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物传 吴觉人物传,吴觉生平事迹,吴觉评价
Posted 物
篇首语: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共人物传 吴觉人物传,吴觉生平事迹,吴觉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共人物传 吴觉人物传,吴觉生平事迹,吴觉评价
吴觉
(一)
吴觉,原名吴延恪,又名吴玉,1912年春生于江苏省淮阴县渔沟农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吴引湘任过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宿迁中学教务主任、校长等职,晚年同情革命。
吴觉7岁入塾学,后就读于第六师范附小,1925年秋考入淮安江苏省立第九中学。1928年春,他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的“三五研究社”。同年参加了驱逐校长的斗争,并为领头人之一。结果与其他11名为首的学生被国民党政府大学行政院(即教育部)通令开除。1929年春,吴觉到南京入私立正谊中学。次年春又转赴上海入建设大学附中求学。这个学校是一批国民党改组派分子办的,未经当局批准备案。旋即被勒令停办。此时,吴觉经一湖南同学介绍参加了反帝大同盟的组织。
1930年秋,吴觉考入上海大厦大学政治经济系。入校不久,即由吴天木、方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①。
九一八事变后,休学在家的吴觉,联络淮阴城内的一些进步知识青年,组织“国难剧社”,宣传抗日救亡。他结识了当时驻防淮阴的西北军第二十五路军总参议、中共地下党员宣侠父。宣侠父支持“国难剧社”的活动,以二十五路军总指挥部的名义,每月津贴“国难剧社”活动的经费。
1932年9月,吴觉回大厦大学复学,向组织报告了休学一年的详细经过,中共上海党组织经过考察,将他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又被选为大厦大学党支部书记①。
这时,上海的学生运动因历遭国民党的摧残破坏,正处于低潮时期。上级党要求积极发展组织,壮大革命力量,复苏革命形势。大厦党支部在吴觉领导下,很快发展到60多名党员。此外还有几十名共青团员和百余名基本群众。上级党决定以大厦的学生运动来推动整个上海的学生运动,遂将大厦党支部改组为支部局,吴觉任支部局书记②。
恰在这个时侯,国际联盟以英国人李顿爵士为首的调查团,发表了“李顿报告书”,其基调是维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地位③,并提出以锦州为“中立区”划界停战的荒谬主张。吴觉领导支部局立即发起组织“李顿报告书研究会”,发动学生对李顿报告书进行揭露。参加者达五、六百人,吴觉被选为研究会的主要负责人,使沉闷许久的学生运动重新出现了生机。接着又发动了全校大罢课。
1933年五一劳动节,上海地下党发动群众大示威。吴觉在示威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经上海地方法院转解苏州高等法院。吴觉与同时被解送的四、五十名难友,沿途在汽车、火车上,在苏州大街上,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呼喊“打倒帝国主义”,“反对不抵抗主义”,“收回东北国土”等口号,慷慨激昂,沿途群众无不为之动容。当时报纸以“赤匪吴觉等解往苏州法办”为题作了报道①。由于敌人没有抓到他参加示威的确凿证据,加之他父亲延请律师营救,反动当局不得不宣布他无罪释放。
吴觉出狱仅仅10余天,又在一天拂晓被两名国民党特务从学校宿舍中逮捕。敌人在审讯中透露,他这次被捕,是淮盐特委的一个被捕者告的密。吴觉在这次应付敌人的审讯时承认了曾经参加过共青团。但他咬定仅有两三月即自动脱离了,且又休学一年,早已没有任何联系,更不知哪些人的去向。从而避开了任何涉及党组织的问题。因此,大厦大学的100多名党团员和进步群众,没有一人因吴觉被捕而受到株连②。特务们未能得到一丝可资利用的东西,遂由军事法庭判处他1年零3个月的徒刑,解送苏州反省院执行“感化”。刑期将满时,由其父亲的学生、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委员邱有珍和宣传部长周化鹏活动,于1934年2月获释出狱③。
吴觉出狱以后,继续求学已经不能,只好回家乡淮阴。他积极和淮阴城内几位失掉党的组织关系的同志及学校中的进步学生建立联系,并与淮阴狱中的政治犯管文蔚、谢冰岩等建立了密切的友谊。
1934年冬,中共淮盐特委书记赵心权等到淮阴,向吴觉宣布恢复他的组织关系,让他负责恢复淮阴党的工作,并在城内安置特委机关。吴觉作了积极的安排。1935年3月初,吴觉又一次被捕。在狭小的黑牢里,觉感染了严重的伤寒病,几乎病死狱中。反动当局无法对其审讯,却以他拒不认罪,毫无悔改之意,判处死刑,呈报省方核准就地正法①。
吴觉的父亲得悉,星夜赶往省会镇江,请周化鹏等设法营救。经过周化鹏的活动,省方核准“重新研讯”,并派人将吴觉提解省城审理,后被判处两年半有期徒刑。1936年春,再度解送苏州反省院。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由苏州县政府禁烟科长,他的同乡同学张国权保释②。
(二)
卢沟桥事变以后,吴觉回到淮阴,国民党的淮阴特务室主任就“登门拜访” ,拉他“合作抗日”,吴觉当即拒绝。为避特务再来纠缠,他重返苏州友人张国权处暂息。“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战事逐渐紧张,苏州受到威胁,张国权带领他任厂长的省禁烟委员会所属的烟民工厂几名厂警及吴觉等人,尾追国民党的省政府退到淮阴。接着,张国权携全家老小西去武汉,邀吴觉同往。吴觉决意留在敌后组织群众武装抗日,并自已出资,将张国权委托他代为处置的烟厂厂警遣散,将7支步枪和1支手枪密藏农村家中,为组织抗日武装作准备。
1937年底至1938年1月,吴觉与淮阴各县同共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谢冰岩等两次在淮阴城内聚会座谈。大家认为,日寇即将占领苏北,唯一的出路在于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广泛动员人民群众,与日本帝国主义斗争,并决定建立“苏北抗日同盟会”,筹办《新声晚报》。大家公推吴觉负责向国民党当局备案。吴觉去找时任国民党省党部书记长的周化鹏交涉。周化鹏想利用吴觉等人在青年中的威信及活动能力,为国民党服务,便邀约吴觉、谢冰岩等到其家中“座谈”。周化鹏借谈统一战线问题歪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鼓吹统一战线组织是“化学性质”的“化合”,各党派要溶为一体,尊奉蒋介石为最高领袖。吴觉针锋相对地指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要求各党派为抗日救国而联合,它是物理性质的结合,而非“化合”。如果硬要“溶为一体”,那就不是合作,而是吞并①。结果,双方在基本观点上谈不拢,想谋取周化鹏的支持成为泡影。以后,吴觉等经过研究,决定利用蒋桂矛盾,借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压蒋介石嫡系江苏省主席韩德勤。
1938年1月下旬,吴觉与谢冰岩去徐州。李宗仁的机要秘书、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部长夏次叔,代表李宗仁接见了他们。吴觉陈述了苏北人民热切要抗日,韩德勤违迕民意,不准成立群众抗日组织,派特务跟踪监视他们的活动等情况,并提出成立“苏北抗日同盟会”、出版《新声晚报》的具体要求。夏次叔是倾向进步的人士。又经过在总动委会组织部担任总干事、掌握组织实权的中共地下党员郭影秋的活动②,很快就以李宗仁的名义批准了吴觉他们的请求。郭影秋鉴于当时淮阴是江苏的临时省会,还要求吴觉抓好淮阴县动员委员会的工作,来影响和推动苏北各地动委会工作的开展。因此,又用战区总动员委员会的名义委任吴觉,朱公亮等为淮阴县动员委员会的指导员①,开展淮阴的民众动员工作。
1938年春节后,吴觉、谢冰岩从徐州回到淮阴,带回李宗仁的“尚方宝剑,成立了淮阴民众动员委员会,由进步人士朱德轩兼任主任委员,吴觉任组织部副部长,掌握组织大权;2月19日在淮阴正式成立“苏北抗日同盟会”,吴觉当选为常务理事。淮阴、涟水、淮安、泗阳、盐城、阜宁、灌云、泰州、南通等20余县,都陆续建立了抗盟组织。苏南的江阴、安徽的泗县也和苏北抗日同盟会建立了联系②。吴觉还利用淮阴县动员委员会组建了民众抗日自卫队,集训了区、乡干部;建立了抗日青年团和妇女救国会,抗日青年团曾发展到2000多人。
吴觉还个人出资以苏北抗日同盟会名义出版不定期刊物,主要翻印延安的出版物,作为发动群众的宣传教育材料。
韩德勤看到吴觉等人的抗日活动和苏北抗日同盟会的蓬勃发展,想拉拢收买为自己的势力。韩德勤的副司令兼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首先出面邀请吴觉“恳谈”;韩德勤亲自宴请;政治部主任李歧民代表韩、李委吴觉为支队司令,要求他在原有组织的基础上扩组“抗日”武装。吴觉坚持两个条件: 一是部队一经组建,其发展不受限制; 二是所建部队的政治工作必须独立,不受干涉。几经谈判,未达成协议。
韩德勤对吴觉这批人屡次引诱拉拢无效,转而改取限制打击的手段。此时徐州失守,李宗仁部退走,他们无所顾忌了。首先禁止吴觉等翻印延安出版物; 接着秘密监视吴觉的行动;停发动员委员会的活动经费。由于受到严重的限制,抗日同盟会不得不疏散力量,抗日自卫队也多被迫解散。
吴觉等认为: 日本侵略军即将占领苏北的中心城市淮阴,韩德勤的军队仍将不战而退; 而八路军、新四军在一段时间内还不可能到达苏北。在这个形势下,要抗日,就要靠自己来组织抗日武装,等待是不行的。于是,吴觉一方面拿出自己的存款,还动员岳母资助部分积蓄,又与张一平、朱公亮等合作商业贸易,筹措发展抗日武装所需的大量经费,委托友人代购枪支弹药。另一方面,他利用为其父治丧守灵的机会,在族人、亲朋和附近农民中进行组织抗日武装的动员工作,将国民党的一个区常备中队拉在手中。这个中队的中队长吴引腾是吴觉的族叔,到吴觉家吊丧时,吴觉与其作了恳谈,做了真挚的说服工作;又通过拜师收徒,把班、排长拉在手中,从而牢牢掌握了这支拥有100多人的武装。此外,吴觉还与一些帮会首领、土匪头目、国民党上海暗杀团的枪手等“三教九流”建立联系,一方面防止这些地头蛇投入敌人营垒,一方面也吸收改造了其中一些人,在抗日武装斗争中发挥了他们的作用①。
1939年1月,中共苏皖边区特委建立了以张芳九为首的中共淮属工委,恢复与开辟苏北党的工作。张芳九到淮阴后,落脚吴觉家中,共商抗日大事。
1939年3月1日,日寇占领了苏北淮阴等七县,韩德勤的省政府和军队闻风而逃。吴觉在日军进淮阴城之前,领着张芳九等星夜赶往其祖居渔沟农村,将已经酝酿筹划好的武装拉起来。不到一个月,组成一支200余人的队伍,命名为 “淮阴人民抗日义勇队”,成立了总指挥部,吴觉任总指挥,张芳九任参谋长,宋振鼎为政治部主任,张一平为副官长。这支抗日武装刚刚建立,就在渔沟东五条路伏击日军汽车队,打响了淮阴地区抗日的第一枪。4月中旬,又在渔沟东南文殊庵奋战一昼夜,打退了淮阴、泗阳两县土顽、惯匪韩雄、石海青两股500多人的多次强攻。接着,夜袭淮阴城北重镇王营的日军据点,扑灭杨二庄、西霸两个伪镇公所,镇压了伪镇长,缴枪十余支。这些战斗提高了抗日义勇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声威。
(三)
吴觉领导的抗日义勇队的发展壮大,引起国民党顽固派严重不安。1939年仲春,拥兵逃命、躲在百里之外的湖滩芦荡中的国民党淮阴县长陆选之,来函要吴觉“念同学之情”,出任他的县常备大队长。吴觉的族叔、国民党顽固派的旅长吴漱泉也以委他为团长的诱饵来拉他。吴觉一一严词拒绝①。此后陆选之就派他的县常备大队不时紧紧尾随抗日义勇队,监视抗日义勇队的活动。又以他的县政府名义禁止抗日义勇队筹集粮饷。这样一来,抗日义勇队的军需供给发生了严重困难。
对此,吴觉决意争取与涟水抗日义勇队联合,扩大实力。1939年5月,淮阴抗日义勇队开赴涟水西部小成集,与涟水抗日义勇队汇合。并经中共苏皖区党委同意,以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的名义活动。区党委和陇海南进支队任命吴觉为团长,万众一兼政委,张芳九任参谋长①。
八团建立后,经短时间整训,即开赴淮阴渔沟、五里庄一带清剿土匪,镇压了恶霸匪首张六、向大荣、吴其清等,同时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抗日。韩德勤把八团视为 “心腹之患”,迅即纠集淮 (阴) 、涟(水) 、泗 (阳) 、沭(阳) 四县的土顽和地主武装等联合进攻这支仅有数百人的部队,妄图一口吞掉这支新生的抗日部队。八团孤军奋战,困难重重,内部思想有些混乱,有人主张退走,吴觉力主坚持就地斗争。为谋取进一步扩大反击顽固派的实力,吴觉于1939年11月率领八团东渡盐河,到达涟水东部地区,说服薛华甫等率领涟水抗日独立中队,改编为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九团。又将八、九两团合编为陇海南进支队第三梯队,公开通称“淮河大队”。吴觉任梯队长,万众一任政治委员,薛华甫任副梯队长,林士钧任参谋长,高兴泰任政治部主任,陈亚昌任副官长。梯队下辖八、九两团。八团团长改由陈书同接任,九团团长由薛华甫兼任。全梯队500余人②。吴觉指挥第三梯队先后在小尖、郑潭口两地击破了顽固派灌云、涟水两县常备队及地主武装的进攻,歼顽军一部,俘获百余人枪后,返回涟水西部根据地。从此,顽固派的地方武装便不敢再来“寻事生非”了。
1940年春节前夕,涟水城的数百名日伪军到涟水西部地区“扫荡”抢劫。国民党的军队早已不见踪影。吴觉等淮河大队的领导为保护群众过好春节,派出几支小分队,利用密集村庄灵活运动,四面袭扰敌人,迫使敌人于第二天收兵四窜,途中又闯入淮河大队在洪码头布下的口袋阵,遭到伏击。是役,击毙日伪军100多名。
1940年2月,韩德勤调集他的主力三十三师一个旅和省保安第七旅合击淮河大队,王光夏保七旅首先在沭阳县钱集一带以重兵包围淮河大队。吴觉指挥淮河大队与顽敌鏖战竟日,击毙顽军团长以下官兵近200人,于当夜突出重围。与此同时,顽固派还选拔了17名特务骨干,组成“飞虎大队” ,窜入淮河大队游击区活动,并悬赏5 000元缉捕吴觉①。然而这批特务刚刚踏入淮河大队防区,就被“淮大”全部捕获处决。
为打破顽固派的清剿,吴觉指挥淮河大队以重力打击顽固派的社会基础,清除敌人的耳目。1940年初夏,淮河大队突击消灭了涟水西部两支各有200多人的地主武装,镇压了两名作恶多端的恶霸地主。在一个暴风雨夜,吴觉亲自率领突击队,奔袭盘踞淮阴县境内的省特务室的特务武装洪璧成大队,将其60余人全部抓获,处决了骨干分子。从此,汉奸、特务、土匪对淮河大队闻之胆寒。远道兴师来“剿”的国民党主力军,奔命一阵,只得到了“飞虎大队”的17具腐尸而退走。
淮河大队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奋战,一方面狠狠打击了日、伪、顽、匪等反动势力,另一方面,淮河大队本身也得到了发展壮大。到1940年夏秋间,已扩大到八、九、十三个团共5 000人左右,在苏北淮海地区开辟了一块游击根据地,为八路军主力南下苏北创建了一个稳固的前进阵地。8月间,淮河大队接应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从皖东北顺利进入淮海地区。
1940年10月,八路军主力东进盐阜,策应新四军进行黄桥决战。吴觉奉命率领淮河大队留守淮海,警卫苏皖区党委和五纵队指挥机关。淮阴城的日军侦知我主力东进后,便倾巢而出,奔袭我首脑机关。吴觉指挥淮河大队奋勇阻击两昼夜,击退了日军。
同年冬,上级党决定以淮河大队十团一部600余人补充五纵队二支队,另一部500余人补充山东南下增援华中的一一五师教导五旅; 九团分别改编为区党委警卫营和地方武装骨干。1941年春,上级党又将八团升编为教导五旅第十五团,吴觉任团长①。至此,吴觉等创建起来的这支地方抗日武装全部编入八路军主力部队,胜利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1942年5月,新四军独立旅 (原教导五旅)北返山东归还一一五师建制。中共淮海区党委调吴觉回淮海区工作,任淮海行政公署民政处长②。
这时,淮阴的日、伪、顽、匪异常猖獗,日伪军不断向我解放区“扫荡”,推行“治安肃正”,全县据点星罗棋布,每十里左右就是一个。盘踞淮安境内的韩德勤,勾结日伪,也步步挤占解放区,淮阴县的抗日民主政府被挤到边缘的一隅。在此形势下,1942年9月,中共淮海区党委调吴觉任淮阴县县长,兼任独立团团长、县委敌工部长③,镇守淮海区的南大门。吴觉到职后,首先开展了全县扩军运动,扩大县独立团作主力,每个区建立一至两个连作骨干,再建立若干联防队,形成完整的三级武装体系; 与此同时,发动群众,大力改造地形,把所有道路都变成交通沟,沟沟相通,村村相联,实行坚壁清野; 各级领导率领武装力量坚持县不离县,区不离区,敌进我进,觅敌人缝隙,穿插敌后,打击敌人的巢穴,严惩汉奸、特务,铲除敌人的社会基础,使敌伪汉奸大为恐惧,各伪区、乡长都秘密到我根据地面见吴觉,伪军团长、大队长、中队长等亦陆续前来拉关系,发誓为我效力。我敌工人员经常出入敌伪据点,开展秘密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斗争,到1943年底,终于胜利粉碎了日伪的“治安肃正”运动,赶走了顽固派,不仅收复了本县被敌、顽侵占的地区,而且收复了邻县几个区,使根据地扩大两倍以上。
1944年7月,吴觉进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参加整风学习。华中局组织部和敌工部的负责人都表彰了吴觉在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的杰出作用①,黄克诚和金明在全国解放以后,也都还一致肯定“吴觉在开辟和坚持苏北根据地时作出的贡献和他的特殊才能”②。1945年2月,吴觉回淮海区任中共淮海地委委员,淮海行署专员,8月,任地委副书记兼专员、军分区副政委③。
(四)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和平民主建设。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四块解放区联成一片,形成整体,1945年11月1日,在淮阴建立了以李一氓为主席的苏皖边区政府,吴觉任苏皖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委员④。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苏皖边区政府指派吴觉任北线后勤司令,随陈毅指挥部行动,负责指挥和调度淮北、淮海、盐阜三个地区的后勤工作①。9月,敌人占领淮阴以后,淮北、盐阜相继变为敌后,战勤军需的人力、物力都基本集中由淮海一个地区负担。同时,华中党政首脑机关和部队后方人员以及大批物资,都要北撤山东,大大增加了后勤工作的艰巨性。吴觉领导淮海人民胜利完成了两淮、涟水、宿北等重大战役的战勤和领导机关北撤两大任务。此后,淮海区也转入了敌后坚持的局面。
淮海,是华中与山东联系的枢纽,是当时华东地区解放军北上南下的唯一通道。蒋介石长时间集中十万以上的兵力,压境淮海,轮翻“扫荡”。这时,吴觉任中共淮海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军分区政委②,全面领导淮海区的敌后坚持斗争。1947年2月,华中分局决定再建中共苏北区党委,吴觉任苏北区党委委员③。从1946年到1948年的两年中,淮海区的党政军民在吴觉等人的领导下,充分运用抗日战争敌后坚持的成功经验,广泛开展人民战争,袭扰和打击敌人,成功地坚持了淮海区的敌后斗争,始终保障了中共党和军队苏鲁交通、南北联系的畅通。同时为解放军主力部队先后补充了两个建制旅和两个建制团以及一个炮兵营的兵员。
1948年冬,淮海战役期间,吴觉率领淮海地方部队配合友邻部队解放连云港,俘敌3000余人。接着又连续收复了淮阴、淮安、宝应等城。淮阴、淮安解放后,两城合并建立两淮市,吴觉任中共两淮市委书记、两淮市市长、军管会副主任、警备司令部政委等职①,开始建设人民城市的工作。
1949年4月,吴觉率领淮海地方干部和部队随大军渡江南下,接管常州,任中共常州地委书记,常州军分区政委、军管会主任②。1950年8月,任苏南行政区高等法院院长③,为新解放区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进行民主改革,作了起步的工作。
(五)
1950年夏季,淮河大水,酿成重灾,1 300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及时作出了“根治淮河”的英明决策,同年11月,政务院成立治淮委员会,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曾山、谭震林先后兼任主任,吴觉受命担任治淮委员会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淮委党委副书记,协助曾山、谭震林贯彻落实中央的治淮方针和政策原则,具体负责主持淮委的日常工作,实际全面承担组织和领导治淮的重任。
遵照中央确定的“根治”目标和“蓄泄兼筹”的方针,吴觉带领广大技术干部,通力合作,考察和研究了淮河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从长远利益出发,立足根治,变害为利的具体规划。对于上、中、下游水利利益不一致等种种矛盾,吴觉总是以他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从治淮的全局出发,努力协调好上、中、下游的关系,使整个治淮工程始终都能围绕“根治”的总目标进行,实现毛泽东提出的苏、皖、豫“三省共保”的原则。
吴觉在淮委工作4年多,把知识分子看作党的宝贵财富,信任、尊重、团结他们。他要求治淮战线所有的党员干部,都把与知识分子交朋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贯彻。他自己带头与知识分子交朋友,经常与他们谈心,商讨问题,与他们同桌共餐,边吃边聊天,彼此间全无芥蒂,十分融洽。对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合理建议,他总是积极采纳,满腔热忱地予以支持。对于知识分子的生活问题,他也十分关怀,好房子总是优先安排给知识分子,甚至连看戏看电影这些不显眼的小事,也不疏忽。因此,当年参加治淮的千万名新老知识分子,无不深深感受党的温暖,倾其全部身心献于新中国的治淮事业。
吴觉在治淮中勇于负责,果敢善断。佛子岭水库是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大型水库。在工程设计时,国内工程技术人员与苏联专家意见分歧。吴觉认真听取有关人员的汇报和分析论证以后,颇有胆识地果断拍板,采纳国内专家的方案设计施工,既保证了大坝的质量,又避免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从而胜利建成了我国自己的第一座连拱坝水库。
在淮委期间,吴觉常年住在办公室,经常通宵亮着灯,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即使在病中也难得好好休息一下。1954年,淮河再次发生洪水,新修的水利工程面临严峻的考验。吴觉不顾自己刚刚做过胆囊手术的病体,急忙回到工作岗位,与钱正英一起,日夜指挥各地的抗洪抢险斗争。尽管这次洪水与历史上造成毁灭性灾害的1931年的洪水相似,然而受灾损失却大为减少,尤其是津浦铁路和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了安全保障。
吴觉为人正直,豁达大度,平易近人,善于接待和团结各层次的干部和群众,肝胆相照。他家的大门总是敞开的,干部、职工随时可访。但却为个别人所嫉恨,遭到当年兼任淮委党委书记的无端打击和迫害。1955年“肃反”运动中被宣布为“现行大特务”,将他逮捕,蒙受不白之冤。在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过问下,弄清了这桩冤案,1956年9月1日,吴觉恢复了自由①。
1958年7月,吴觉到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任副局长。但由于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从60年代起,不得不长期休息,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上来。
1979年9月,吴觉受命来到南京工学院,担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同时担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他以余生的分分秒秒抓紧“南工”的各项建设,组织党内外专家和教职工群众,制定了“南工”教学、科研7年发展规划,使“南工”在“十年动乱”后重新走上正轨。
1984年4月30日,吴觉因病逝世,终年72岁。
①吴觉:《历史自述》 (1955年)。
①②吴觉:《历史自述》 (1955年)。
③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第386—387页。
①③吴觉: 《历史自述》 (1955年)。
②李锐:《忆吴觉》,《报告文学》1985年第5期。
①②吴觉: 《历史自述》 (1955年)。
①吴觉: 《在主力来到之前》,《长风扫敌顽》,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②郭影秋: 《抗战初期党在徐州的统战工作》,《江苏革命史料选辑》 (八)。
①吴觉: 《历史自述》 (1955年)。
②《苏北抗日同盟会历史综述》,《淮阴党史资料》第4辑。
①李锐: 《忆吴觉》,《报告文学》1985年第5期。
①吴觉:《在主力来到之前》,《长风扫敌顽》,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①钟辉: 《陇海南进支队在淮阴》。
②吴觉: 《历史自述》 (1955年)。
①李锐: 《忆吴觉》,《报告文学》1985年第5期。
①②吴觉: 《历史自述》 (1955年)。
①②李锐: 《忆吴觉》,《报告文学》1985年第5期。
③吴觉: 《历史自述》 (1955年)。
④《苏皖边区政府正式成立》 (1945年11月1日),见 《淮阴党史资料》总第11辑。
①②吴觉: 《历史自述》 (1955年),
③苏北区党委通知(1947年)。
①②《江苏主要城市解放概况》,《江苏革命史料》第11辑。
③吴觉: 《历史自述》 (1955年)。
①李锐: 《忆吴觉》,《报告文学》1985年第5期。
相关参考
·胡浩川胡浩川,茶学家、制茶专家,中国现代茶业奠基人之一。参与筹建祁门茶叶改良场并任场长,致力于红茶品质的提高,促进“祁红”进入国际市场;与吴觉农合著了?中国茶业复兴计划》。曾任重庆复旦大学茶叶系教授
胡波胡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共江西永新县党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是“湘赣革命根据地特别重要的干部”①,历任中共永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特委常委,莲花县委书记,湘东特委副书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清晨,中共中央闽浙赣特派员、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浙江永康方岩,时年三十九岁。刘英为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胜利,英勇奋斗,历尽艰辛,建
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郭亮,在短暂的革命生涯中,先后任过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总工会委员长、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区(省)委委员兼工农部部长、省委代理书记、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湘
罗明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福建党组织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占统治地位时,罗明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在闽西推行“左”倾错误路线,从而受到打击,被撤销
黄道,原名黄端章,别号一鸣,江西横峰县姚家垅人,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生,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遇害于江西铅山河口。陈毅生前称赞他是“江西人民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
王昭,一九一七年七月十九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天井村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七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六年后担任中共平山县委副书记、书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第
陈为人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我国早期工人运动,创建中共东北地区的组织,保卫中共早期的珍贵文献资料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永远值得人民怀念。(一)陈为人,原
余泽鸿,四川人。一九二六年任中共上海区委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一九二七年五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一九二九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长。一九三一年八月进入中央苏区,曾任建宁中心县委书记,领导建黎泰地区的土地
竺清旦竺清旦是浙东地区早期农民运动杰出的领导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①,曾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兼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共上海(江浙)区委农民问题委员会委员、宁绍台农民协会会长、宁波市临时政府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