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谭震林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政治委员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谭震林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谭震林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谭震林湖南省攸县人,生于1902年。青少年时期当过装订工人、书店学徒。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谭震林是井冈山斗争的老战士,为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在领导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于11月下旬成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荣陵县工农兵政权,谭震林当选为工农兵政府主席和县委书记。1928年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1929年任红四军第二、第四纵队政治委员。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后,1932年他任福建军区司令员,积极组建部队,为主力红军输送大批武装力量。1933年2月,中共苏区中央局为推行“左”的政策,反对毛泽东代表的正确主张,在福建开展了反对所谓“罗明路线”的斗争,谭震林受到无情的打击。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指挥下,红军第五次反“围绕”失败,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谭震林留在闽西任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长、副主席。他和张鼎丞、邓子恢一起,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在闽西地区顽强地抗击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疯狂“清剿”与野蛮烧杀,保持了有十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保卫了土地革命的成果,使武夷山上红旗不倒。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共产党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8年初,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谭震林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政治委员。他同司令员张云逸等坚决执行党中央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积极主动深入敌后,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皖南率领部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是皖南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40年5月,他奉调进入江苏东路地区,主持当地党政军工作,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领导当地军民,发展抗日武装,建立革命政权,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抗日局面。1941年1月,蒋介石丧心病狂地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这一反动暴行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28日,新四军新的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并立即着手整编部队,将全军扩编为七个师。谭震林任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任苏南区党委书记。在苏南成功地担负了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保卫革命根据地,阻止反共军队北渡长江的重任。1943年1月,他调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委员,并兼淮南区党委书记,领导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谭震林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参加领导了华东战场的解放战争。1946年7月,国民党对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党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积极的防御作战方针。谭震林和陈毅、粟裕一起,指挥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地区同国民党军队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奋起迎击敌汤恩伯十五个旅的进攻,在7月13日到8月27日间,七战七捷,歼敌七个旅,五万余人,严厉打击了敌人的狂妄气焰,在解放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将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敌人。同时,我内线作战部队也先后转入反攻。谭震林兼任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政治委员,他和许世友一起指挥部队在山东内线作战,从9月起向胶东之敌发起攻势,至12月底,先后收复威海卫、莱阳、胶县、掖县等城,歼敌六万二千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华东野战军的外线作战兵团,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革命根据地的进攻,改变了山东形势。1948年9月,我华东野战军发动的济南战役,拉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11月,华东野战军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 谭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同月,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统一领导机构——淮海战役总前委,发动了淮海战役。谭震林是总前委领导成员之一,参与了战役的领导和指挥。1949年4月,谭震林兼任三野第七兵团政治委员,率部从芜湖强渡长江,首先在中路突破敌人防线,和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其他兄弟部队一起,一举摧毁了敌人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于4月22日, 解放了蒋介石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和皖浙赣的广大地区。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 谭震林的主要精力转移到领导地方的党政工作上,先后任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浙江军区政治委员,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主任,兼治淮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为新解放区的清匪反霸、土改镇反、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治理淮河、农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做了大量工作。1954年12月,谭震林调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9月,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5月在党的八届五中全会上,他被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兼任农林办公室主任。在这段时间里,谭震林为探索我国农业发展道路,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倾注了全部力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谭震林坚决抵制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1967年2月,在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上和军委会议上,他和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等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表示强烈不满,对林彪、江青、康生、陈伯达一伙诬陷迫害老干部、乱党、乱军的罪恶活动,进行了大义凛然的斗争。因此受到残酷迫害。1974年他重新工作后,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8年,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谭震林是党的七届、八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因年老体弱,退居二线, 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9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相关参考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