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谭平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谭平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谭平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谭平山,原名鸣谦,字成斋。1886年生,广东高明(今高鹤)人。出身贫苦。两广优级师范毕业。早年加入同盟会,后又加入国民党。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省参议会议员和雷州中学校长。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学习。1918年,和傅斯年、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 出版《新潮》杂志,参加新文化运动。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7月,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并与陈公博、谭植棠等创办《群报》,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1920年冬,参加组织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任支部书记。不久,又成立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宣传员养成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州分部主任,还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候补委员兼组织部长。1923年6月,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局委员,会后任中央驻粤委员。11月,他和廖仲恺等9人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国民党改组的筹备工作。
1924年1月, 谭平山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任组织部长。国民党一大后,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在上海、北京、汉口、哈尔滨、四川等地设立中央执行部,分别领导各地区的党务工作。同时向各省区派出筹备专员,负责筹组各省区党部,谭平山利用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机会,安排许多共产党人担任国民党的各级领导职务。到1926年,全国建立正式国民党省党部十二处,临时省党部九处,特别市党部四处,除新疆、云南、贵州等少数省份外,绝大部分省区都有国民党组织。1926年初, 国民党员发展到约有50万,正式登记在册的约20万。
1925年1月,谭平山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共驻国民党党团书记。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政治委员会委员。并兼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成员和组织部长。11月,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执委第七次扩大会议,当选为共产国际主席团委员。
1926年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后,谭平山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国民政府工作,任国民政府委员和常务委员,兼任农政部部长,并积极协助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和罗易工作。1927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外,还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协助国民党进行改组,推动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促进北伐战争的胜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大革命后期,他执行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7月15日,汪精卫集团举行反共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根据中共的指示,他和苏兆征发表“辞职书”,指责国民党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宣布退出武汉国民政府。
1927年8月,谭平山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和革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是主席团的实际主席。起义部队在潮州和汕头地区失败后,他辗转到香港。11月,在“左”倾盲动主义影响下,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政治纪律决议案》,对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的全体成员都给予处分,谭平山被开除党籍。1930年,邓演达回国后,他和邓演达建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即第三党。企图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1931年,邓演达被蒋介石枪杀后,他亡命香港,后又移居欧洲。这时,他仍然在坚持反帝反封建的立场,在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33年11月,退出第三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 谭平山从海外回国。蒋介石为拉拢他,恢复了他的国民党党籍,并任命他为军事委员会政治指导员、设计委员和国民军政会参政员。1941年以后,蒋介石反共独裁面目的进一步暴露,也由于周恩来、董必武等的关心和帮助,谭平山在政治上逐渐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拥护共产党的主张,积极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1943年夏,他和陈铭枢、杨杰等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在国民党内部反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45年10月,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他被选为常务委员,是实际上的主席。
解放战争时期,谭平山继续公开反对蒋介石卖国、内战和独裁的政策,蒋介石对他则企图加以暗害。为此,他于1947年出走香港,与国民党政府决裂。1948年1月,他在香港参加发起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5月,他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身份同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领导人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中央提出的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不久,谭平山到达东北解放区,并转赴北京,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谭平山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和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常务委员和副主席等职。1956年4月,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谭平山生平故事简介,谭平山历史评价,谭平山怎么死的?
谭平山,名鸣谦。广东高明县人。1886年9月28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初一)生。父亲谭超凡,以裁缝为业。谭平山早年丧父,家境清贫,少年入塾攻读,后在哥哥支持下完成学业。1898年入高明东洲书院学习,19
近代人物别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高明县新元村出生日期:1886年9月1日死日期:1956年4月2日毕业院校:两广优级师范黉舍谭平山是中国古代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是广
近代人物别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高明县新元村出生日期:1886年9月1日死日期:1956年4月2日毕业院校:两广优级师范黉舍谭平山是中国古代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是广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