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谋略 你掌握下属的个性特征吗
Posted 上司
篇首语: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领导谋略 你掌握下属的个性特征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领导谋略 你掌握下属的个性特征吗
大雁给我们上了一课
从根本上讲,管理就是我们为实现团队的利益,而对下属进行思想导向和行为调控的工作。人有三善:正义、梦想、尊严,但同时也有三恶:懒惰、贪婪、好色。管理就是要实现用正义约束贪婪,用梦想启发懒惰,用道德压制好色。
当今的管理风格大体分为三类:
上司管人。这是大部分规模较小的民营团队普遍采取的方式。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上司手中,这种管理的风险在于,一旦上司不在位的时候,团队就乱成了一锅粥。当老板们拍板失误时,经营业绩会受到致命的打击。俗话说,人管人,烦死人,这就是经验主义的弊病。
制度管人。用规范的流程和制度代替上司的监管,以保证领导在与不在时,业绩都不受影响。这种方式有时会助长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歪风,因为大家都会说自己在“按章办事”,但事实上谁也不去办。制度管人把人看成工具,但大家对制度具有天然的挑战性,因为谁都不愿被强制管理。
文化管人。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最大价值为追求,把人从团队规章制度的管理中解放出来,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文化管人的好处在于,实现了人的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境下,谁还会自甘落后呢?
看来,文化管人最符合人性的要求。但是,如何才能实现这种管理方式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雁阵现象”:
长途迁徙的大雁中经常排成“V”字型雁阵,我们知道,“V”字型符合飞行气动原理。领头雁正面迎风,而飞在它后面的雁受到的气流冲击会减弱一些,这就能减少雁群总体消耗的能量,飞起来更轻松。为了保证雁群持久地飞行,大雁频繁有序地换位置,并不时地用鸣叫声来鼓励头雁。大雁发出的鸣叫声越持久洪亮,头雁就能顶着风越耐久地飞行,直到别的大雁来接替它的位置。换言之,每只雁都是雁阵中的领头雁。
这个“雁阵理论”是不是可以给我们的管理带来一些启示呢?从雁阵原理来看合力促进群体效能:
一个雁群每年可以飞行几万公里,甚至一天之内就能飞越上千公里的距离,这是生物界的一大奇观。而它们是靠随时不断地互相鼓舞来创造这一奇迹的。
当领头雁拍打翅膀时,后面的雁都随之跟进,这使它们能借着“V”字的队形,增加71%的飞行距离(“V”字队形意味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当一只雁掉队单飞时,立刻感到独自飞行的困难和阻力,它会迅速赶上队伍,再次获得群体飞行的优势(独立必要,但独行困难,互赖是同行的基础)。
如果一只雁生病或受伤时,会有其他两只雁从队伍中停下来协助保护它,直到它康复或死亡为止,然后它们自己组成队伍继续结伴而行,努力赶上原来的雁群(有相互的接纳和支撑,才能同舟共济、共同发展)。
当领头雁疲倦时,它会退到侧翼或后面,其他的雁会主动接替它的位置(责任的分担,可以使群体释放出更大的能量)。
雁群飞行时,后面的雁会用鸣叫声鼓励领头雁和前面的雁继续努力,保持队形和整体的速度,它们传达的信息不是嘘声、埋怨而是鼓励(追求共同的结果才能建立起互赖的真诚关系)。
如果我们像大雁一样了解真诚关怀的意义,就会把追求团队共同的利益放在自我利益之上。
雁阵理论启示我们:
同向而动:所有成员朝同一方向发力才有优势;
同步行动:个人单独做事困难重重,可能遭受挫折;
真诚互动:彼此真诚信赖才能产生群体力量。
我们的管理模式是要支配人、利用人,还是发展人?这个出发点很重要。不言而喻,上司管人、制度管人,居于中心地位的主人都不是下属。
评价一种管理方式是否有效,主要看它能否被下属自觉的接受,接受得越快、越彻底,这种方式和手段就越科学、越有效。要做到被人接受和拥护,你必须本着人本主义理念,把下属置于中心地位,充分的信任鼓励,让每个下属成为团队发展的“领头雁”。
你掌握下属的个性特征吗
当前,人们由于受到了各种观念多样化的影响,下属们的行为也在悄然地改变,这些行为特征左右着大家的思想,也影响着你的管理活动。
价值理念上的物质性。人才追求物质待遇是提高社会地位,展示自身价值的体现。下属们在无私奉献的时候,更向往一定的物质回报。俗话说,钱聚人散,钱散人聚。这就给你的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运用绩效与薪酬挂钩的原则,注重改善下属的生活、福利、住房等待遇,这样既能体现人才、知识的价值,也能树立很好的导向,并形成大家安心团队工作的良好愿望。
奋斗目标上的现实性。每个下属都希望自己能在团队更好的发展进步,但从实际来看,在团队能当上高层领导,毕竟是凤毛麟角。多数人能学到一两门实用技能,争取成为业务骨干,这才是努力奋斗的现实目标,这也是领导结构体制和多数下属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过去讲“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上司的下属不是好下属”,这话有一定的片面性,应该说:只要是能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当不上将军的士兵、当不了领导的下属,同样是好士兵和好下属。
发展途径上的多样性。现在的下属是以大学生为主要成分,独生子女占有相当比例的新一代群体。低年龄、高学历,发展起点高,有的还有各方面特长,素质基础不错,这部分下属是团队重点培养和人才储备的主要对象。他们比较年轻,岗位可塑性强,既能干自己的本职专业,也能从事行政岗位、到基层一线当领导,可以多样化培养和发展。
本职专业上的执着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强,下属们感到在团队不适应时,可以抬腿就走,因为他们掌握着生产资料,就是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属们对自己的本职专业非常专注,舍得花本钱,下工夫投入专业学习训练,并希望掌握“绝活”,这是他们求职发展的本钱。他们对本职专业的忠诚度远高于对供职团队的忠诚度。
交往目的上的功利性。有的下属认为“交往体现素质”、“关系就是能力”,有的下属喜欢“密切联系上司”,但是,这里有种不好的现象,个别下属和上司交往的心态有问题,有的择人而交、择时而交、顺势而交,有的干脆“唯利是交”。在交往对象上,领导当主官与当副职不一样,领导在位和不在位不一样,过去交往是以公为主,现在是公私兼顾,工作性交往转变为功利性交往,还带着复杂性和隐秘性。
人格品质上的可塑性。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评判标准和做人处世原则,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年轻的下属而言,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仅仅是刚形成,不是很稳定,说白了,就是思想抗干扰能力弱一些,比较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那么,你的品行,对他们的成长进步影响很大。下属的行事风格也大多是模仿身边的某个上司而来的。上司很温和,下属就谦虚,上司越持谨,下属就小心,对下属而言,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相关参考
你要仔细掂量掂量这些“角儿”虽然我们掌握了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些方法,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职场上,总有上司是难以对付的,同级是不容易打交道的,也总有些下属是不太听招呼的,对这些时常把自己当盘
耳朵的神奇领导被下属抱怨是常有的事,一个领导要管理很多下属,不可能面面俱到,难免一时疏忽,不经意地招来下属的抱怨。对此,你切不可掉以轻心。你需要做一名忠实的听众,因为你处在一个管理者或监督者的位置,也
如何摆脱不良的授权行为你在授权时可能会遭遇“下属请客,领导埋单”,下属“矛盾上交,反向授权”、下属“授权又弃权”等不良行为,从而导致授权的失败。对这些问题,你可不能小看啊!弄不好,就会把自己搞得很被动
给下属的脸上贴点儿金如何人情面子是人本管理特有的一种文化,它不仅牵扯个人地位的高低,而且和个人的自尊有很大的联系。你想想看,当下属们觉得自己“失去面子”时,他的自尊心是不是会受到伤害,如果他的情绪上不
我们在人本管理上是否有失误我们管理的对象是有一定素质的下属,这就要求你自己要有更高的素质,管理工作归根到底是领导和下属在素质上的PK。作为领导,如果你的素质不高必然要与下属发生抵触,不管是在心理还是在
怎样才能走出权威的沼泽作为领导,你首先应该明白,从人格角度来看,上司与下属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也毫无任何特权可言,甚至连你手中“处罚权”,都必须是在下属认可的前提下才管用
怎样才能实现人本管理要想点儿办法减弱权势的“气场”战国时期,鲁国的尸佼曾经说过:“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这话的意思是,领导要做到善待人才,不要以势压人,要想法儿抬举你的下属,让下属们感到
29.领导批评下属要给人家留面子批评要目的明确,对事不对人;批评要尊重人格,说话不伤人;批评要营造氛围,诚心帮助人;批评要换位思考,因势利导人。开展批评要学会靠自身良好形象去批评人;靠政策法律和制度批
一切罪责在我——担当负责“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你的能力再强、素质再高,也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错误不可怕,关键是怎样对待错误。如果你勇于承担责任,不仅让下属有安全感,而且也会在团队中形成人人负责、
要让下属适应情境,而不是适应上司孙子曰:“兵无常态,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世界组织行为大师保罗·赫塞认为:“某一具体的管理方式,并不是到处、随时都适用。领导的行为若想有效,就必须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