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汤化龙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政党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汤化龙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汤化龙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汤化龙,字济武,湖北蕲水人。1874年出生于世代商贾之家。他幼习章句,攻八股。1892年县试第一,1897年肆业于张之洞办的黄州经古书院,1902年中举,1904年进士及第,授法部主事,继而受聘任山西大学堂国文教习。1906年抱求“新知”的思想自请资送留学日本,入法政大学学习法律。这期间, 汤与梁启超结识,受其影响,成为立宪派。同时与孟森、孟昭常等发起成立法政学交通社,以研究法政学理为宗旨,并撰写《大清违警律释义》一书,又与旅日蕲水同学倡设湖北教育会,拟于归国后以教育启迪民智, 救衰起敝。
1908年秋, 汤毕业回国。时正值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之后,饬各省筹设谘议局。湖广总督陈夔龙奏调汤化龙回鄂,任谘议局筹办处参事,次年被选为副议长,后又选为议长。他以湖北谘议局为阵地,积极热情,施展才干,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湖北的“人望”。他把主要精力置于“请愿立宪,不立革命”方面,希望清政府能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1909年和1910年先后两次主持谘议局常会,共议湖广督院交议案11件;谘议局提议案42件;人民陈请建议案17件。内容主要是:禁止洋商在租界以外违约经商, 禁种洋烟,整顿湖北吏治,禁止缠足,地方自治,以及兴办民营工矿、铁路、裁撤税卡,减少税额,兴办文教事业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要求。
在1910年1月、 6月、10月的三次国会请愿运动期间, 汤化龙穿梭于京师汉口之间,表现较为激进。他先后担任“国会请愿同志会”湖北支部书记, “各省谘议局联合会”会长。参与湖北国会请愿同志会第三次请愿国会发起会,随即参加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时人评论汤化龙在国会请愿时的活动说: “庚戌开谘议局联合会于北京,推先生为主席,斯会以求开国会及结合谘议局争预算为职志,因而聚气类谋树政党基础,先生盖其中持议最恳挚者,会罢还鄂,鼓吹国会益力,舆论既激昂,先生复入北京,武汉商团时开会发电与各省呼应”。第三次请愿,清政府允于宣统五年召开国会,并令各省代表即行回籍。张謇等人以此为满足不复再请, 汤化龙则联合谭延闿、蒲殿俊等人继续留京,谋第四次请愿。直至清廷弹压天津、东北请愿团后,汤等才大失所望返回原籍。
1911年5月,皇族内阁成立。 6月, 汤化龙赴京请愿, 汉口33个商团保安会和88个商业行帮一万余人,在汉口跑马场开会为汤送行。汤发表演说,谴责清政府“用人行政,多拂舆情,筹备宪政,毫无诚意,内阁大权,悉受亲贵,以致内政不修,外交失策,民生日蹙,国耻日深,维新绝望,大陆将沉。”他认为进京有三大要事:一为简任贤能,组织完全内阁;二为提前实现宪政;三为早开国会。并表示“务达目的,不惜任何牺牲,即刀巨在前,鼎镬在后,亦所不惜。”为此,汤化龙到京后遭到清廷斥责。这一斥责,反而提高了汤的声望。此间, 汤与谭延闿等人在各省谘议局联合会上决定成立政党,名曰宪友会,声明尊重君主立宪政体。该会便成为资政院中的政党, 汤化龙为重要成员,并任湖北支部发起人之一。
武昌起义爆发,汤化龙“潜匿私室”。后被起义军所迫,仍以“兄弟非军人,不知用兵”为由而推诿,不得已出任都督府秘书、民政总长。旋又游说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黎、汤遂联名致电资政院和通电各省谘议局:“望即不俟剑履,奋起挥戈,还我神州,可不血刃”。湖北返两名“人望”附从革命,固然给一些省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提供一个易帜独立,响应革命的样板;但也为他们篡夺革命果实、夺取权力以可资借鉴的经验。汤化龙一面与武昌商会总理吕逵先等创建武昌保安社,以“宋中立、保治安”为宗旨,实则密谋电请清兵进攻武昌,企图剿灭革命;一面又迫于形势,主动告知革命党人说柯逢时家有电报密码本,可用与各省联络。他还参与《鄂州约法》的制订,与宋教仁颇相投合,政见主张亦颇一致。主要是:共和国体;民主立宪政体;立宪政治;责任内阁;政党议会;人民之权利和义务等等,该约法展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不久, 汉阳失守, 汤化龙随黄兴赴上海。
南京临时政府任命汤化龙为法制局副总裁,但他辞而不就。1912年4月13日,汤与林长民、孙洪伊等在上海成立共和建设讨论会,拥护尚在日本的梁启超为领袖,汤被推为主任干事。各省成立交际处,会员多为旧谘议局局长、旧官僚中显要人物。不久,汤离沪抵京,出任临时参议院副议长。 5月, 汤加入共和党,任干事。他曾主张将共和建设讨论会与共和党合并,因与共和党的民社派互不相任,遂于10月27日将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华共和促进会、国民新政社、国民协会、共和统一党、共和俱进会等六政团合并,成立民主党,汤被举为干事长。民主党与民初国民党、共和党鼎足成为第三大党。其政纲为:普及政治教育;拥护法赋自由;建设强固政府;综核行政改革;调和社会利益等。民主党成立之时, 汤化龙发表演说,说民主党“不争政权,而注意普及政治教育”。民主党的一位重要成员刘崇佑说: “内阁新组,无论何人为总理,皆短命者也。彼一短命,此一短命,待人人视组阁为畏途,或知其难时,吾党再取而代之,易如反掌。”不是不争政权,而是待机而动。民主党大唱“非袁莫属”的调门,千方百计为稳固袁世凯独裁统治效力。1913年汤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又担任议长。他为民主党议员规定三条戒律:一,对制定宪法与选举总统孰先孰后问题,应主张先制订宪法中《总统》一章,然后即选总统;二关于大总统有无解散议院的权力问题,应主张有权解散;三,大总统任命国务员是否需要国会同意问题,应持否定意见。
在袁世凯支持和操纵下,为了分化瓦解国民党,削弱革命势力,1913年5月29日,由共和、民主、统一三党合并成立进步党。黎元洪任理事长,梁启超、汤化龙、张謇等为理事,梁、汤操该党实权。
进步党政纲规定: “采取国家主义,建设强善政府”; “尊重人民公意,拥护法赋自由”;顺应世界大势,增进平和实力”。它标榜组织政党之目的在于“臻国家于富强”,认为民国以来是形式上的统一,实际是地方各自为政,新建者无力代兴,官僚积弊甚于晚清。其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强善之政党”,因而不能造成“强善之政府”。要把国家政治搞好,必须实行“政党政治”,而“政党政治”又必须以两大政党对峙为原则;只有“两党嬗代”执政,国政才能渐趋良好; “政党政治”必须有一大党驾驭诸小党,才能治理好国家,否则“政局易起暴乱”。所以,进步党以国内大党自居,成为袁政府肆虐和镇压革命的工具。它为袁镇压“二次革命”效劳;充当熊希龄”第一流人才内阁”阁员;与公民党沆瀣一气,用“先选总统,后定宪法”的违法手段,将袁捧上正式大总统的宝座;帮助袁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汤化龙也因此而被任命为袁政府的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长。
1915年8月,袁记帝制丑闻暴露无遗,进步党一反常态举起反袁旗帜。汤见袁大势已去,告病赴津,继又辞职抵沪,参加讨袁护国战争,并指使其弟汤芗铭在湖南宣布独立。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重开。汤化龙投靠段祺瑞,复任众议院院长。以他为首组织“宪法讨论会”,后与梁启超的“宪法研究同志会”合组“宪法研究会” (史称研究系),以对抗国民党议员组织的“宪法商榷会”。攻击该会主张将省制定宪法列入宪法是”不忠于民国”。次年,汤支持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呼吁国会内停止党争,“予政府以后援”,并为“督军团”出谋划策, 企图依靠段的支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地位。段被黎元洪免职后,汤也辞去议长职务。 7月,跟随段在天津马厂誓师,粉碎张勋复辟,被任命为段内阁的内务总长。他坚决反对恢复旧国会,抵制国民党议员;主张召集临时参议院,以便实现其取得议会多数党的愿望。10月,以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军政府明令通缉汤化龙,11月, 汤即辞职。1918年, 汤化龙与林长民等失意政客游历日本、赴美考察,之后在加拿大维多利亚被国民党籍的华侨王昌刺死。
相关参考
罗章龙,原名璈阶,又名纵宇、文虎、仲言、沧海、无我、景云、被得罗夫等。湖南浏阳人。生于1896年。1917年,罗章龙毕业于长沙第一联合中学。同年冬,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参加了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组织
历史人物 李化龙的主要事迹 李化龙的人物生平 李化龙的人物简介
本名:李化龙 字号:字于田;号霖寰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www.cha138.com 主要作品:《场居策》,《田居稿》,《河上稿》等 主要成就:平播州之乱,开淤河,巡抚辽东李化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