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陈毅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领导
篇首语:知识投资收益最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陈毅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陈毅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毅,原名世俊,字仲弘,笔名曲秋。四川乐至县人。1901年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七岁时,因生活所迫随父投奔湖北做小官的外祖父。从小目睹官场腐败和黑暗。心中渐生不平。九岁时随父到成都,就读私塾,辛亥革命后,上过高等小学、成都工业习所和甲种工业学校学习。1918年,考入吴玉章主办的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毅深受新文化思想影响,并喜好文学和诗歌。又考取官费留法生,得到四川省政府补助的留法路费,8月从上海乘船赴法国。到达巴黎后,他一面在工厂做工,一面学习法文,并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立志做一个具有新思想的新青年。不久,陈毅参加工学世界社(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前身)活动。1921年秋,同蔡和森等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斗争,结果陈毅等104名学生代表被法国当局拘捕,并武装押送回国,11月到上海,不久回到四川。
1922年,经蔡和森通讯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从事发行《向导》的工作。1923年,陈毅任重庆《新蜀报》主笔(编辑),1923年10月,入北京中法大学学习。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一边学习,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大学毕业后,时值国共合作,陈毅在中共北京地委、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工作,同时担任学生联合会的党团书记。从此,他停止了文学创作活动,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1926年3月,陈毅参与李大钊、赵世炎等领导的北京“三·一八”运动,遭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同年9月,陈毅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赴四川万县川军杨森部做兵运工作。 9月, “万县惨案”发生,陈毅在群众集会上,鼓动部队坚决给予英船还击。不久,陈奉命赴合川,在川军第三师陈书农旅任组织科长,暗中配合中共重庆地委策动的由杨暗公、朱德领导的顺庆、泸州起义。1927年3月,顺泸起义失败,杨暗公牺牲,陈被迫离开合川,经重庆去武汉。
1927年5月,陈毅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做政治工作。7月15日,汪蒋合流,武汉政府公开宣布“清党”、军校被编为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中央秘令陈毅率教导团赶赴参加,因通知迟到,准备不及, 8月4日教导团在九江被张发奎部缴械。陈毅连夜召开党的会议,向党员做了布置,即奔赴南昌,扑空。7日在抚州赶上起义部队,被前委书记周恩来委任为叶挺所部第七十三团党代表。汤坑战斗失败后,陈毅与朱德带领部分起义部队向粤、赣、湘边界转移,坚持斗争。
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湘南爆动”,先后攻克永兴、桂东等十一个县,建立了革命政权,扩大了武装力量。3月湘粤敌军“会剿”,被迫向井冈山转移。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在井冈山宁罔砻市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部队统一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后又兼任红四军军委书记,陈任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师师长。 6月,朱、陈指挥部队粉碎了湘赣敌军对井冈山的“会剿”,相继取得七溪岭,龙源口战斗胜利。11月,陈毅担任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秘书长兼士兵委员会秘书长。
1929年1月,“白露会议”决定红四军向赣南闽西发展,部队整编为三个纵队,陈毅兼任第一纵队党代表。红四军势如破竹,先后消灭郭凤鸣旅,击溃陈国辉、卢兴铭两部进攻,开辟赣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 6月,红四军党的“七大”举行,对建军以来领导上发生的若干争议问题作出了决议。毛泽东辞职,陈毅被选为前委书记。七、八月间,陈毅赴上海,参加党中央召开的军事会议。实事求是地汇报红四军内部关于军队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和意见,促使中央改变了原准备要红四军分散,朱、毛离队的指示。由周恩来口授要点,陈毅草成《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中央九月来信”)。10月,根据中央指示,陈毅亲自前去邀请毛泽东回红四军主持工作。12月,红四军党的“九大”在上杭古田举行(即古田会议),陈毅传达了党中央指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肯定了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党的建设的思想,和朱德一起协助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大会的各项决议。
1930年以后,建立起以赣南、闽西根据地为基础,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此后,陈毅先后担任红六军、红二十二军军长,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赣南特委书记,工农红军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主持地方武装建设。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第二届大会,选举陈为苏维埃中央委员。蒋介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不间断地大规模发动反革命围剿,力图消灭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陈毅率部配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主力部队相继粉碎了敌军的第一至第四次围剿,战功卓著,荣获二次红星奖章。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王明“左”倾错误统治中央,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央局贯彻错误领导。陈毅坚决抵制“左”倾宗派主义的领导,支持毛泽东在中央局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陈发表的《开展群众游击战争的潮流》等军事著作,被诬蔑为“典型机会主义”而受到批判打击。1934年8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移,开始长征。陈毅因邓子恢、项英、张鼎丞等被留在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陈毅担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面对严酷现实,陈主张组织退却转变斗争方式,分散兵力,依靠群众进行艰苦的长期游击战争,积蓄力量,迎接新的革命高潮。而当时主要负责人项英仍坚持错误的方针,在数十倍敌人围剿下,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损失极大。1935年3月,陈毅同项英率部突围到地处赣、粤边境的油山地区,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开始了艰苦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陈毅《梅岭三章》表现了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6月, “两广事变”,陈与项英提出“变军阀战争为抗日革命战争”的口号。“西安事变”爆发后,陈毅及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抗日战争爆发,陈与项英预见可能出现的国共合作局面,发表呼吁团结抗战。陈下山先后赴大庚、赣州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在中共中央指示下与国民党达成协议,将南方游击队编为新四军。陈亲自到各游击区召集部队下山。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叶挺任军长、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并担任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 3月,陈率部开赴江南地区对日作战,连战皆捷,威震江南。1939年3月,为执行党中央的“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率部东进,并作《新四军军歌》歌词以壮军威。11月陈毅和粟裕分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正副司令员,1940年7月,苏北指挥部成立,陈、粟分任正副司令员。新四军的胜利和发展,受到顽军韩德勤部的反共摩擦。陈运筹帷幄同粟裕组织黄桥战役,一举歼灭顽军韩部主力一万一千余人,解决苏北问题,并获得苏北上层人士和中间势力的同情。11月在盐城为统一指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成立华中指挥部,陈任代总指挥,刘少奇任政委。 “皖南事变”后,陈毅任代理军长,领导新四军继续战斗,仅半年时间,歼灭日伪军六万七千余人。1943年11月,陈毅离开苏北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筹备工作。1945年4月参加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历任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华东野战军前委书记,中原军区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三野前委书记。内战爆发后、陈毅率部先后举行“淮北朝阳战役”、“宿北战役”、 “鲁南战役”,大量歼灭蒋军有生力量。1947年2月,菜芜战役歼灭李仙洲集团五万六千余人,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5月陈毅同粟裕组织华野主力在孟良崮一役, 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歼师长张灵甫以下三万余人,使国民党重点进攻破产。 6月,陈指挥华东野战军进军鲁西南,配合刘、邓大军展开了战略进攻。1948年底,陈毅同邓小平等组成总前委指挥“淮海战役”,将华中国民党军主力一扫而光。三大战役胜利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1949年4月百万雄师渡长江,一举解放南京。 5月,陈毅麾军东进,举解淞沪战役解放上海。陈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陈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司令员、上海市第一任市长等职。陈毅以“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的革命精神,迅速恢复和发展了上海市的经济建设,有力支持全国国民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打击不法分子,教育和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9月,陈奉命离沪进京、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元帅军衔,还担任过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956年9月, 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1958年2月,陈兼任外交部长,主持外交工作,于1963年、1964年分别陪同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尼、缅甸、巴基斯坦等国。陈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特别在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加强与各国友好关系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全国人民中有很高声望。
十年动乱时期,陈毅始终反对和抵制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倒行逆施。他愤怒地指出: “不能把权交给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在身处逆境时仍极力维持我国外交正常工作。1967年2月一次中央文革碰头会上,他与叶剑英、谭震林等怒斥林彪、四人帮一伙煽动极左思潮,搞乱全国阴谋篡党夺权的罪行,捍卫了马列主义和坚持党的领导。中共“九大”上,由于陈毅在党内的威望仍当选为中央委员。不久,被林彪一伙下放石家庄“劳动改造”,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已身患重病的陈毅多次参加中央会议,揭露林彪的反革命罪行,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
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病逝。
遗著有《陈毅资料选》,收集部分文章和演说。1977年5月,还出版了《陈毅诗词选集》。
相关参考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