担心我,快! 快! 快! ”大家一阵风似的冲出大门,一直跑了五里路,还听得见村子里传来的激烈枪声。为了掩护战士们和老乡撤退,黄立贵和敌人拚杀到最后一分钟,终于为革命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注释
①刘晓: 《闽北三年游击战争》,载福建省《党史研究参考资料》总第26期(1981年8月10日)。
相关参考
黄大鹏,号万仙,一九○八年四月十七日,出生在湖北省巴东县平阳坝五道垭一户农民家庭。这里贫穷偏僻,人民生活困苦,父辈望他能展翅高飞,离开穷乡僻壤,就给他取名“大鹏”。由于父亲早逝,家务由母亲操持。兄妹五
(一)黄火星,本姓陈,一九○九年七月出生于河南省①。在他七岁的时候,因军阀混战和连年天灾,一家无以为生,父母带着他和他的弟弟从河南逃难至江西景德镇。后因母亲亡故,无钱安葬,父亲将他卖给当地黄姓。将母亲
黄励,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一年秋,任上海中国革命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一九三二年下半年,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一九三三年四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同年七月就义于雨花台。(一)黄励,幼名黄益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黄骅,原名黄金山,又名黄为有,一九一一年二月八日诞生在湖北省阳新县木石港区凤凰乡良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一九二六年参加革命,一九二九年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中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一九四三年六月三十日
曹学楷发动黄安农民运动曹学楷(原名曹学凯),1898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区刘家园村一个地主家庭。他6岁入私塾,1918年到省城武昌,考入中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翌年辍学回乡经商。1923
(一)黄松龄,原名黄克谦,1898年10月21日生于湖北省石首县一个富户人家。幼年父母双亡,全靠祖父抚养。14岁时,祖父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强令他与一塾师之女杨淑珍完婚。失去父母的温暖已使他幼小的心灵受
吴光浩是湖北黄(安)麻(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第11军军长,对鄂豫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吴光浩,原名光皓,曾化名陈新,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
王秀松(一)王秀松,原名秀林,1902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桃花区栗林咀村的一个地主家庭。1909年在家乡一所私塾读书。1920年初,考入黄安第一高等国民小学学习。1923年考进武汉中学读
黄炎培“兴亡梦觉惊风采”黄炎培,号任之,1878年10月1日(夏历九月初六)出生于上海沙县城一个平民家庭。父亲黄叔才初在家设塾授徒,后外出做督抚幕僚。母亲孟樾清略谙文化。黄炎培6岁时即由母亲教授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