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汪精卫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汪精卫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汪精卫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汪精卫原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1883年5月4日生于广东三水。童年时代进私塾读书。1901年应番禺县试,中秀才,名列榜首。1902年,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他与古应芬、朱执信、胡毅生等人在广州组织辟益学社,探求新知识, “相互策励”。1903年,考取广东官费留日学生,是年9月,去日本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学习。由于学习法政, “从宪法学得到了国家观念及主权在民观念”①,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从欧洲到日本,筹建中国同盟会,汪精卫谒见孙中山,要求入盟。8月20日,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公推孙中山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汪精卫被推为评议长。从此,他追随孙中山,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行列,并成为一个风头十足的人物。

同盟会成立以后,为宣传革命主张,阐述同盟会纲领,肃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在群众中散布的改良思想, 于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了机关报《民报》,汪精卫与胡汉民、章炳麟、朱执信先后担任主编,是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用“精卫”等笔名,撰写了《民族的国民》、 《论革命之趋势》、《驳革命可以瓜分说》、 《驳革命可以内乱说》、 《杂驳新民丛报》等一系列的政论,尖锐地批判了康、梁等人的保皇谬论。他明确指示: “满洲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能自立,瓜分原因,一日不息”; “欲杜瓜分之祸,不能图之苟安!而唯诉之革命”,只有革命,才能避免瓜分。这些文章笔锋锐利,观点鲜明,痛斥康、梁谬论,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名噪一时的政治人物。

1907年,汪精卫受孙中山之命,往返于南洋吉隆坡、庇能及香港等地在华侨中筹募经费,组建同盟会分会,并成为同盟会在南洋创办的《中兴日报》的主笔之一,与保皇党的《总汇报》展开论战。

1906年至1909年间,同盟会领导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均告失败。汪精卫产生了严重悲观失望情绪,转而采取恐怖手段,企图通过暗杀几个清廷重要官员来侥幸取胜。孙中山对其虽曾多次劝阻,仍无效果。1911年1月,汪精卫等人潜入北京, 3月,谋杀清朝最高掌权者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入狱,判为终生监禁。他在清廷民政部尚书肃亲王耆善的软化政策的感召下,情绪消沉,革命信念动摇,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说成是“豆箕相煎”,向敌人表示忏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敲响清王朝死亡的丧钟。清政府急速起用袁世凯,企图以武力镇压革命,同时,又宣布“开放党禁”,释放政治犯,企图缓和形势。11月6日,汪精卫被释出狱。他在袁世凯的拉扰下,16日竟和君主立宪党人杨度共同发起“国事共济会”,标榜消弭“南北战祸”,要求双方停战,共济国事。12月中旬,汪精卫参加南北和议工作,名义上是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参赞,但实际却是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的参赞。他利用同盟会内部浓厚的妥协空气,极力劝说革命党人让权。扬言总统一席, “非袁莫属”,吹捧袁世凯是“雄视天下,众望所归”,对孙中山施加压力。1912年,袁世凯窃夺政权之后,同盟会在政治思想上陷于极度混乱,汪精卫竟自鸣清高,辞去“一切政务”,于8月带着新婚的妻子陈壁君前去法国。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之后,孙中山决心发动讨伐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汪精卫于6月从法国返抵上海,以调停人自居,同拥护袁世凯的立宪党人张謇密谋妥协退让条件,但袁拒不采纳,悍然下令撤销国民党系的在南方三省的都督,挥兵南下。革命党人被迫应战,遭到失败。之后,汪精卫又以超然的态度,再去法国进行所谓“考察”。1917年7月,孙中山偕同部分议员,率领起义的海军第一舰队,从上海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成立护法军政府,汪出任广东教育会会长。

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和帮助下,积极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汪精卫以孙中山的忠实信徒面目出现,赞成国共合作,拥护三大政策,表现左倾。因而,在1925年7月被举为广东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处理廖仲恺被刺案和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中,他均扮演着“左”派的角色。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策划了反对共产党,篡夺军权的中山舰事件,汪精卫受蒋介石的排挤,愤而辞职,出走法国。

在1926年7月开始的北伐战争中,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独揽军政大权,扩充自已实力,极力进行叛变革命的准备。1927年4月1日汪精卫由法国返抵上海,蒋正在上海策划反革命政变。当即与汪举行秘密会议,达成反共协议。但蒋坚持立即反共,汪则要求召开国民党四中全会来解决共产党问题。4月5日,汪精卫又和陈独秀发表《汪陈联合宣言》,竟把蒋介石秘谋策划反共、反革命的活动,说成是谣言, “不审自何而起”。煞有介事地要求同蒋介石“开诚合作,如兄弟般亲密”。从而掩盖了蒋介石反革命政变的阴谋,解除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武装。

4月9日,汪精卫到达武汉之后,玩弄两面派的手腕,做出进步姿态,高喊革命词句,大叫“革命的左边来,不革命的滚开去”。四·一二政变发生后,他通电斥责蒋介石大屠杀的罪行。但是,在武汉国民政府内外危机的严重形势下,汪精卫很快地撕去了“左”派的面纱,积极进行叛变革命的活动。7月14日,他主持召开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团秘密会议,确定分共计划。15日,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即分共会议),正式宣布和共产党决裂,在“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下,在武汉地区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实现了在反共反人民基础上的合流。但各派系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并未能消除。蒋介石由于一时难以独揽国民党大权,乃以退为进,于8月13日通电下野,汪精卫由汉到宁。9月、宁、汉、沪(西山会议派)妥协产生了中国国民党特别委员会,接着又重新改组国民政府,实权操纵在西山会议派和桂系手中。汪精卫深为不满,乃南下广东,要求召开四中全会解决党统问题。在其策划下,17日,粤系军阀张发奎,黄琪翔以“护党”名义,发动事变,将李济深及桂系军阀势力驱逐出广州。桂系和西山会议派却以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为借口,指控汪精卫等“纵袒弄兵,酿成兵变”,迫使汪于12月再度出走法国。

1928年2月,蒋介石重新上台后,利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排除汪精卫集团。汪系骨干分子陈公博、顾孟余等秘密潜入上海,于是年夏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简称改组派),奉汪为实际领袖。1930年5月,蒋、桂、阎、冯军阀大混战爆发。8月,汪精卫被邀至北平主持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被推举为7人常务委员会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但由于张学良东北军入关作战,阎、冯联军迅速溃败。汪精卫由北平逃往太原,后转赴香港。

1931年初,国民党内蒋介石与胡汉民两派在约法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斗争。2月,胡被蒋软禁。胡乃从软禁地传信授意孙科,古应芬等人联合粤、桂军阀及蛰居香港的汪精卫共同反蒋。汪于5月下旬由港返回广州,联合反蒋各派于28日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另组广州国民政府与蒋的南京政府对峙。汪当选为常委,并首任国民政府主席。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宁、粤双方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的谈判,以蒋介石再次下野和释放胡汉民为条件,宁、粤合作,1932年1月,组成了统一的政府,汪出任行政院长,后又兼任外交部长。是年, 日本侵略者进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汪精卫表面上高喊“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但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进逼,一再妥协退让,先后和日本签订了屈辱求和的《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停战协定》。

1935年11月,汪精卫在国民党于南京召开四届六中全会期间,被刺受重伤,1936年2月去德就医,蒋乃亲自兼任行政院长,乘机排挤汪派势力。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他兼程返国,企图取蒋之位而代之。但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其打算完全落空。在中华民族危机十分严重,国难当头的形势下,他仍顽固地坚持“剿共”政策,在1937年2月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汪精卫大叫:“根绝赤祸为至当不易之大道”。①

1937年7月7日, 日本进攻芦沟桥,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从此,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汪精卫虽在表面上装出支持抗战的姿态,但又极力散布悲观论调。说什么“中国战下去,日本不免于伤,中国则只有死而已”②。武汉、广州沦陷以后,汪对抗战前途更加悲观失望。日本侵略者在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也加紧了政治诱降活动。1938年1月16日, 日本近卫首相发表第一次对华声明。扬言: “帝国政府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施展分化国民党内部蒋、汪两派的策略,扶植成立汉奸伪政权,以实现其对中国的殖民统治。汪精卫立即派其亲信高宗武密赴上海与日本代表影佐、今井进行会谈,达成投降卖国的协议。同年12月18日,汪精卫由重庆飞往昆明,次日逃往河内。29日发表“艳电”,响应近卫诱降声明,公开充当汉奸卖国贼。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指使和导演下,汪精卫于1939年8月在上海纠集叛变投敌的国民党党员秘密召开汪记“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降日卖国的纲领和政策,宣布“易抗战建国口号为和平建国”、 “以反共为和平建国之必要工作”。此会还组成了一个以汪精卫为主席的伪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他打着国民党、三民主义的招牌,企图既掩盖其充当日本帝国主义走狗的卖国贼面目,又便于替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诱降。1940年3月,汪精卫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导演下,在南京组成了以他为代理主席的傀儡组织伪国民政府,并煞有介事地发表了还都宣言。7月至8月,汪精卫同日本进行了“调整国交的谈判”,11月30日,签订了所谓《调整中日关系基本条约》,出卖国家领土主权,进一步确定了汪伪政权的附庸地位。

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汪精卫立即发表声明,表示与日本“同甘共苦”, “维此难局”。1943年1月9日,汪伪政权在日本的指使下, “对英美宣战”。同年3月,汪精卫亲自兼任伪政权的清乡委员会委员长,实行“反共清乡”,配合日寇对沦陷区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为了适应日寇侵略战争的需要,以汪精卫为首的伪政权对沦陷区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大量搜刮民财、粮食和棉布等。汪伪权还大力推行行奴化教育,宣扬“中日亲善”、“和平反共建国”,灌输反共思想,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效尽了犬马之劳。1944年3月,因患感冒并发脊髓炎症赴日治疗,11月10日病死于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

注释

① 《汪精卫自述》, 《汪精卫先生行实录》,第1页。
① 雷鸣: 《汪精卫先生传》第290页。
② 《汪主席和平建国言论选集》第125页。

相关参考

人物志 孙武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人物志 吴晗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人物志 梁希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人物志 秋瑾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人物志 林森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人物志 恽代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人物志 沙千里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人物志 朱德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人物志 史良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

人物志 陈云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