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杨衢云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中华书局
篇首语: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杨衢云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杨衢云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杨衢云,名飞鸿,字肇春,号衢云,原籍福建海澄,1861年12月生于香港。其父为书院教员。少从父读,十四岁入香港海军船厂学习机械,不久因失慎伤手而辍学,又改习英文,毕业后任教书院,后又在招商局、新沙宣洋行任职。
杨衢云在少年时即关心时事, “尤富爱国思想”, 中法战争后, “即有志于反清复汉,尝于粤中物色同志。”①由于他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所以较早地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理想。读书及执教期间,他结识了谢缵泰、刘燕宾、黄咏商、胡干之、周超岳等年青有为又富于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并自1890年开始酝酿团体, “谋划和组织一场中国大众的革新和驱逐……满族鞑虏的运动。”①1892年3月,在香港百子里正式创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含有反清革命因素的资产阶级先进政治团体辅仁文社。杨衢云被举为会长。辅仁文社的公开宗旨是“开通民智”、②“交换智识,研究学术”,③制定了具有爱国维新性质的社纲六条。因“其时风气闭塞,未敢公言造反抗清”, ④在宗旨及社纲中没有明确提出反清革命,但在辅仁文社的社员中,不少人密以反清革命为宗旨,经常在一起聚谈。其中的核心人物即是扬衢云。
辅仁文社成立不久,经人介绍,杨衢云认识了孙中山、陈少白、尤列、郑士良等人。他经常与孙中山“畅谈救国大计”, “达旦不倦”。他还建议孙中山“先在广州组织团体,以共策进行”。在杨衢云建议的启发下,1893年冬初,孙中山与尤列、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在广州城南广雅书局内的抗风轩会议,孙中山提出“宜先成立团体,以驱逐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众赞成,而不及制定会名。”杨衢云因在香港,未能与会。次日由尤列赴港告知,他极表赞成⑤。
1895年春,孙中山在创立了檀香山兴中会后,来到香港,见到杨衢云。杨衢云以与孙中山“志同道合”,遂将辅仁文社加入,建立了香港兴中会。香港兴中会的章程较之檀香山兴中会的章程有了较大的修改。在辅仁文社原有的反清革命的宗旨基础之上,香港兴中会明确了纲领,制定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誓词。自此,兴中会突破了改良主义的藩篱,成为一个革命团体。
香港兴中会成立后,即制定了在广州起义的计划。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杨衢云与孙中山“担任最多。”①广州方面由孙中山谋划,香港方面由杨衢云负责。起义的军饷多由他筹措,所需的武器也由他亲自购运,计划中攻打广州的会党主力也由他在香港募集。 9月11日,兴中会在香港召开会议, “以发难再即,议举会长一职,以总其成。”并拟议起义成功后,由会长任总统。在会上,由于畛域之见,杨衢云、谢缵泰等原辅仁文社一派与孙中山一派发生了矛盾。谢缵泰对孙中山抱有成见,坚持以杨衢云为会长,杨衢云自己也“坚欲得总统,……谓非此不足以号召中外”; ②而郑士良、陈少白等人也从门户之见出发,主张推举孙中山,争执激烈。最后孙中山“深恐惹起内部纠纷,故力劝郑、陈等勿争此虚名,”③遂举杨衢云为会长。
兴中会本定于10月26日起义。不料事机为清政府发觉,有所戒备,查获了由香港运来的枪械,破获了广州城内的机关, 陆皓东等人死难,起义未及发动便失败。孙中山、陈少白等人亡命日本,杨衢云在香港也无法立足,被迫出奔南洋。起义的失败并未使杨衢云动摇,他离香港后,先后到过印度、南非、伦敦、菲律宾、新加坡等地”,所至皆专向华侨为我们民族革命之鼓吹”,④并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彼得马尼斯堡、新加坡等地建立了兴中会分会。
1898年3月,杨衢云来到日本横滨。广州起义失败曾使杨孙两派隔阂加深,互相指责。但杨衢云到横滨后,仍主动去找孙中山。见面时孙中山对其“责难备至”,他从大局出发,”俯首无辞,”①仍与孙中山“筹商办法,为共趋一致计,研究方略。”②杨衢云的行动促成了兴中会内两派矛盾的缓解和再度合作。1899年11月,陈少白、郑士良等人在香港设立兴汉会,推举孙中山为会长。杨衢云见“闽粤各省秘密会党群愿拥戴总理(孙中山)为首领”,③遂于1900年初辞让会长,荐孙中山接替。
1900年春,兴中会再次策划在广州、惠州起义。杨衢云得知后, “自告奋勇”,归香港进行筹备工作, “日日来报社筹备那举事一事,无论大小,奔走不倦。”④他说服了准备独树一帜的谢缵泰中止了自己独立发动的计划,与兴中会共同行动,又将史坚如、李纪堂两人发展入兴中会。在后来的起义中,李纪堂为起义及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提供了大量经费。史坚如则在起义中谋炸广东巡抚德寿不果,壮烈罹难。
1900年10月8日,郑士良在惠州三洲田发动起义。起义打响后,清政府南海县令指使兴中会叛徒陈廷威至香港见杨衢云,提出对兴中会首领以道府副将任用、可保有五千军队、给遣散费若干万元三项条件,要求“议和”。对敌人的诱降阴谋,杨衢云未能识破,错误地认为: “如接纳清吏所求,此后有所凭借,可为李世民之续,”因而是“吾党莫大时机”,⑤函电孙中山,建议接受。这一意见被孙中山拒绝,杨衢云即行中止,放弃了这一错误主张。
惠州起义由于接济中断,坚持半月后失败。杨衢云在兴中会发动的两次起义中,均为重要的领导者,自然为清政府极端仇视。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广州当局就曾贴出告示称: “现有党匪,名曰孙文,结有匪党,曰杨衢云,”⑥悬赏缉捕。惠州起义失败后,广东巡抚德寿“恨公(杨衢云)甚,必欲得公而甘心”,派人前往香港谋刺。友人得知消息后,劝告杨衢云出洋暂避。他表示: “吾人行革命,亦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不从。①1901年1月10日,杨衢云在香港结志街遭德寿派去的凶手枪击,次日身亡。
注释
①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革命史编辑社1928年版,6页
① 谢缵泰《中华民国革命秘史》香港1924年版 7页
②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4页
③ 同上,第五集 8页
④ 同上 第二集 22页
⑤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9页
①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页
②③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10页
④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11、12页
①②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11、12页。
③ 同上 初集 5页。
④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65页。
⑤ 冯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5页。
⑥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232页。
相关参考
龙云,字志舟,彝族,云南照通燕山人。1884年11月27日生于黑彝纳吉家族中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彝名纳吉岬岬。龙云年青时好勇习武,在当地以凶猛著称。1911年因在一次械斗中失败,遂带卢汉离乡投军。191
杨衢云名飞鸿,原名合吉,字肇春,号衢云,福建海澄(今龙海)人,1861年生。早年在香港造船学校学习机械,毕业后任香港湾仔国家书院教员,招商局总书记,新沙宣洋行副经理等职。1892年与谢缵泰等在香港创设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