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宋教仁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政治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宋教仁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宋教仁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宋教仁,字遁初(一作钝初),号渔父,1882年4月5日出生于湖南桃源县香冲村的一个地主家庭里。童年入私塾读书,1899年入漳江书院,喜欢读政治、法律、地理等学科。1903年春考入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在学习期间接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关心国事,经常与知近同学议论“排满”革命之事。因而引起了清朝官史的注意,拟将其逮捕,被迫离校。
1903年11月4日,宋教仁和黄兴、陈天华、刘揆一、谭人凤等20余人,于长沙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革命团体华兴会,翌年2月15日,在长沙明征学堂堂校董龙璋西园寓所召开成立大会,黄兴被推举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被推举为副会长。会后,宋教仁返回武昌进行革命活动。 7月3日同胡瑛、吕大森等人组织了革命小团体科学补习所,他担任文书。
华兴会成立后,十分重视联络会党,并设同仇会以联络会党,设黄汉会以联络军界,并决定当年11月16日在长沙发动武装起义,常德、衡州等五路同时响应。宋教仁负责常德一路的组织与发动工作,事泄流产,被迫离开长沙,潜往武汉,11月22日到达上海。12月5日东渡日本,13日到达东京,初入东京法政大学,后入早稻田大学。为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05年6月宋教仁与陈天华等人创刊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在第一期上提出用黄帝纪元代替帝王纪元,以示与清廷彻底决裂。同年7月30日,在东京,宋教仁应孙中山的邀请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的筹备会议。接着,他与《二十世纪之支那》社的同人们发起召开了留日学生欢送孙中山大会,会场情绪至为热烈。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宋教仁任司法部检事长,后又被推举为同盟会湖南分会副会长。当时接受黄兴的建议,拟将《二十世纪之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后因该刊第二期被日本政府带上防害公安的罪名,强行没收,乃决定改为《民报》出版,宋教仁仍担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1907年春,同盟会策划在华南发动起义,宋教仁被派潜回东北秘密联络反清义军“马贼”、谋占奉天(今之沈阳),以配合南方起义。后因事泄,起义遂告失败,他又返回日本,参加同盟会的工作。此间,他查阅大量的资料,写成《间岛问题》一书,以确凿证据,有力证明延吉为我国的领土,拆穿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妄图侵吞我国领土延吉地区的阴谋。
1910年春,广州起义失败后,宋教仁鉴于在边远地区发动武装起义不易获胜,认为必须把主要的工作重心由南部边境转移到中部长江流域腹地。在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革命三策:中央革命,即一举占领北京,号令全国,此为上策,但难以发动;中策为在长江流域各省同时举行起义,先成立政府,然后北伐,似易比较成功;下策为在边远地区起义,逐渐向内地扩展。实际斗争证明,这种策略是行不通的。因而,大多数人力主采取中策。随即由谭人凤出面,在东京召开11省区同盟分会会长会议,决定组织中部同盟会,作为在中部地区发动起义的领导机关。会后,他们纷纷回国活动。是年冬,宋教仁返回上海,应邀担任于右任创办的《民立报》主笔,加紧进行革命宣传,用“渔父”的署名,撰写了许多揭露清政府立宪骗局,抨击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论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11年4月,同盟会领导的广州起义再次失败,进一步地坚定了革命党人在中部长江流域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心。是年7月31日,经宋教仁、谭人凤的积极组织、策划,在上海湖州会馆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谭人凤撰写宣言,宋教仁拟定了总会章程、总务会章程和分会章程,并被举为总务会干事,分主文事部,管理参谋、立案、编辑及其他事务、成了中部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后,立即开始筹划在沿江各省发动起义。宋教仁派遣多人奔波于上海、两湖之间,进行武装起义的联络和准备工作,推动了长江流域革命形势的发展。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宋教仁由上海迅速赶到武昌,领导革命斗争,并与居正草拟了《鄂州约法》。随后,又去南京参加临时政府的筹建工作。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被任命为总统府法制局局长,协助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法令,参与起草了中国第一部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性和民主性的《临时约法》。但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由于革命力量太弱,迫于内外的形势,尤其是帝国主义的干涉,不得不将总统职位让给袁世凯。这样,临时政府仅存在3个月便夭折了。在袁世凯的政府中,宋教仁一度出任农林部长,因不满袁世凯专横、跋扈,迅即辞职。
面临袁世凯专政独裁的野心日益暴露和共和制度频临严重危机,宋教仁认定必须实行政党政治,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阁,建立责任内阁制,进而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轨道。为了组织责任内阁,必须在即将来临的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得到半数以上的议席。为此,宋教仁首先把注意力集中于改组同盟会,建立政党上面。他征得孙中山与黄兴的同意,不惜以抛弃同盟会秘密活动时期“平均地权”的纲领、取消同盟会公开活动以后“男女平等”的主张,并把原来的力谋“国际平等”的积极口号,改变为消极的“维持国际和平”为代价,于1912年8月25日,将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四个党团合并,在北京正式成立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宋教仁以代理事长的身分成为国民党的实际领导人。
1912年12月,国会选举开始。宋教仁全力以赴,使国民党获得了参众两院的392个席位,取得了压倒多数的胜利。这一胜利使他异常欢欣,认为大展宏图,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的时机到来了。为此,他制定了整理军政、财政、行政、开发产业、兴办交通、振兴教育、统一司法、实行自主外交等一系列的内外政策,成为主张资产阶级议会政治,推行民主宪政的主要代表。从1912年底到1913年初,宋教仁遍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长江流域各省,作政治鼓动,发表演说,闻述他的政治方针大计,极力宣传议会政治,对袁世凯的黑暗统治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他在汉口讲演时说: “以前是旧的破坏时期;现在是新的建设时期。以前对于敌人,是拿出铁血的精神,同他们奋斗,现在对于敌党,是拿出政治的见解,同他们奋斗。我们此时,虽然没有掌握着军权和治权,但是,我们的党是站在民众方面的。中华民国政权属于人民,我们可以自信,如果遵照总理孙先生指示的主义和方向切实进行,一定能够取得人民的信赖,民众信赖我们,政治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大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表达了他对议会政治的诚恳信念。
国民党在议会选举中心胜利,对袁世凯专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而,袁一直把宋教仁视为主要政敌。开始时,他采取金钱收买的手段。还在宋教仁担任农林总长时,他曾以给宋添置衣物为名,赠以厚金。宋当时表示: “贫者士之常,今骤贵,焉能忘其本”,拒绝了袁世凯的贿赂。宋教仁在国会选举后准备南下时,袁世凯又以帮助他进行活动为名,馈赠宋教仁交通银行50万元支票一本,也被宋教仁拒绝,将支票簿原封不动地退回。对此,袁世凯恨之入骨,乃决意密除之。
当时即有谣传,袁世凯要对宋教仁下毒手,许多人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他却对友人说: “暗杀之事,防之不胜防,怕也怕不了,只有处之泰然。我若真被暗杀,或足以激动同志们的奋斗,而缩短袁氏的政治生命,也未可知”。果然,在国会开幕前夕,3月中旬,袁世凯急电宋教仁入京,“共商要政”。 3月20日夜八时,他由上海启程,拟沿津浦路北上返回北京。当他刚步入火车站内,即遭袁世凯、赵秉钧派人枪击,伤势严重,延至22日晨,不治身亡。时年32岁。宋教仁为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奋斗了一生,直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的被刺,也标志着“议会政治”、 “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破产。
相关参考
林伯渠,名祖涵,号邃园。1886年3月20日出生在湖南省临澧县西乡乐二里容止区(今临澧县修梅乡)凉水井村的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1904年,林伯渠在日本留学期间,和宋教仁、黄兴等革命党人密切联系,接受了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