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陈济棠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陈济棠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陈济棠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济棠,字伯南,原广东防城(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1890年2月12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十七岁时入广东陆军小学,1908年由陆小教官邓铿介绍加入同盟会。广东光复后,陈入陆军速成学校。1913年毕业,先后在广东军队任下级官佐。1920年底陈应粤军参谋长邓铿邀请到第一师第四团任营长,旋升团长。
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陈济棠随粤军第一师师长梁鸿楷、参谋长李济深在封开起义,支持孙中山,配合讨贼军夹击叛军。是役后,陈济棠升任第二旅旅长。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局面。192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广东革命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粤军第一师编为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陈升任第十一师师长。相继参加平定刘、杨叛军的第一、二次东征和南征。北伐开始后,陈以钦廉警备司令之职,率部镇守广东南路,以策应北伐后路安全。
陈济棠一向不满孙中山三大政策,坚持仇共反共,曾上书蒋介石要求举行清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表示支持,参加镇压广东的革命群众和共产党。1927年9月,陈率部阻击叶挺、贺龙带领的南下起义部队,造成起义部队重大伤亡,被迫退向潮州、闽南。
1927年11月,张发奎和黄琪翔举兵发难,占领广州,与时任广东省主席的李济深争夺广东。陈济棠会同陈铭枢率部支持李,击退张部重占广州。1928年1月,李济深重回广州,升任陈为第四军军长兼西区绥靖委员,进驻广州。
1929年初,蒋桂战争爆发。蒋以请李济深调解为名,诱骗李入京,软禁于汤山。陈济棠借时由与蒋联盟的胡汉民、古应芬推荐,投靠蒋,被任命为广东编遣特派员、讨逆军第八路总指挥。他还窃取了李济深的基本部队,控制广东军权,举兵抗桂,取得蒋的欢心。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陈先后击败了桂军和张发奎部的进攻,站稳了脚跟。蒋为拉拢陈济棠,许诺将广东税收为陈济棠所支配每月达500万之巨。陈乘机扩充部队,将广东军队编为五个师,其亲信余汉谋、香翰屏、李扬敬为师长。1930年夏、中原大战爆发,陈再次出兵拥蒋,并乘机将广东省主席陈铭枢部蒋光鼐、蔡廷锴两师派往前线。广东部队一举攻占衡阳,迫使桂系和张发奎部反蒋军败退广西。至此,陈济棠军事力量进一步扩充,实际上已完全掌握广东军政大权。陈济棠势力之大引起蒋介石的不安。蒋一面支持广东省主席陈铭枢牵制陈;一面开始要求陈裁减军队。陈、蒋矛盾始露倪端。
中原大战的胜利,使蒋介石在军事上获得优势,也促使蒋在政治上进一步独裁。蒋企图乘势召开国民会议制定“训政时期约法”,使独裁统治合法化,但却遭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等反对,蒋一怒之下,于1931年2月软禁胡汉民于汤山,国民党内再次分裂。胡指派国民政府文官长古应芬到广州,策动陈济棠拥胡反蒋。陈正欲称霸广东,一拍即合,愿协助亲胡派中央委员在广州建立反蒋政权。陈又与古应芬联合挤走省主席陈铭枢,完全掌握广东军政大权,同时陈济棠与反蒋的桂系也握手言和。一时,国民党内反蒋各派势力纷纷麇集广州,形成反蒋大联合的局面。4月30日,国民党监委邓泽如、林森、肖佛成、古应芬联合通电弹劾蒋介石,要蒋下台。5月3日,陈济棠领衔的粤系将领10人通电拥护。25日,陈济棠等22人又通电“请蒋在四十八小时之内,即行引退”。5月27日,在广东的国民党反蒋各派打着“救国护党”、 “打倒独裁”的旗帜,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发表讨蒋宣言,旋即成立一个与南京对抗的国民政府。陈担任国府委员,军委会常委。粤桂军改编为第一、第四集团军,陈济棠和李宗仁任集团军总司令。以武力和广东财力支持广州国民政府的陈济棠和古应芬成为非常会议的主持人。
与此同时,两广军队发兵北上讨蒋,蒋也调兵遣将准备迎击,宁粤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九·一八”事变发生,国内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全国一致要求团结抗战、停止内战。宁粤双方议和谈判,通过陈铭枢、蔡元培、张继等从中斡旋,达成蒋介石下台、广州结束非常会议,双方分别召开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然后以此为基础改组政府。11月9日南京国民党三届中委临时会议决定:在二届四中全会后因政治关系被开除党籍者,一律恢复。陈重新回到“蒋记”国民党内。此时双方同时在南京和广州召开国民党四全大会。在广州的大会上,陈济棠通过邓泽如、古应芬出面提出不受和平会议决议限制,仍维持两广割剧局面的议案,受孙科、汪精卫等反对而流产。陈又联合古应芬等在大会上排挤孙、汪势力,迫使汪派势力另到上海召开汪记四全大会。12月,蒋下台,宁、粤、沪在南京联合举行四届一中全会,宣告“统一”。1932年1月,成立以林森为主席的“统一”政府,同时广州非常会议取消,成立西南政务委员会和西南执行部,仍保持着半独立局面。陈济棠和李宗仁架空西南政局领袖胡汉民实掌两广政权。陈济棠经过拥蒋反蒋手段,终成独霸广东的“南天王”,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
粤桂双方为自保反蒋、加强了合作,但又勾心斗角,互为利用。1933年双方联合控制食盐销售,共同贩运烟土等,获得暴利。两广还进行航空合作,成立西南航空公司。陈邀李宗仁常驻广州,暗为控制,李则结纳陈,以求支援。陈迷信风水,李则将何健派来为他看凤水的萧某推荐给陈,投其所好,笼络感情。
陈为维护统治地位,极力扩充军队,把所部三个师扩为三个军,兵力达15万人以上,陈还于1932年5月用武力接受西南政务委员会所属的空军和海军,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空军和海军的地方军阀。同时,建立广东军事政治学校,自兼校长,自建一套系统,对抗“中央”。派其亲信林翼中等控制党政大权,排挤胡派和孙科派势力。经济上残酷搜刮民财,乱立苛捐杂税,民不聊生。为支持庞大军费,陈用官办形式兴办工业,在广东建立起一批工厂,如糖厂、水泥厂等企业,获取巨额利润。为军事防卫,兴建了一批港口、公路。客观上有利于广东地方工业的发展。
为对抗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陈济棠在省内提倡谈经尊孔,编辑出版《孝经新诂》、 《经训谈孝》等毒化人民。创办学海书院,聘请张君劢为院长,宣传封建思想,忠君思想,要部下对他效忠。
陈济棠为保持偏安一隅的局面,对蒋介石虚与委蛇,费尽心机。在蒋介石发动对苏区的第四、第五次围剿中,陈都派重兵呐喊相助,同时,出兵占据要津,以防蒋军突入。1933年“福建事变”发生,李济深、蔡廷锴电告陈济棠,以求相应。陈济棠则与胡汉民通电反对,害怕危及广东的统治,派兵入闽配合蒋军。虽如此,陈济棠势力坐大,独占南粤却深为蒋所不忍,派重兵据闽赣窥视广东。蒋陈之间矛盾日益加剧。
1936年,中日战争迫在眉捷,蒋决心结束两广割剧局面,宁粤桂矛盾骤然如水火之势。1月胡汉民旅欧归国,陈济棠、李宗仁深恐胡、蒋联盟危及两广,仍将胡迎往广州。胡也想借两广对抗蒋,以求政治发展,但陈、李两人不为所用,胡久居广州形同软禁,一气之下于5月12日因脑溢血而死。蒋借此派居正等以祭胡为名赴广州,强令两广结束半独立局面,服从中央。
5月21日, 日本增兵华北,华北局势日益危机。陈济棠与李宗仁、白崇禧以要求南京政府领导抗日为名,于6月1日以西南执行部和西南政务委员会名义呈请中央。逼中央领导抗日,以转移蒋对两广压力。2日通电全国,呼吁一致敦请中央领导抗日,打出反蒋抗日的旗号, 4日,陈、李以第一、四集团军总司令名义率两广将领30人,通电响应。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六一事件”。两广军队时共30余万人,改称抗日救国军西南联军,并拥飞机100余架、舰船数十艘,陈、李分任总司令和副总司令,发兵北上,欲一举占领两湖地区形成全国倒蒋局面。两广抗日主张适应国内政局和民意,获国人同情,各派人士云集广州,俨然形成一派抗日气候。蒋急忙调兵占领衡阳,阻制两广军队北上,一面以召开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以解决事端。同时对陈、李实行—拉一打的策略,分化瓦解。蒋依靠中央财力大肆收买陈济棠部下,肢解陈部军队,打击陈济棠。7月6日第二军副军长李汉魂离职赴港,9日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通电拥蒋。13日南京政府及军事委员会免去陈济棠所任各职。却任李、白分别为广西绥靖正、副主任以安其心。又任余汉谋为广东绥靖主任兼第四路军总司令,余即刻在大庚通电就职,对陈“逼宫”。相继第二军军长张达,第三军军长李扬敬离陈。7月18日广东空军司令黄光锐为蒋收买,率全部飞机投蒋。陈受此打击,惊恐万状即刻逃亡香港并宣布下野。8月30日陈出国到欧州避难,从此一厥不振。
抗战时期,陈回国,国民党五届六中全会因蒋提名选为中央执委和国防委员。1940年一度担任农林部长。抗战胜利后,陈任两广及台湾宣慰使,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不久弃官投身教育事业,先后在广州和香港创办珠海学院。1949年4月李宗仁代总统任命陈济棠为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扩建军队,企图对抗解放军,以东山再起,复振雄风。但好景不长,不久薛岳、余汉谋分任琼崖防御总、副司令,陈大权旁落。陈积极反对国共和谈,为蒋介石复位奔走呼号。1950年4月海南岛解放,陈逃往台湾,任总统府资政、战略顾问。1954年11月3日,陈济棠在台北病死。
相关参考
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出生于广东防城港(今广西防城港),汉族客家人,粤系军阀代表,国民党一级上将,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华民国农林部部长。长时间主政广东,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
那是一个危急,却处处能彰显血性的时代,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此时仿佛露出了英武的风采。然而,也有不和谐的音符。1936年6月1日,陈济棠联合李宗仁在广州宣布独立,成立了以日本人为后台的“抗日救国军
历史人物 张学良与赵一荻唯一孩子, 定居美国不会中文, 多次替父亲回家探亲
张闾琳,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将军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张闾琳在加州大学读书时,结识了一位在加州大学读书的华人少女陈淑贞,陈淑贞是粤系军阀陈济棠的侄女。张闾琳与妻子陈淑贞生有二子,长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