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陈独秀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资产阶级
篇首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陈独秀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陈独秀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独秀,原名陈庆同,字仲甫,笔名独秀。1879年10月8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里。从六岁起,在家乡随祖父、塾师、兄长苦读“四书”、 “五经”,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去杭州求是学院学习。不久,因散布反清言论,受警方追捕,逃回安庆。此后,陈独秀在国内进行了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主义的活动。
1901年,陈独秀在安庆创办“图书科学社”,公开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聚众宣传反清思想。1903年10月,在上海与章士钊等人创办《民国日日报》,鼓吹推翻清王朝,建立立宪政府。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还组织了半军事性质的团体“岳王会”,培养反清的军事人才。1906年、1909年、1914年,曾三次去日本,接受了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社会达尔文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接触了一些社会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后,陈独秀曾被安徽省都督柏文蔚委任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反袁斗争。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第二卷改名《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向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首创者。1917年,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人创办《每周评论》。他以这两个刊物和北京大学为阵地,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成为当时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起了启蒙作用。
五四动运爆发后,陈独秀热情支持群众的爱国运动,连续发表文章,尖锐地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经。 6月11日,亲自去北京市前门外游艺场散发传单《北京市民宣言》,因而被捕入狱。 9月16日,在各方营救下获释,由李大钊护送经天津转赴上海。这时,陈独秀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同反马克思主义流派——张东荪、梁启超的伪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成为一个影响很大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共产党的发起者。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他首先在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其联系和推动下,北京、长沙、济南、武汉、广州、东京、巴黎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由于他在五四时期的声望和在建党初期担任最初发起者的地位,因而1921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其未有出席的情况下,仍然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并在共产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五大继续当选为书记。1922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特别会议,在他主持下,接受了共产国际以党内合作形式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提议,1923年党的“三大”正式作出了和国民党建立了统一战线决定。
但是,陈独秀却在1923年“二七”罢工失败后,对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丧失信心,由重视工人阶级转为重视资产阶级。认为中国革命现阶段既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只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革命的结果只能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无产阶级不过得到一些自由民主权利。等到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后,无产阶级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种“二次革命论”成为他以后一系列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理论基础。在这种右倾错误的支配下,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一切联合,否认斗争”,不但不努力扩大工人阶级的力量,反而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了一味退让的政策。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5月,又提出了旨在限制和打击共产党的《整理党务案》。他力主退让,从而使蒋介石得以顺利地窃取了党、政、军大权。他惧怕猛烈发展的群众运动会破裂联合战线而危及整个的国民运动,因而对工农运动提出种种限制。1927年4月,正当蒋介石制造一系列反革命惨案,并准备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时候,陈独秀竞于4月5日同汪精卫在上海发表“联合宣言”,为蒋发动反革命政变打了掩护,麻痹了革命群众的思想。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独秀继续推行右倾投降主义,企图用牺牲工农的根本利益的办法,来稳定住国民党汪精卫集团,更加助长了汪的反革命气焰,使其得以顺利地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大革命遭到了失败。
1927年党在“八七”会议上,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撤销他的总书记职务。但是,陈独秀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逐渐变成取消主义者,并形成一套反动的“理论”体系,认为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和蒋介石的叛变,是中国资产阶级取得了胜利,国民党建立的反革命军事专政已经是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权,中国社会已经是所谓资本主义占优势、并将得到和平发展,封建势力已成为残余的残余。因而得出结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结,中国无产阶级只有等到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当前只能进行所谓以”国民会议”为中心口号的合法斗争。因而,他反对党所领导的武装起义和游击战争,诬蔑红军是“士匪”,游击战是“流寇运动”。这是他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继续和发展。
陈独秀的右倾取消主义观点,一开始就遭到了党的批评。但他拒不接受,并继续发展他的错误。1928年他拒绝出席党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9年8月5日,又借中东路问题给中共中央写信,攻击党的路线。10月26日又与彭述之联名给中央中共写信,进一步公开打出反党旗帜,攻击“六大”路线。同时,还同托洛斯基分子相勾结,进行分裂党的小组织活动。因而,在1929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将其开除出党。12月25日,陈独秀、彭述之等81人发表了《我们的政治意见书》,进一步宣扬他们的取消主义纲领,坚持关于中国革命的反动观点,攻击党的路线、方针,为其右倾机会主义和取消主义错误辩解。同时,他还在上海与彭述之等人正式成立反党组织“无产者社”,设中央机构,陈任书记,出版《无产者》。
1931年5月1日,以陈独秀为首的“无产者社”同另三个托派组织——“我们的话派”、 “十月社派”、 “战斗社派”在上海召开了“统一大会”,合并组成一个“统一委员会”,宣告“中国共产主义派反对派” (又称“列宁主义者左翼反对派”)正式成立,选举陈独秀为书记,从而成了中国托派的“统一”首领。他极力地否定现阶段中国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恶毒咒骂红军战争是“军事投机”、 “新式流寇”,是“杀人放火”, “没有一点意义、没有一点前途” ①。
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当局会同上海公共租界捕房逮捕入狱,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获释。先去南京,后赴武汉,再去重庆,最后移居四川江津县, 1942年5月病故。
相关参考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