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王若飞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周恩来
篇首语: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王若飞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王若飞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王若飞,原名荫生,又名大伦,号继仁,字若飞。1896年10月11日生于贵州省安顺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王若飞幼时受庶祖母虐待,身心俱遭摧残。 8岁随舅父黄齐生至贵阳,就读于其创办的达德学校。此后学业竞长,并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熏陶。辛亥革命时,参加响应起义的学生军,担任保卫贵阳的稽查城防工作。1911年底, 自达德学校高小毕业。讨伐袁世凯战争爆发后,跟随黄齐生遍历南北各省,参加反对复辟帝制的革命活动。
1917年底,王若飞考取留日官费生。次年,同黄齐生一道去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尽力收集、阅读宣传社会主义的书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立即回国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同年10月,与黄齐生同赴法国勒工俭学。为寻求革命真理,王若飞一面做工维持生活,一面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8月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发起成立的“工学世界社”,在同年12月举行的社员代表会上,明确提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要走苏俄工人阶级的道路”的主张,由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此后还参与领导了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同中国军阀政府驻法公使馆的多次斗争。1922年6月,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中共旅欧支部成立,转为中共党员,并成为中共旅欧总支部负责人之一。1923年春,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深入系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问题。
1925年3月,由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需要, 王若飞离开莫斯科回国,投身于革命实际斗争中。 6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河南从事军事统战工作,旋又改任豫陕区委书记,后又调往上海任中共中央第一任秘书长。1927年,协助周恩来、赵世炎等领导组织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具体负责指挥南市区的起义工作。同年4月,赴汉口列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负责大会的总务工作,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务委员、省委书记等职。在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坚持斗争。大革命失败后,改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兼农民部长,在苏北地区领导农民举行秋收暴动。
1928年6月,王若飞离上海经海参崴到达莫斯科,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苏学习,被派为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的代表。
1931年7月,王若飞奉调回国、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担任中共西北特委书记,到内蒙古地区开辟陕甘宁绥一带的武装斗争。到内蒙古后, 与中共内蒙古党组织负责人云泽(乌兰夫)共同制定斗争计划,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准备发动各族人民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因叛徒出卖,在包头被绥远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包头、归绥和太原监禁达5年零7个月。王若飞在狱中不屈不挠,坚持斗争,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优秀品格。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促进了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经过中共代表团与阎锡山谈判,王若飞于1937年4月无条件获释。同年9月,回到延安,参加到党所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行列。初到延安,王若飞担任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宣传部长、统战部长、负责宣传鼓动文化教育和团结联络上层民主人士的工作,并创办了边区党委理论刊物《团结》月刊,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阵地。1939年,调任中共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不久,又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着重研究人民军队建设和游击战争问题。1941年冬,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和党务研究室主任,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土地政策、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中,严于解剖思想,认真检查工作。1943年底,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的长篇报告,详尽地回顾了从党创立到南昌起义的历史,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给以高度的评价。这篇报告在高级干部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对于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提高干部的马列主义思想水平,更好地贯彻党的政治路线,起到了积极作用。
1944年,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闻风溃逃。为尽快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腐败局面,同年5月,王若飞受中央委派,与林伯渠等组成中共代表团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由于国民党并无和谈诚意,国共谈判条件尚未成熟,王若飞暂留在重庆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1945年7月,王若飞返回延安。 8月28日,陪同毛泽东、周恩来再次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在谈判中,王若飞协助周恩来同国民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痛斥国民党代表的无理要求,坚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色地完成了谈判任务。经过43天的反复曲折的斗争,王若飞和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的代表签订了《国共双方会谈纪要》(“双十协定”)之后,协助周恩来继续同国民党进行停战谈判,并作为中国共产党出席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之一,参加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经过斗争,终于达成了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废除国民党专制统治的政协五项协议。
1946年3月,国民党在其六届二中全会上,竭力反对政协五项协议,国共和谈遇到障碍。为此,王若飞和秦邦宪、叶挺、邓发等人于4月8日乘飞机离开重庆回延安,准备向党中央汇报并请示工作。途中,因气侯恶劣,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坠毁,王若飞等人不幸全部遇难。
相关参考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