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吴光浩人物传,吴光浩生平事迹,吴光浩评价
Posted 物
篇首语: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吴光浩人物传,吴光浩生平事迹,吴光浩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吴光浩人物传,吴光浩生平事迹,吴光浩评价
吴光浩是湖北黄(安)麻(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第11军军长,对鄂豫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吴光浩,原名光皓,曾化名陈新,1907年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三合店蔡吴家湾。他年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由于家道清贫,他六七岁就不得不随兄长干些轻微农活,直到1914年才进入本湾附近的灵鹫庵读私塾和初小,1921年考入三合店大余家湾自进小学读高小。少年时代的吴光浩,正直、勇敢、聪明、活泼,除完成各门功课的学习外,还特别喜欢武术。1923年高小毕业后,他在老师的鼓励和母亲、兄长的关怀下,又考入黄陂县城的前川中学读书。这时,前川中学已有了共产党的活动,新文化、新思想异常活跃。吴光浩在这里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喜欢阅读《向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还孜孜不倦地学习 《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启示,吴光浩开始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反抗情绪。1925年五卅运动的反帝斗争高潮波及到黄陂,吴光浩和进步同学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进行了街头宣传和张贴标语等革命活动。假日回乡,吴光浩对自己的小学同学和穷苦人子弟进行革命宣传,教他们唱《国耻歌》等爱国歌曲,激发了家乡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使乐景钟、舒发正、方伯钟等许多青年先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五卅运动后,吴光浩决心报考黄埔军官学校。为他上中学,家里已经负了债,这次又要千里远行,路费无法筹措。经他再三思量,最后请姑妈劝说他的母亲,卖掉了一点祖传薄田,将偿还债务后剩下的钱作路费,离开家乡,奔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经过一段入伍训练后,正式编为第三期学员。在这所充满革命气氛的熔炉里,吴光浩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和进步书刊,刻苦钻研古今兵法,积极参加军事操练,眼界为之一新。他和进步同学交往甚密,并积极参加革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各种活动,政治觉悟有了显著提高,于192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①。
1926年初,吴光浩在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4军叶挺独立团担任排长。同年5月,广东国民政府派叶挺独立团为北伐先遣队,挺进湖南。吴光浩随叶团参加了北伐战争,并任连长。在叶团攻占湖南株洲、醴陵、平江等战役中,他指挥部队同敌军进行激烈搏斗,奋勇当先。8月下旬,叶挺独立团进入湖北境内。吴佩孚在汀泗桥纠集重兵,企图凭借天险,同国民革命军一决雌雄。8月26日,国民革命军在这里激战一昼夜,未能攻下。这时,吴光浩率领本连士兵随叶挺独立团绕到敌军背后,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突然向敌阵冲去。敌军措手不及,被打得四处逃奔,国民革命军迅速占领了汀泗桥。接着,他又率部随独立团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了贺胜桥。10月10日,在总攻武昌城的战斗中,吴光浩连在通湘门附近协同兄弟部队用云梯爬上城头,迅速地占领了蛇山,攻克了武昌。
国民革命军在攻克武昌后进行扩编,吴光浩屡建战功,被提升为营长。
(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共湖北省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决定在鄂南的咸宁和鄂东的黄安、麻城等县举行秋收暴动。吴光浩被省委派往鄂南,参加起义的领导工作。
吴光浩到鄂南后,立即与当地中共组织取得联系,动员党员积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紧张地进行了一系列起义的准备工作。1927年9月10日深夜,吴光浩率领一支仅有步枪40余支其它多为土枪和戈矛的农民武装300余人,向驻在汀泗桥的一营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战斗一打响,周围群众按照事前的部署,立即响应,或破坏铁路,断绝敌人交通;或燃放鞭炮,呐喊助威; 或持戈上阵,打击敌人。敌军胆战心惊,纷纷夺路逃命。吴光浩立即指挥农民武装分路追击,毙敌营长以下20多人,占领了汀泗桥。此役缴获了不少的武器,并没收了当地恶霸地主张万顺的全部财物,广大人民无不拍手称快。
农民起义军占领汀泗桥,截断了武汉至长沙的铁路交通,给国民党新军阀以沉重打击。当地的土豪劣绅心惊胆寒,纷纷逃跑,咸宁城内的国民党地方当局向武汉急电求援。湖北省政府急调两个团的兵力于12日赶到鄂南,与当地的反动武装结合起来,共同镇压起义军。在这危急的形势下,吴光浩率领起义军沉着应战,打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给敌军以重大杀伤。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9月下旬起义失败。
中共湖北省委认真总结了鄂南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决定在中共掌握了一定武装力量而且群众基础比较好的黄安、麻城地区,发动更大规模的武装起义。10月初,省委派吴光浩、王志仁、刘镇一等一批政治、军事干部到黄麻地区,与当地党的领导同志汇合,改组中共黄安县委,组织鄂东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统一领导黄安、麻城两县的武装起义。吴光浩被推为中共鄂东特委委员兼麻城县自卫军大队长。为了建立各地的起义领导机构,他多次翻山越岭到黄安的箭厂河 (今属河南新县) ,找当地党和农民武装的领导人吴焕先、戴克敏等秘密商谈,为黄麻起义作了周密的筹划。
在准备起义的过程中,混在麻城农民自卫军中的一个旧军官妄图拖枪叛变。这件事使吴光浩认识到对农民自卫军进行整顿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和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加强了对农民自卫军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逐步提高了部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军事素质,使农民自卫军不断壮大和巩固,战斗力不断加强,后来成为黄麻地区武装起义的一支骨干力量。
11月初,吴光浩参与领导了中共鄂东特委在黄安七里坪文昌宫召开的黄、麻两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会议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精神,确定以黄、麻两县的农民自卫军为骨干,武装夺取黄安县城,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会议还制定了暴动计划,部署了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决定巩固和发展工农运动,加紧对有组织的农民进行军事训练,产生了由潘忠汝、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汪奠川、刘文蔚、吴焕先等组成的起义总指挥部,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并负责组织和领导攻城突击队的工作。
11月13日凌晨,潘忠汝、吴光浩、王志仁等主要起义领导人在七里坪召开战前紧急会议,研究和部署夺取黄安县城的具体计划。会议决定由12名勇敢机智、年轻力壮的农民自卫军战士组成尖刀班,化装潜入城内摸敌情、作内应; 由70多个受过良好军事训练的农民自卫军战士组成攻城突击队,由吴光浩率领攻城。战前紧急会议结束后,吴光浩协助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率领以三堂革命“红学”为骨干组成的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以及成千上万的农民,拿起刀、矛、鸟枪、扁担、锄头、脚鱼叉等各种各样的武器,从四面八方涌向黄安县城,把县城围得水泄不通。这时,吴光浩率领的攻城突击队早已绕小道赶到城边。总攻信号发出以后,随着炮声、枪声和震天动地的喊杀声,攻城突击队乘漆黑的深夜,在吴光浩带领下沿着西门和北门之间的城墙攀缘而上,与已经进入城内作内应的尖刀班会合,迅速摸到北门。守北门的一个敌军头目企图顽抗,但子弹还未来得及推上枪膛,就被眼尖手快的吴光浩砍倒。敌军士兵有的被击毙,有的慌忙逃窜。突击队打开北门,攻城部队一涌而进。吴光浩又率部直扑敌军城防驻地火王庙,缴了敌30军留守人员的械。此时,吴光浩大喊一声: “同志们! 打老爷大堂,找贺知事算帐去! ”起义军便以排山倒海之势扑向县衙门。县衙门的卫队企图反抗,吴光浩和几个队员一排枪弹从窗口射进去,吓得敌人连声叫喊: “莫打了! 莫打了!我们缴枪! ”起义部队涌进县衙,但不见知事贺守忠。吴光浩带领几个突击队员细心地向后院搜索,终于在隐蔽处抓住了贺守忠和司法委员、改组委员等多人。接着,起义军打开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革命群众和农会干部。
农民自卫军进城以后,纪律严明,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11月18日,在中共鄂东特委的领导下,正式成立了黄安县工农民主政府; 同时,鄂东特委还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将起义的农民武装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下辖两路军: 黄安县农民自卫军为第1路军; 麻城县农民自卫军为第2路军。吴光浩任鄂东军副总指挥兼第2路军司令。接着,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潘忠汝、吴光浩庄严地检阅了这支新生的工农武装,宣布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的诞生。
黄麻起义的胜利,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在鄂豫边点燃了武装斗争的熊熊烈火,国民党新军阀恐慌万分。为了扼杀这个新生的红色政权于摇篮之中,国民党反革命派立即调动12军教导师,于12月5日夜,向黄安县城发动突然袭击。起义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但因寡不敌众,解放了21天的黄安城,终于被敌攻陷,鄂东军总指挥潘忠汝和许多革命志士壮烈牺牲,吴光浩带着少数同志突出了重围。
突围部队在黄安城北20里的古峰岭集中时,拿枪的战士已经不多了,大部分是扛脚鱼叉、拿刀矛、土枪的农民。他们围着吴光浩,无比愤怒地表示: “我们要打回去! 替潘司令报仇①! ”吴光浩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强压住内心的悲愤,含泪对老乡们说: 革命是长期的,我们不能为了一个城市和敌人拚死,只要我们保存了实力,将来总有一天,我们会重新占领黄安的①。他耐心地劝农民兄弟们暂时回家,等待机会。起义农民在他的再三劝说下,才三三两两地散去。
(三)
国民党军占领黄安县城后,又乘势占领了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区,大肆烧杀抢掠。吴光浩、戴克敏、曹学楷、吴焕先等于12月下旬在黄安北乡的木城寨举行会议,总结黄安失利的经验教训,认真探讨坚持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从挫折中开始懂得了依靠农村进行游击战争的必要性。为了避敌锋芒、保存和积蓄力量,会议决定留少数人就地坚持斗争,大部分武装由吴光浩率领转移到黄陂北部的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会后,吴光浩在北乡闵家祠堂召集突围出来的72名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指战员会议,鼓励大家坚定革命信念,坚持武装斗争。少数同志在强敌进攻的险恶形势下,提出把枪埋起来、进行分散活动的主张。吴光浩耐心地教导说:“我们的枪丢不得! 有了枪才能打倒地主阶级,才有工农的出路;丢了枪,就不能胜利,不能生存! ”②在他的坚持和率领下,这支革命队伍继续高举革命的红旗,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战胜重重困难,于12月29日胜利到达木兰山,开始了以木兰山为中心的游击活动。
木兰山位于黄陂县北,南临武汉,东与平汉铁路相连,山势巍峨,群峰矗立,山下人烟稠密,物产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木兰山区又是吴光浩的故乡。他不仅对这里的地形地貌和政治情况十分熟悉,而且以前曾在这一带从事过革命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可以利用。吴光浩等选择这个地方作为开展农村游击战争的基地,为坚持鄂豫边武装斗争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到达木兰山区之后,吴光浩先爬上建在山顶的古庙,拜会了方丈,向他宣传了革命道理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征得方丈同意,部队才进驻庙内进行休整。吴光浩教育指战员严守军纪,尊重佛地教规,并动员战士帮助和尚打扫庙宇,挖地种菜,劈柴挑水。和尚们从工农革命军的言行举动,认识到这支部队和国民党的军队有本质的不同,从而把大量的蔬菜和粮食拿出来,给处在困境的鄂东军以很大的支持。
吴光浩到木兰山不久,同村的乡亲就给他送来了一封家信,说他母亲病危,要他马上回家探望。吴光浩回到家里,方知是母亲担心儿子的安全,骗他回家成亲。一心想在木兰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吴光浩,当时根本没有心思去考虑个人的婚姻问题,便以外出理发为名,当天就返回部队。他坚定的革命意志,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1928年元旦,吴光浩与戴克敏、汪奠川等在山上的玉皇阁举行会议,根据上级指示,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在军中建立了党委会,吴光浩任军长兼党委委员,戴克敏为党代表,汪奠川为参谋长①。这次改编体现了 “党指挥枪”的原则,对于创立一支中共领导下的革命武装具有重要意义。
工农革命军第7军经过一段休整后,在木兰山周围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宣传发动群众,破坏敌人交通,打击地主豪绅及其反动武装。
木兰山附近的桥头李与吴光浩的家乡蔡吴家湾隔河相望。桥头李的大恶霸地主李波成和他的大儿子,依仗国民党反动势力,残酷压迫和剥削贫苦农民,当地群众恨之入骨。1928年初,吴光浩率领红7军袭击了李波成的家,打死了他的大儿子李本福,为劳苦大众出了气,为革命根据地拔除了一颗钉子。
正在这时,吴光浩接到命令,要他率第7军于1928年1月18日夜袭击横店车站,切断平汉路交通,以配合在武汉举行暴动。横店驻有国民党军一个团,打横店完全没有胜利的把握。吴光浩没有执行这一盲动主义指示,而是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斗争策略,决定破坏长轩岭至武汉间的公路,并攻打罗家冈的民团。
罗家冈是木兰山东南的封建堡垒。冈上的大地主罗胜元、罗安元兄弟,一贯横行乡里,鱼肉乡民,附近群众热切渴望工农革命军予以严惩。1月23日夜,吴光浩率领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乘民团疏于戒备之际,一举攻下了罗家冈,当即打开地主的当铺、粮仓,号召群众分粮和无偿取回当物。附近农民欢天喜地,前来取当和分粮的群众成千上万,一连三天,络绎不绝。这一仗,为民除了害,打开了大革命失败后鄂东地区的沉寂局面。
攻打罗家冈的战斗,震动了敌人。26日,国民党军从四面八方向木兰山扑来,为了保存实力,吴光浩利用有利地形,率部边打边退,将敌军吸引到木兰山上的观音沟。天黑以后,他果断地率领主力突出敌围,一昼夜急行军百余里,于27日转移到黄冈北部,随即在天崎山与中共黄冈县委和工农革命军第6军胜利会合。当时,黄冈的革命力量遭到敌人严重破坏,反革命的气焰十分嚣张。红7军刚刚落脚,就遭到国民党驻军和麻城、罗田一带民团武装的联合进攻; 紧接着,围攻木兰山的国民党军也跟踪而至,第7军受到敌人的围追堵截,活动十分困难。面对这种形势,吴光浩运用游击战术,率部日夜与强敌周旋,往返转战于罗田的三里畈和黄冈附近的回龙山与天崎山之间,于3月初重回木兰山区。
第7军返回木兰山后,敌军又跟踪而至。吴光浩与留在木兰山区坚持斗争的戴克敏、徐朋人等在洪界山集会商讨对策,决定将部队编为四个短枪队,分头游击,隐蔽活动,待机打回黄麻老区。会后,吴光浩率领一个短枪队活动于黄陂、孝感之间,与其他三个短枪队互相配合,在战术上采用时而集中,时而分散,昼伏夜出,声东击西,绕南进北等灵活机动的方式,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在短短20天的时间内,先后在麻城至武汉的公路上镇压了麻城福田河的反动团总彭汝林,打死了人称“曹屠夫”的黄安县公安局长等多人,取得了不少的胜利。这时,吴光浩对游击战术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他说: “打游击嘛!只要我们机动灵活、会跑、会打,敌人就象瞎子摸鱼,是毫无办法的。”①
4月初,国民党军第18军与第12军发生冲突,12军从黄麻地区撤回河南。吴光浩按照洪山界会议的预定计划,乘敌军撤走之机,立即率部返回黄麻老区,与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同志统一作战行动,决定对土豪劣绅的“清乡团”展开猛烈反击。老区的广大群众在当地中共组织的领导下,从四面八方涌来配合。数日之间,吴光浩就指挥部队消灭了长冲、二道桥、长塘边、潭畈河、料栅等地地主豪绅的反动民团。接着,他积极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和组织群众同敌人进行公开的、秘密的斗争,不断给敌人以新的打击。黄麻地区的斗争火焰又燃烧起来了,而且越烧越旺。群众兴奋地称这次胜利为“二月暴动”。
工农革命军取得的胜利,使敌人惶恐不安。敌18军一部旋即进入黄麻地区,到处设立据点,实行严密的控制和 “清剿”。工农革命军在吴光浩等的领导下,与强敌进行艰苦的战斗,常常是一日数迁,处境十分困难。他们根据几个月来的游击战争经验,深深感到仅凭流动式的单纯游击活动,难以维持长期武装斗争,迫切需要一个比较稳固的休整部队和坚持对敌斗争的根据地。与黄安、麻城毗连的河南省光山县柴山堡 (今属河南新县) ,地处鄂豫两省三县的交界处,是河南、湖北军阀割据的空隙地带,地形险要,而且当地群众深受农民运动的影响,积极要求革命,有许多便于活动的条件。吴光浩和中共鄂东特委的领导同志于5月间在黄安紫云区清水塘召开会议,决定开辟柴山堡根据地。会后,吴光浩率领第7军于6月间进驻柴山堡地区。从此,鄂豫边的党和红军开始走上了边界武装割据的道路。
工农革命军第7军进入柴山堡以后,河南的敌军奔袭而来。部队在吴光浩的领导下,利用有利的地形,发动和依靠群众,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站稳了脚跟。此后,第7军采取时聚时散、南北配合,既开辟新区、又支持老区人民斗争的正确策略,使这块新生的红色根据地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巩固。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和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第7军亦不断壮大。
吴光浩非常重视加强这支部队的训练和教育。他经常与战士促膝谈心,讲革命故事,不断地勉励大家努力学习,奋发不息。他说: “共产党、革命者,如若保守守旧,就必然在政治上思想上造成贫困、枯干与没落,就不能使革命事业发展与胜利。”①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干部服从党的领导,遵守革命纪律。在他的教育和带动下,部队纪律严明,买卖公平,借物送还,损物赔偿,派饭给钱,深受群众欢迎。吴光浩从不以领导自居,在生活上和战士一样,有时风餐露宿,有时以南瓜、野菜充饥;常常以稻草为被,在古刹破庙中度过寒暑。由于当时转战频繁,战士们经常一个晚上急行军上百里,走得两腿麻木,站着蹲不下去,蹲下站不起来。吴光浩总是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坚持战斗。在一次行军中,一个战士失足落水,他立即下水抢救,并把自己的干衣服给战士穿。他这种和战士情同手足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全军指战员。在吴光浩和戴克敏等的共同努力下,革命军队的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全军军政素质大大提高。
7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根据上级的指示,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②。10月,重组中共鄂东特委,吴光浩被选为特委常委,负责军事工作。在一次会议上,他与其他同志一起,否决了把特委工作重心放在城市、机关放在白区的意见,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
这个期间,吴光浩领导部队先后在天台山韩家老屋等地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有力地支持和掩护了鄂豫边区地方工作的开展。1929年2月,国民党第18军两个团向柴山堡地区进犯,鄂东南的国民党军在北面堵截。吴光浩带领部队分三路突出包围,向南面敌人的侧后方进击,终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攻。接着,他又亲自率师部特务队深入到黄安县城以南,一举歼灭了高桥河的“清乡团”,缴枪24支。3、4月间,蒋介石和桂系军阀进行了争权夺利的战争,桂系的18军从柴山堡根据地周围调走。吴光浩指挥刚改编的红11军31师和地方赤卫队,乘机向反动地方武装进攻,消灭了黄安、麻城等地的多股反动民团。一次,他亲自率领一个小队,化装进入麻城南部之歧亭,没有付出任何代价,就活捉了四个土豪劣绅,并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又一次,他于深夜率部来到麻城一民团驻地,先布置少数人在周围鸣枪,虚张声势; 他自己则带着部分战士拖着四个秤锤在街上来回跑,并大声叫喊“穷苦人不要怕,我们共产党的大队人马已经到了”。秤锤在街上的石板上撞击发出象马蹄似的“哒、哒、哒”的声音,民团团丁被吓得仓皇逃跑,吴光浩等顺利地收缴了20余支枪,安然返回驻地。
吴光浩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巩固和发展也十分关注,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柴山堡为立足点,指挥部队铲除了周围地主豪绅的反动武装,帮助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中,他非常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带领战士写标语、贴传单,帮助群众犁田、车水、打柴,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激发了人民群众参军参战保卫革命根据地的热情,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1929年4月,中共鄂东特委为制定进一步发展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方针政策,召开了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四县县委和31师师党委联席会议,确定改鄂东特委为鄂东北特委,吴光浩仍担任特委军事委员; 会议还决定把革命根据地扩大到河南省的商(城)南,并立即组织商南的武装起义。会后,中共鄂东北特委派吴光浩去商南与红32师一起组织起义。
5月初,吴光浩带十余人化装前往商南,途经湖北罗田县滕家堡时,突然遭到反动民团的包围袭击。吴光浩坚定沉着地指挥大家投入战斗,不幸在突围中壮烈牺牲,时年22岁。
注释
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烈士资料汇集》。
①吴先恩:《难忘的岁月》,《星火燎原》,战士出版社1983年版。
①吴先恩: 《难忘的岁月》。
②王树声、陈再道、詹才芳: 《从黄麻起义到鄂豫边区割据》,《星火燎原》 (1) 。
①王树声、陈再道、詹才芳: 《从黄麻起义到鄂豫边区割据》。
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烈士资料汇集》。
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烈士资料汇集》 。
②王树声、陈再道、詹才芳:《从黄麻起义到鄂豫边区割据》。
相关参考
吴先民“弋阳方志敏,横峰吴先民,领导共产来革命,都是为穷人。”①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流传在赣东北苏区的一首红色歌谣。吴先民是方志敏的亲密战友,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曾任赣
庞大恩 吴永康庞大恩,字泽普,后改名吴永康,原广西兴业县长荣乡大贺村(今玉林市葵阳乡新荣村)人,留日学生,曾在日本、上海、鄂豫皖、川陕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川陕革命根据地杰出的组
朱德海,原名吴基涉,还用过吴永一、金道训、吴东元等名。一九一一年三月五日出生于俄罗斯东双城子道别河村的一个贫农家庭。父亲吴禹世,是个农民,母亲许氏,是个心地善良的农村妇女。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二。朱德海
吴觉(一)吴觉,原名吴延恪,又名吴玉,1912年春生于江苏省淮阴县渔沟农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引湘任过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宿迁中学教务主任、校长等职,晚年同情革命。吴觉7岁入塾学,后就读于第六师范
吴晗,字辰伯,生于一九○九年,家乡在浙江义乌吴店苦竹塘村。吴晗的父亲吴瑸珏是清朝末年秀才,在蒙童馆教过书,辛亥革命以后,又进了巡警学堂,毕业后在浙江沿海的一些县里当了几年警佐。他陆续在家乡买了三十多亩
吴德峰寻求真理为了救国救民吴德峰,又名士崇,曾用吴铁铮、戚元道化名,湖北省保康县百峰乡石磐岭人。1896年6月21日出生在一户官宦之家。1909年随父去武昌,在湖北官立两等小学堂读书。1911年武昌起
吴丽石是我党在东北地区最早的领导人之一,曾任哈尔滨特支书记,北满地委书记,满洲省委组织部长。后任山东临时省委书记时被捕,一九三一年四月在济南英勇就义,时年三十二岁。(一)吴丽石原名吴苓生,曾用名吴丽实
1927年,南昌起义的部队仍沿用着国民革命军的番号。“八七”会议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称工农革命军。同年11月13日,潘恰汝、吴光浩等领导的黄麻起义部队称“农
胡梓,原名吴致民,号铁汉,在鄂东南工作期间,因他嘴上蓄着浓密的胡须,群众亲切地叫他“胡子”。以后,他就取其谐音,化名为胡梓。胡梓是鄂东南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一九三四年在湖北通山县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庞大恩,字泽普,后改名吴永康,原广西兴业县长荣乡大贺村(今玉林市葵阳乡新荣村)人,留日学生,曾在日本、上海、鄂豫皖、川陕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川陕革命根据地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