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熊克武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川军
篇首语: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熊克武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熊克武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熊克武,字锦帆。1885年12月26日生于四川省井研县盐井湾。在家乡念私塾时,受老师吴蜀筹的影响, 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得到启蒙。20世纪初, 列强要灭亡中国、清廷丧权辱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熊深受当时轰动四川的余栋臣等反洋教斗争的影响,认识到空谈无益,向往于革命的实际行动。为开阔眼界,施展抱负,1903年春他考入成都东游预备学堂, 同年冬自费赴日本,入东京大成中学学习。
到东京后, 熊克武广泛接触爱国志士,受革命影响日深。1905年7月,他得知孙中山已到东京,非常兴奋,决意拜见这位颇负众望的革命家,终于如愿。当孙中山问到来日本想学什么时,回答是投考陆军学校,回国带兵,革命救国。并表示随时听候号召,投身革命。不久,熊克武正式宣誓入盟,成为中国同盟会的第一批盟员。
1905年8月20日, 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熊克武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会后,为掌握从事革命斗争的本领,他自愿去横滨向梁荣光学制炸弹。在横滨,他同友人与孙中山密切往来,经常到孙的寓所接受教诲。
同年11月,熊克武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 自动退学归国,没有完成学业。到上海后,他与于右任等集资创办吴淞中国公学。以办学作掩护,从事同盟会总部委派的联络工作。
1907年初,熊克武奉孙中山之命,以四川省同盟会主盟人身分返回四川,策划革命。他先后领导发动了江安、泸州、成都、叙府起义,可惜皆告失败,但他并未动摇革命信念。从失败的教训中,他认识到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作为起义的先锋和主力。为此,他再渡日本,购买手枪30余支,子弹2000多发。枪弹运回国内后,他策动在川北广安起义,未果。1909年底又发动并亲自参加了嘉定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于1910年春离川赴沪。
熊克武策动的武装起义虽皆告失败,但它冲击了清政府在四川的封建统治基础。革命党人以其英勇的斗争和悲壮的牺牲精神,扩大了同盟会的影响,为日后辛亥革命在四川起义的成功播下了种子。
1910年秋,熊克武与吴玉章、但懋辛等由上海到香港,与在港同志共同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负责沪港间联络工作。翌年1月,又被派往广州察看地形,直接做起义准备工作。①4月27日,起义正式爆发,黄兴率百余人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前门,熊克武带领17人袭击后门。破门后,与前门的革命党人汇合,准备攻取督练公所,途中和清军遭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寡难敌众,只好且战且退。是役,战友喻培伦、林时爽等壮烈成仁。熊克武只身一人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幸免于难。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是震动了全国,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熊克武在起义中所表现的英勇善战、奋不顾身的革命精神,赢得了人们的赞扬。
1912年1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任命黄兴为陆军总长兼总参谋长。熊克武向黄建议,组织蜀军回川,把四川作为战略基地,以防变故。黄同意并内定熊克武为总司令,同时拨一批枪弹连同在沪川党所购枪械一起由熊带至宜昌,吸收学生和革命青年组成一支颇有战斗力的队伍。 3月底,熊到达重庆,所部编为蜀军第一师,成为四川军政府的基本武装。 4月下旬,成、渝两军政府合并,第一师改编为川军第五师,熊任师长兼重庆镇守使。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孙中山发起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熊克武在重庆加入讨袁行列,被推为四川讨袁军总司令,率3万人自重庆分两路迎战袁世凯调来的5万军队,曾取得局部胜利,但终因敌人力量太强而失败。 9月15日,熊克武被袁世凯通辑,离川去日本。到日本后,孙中山交给他一份在南洋没有暴露革命党人身分的名单,派他去南洋活动。1913年10月他与李烈钧等到南洋,以“中华水利促进社”的名义积极开展活动,募得大量捐款。②根据孙中山的指示,他于1915年9月携款回国,到昆明与蔡锷、唐继尧等人共商护国讨袁大计。战发后,他随滇军第一梯团进入四川。并以四川招讨军司令名义,组建了一支5000人的队伍,与滇军并肩作战。为护国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1916年8月,再往重庆镇守使职。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领导滇、粤军抗击段祺瑞的军事进攻。熊克武与来四川做联络工作的章太炎商量后,以重庆镇守使名义通电护法。1918年1月9日,他在重庆就任四川靖国军各军总司令职。 2月20日督率部队攻占成都。熊克武积极从事民主革命,在四川威望日高。 3月,孙中山依据四川省参议会公举,任命他为四川督军。他在主持川政的几年中,结束了滇、黔、川军之间的对立,基本上使四川实现了统一;创办四川讲武学堂,培养了军事人材;实行田赋一年一征,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整顿混乱币制,减少了人民经济上的损失,使四川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①1920年11月29日,他通电辞去督军职务。之后受地方军阀势力排挤和北洋军阀打击,于1924年2月率一部兵力转入贵州的遵义等地,结束了他在川军事活动。
熊克武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支持国民党改组。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由孙中山提名当选为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夏,被孙中山任命为建国军川军总司令,遂率2万人借驻湖南常德,整训部队。孙中山北上时,曾给他一封英文密函, 嘱其将部队带到武汉待命,他做了认真的准备。②孙中山不幸逝世后,他力排众议,率部到广州,准备参加北伐,却遭汪精卫、蒋介石陷害,被囚禁于虎门2年之久。从此释去兵权。1927年被释放后,他坚决表示不再与蒋汪合作,密谋进行反蒋。其后长期隐居成都,并曾一度迁居香港。
1937年抗日军兴,熊克武爱国情深,举家从香港返川,与桑梓父老共赴国难。当时有些四川人士希望他出山再主川政, 以老同盟会员的声望和深厚的历史关系来调和国民党正规军与川军之间的矛盾。他不计较个人的进退得失,坚持一切从抗战大局出发,广泛团结四川各派地方势力,一致对外,共济时艰。在国防委员会襄赞军机时,屡述己见,多有建言。
抗日战争胜利后,熊克武对国民党当局无视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深为愤慨。他从革命与反革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中,逐步看清了中国的前途,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方面。1949年9、10月间,刘邓大军逼近成都时,他和刘文辉等人商拟建立组织,准备起义。不久,蒋介石邀集熊克武等人谈话,诱迫他们携带家属去台湾。他则毅然留下来迎接光明。并发表书面谈话,表示真诚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①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熊克武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他同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同志密切合作,为稳定西南局势,完成民主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②
1950年6月,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同年8月,经李济深、朱蕴山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4年调到北京工作,先后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大政方针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1956年当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此后,他为民革工作的开展、组织的巩固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在动员和团结原国民党及与国民党有历史关系的人士,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十分关心祖国统一大业,曾多次通过广播和报纸,发表讲话撰写文章,敦劝在台湾的老朋友遵循孙中山遗教,早日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的不幸局面。他在临终前上书毛泽东、坚信唯有共产党才能拯民众于水火,致国家于富强,并为晚年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而感到无限欣慰。
1970年9月,熊克武在北京病逝,终年85岁。
注释
① 熊克武: 《广州起义亲历记》,见《回忆辛亥革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
① 熊克武口述:《在四川从事军政工作十年的回忆》见《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
② 熊达成:《忆二哥熊克武顾全大局不断进步的一生》,见《团结报》1985年12月21日。
① 屈武等:《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老人》见《人民日报》1985年12月26日。
② 熊达成: 《忆二哥熊克武顾全大局不断进步的一生》,见《团结报》1985年12月21日。
① 屈武等:《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老人》,见《人民日报》1985年12月26日。
②习仲勋:《在纪念熊克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1985年12月27日。
相关参考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