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伍宪子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宪政
篇首语: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伍宪子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伍宪子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伍宪子,1877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县。康有为弟子。清末参加保皇会。曾任香港《商报》主笔,鼓吹忠君爱国,君主立宪。1907年初,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宪政会,后称帝国宪政会,伍宪子一直追随左右,并多次参加康有为发起的立宪派上书清帝的请愿活动,要求早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1910年底,帝国宪政会改名为帝国统一党,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又将其改名为宪政党,抵制和反对共和制,伍宪子系该党之骨干分子。
1912年后,伍宪子历任广东内务司长,湖北内务司长,龙州关监督。嗣后,又任袁世凯北京政府财政部顾问。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伍宪子即辞职南归故里,后赴美洲。
宪政党在国内影响甚微,有名无实。但其党员多在国外,散布于美洲、澳洲、南洋及港澳的华侨工商界人士之中。伍宪子在美洲广泛联络各地宪政党员,进行组织和宣传活动,博得海外特别是美洲宪政党员的信赖,成为该党实际上的领袖之一。
1927年至1929年,康有为、梁启超先后死去,宪政党由徐君勉主持。徐久病,又推举伍宪子为主席。其政治主张仍大体沿袭康、梁的君主立宪制,并鼓吹在中国实行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
1937年“七七”事变前,伍宪子由美洲归来。赴北京与国社党首领张君劢相见,会商两党合并之宜,并定合并草约,伍宪子、徐君勉、张君劢、张东荪等分别签字。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未暇及此。伍宪子等转赴美国。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伍宪子及宪政党反对国民党在抗日阵营中制造磨擦,要求和解国共两党矛盾,一致抗日。
1945年,张君劢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会议时,会见伍宪子、李大明等人,重提两党合并之议。伍宪子遂于同年11月在加拿大满城召开宪政党全美洲党员代表大会,并邀张君劢与青年党首领李璜出席。会议将宪政党改名为民主宪政党,通过与国社党实行合并的提议。
抗日战争结束后, 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建国问题上展开激烈斗争。伍宪子为首的民主宪政党主张走中间道路。他们以美国旧金山为基地,在三藩市、檀香山分别办有《世界日报》和《新中国报》,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1946年1月政协会议召开时,曾电请民盟提出四项主张: (1)在民主政治下,不应以任何一党主义为建国最高原则。 (2)五五宪草权责不清,宜另起草。(3)否认任何党派签订断送国家主权之条约。 (4)华侨对祖国贡献甚大,应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占得席位。伍宪子等还代表该党通电反对内战,要求整编军队,改组政府, 召开国民大会,呼吁外国不要支持中国内战。
1946年8月,伍宪子派李大明回国,参加于上海举行的民主宪政党与国社党代表大会,决定合并,改名为民主社会党,并选出由72人组成的组织委员会。张君劢为主席,伍宪子为副主席。预备三个月后召开正式代表大会,通过总章、政纲,宣布正式成立。伍宪子也随即由美国启程回香港。同年11月,张君劢操纵民社党参加伪国大,并宣布参加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原伍宪子为首的民主政党即与张君劢发生纷争。伍宪子主张民社党应在国民党开放政权的前提下参政,反对无计划而盲从糊涂地派人去国民政府作官。张君劢派人去香港请伍宪子调解党内纷争,并劝其到国民政府任国府委员之职。伍宪子拒绝出任此职,但愿意调解党内纷争。
1947年4月,伍宪子赴上海调解民社党内纷争,未成,反被秘书处开除党籍。7月1日,他发表《告党员书》,声明秘书处无权开除副主席党籍,宣布辞去民社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职务,并拒绝参加张君劢组织的民社党代表大会。8月1日,海外民主宪政党员在三藩市召开临时会议,宣布整个民宪党退出民社党,恢复民主宪政党名称。
同年8月15日,伍宪子为代表的海外民主宪政党和沙彦楷为代表的民社党内进步分子在上海逸园召开代表大会,成立民社党革新派,伍宪子被推举为主席,沙彦楷、李大明等15人为常委。主张中间路线,揭露张君劢及亲信投靠国民党的丑行。后来,民社党革新派内部分裂为三派:沙彦楷等主张放弃中间路线,倾向共产党;孙宝刚等倾向国民党;伍宪子及其追随者则主张坚持中间路线。1948年8月,孙宝刚等被开除出民社党革新派。伍宪子也发表声明,宣布辞去民社党革新派主席职务,标志民主立宪党退出该组织。
相关参考
中国民主社会党,由张君劢领导的国家社会党与原在海外以伍宪子为首的民主宪政党合并而成。1946年9月6日,在上海联合召开代表大会,两党正式合并,大会选出组织委员会委员27人,张君劢、伍宪子分别出任组织委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