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曹学楷人物传,曹学楷生平事迹,曹学楷评价
Posted 物
篇首语:不要以为你的努力可以一劳永逸,权当做你始终一无所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曹学楷人物传,曹学楷生平事迹,曹学楷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曹学楷人物传,曹学楷生平事迹,曹学楷评价
曹学楷
发动黄安农民运动
曹学楷(原名曹学凯),1898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区刘家园村一个地主家庭。他6岁入私塾,1918年到省城武昌,考入中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翌年辍学回乡经商。1923年,曹学楷再赴省城,入武汉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受到董必武和陈潭秋等老师的教育,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毕业后考入中华大学,积极参加青年学生的进步活动。1925年冬,曹学楷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北伐军进到湖北时,中共领导的湖北工农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戴克敏、戴继伦(湖北第一师范学生) 、王秀松、王健、汪奠川 (武汉大学学生) 、余文治 (启黄中学学生) 、戴秀英 (第六中学学生) 等20余名党团员,被中共派回黄麻家乡,开展革命活动。曹学楷于同年8月回到黄安刘家园、陈家塆组织和发动群众,进行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但群众知道曹学楷是本地地主家庭的公子,在外面又喝了不少“洋墨水”,认为他和穷人不可能有共同的语言,不愿和他接近。
曹学楷理解农民的心情,也意识到这对自己的革命意志是一种考验,决定用自己的行动消除群众的疑虑。他办了一所学校,专收贫苦农民的子弟,地主和族长,视为异端,纷纷出面阻止。他理直气壮地说: “过去不让穷人读书,老子专办一学堂,要穷人读书。”①贫苦农民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了。几个月之间有了三四十名学生。曹学楷不教学生读 “四书”、“五经”,首先给学生讲过去穷人的孩子为什么不能上学?他们的父母种田劳苦一年,为什么还吃不饱穿不暖?这些新鲜道理不但引起小孩子们兴趣,也吸引着村子里的成年人。曹学楷于是又为成年人办起夜校,白天给小孩上课,晚上向成年农民宣传革命道理。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群众讲解革命理论,说: “天下富人少穷人多。穷人们要活命,只有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加入农民协会,跟着共产党走。我们要打倒地主恶霸,还要夺取政权,让大家都有吃有穿,人人都有田种。”②曹学楷的言论和行动,使群众认识到他是真正为穷人说话办事的,纷纷改变了看法,把他视为贴心人,有什么问题愿对他讲。有的说,我们穷人的“八字”不好,生来命苦,只有过一辈子苦日子; 有的不同意这种看法,问曹学楷: 我们这些种田佬,成年累月拚死拚活的劳动,打下的粮食能铺满地,能堆成山,为什么还是缺吃少穿?这难道是命里注定的。曹学楷对大家说: 我们种田佬受穷受苦,决不是什么“八字”不好,命里注定,也不是坟山所应,天生就受罪,而是这个世道不好。在这个黑暗的世道里,豺狼横行,豪绅霸道,劳动者终年辛勤而不得温饱,剥削者四体不勤却花天酒地,一切都是颠倒着的。我们穷人要想有田耕,有饭吃,有衣穿,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团结起来,打倒那些吃人肉,喝人血的坏家伙,推翻吃人的旧世道①! 曹学楷把学校变成了宣传革命思想、联系穷苦农民的阵地。在他的宣传组织下,没有多长时间,刘家园建立了七里区的第一个农民协会。同年冬,曹学楷任中共黄安县七里区区委书记,并负责黄安县农民协会的工作。
曹学楷在刘家园组织农民协会的同时,吴焕先等在四角槽门及其附近几个村子也进行了艰苦的工作,这些地方的农民协会也都先后成立。
1927年春,在北伐战争胜利形势鼓舞下,黄安县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成为湖北全省农民运动最发达的县份之一。这时,刚成立的中共黄安县委于2月下旬召开了黄安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了县农民协会,曹学楷受命以县委委员分工领导县农民协会的工作。随着农民协会由秘密转为公开,全县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曹学楷带领农友们,深入七里、紫云等区乡,组织群众捕捉不法地主、土豪劣绅,其中罪大恶极者,召开群众大会斗争,没收他们的财产分给穷苦农民; 对那些民愤不大的地主科以罚款,令其立字改悔,向农民低头认罪。
不甘心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伺机进行反扑。1927年2月16日,是农历的元宵佳节,中共黄安县委指示各地都组织群众集会,演文明戏,庆祝革命的胜利。曹学楷和部分农会干部参加紫云区回龙寺的群众大会。正当大家在高高兴兴地观看文明戏的演出时,光山县的反动红枪会头目带领十余名暴徒,暗藏武器闯进人群,会场立时出现混乱。曹学楷挺身而出,站在讲台前面,对着暴徒们怒斥道: “我们有几千人,你们想干什么?敢动枪,就把你们砸成肉泥。”①广大群众也勇气倍增,愤怒的目光一齐射向这帮暴徒。暴徒们不敢轻举妄动,四散逃走。回龙寺的群众无不敬佩曹学楷的勇敢和机智,将他这次斗歹徒的事迹,编成故事,广为传颂。
领导黄麻起义
黄麻地区的中共组织在与土豪劣绅的斗争中,深切感到需要建立一支工农武装,以保卫革命胜利果实。1927年春,曹学楷根据中共组织的指示,发动群众筹备款项,派人到武汉和其他地方购买枪支弹药,组织义勇队和农民自卫军。同时,又在农村组织铁匠,打刀造矛,武装群众。
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中共在黄麻地区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在白色恐怖下,曹学楷和徐朋人、戴继伦、戴克敏、王志仁、陈定侯、汪奠川等共产党人坚持革命斗争,主张联合国民党左派,“掌握国民党党部和农民自卫军武装,逮捕正在回来与正在抬头的豪绅地主反动分子,反对妥协叛变动摇。”②曹学楷以坚定的态度,和战友们一起,紧紧地依靠群众,率领义勇队处决了地主分子的秘密武装“户口会”的头子和他同族中的一些反革命分子。
8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负责人郭亮派刘镇一到黄安七里坪传达贯彻八七会议精神。“会议是在文昌宫丙班教室里举行的,从上午一直开到晚上。刘镇一首先宣读了八七会议决议摘抄。……接着传达郭亮的指示,他说,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央决定举行两湖(湖南、湖北)秋收起义。这里以黄安、麻城、黄陂为基础,黄安为中心,组织农民揭竿而起,武装暴动。郭亮还提出将黄安、麻城联名为黄麻。”①曹学楷参加这次会议,心情格外振奋。他和出席会议的汪奠川、吴焕先等十多人,热烈讨论并立即制定了贯彻中央和省委决定的行动方案。会议决定恢复黄安县防务委员会,作为公开组织起义的机构。曹学楷和郑位三等被推选为防务委员会的领导人。
在防务委员会的领导下,黄麻地区又燃起了革命的烽火。9月2日,紫云区的熊家嘴有300多农民,首举义旗。暴动的群众,扛着土枪、土炮、锄头、梭镖、脚鱼叉等武器,砸开了大恶霸地主程瑞林的大门,活捉并处决了程瑞林。接着,黄安的长冲、大解、王潭河、城区北等地和麻城的乘马岗、傅家河、大河铺等地的农民先后举行了暴动。因为这些暴动发生在九月份,史称“九月暴动” 。
“九月暴动”后,当地逃亡的土豪劣绅秘密筹款请兵,由劣绅程子鹏出面,花了1000块钱,搬来了国民党三十军魏益三的一部分队伍,疯狂向黄麻两县人民反扑,暴动失败了。但曹学楷和一批坚定的革命者,并未因此而灰心,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又继续开始战斗。
10月间,中共湖北省委接到黄麻地区党组织关于秋收起义的行动报告,了解两县尚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武装和很好的群众基础,又根据鄂南暴动已经失败的经验教训,省委书记罗亦农和郭亮先后派王志仁、符向一、刘镇一、吴光浩等到黄麻地区领导武装起义。两县的主要干部于11月3日在七里坪文昌宫第二高级小学召开会议,传达省委指示,成立中国黄麻农民起义总指挥部,同时组织中共黄麻党务委员会,作为领导农民起义的组织机关。曹学楷参加了党务委员会和指挥部的领导工作。他和到会的同志一起,对领导黄麻农民起义的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戴季英后来回忆说: “会议研究决定,黄麻两县联合举行起义,武装攻打县城,消灭国民党保安队,扩大自卫武装。在会上讨论时,到会同志几乎全都赞成,吴光浩、曹学楷、汪奠川同志特别积极”①。
七里坪文昌宫会议后,曹学楷、戴克敏、戴季英、王秀松、詹才芳等,分别到黄安的七里、紫云、高桥、桃花等地,深入农村,宣传党的武装夺取政权,实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并把当地的农民武装进行整编和训练,还昼夜不停的赶制来福枪、撇把枪、大刀、长矛等武器,积极进行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经过中共各级组织的深入宣传和发动,起义队伍迅速地组织起来,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共有枪三百余枝,以刀矛土枪武装起来的农民义勇队及其他形式的农民武装达三万人以上”②。正在这时,国民党军第三十一军一个营又来窜扰七里坪。11月10日晚,农民武装向七里坪进发,敌闻讯南逃。11日,曹学楷等率领的各路起义军和革命群众2万余人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准备13日晚夺取黄安县城。
11月13日,声势浩大的黄麻起义爆发,革命的红旗第一次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
11月18日,曹学楷主持了在黄安城南校场岗隆重举行的庆祝黄麻起义胜利大会。会上,黄安县农民政府、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正式宣告成立。当宣布黄麻第一个红色政权成立时,广场上欢声雷动,鞭炮轰鸣。曹学楷作为县农民政府主席,代表当选的九名委员,当众宣布正式就职。大会散发了由曹学楷起草的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宣言。宣言中提出“武装夺取政权”、“反对封建势力”、“取消一切剥削制度”、“耕者有其田”、“庙产公积归农会”、“打倒武汉政府”、“打倒汪精卫、蒋介石”等主张。大会还通过了《黄安县农民政府施政纲领》,主要内容是: 实行土地革命,工农武装起来,推翻豪绅地主的统治,建立工农政权; 实行民主自由,改善劳苦群众生活; 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人工资; 保护商业贸易,保护中小商人; 拥护苏联社会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打倒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
曹学楷向到会的万余群众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说。他说:“我们种田佬每年除了完粮饷送钱把大老爷,或者是被土劣贪官抓着打屁股关牢和砍脑壳以外,再不敢进大老爷的衙门,但是,今日我们种田佬、担粪的,公然自己组织政府,自己做起委员来了。这点证明我们革命的力量,证明现在是劳农世界,无产阶级的世界了。”①他的演讲获得全场热烈的鼓掌。他宣布枪决几个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革命群众人心大快。
黄安县农民政府的建立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诞生的喜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黄麻地区的山山岭岭,温暖着成千上万农友的心。一连数日,黄麻两县,到处杀猪宰羊,户户张灯结彩,广泛地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曹学楷和政府委员们分别到七里、紫云、桃花、高桥、乘马、顺河等地,参加群众大会,检阅革命武装,举行声讨蒋介石的游行示威。
对于曹学楷等领导黄麻秋收起义的历史功绩,徐向前在他的回忆录中曾有专门记述,他说: “他们在党的 ‘八七会议’后,组织了黄麻秋收起义,走上了武装割据的道路。曹学楷、戴克敏、徐朋人、潘忠汝、王志仁……等,是起义的主要领导人。那时,我党还没有武装斗争的经验,这些同志一般都是学生或农民出身,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敢拿起枪杆子来和敌人斗,发动成千上万的农民揭竿而起,靠长矛、大刀、土枪攻下黄安县城,占领黄麻地区的一些主要村镇,的确是了不起的事。”①
转战木兰山区
黄麻起义的胜利,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和豪绅地主的极度惊恐和仇恨,国民党的中央社曾惊呼: “鄂东黄安自被农民军盘踞,且其势更比前蔓延。……组织工农政府,大倡土地革命,贫苦农民附从者已达万人。”②于是,地方反动民团和国民党军队,疯狂地向黄麻革命人民反扑过来。
当时,由于曹学楷、戴克敏等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不足,占领县城以后,就在城里住下来,没有到乡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对反革命势力的反扑缺乏警惕,因而当12月5日夜驻宋埠的国民党十二军教导师突然向黄安城奔袭时,造成被动。当时,鄂东军刚从河口打土匪回城,非常疲劳,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毫无准备。与敌激战四个多小时,虽打退强敌多次进攻,终因敌众我寡,城门被敌突破。在突围战斗中,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和中共黄安县委书记王志仁,壮烈牺牲。曹学楷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和副总指挥吴光浩率领县城突围出来的鄂东军一部,到七里坪与农民义勇队会合,随后又将余部带到木城寨。
12月下旬,曹学楷、吴光浩、戴克敏等党和工农革命军的一部分领导人在木城寨举行会议,分析和讨论黄麻地区的政治形势和革命的任务。吴光浩提出到木兰山去开展革命斗争,曹学楷等一致赞成。大家认为,“鄂东军不能老停留在中心区(即七里、紫云、乘马、顺河) ,要打出这个圈圈,把敌人牵走,以减少中心区的损失。”①会议决定留少数人枪就地坚持斗争,将大部分人枪转移到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会后,曹学楷和吴光浩等在黄安北部的闵家祠堂集合了工农革命军72人,携带长枪42枝,短枪11枝,向南进发,沿途突破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于12月29日,胜利地到达了木兰山。
木兰山位于黄陂县北部,山高坡陡,方圆六七十里,东西两面有高山为屏,山势巍峨,群峰矗立,地势十分险要。山上有宽阔的庙宇,周围有1000多户人家,并有长轩岭、塔耳岗、柿子树店等集镇,人烟稠密,物产丰富,文化较发达。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还有一些社会关系可以利用,东北方向与革命基础较好的黄安县的高桥相接,联系比较便利。曹学楷认为这是一个开展革命游击战争,发展武装力量,积蓄革命队伍的基地。
部队上木兰山的第三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将番号改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全军最高领导是中共委员会,由五名委员组成,曹学楷是委员之一。他除参与军事斗争的领导之外,主要负责地方的领导工作。
1928年1月26日,国民党军以一个团的兵力向木兰山地区进行“围剿”。第七军分成若干小组,利用有利地形,边打边撤,杀伤了很多敌人,但仍无法改变被动局面。为了摆脱优势敌人,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等认为暂时不宜返回黄麻地区,主张将部队转移至黄冈县境,并决定由吴光浩率领部队向黄冈县行动,曹学楷留在木兰山继续发动群众坚持秘密斗争。
部队开走后,曹学楷筹集了一些资金,在塔耳岗开了个杂货铺子,用留下的一位同志当伙计,掩护革命活动。他白天卖烟、酒、盐等日用杂货,接待来往汇报情况或联系工作的“顾客”; 晚上到群众中去进行秘密串连,深入发动群众和聚积革命力量。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建立了革命据点,发展了中共组织,重新打开了木兰山周围的斗争局面。
“围剿”木兰山的国民党军撤退后,在黄冈县转战的第七军70多人,经过许多次艰苦的战斗,冲破国民党军的追堵,带着缴获的九枝崭新的驳壳枪,胜利地重返木兰山,与曹学楷、徐朋人等会合。
会合后的第七军有一百三四十人,编为四个小分队,分散游击,灵活机动的打击敌人。1928年3月下旬,桂系军阀胡宗铎任湖北清乡督办。由于蒋桂之间的矛盾,驻黄麻地区的十二军在桂系十八军的攻击下向河南撤退,黄麻地区的反动势力较前减弱。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党委决定,趁这有利时机返回起义区,并派戴克敏、徐其虚所率的一个分队先行。这支队伍很快回到黄安起义区,同在那里坚持斗争的吴焕先所部会合。不久,戴克敏派程启光去木兰山,把吴光浩、曹学楷带领的部队接回起义区。随后,其他同志带领的队伍也全部返回。群众看到戴克敏、曹学楷、吴光浩等起义领导人又带着队伍打了回来,无比激动,编成歌谣传唱: “党员游击转回还,先打‘清乡团’ ; 铲土豪,除劣绅,一心要‘共产’! 谁敢来抵抗,叫它狗命完,只急得土豪劣绅两眼朝上翻。”①
向柴山堡进军
1928年4月中旬,桂系第十八军军长陶钧,指使所部攻占了七里坪、乘马岗、箭厂河等集镇,帮助豪绅地主组织“清乡团”等反动地方武装,对黄麻地区进行疯狂“清剿”。由于敌众我寡,革命军经常一日数迁,处境十分困难。
5月,中共地方组织和工农革命军第七军领导人曹学楷、吴光浩、戴克敏、徐朋人等,在紫云区檀树乡清水塘村召开会议,“认真总结几个月来与敌周旋游击的经验,认识到革命武装如果不进一步发动群众,建立一个基础坚实的中心区域来立定脚跟,仅凭流动式的单纯游击活动,就不可能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就会在优势敌人的进攻下失败。”①曹学楷分析黄麻起义以来,部队在黄安、黄陂、黄冈艰苦转战的经验教训后,提出: 在恢复老区工作的同时,开展柴山堡地区的工作,在大别山西麓的摩云山、羚羊山、木城寨、光裕山之间,创造一个和黄麻老区联系在一起的比较稳定的立足点,作为对敌斗争的依托。大家经过讨论,一致决定向柴山堡进军。
柴山堡地区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南部,纵横约30余里,与黄安的七里、紫云区和麻城的乘马岗区相毗连。这里群众生活穷困,积极要求革命; 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国民党的统治力量薄弱; 加之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地形复杂,是武装割据的理想地方。
根据新的斗争任务,中共组织派曹学楷负责领导地方工作和党的统战工作。他的老家与柴山堡邻近,人地熟悉,大革命时期在这一带组织过农民运动,有许多社会关系可以利用。接受任务后,他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如中立上层分子,广泛发动农民群众,逐步提高贫苦农民的觉悟; 暂时实行减租减息,不急于分配土地;对当地吴文璐控制的一股土著武装,利用其与军阀部队和某些豪绅地主之间的矛盾,争取他们不与革命为敌;对于反革命的首恶分子,则坚决镇压等。按照这些政策和策略,曹学楷带领部分干部深入群众,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开始,他住在水口寺河南湾杨万家的家里,很快把附近的农民组织了起来。不久,他移居云雾山下的曹家湾曹荣华家里,秘密串连群众,发展中共组织。这期间,他还同吴光浩、戴克敏等指挥部队作战;特别是在统战工作和分化瓦解敌人的反动势力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曹学楷了解到胡子石附近的崔塆村有个崔世祥,因做茶叶生意与各方面的头面人物有接触。曹学楷通过亲戚介绍,首先争取了崔世祥,引导他参加革命并加入了共产党。然后通过他邀请附近一带的上层分子到崔店我地下党员高志宏家赴宴叙旧。曹学楷和陈定侯等借此机会,宣传党的政策,讲明利害关系,要他们好自为之,莫负工农革命军之情义。
又如朱家村地主朱香洲,有30多石田,当地吴、陈两姓的大地主想吞并他的田地,几次制造事端欺侮他。因此,他同吴、陈两姓的大地主结下了冤仇。曹学楷等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经过几次接触,交谈,争取了朱香洲中立。大朱家村的一些小地主与吴、陈两大姓地主也有矛盾,大都站在朱香洲这一边。争取了朱香洲,也就争取了一批中小地主的中立,最大限度地孤立了罪大恶极的首要分子。
当时,地主吴文璐与地主陈寿堂之间有较深的矛盾,而陈家有军阀作靠山,吴家无法敌过陈家。曹学楷等掌握这个“内情”后,派人同吴文璐接触,设法争取他。吴为借助工农革命军的力量打败对手,一度表示愿与工农革命军合作。曹学楷就利用吴家的铁匠炉为工农革命军打制武器,借助他的力量搞垮陈家反动武装。后来吴见自己的对手大败,反动本性暴露,不愿与工农革命军联盟,阴谋吃掉工农革命军。其实,曹学楷对他早有警惕,曾派干部以教枪法之名,向受欺骗的士兵做了许多宣传工作,打下了一定的革命基础。当吴文璐的阴谋被我发觉后,曹学楷采取行动巧妙地将他处决了。
对当地的地主武装“红枪会”,曹学楷一方面派革命骨干打入内部,争取“会众”; 一方面设法接近上层分子,分化“会首”。为此,他结识了一位与“红枪会”头目有关系的人物,在他家里举行一次宴会。那是1928年5月的一天,曹学楷发出请柬,请了光山县南部地区各“红枪会”头目几十人,办了五桌酒席。席间,他对众头目说,我们在黄安、光山同大家相处,虽不是亲戚和朋友,但也并非冤家与仇敌,相互打起来对不起人。你们只要不干扰我们,我们决不打你们。在场的多数头目认为曹学楷的讲话明大义,有道理,表示今后互不干涉。
为了把“红枪会”改造为革命武装,曹学楷派人打入红枪会内部。如有堂所谓的红学,对外称“扇子会”,由地主程炳之等人把持。曹学楷把经过秘密串通的革命分子程炳余、程炳星等人派进去。他们以同族的身分在“扇子会”内部活动,调查地主豪绅的罪行,清除坏人,发展共产党的组织,使“扇子会”逐步转到革命方面,成为该地一支革命武装,使柴山堡地区的革命形势越来越好。
柴山堡地区初步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后,1928年7月,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在尹家嘴召开会议。曹学楷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和到会的同志一起着重讨论了政权建设和军事斗争等问题。会议最后决定改编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陈定侯任政治部主任。1928年10月,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指示,重新组成了中共鄂东特委,曹学楷任特委委员。
1929年2月中旬,国民党桂系十八军出动两个团的兵力,由南向北分路向柴山堡地区大举进攻; 冯玉祥驻豫东南的部队,则在北面堵截,妄图消灭红三十一师。曹学楷和吴光浩、戴克敏等将红三十一师分兵三路,突出重围,向南面敌人比较空虚的侧后方进击,使敌人的计划落了空。3月,曹学楷和吴光浩、戴克敏等乘蒋桂战争爆发之机,又率领部队分散游击,先后收复七里坪、古峰岭、箭厂河等村镇,使武装割据地区日益扩大。到这年5月,柴山堡割据地区向南扩展到黄安县的八里湾、桃花镇和麻城近郊,向东扩展到麻城县的黄土岗附近,向西扩展到孝感的汪洋店附近。在此纵横100余里地区内,推翻了乡村中的反动统治,普遍建立了农民委员会。
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党的领导。1929年4月,中共鄂东特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召开了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四县县委和红三十一师党委联系会议,改组中共鄂东特委为中共鄂东北特委,徐朋人任书记。中共鄂东北特委除领导上述四个县和红三十一师外,还兼管附近京汉路沿线地区的工作。曹学楷这时担任特委的军委委员,主要负责军事斗争的领导工作。
5月初,吴光浩军长带领少数武装人员在罗田县境与反动民团遭遇,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不久,中共中央军委派徐向前来鄂豫边担任红三十一师的领导工作。曹学楷仍为参谋长。
5月下旬,徐朋人和曹学楷等主持召开了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四县县委和红三十一师党委第二次联系会议,中心议题是进一步贯彻中共六大决议,加强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 以及农民运动、组织问题,苏维埃问题、扩大游击战争、职工运动、士兵运动、训练与宣传等八个决议案。这些决议案,多数是由曹学楷起草和主持修改的。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正式选举产生了中共鄂东北特委领导机构,曹学楷当选为特委常委,仍负责军事的工作。徐向前后来回忆说: 那时,“我虽是副司令,但不是特委委员。特委开会很少参加,有时讨论军事问题才叫我去。特委的决定、指示,一般由参谋长曹学楷告诉我,他是特委的常委委员。”①
曹学楷在同徐向前共事的战斗岁月里,他的思想、作风、英勇善战的精神,都给徐向前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时隔50多年后,徐向前仍深情地回忆道: “我到三十一师当副司令,与戴克敏、曹学楷共事,带着几百人的队伍,打游击。他们两人,对党忠诚,联系群众,有文化,又有游击战争经验,深得部队的信赖。我们合作得很好。真诚、坦率,遇事相互商量,没有隔阂。”②
这时,在光山北乡白沙关一带有一股反动民团,到处杀人放火,欺压贫苦百姓,不时骚扰红色区域。曹学楷和军部领导人决定,兵分三路,扫除这股敌人,以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1929年7月1日凌晨,曹学楷领导的第一队100多人,在农民武装的配合下,首先进攻白沙关,其他两路也配合出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杀敌60余人,缴枪10余枝,其余匪徒仓皇逃窜。
白沙关战斗胜利结束后,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时称“万人大会”) 。曹学楷在会上宣布: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土地革命,打倒土豪劣绅。他还向到会群众宣讲了“有土不豪的不打”和“是绅不劣的不打”的政策。会后,各区、乡相继成立了工农民主政府、赤卫军、妇女会、儿童团。农民群众特别是翻身的青年农民纷纷报名参军,迅速扩大了红军队伍。
不久,根据中共鄂东北特委的决定,曹学楷等率红三十一师第一、第二两个大队南下黄麻老区,配合群众斗争,先后击溃和消灭了乘马岗、顺河某地区的四个反动民团,击退了驻麻城敌人一个营的进攻。边界武装割据进一步巩固。
主政鄂豫边区
1929年9月,中共中央为统一鄂豫边、豫东南两根据地的领导,决定将黄安、麻城、黄陂、罗田、黄冈、商城、光山、罗山等八县划为鄂豫边区,成立中共鄂豫边特委,统一领导该区的全面工作。11月间,中共鄂豫边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光山南部胡子石召开,选出了以徐朋人为书记的特委会。会上决定由黄安、麻城、光山、黄陂、罗山和红三十一师各选一人组成鄂豫边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由曹学楷代表特委主持筹委会的工作。在他的主持下,起草了《鄂豫边革命委员会政纲》 等文件。
12月27日,在光山县南部细吴家召开鄂豫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代表们对根据地的工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土地、武装、苏维埃组织、拥军、文教、婚姻、救济等问题,作出了相应的决议。曹学楷在会上宣读了 《告边区民众书》 、《告红军书》和 《慰问红军家属书》,受到与会代表的热情支持。大会正式通过了《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政纲》,提出了“驱逐帝国主义出境”,“没收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和银行”,“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推翻国民党军阀政府”,“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耕地归农”,“建立工农贫民代表会议(苏维埃政府)”,“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中国小商人有营业的自由”,“妇女在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与男子一律平等”等主张。这个政纲正确地体现了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是鄂豫边区长期斗争经验的正确总结,它凝聚着曹学楷等的心血和边区党在理论、政策上的成就。徐向前回忆说: 这次会议制定的文件及《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政纲》,“对深入土地革命,进一步加强根据地建设和红军建设,有重大意义。”他赞扬曹学楷等同志,不仅领导边区政府和地方工作成绩卓著,而在红军建设和指挥作战方面,很有建树。他举例说: “游击战的战术原则,就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我和戴克敏、曹学楷共同研究,总结了这么几条:
(1)集中作战,分散游击;
(2) 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
(3)敌情不明,不与作战;
(4)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5) 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
(6)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再采取突击的方式;
(7)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①
鄂豫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最后通过选举成立了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由正式委员15人和候补委员7人组成。曹学楷当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外交委员会主席。
会议结束后,曹学楷和革委会的成员,按照《土地政纲实施细则》,分别深入各县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分得胜利果实的贫苦农民,参军参战、支援前线,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使鄂豫边区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各项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0年2、3月间,中共中央为统一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派郭述申任特委书记。曹学楷被选为特委委员。随后,三块根据地的红军改编为红一军。
6月,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在全党占了统治地位。新成立的长江总行动委员会积极贯彻李立三的“左”倾盲动主义,命令鄂豫皖边区迅速发动武汉周围的地方起义,切断平汉线,进逼武汉,配合“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接受了上述指示。
9月,虽然中共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领导,停止了冒险主义的总暴动,但三中全会的精神还没有传达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来。当中央军委代表朱瑞和长江局军委代表聂鸿钧到达鄂豫皖边区,分别向特委传达了5月红军会议精神和长江局军委关于实行武装暴动,会师武汉的指示时,曹学楷表示拥护中央的行动方针,并赞成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提出的“打到武汉过中秋”的口号。特委会议决定合并党团、工会组织,组成京汉特区行动委员会;取消各地游击队编制,组成红色补充军总指挥部,任命王树声为补充军总指挥部司令,曹学楷为政治委员。执行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方针的结果,是给鄂豫皖边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和地方工作带来了很大损失,因而引起了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怀疑与反对。曹学楷、王树声等领导人,在实际工作中逐步认识了错误,并停止和纠正了“左”的错误作法。10月中旬,红一军在光山召开全军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整编红一军,改选了前敌委员会,曹大骏任前委书记。曹学楷当选为前委委员,主持全军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
1931年春,鄂豫皖边区在纠正了李立三的“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之后,连续取得了第一、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各项工作蓬勃发展。但这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的中共中央,派张国焘等人来到鄂豫皖边。张国焘全盘否定根据地创建以来的工作成绩,对边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层进行了全面的改组和调整。这年5月,曹学楷被调任红四军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7月,又被调离十一师,任十三师政治委员。不久,他又被调离部队,改任一个县的县委书记。这种频繁的调动,表现出张国焘对曹学楷的不信任和排斥态度。但曹学楷不计较个人得失,仍然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工作。在部队期间,他指挥作战,冷静沉着,果敢机智,指战员称他是“小诸葛”; 担任县委书记后,他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对人和蔼可亲,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称他为: “我们的学楷”①。徐向前回忆说: “在我的印象里,戴克敏和曹学楷是很有办法的同志,本事大,当时部队的供给困难,他俩出去走一趟,吃的穿的都弄回来了。我很佩服他们。”②但是,这样的优秀干部,张国焘却容纳不下。当曹学楷批评他排斥原有领导干部,否认鄂豫皖边区过去的成绩,在红十一师、红十三师党的会议上又坚决支持曾中生等的正确领导时,他便怀恨在心,给曹学楷扣上“不可救药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改组派”的罪名。1931年冬,张国焘以“肃反”为借口,将曹学楷杀害。
①湖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等编《湖北英烈传》第1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4页。
②《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烈士资料汇集》 (1963年7月),未刊稿。
①《湖北英烈传》第1集第185页。
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烈士资料汇集》(1963年7月),未刊稿。
②戴季英: 《黄麻起义前后》,《艰苦的历程》 (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
①戴季英: 《黄麻起义前后》,《艰苦的历程》 (上)第66页。
①戴季英: 《黄麻起义前后》,《艰苦的历程》 (上)第69页。
②谭克绳等编《鄂豫皖苏区历史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①转引自《黄安县委关于黄麻暴动经过情形给中央的报告》 (1927年12月14日)。载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4辑第198页。
①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上),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
②转引自《布尔什维克》第8期,1927年12月12日出版。
①谭克绳等编: 《鄂豫皖苏区历史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①陈再道: 《柴山堡武装割据》,《艰苦的历程》 (上)第93页。
①陈再道: 《柴山堡武装割据》,《艰苦的历程》 (上)第93—94页。
①②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上)第78、76页。
①徐向前: 《历史的回顾》 (上)第86页。
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烈士资料汇集》中《曹学楷》篇(1963年7月) ,未刊稿。
②戴觉敏: 《怀念哥哥戴克敏》 ,载《艰苦的历程》 (上) 第206页。
相关参考
万历三十七年(1609),曹学佺任四川右参政。当时,四川发生灾荒,曹学佺设厂煮粥,赈济饥民,又将饥荒情况绘图上报,获准发放300万两赈济款,“蜀人诧为三百年未有之殊恩”。四川有行、坐二税,行税取自商贾
中共人物传 陈奇涵生平故事简介,陈奇涵历史评价,陈奇涵怎么死的?
·投身军伍志在报国陈奇涵,字圣涯,江西省兴国县五里亭乡坝南村人,1897年11月20日生。父亲陈清楷,曾教过书,后在县城背街经营手工作坊式小米店“陈聚隆昌号”。母亲杨德秀,操持家务,勤劳俭朴,善良贤淑
王应雄,明朝官员,字非熊,号春石,生于公元1589年,去世于公元1647年,是重庆府巴县了乐碛青溪里人氏。 王应雄出生于一个普通人家,少时家贫,好在本人聪慧好学,得到四川按察使曹学佺的重视。曹学
知名人物 沙彦楷生平故事简介,沙彦楷历史评价,沙彦楷怎么死的?
沙彦楷,字武曾,一字伯躬,晚年更名昚,回族,1875年7月1日(清光绪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祖籍原在西北,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镇压西北陕甘回民军时,沙的祖父沙燮和携家迁居内地,定居宜兴行
裴楷(237年-291年),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名士,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西晋司空裴秀的堂弟。>>裴楷出身著名世族“河东裴氏”,年少时就有
晋朝人物本名:庾楷所处时代:东晋去世时间:402年籍贯:颍川鄢陵庾楷生平出镇西府庾楷初拜侍中,后来任豫州刺史的哥哥庾准去世,庾楷接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假节,镇历阳。隆安初年进号左将军。庾楷在政治上与
人物生平周永年家贫,百无嗜好,独嗜书。有感于明代曹学缰论,作《儒藏说》。此说一出,罗有高、刘音为之张目,刘作《广儒藏说》以和之。论者谓清修《四库全书》,分储七阁,实受《儒藏说》之启发,永年倡始之功诚不
「曹学」中有一个历史悬案,就是曹家被抄,一直是学者们争执的焦点。要破解这个谜案,先要从的家世说起。> 远的略去,的先祖中的一支在明代末年时,迁居到山海关外今辽东铁岭任守边武职,后来被努尔哈赤击破
胡波胡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江西永新县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特别重要的干部”①,历任中共永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特委常委,莲花县委书记,湘东特委副书
修杰楷,1983年3月6日出生于台湾,中国台湾男演员,毕业于东南科技大学。 2002年,出演个人首部电视剧《名扬四海》,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2005年,主演青春偶像剧《战神》,在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