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陈嘉庚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华侨
篇首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陈嘉庚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陈嘉庚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镇)的一个华侨商人家庭。他长期侨居新加坡,经营橡胶业,被称为东南亚橡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
1890年秋,陈嘉庚首次出洋,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成为新加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华侨企业家。在这期间,陈嘉庚结识了孙中山,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走出了经商发家的小圈子,于1910年春加入同盟会,投入到民主革命的洪流中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接着福州光复。陈嘉庚被新加坡的福建侨民推选为福建保安会会长,他立即给福建同盟会汇回银元二万元,以后又陆续筹款十余万元,给新政府以有力的财政帮助。不久,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陈嘉庚汇款五万元表示支持。
陈嘉庚“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攻”①。他把兴办教育看成是“尽国民一分子之天职”②。 1894年,陈嘉庚将其积蓄二千元,在家乡集美创办了惕斋学塾,这是他捐资兴学的开端。十数年内,他陆续在家乡创办了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各类学校,并于1919年6月回国亲自筹建了当时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陈嘉庚为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倾尽心血,在他经营顺利的1925年,不仅捐资扩充厦大、集美两校的规模,而且还赞助了福建省二十八个县市的七十三所中小学。就是在他的企业遭到困难,面临破产时,他仍抱着“宁使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①的决心,竭尽全力维持办学。
陈嘉庚不仅是教育事业的赞助者,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他创办厦门大学和亲自管理集美学校校务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教育思想。他突破封建禁锢,提倡女子教育,创为了一批女子学校;他注意吸收出身贫寒的有志青年入学,给他们以种种优待照顾;他注重师资队伍的素质,奖励师范生,不惜重金广揽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他赞赏科学和民主的口号,主张学校应对各种思想兼容并蓄,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关心国事;在三十年代,他就提倡学生德育、智育和体育全面发展;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他提倡普及教育,提倡办职业技术教育,等等,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了济南惨案,陈嘉庚在新加坡组织了“山东惨祸筹赈会”,亲任会长,发动华侨捐款130余万元,救济山东被害的民众,并在侨居国开展抵制日货运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召集侨民大会,致电“国际联盟”表示强烈抗议,并联络华侨开展救亡运动。当十九路军在上海对日军奋起抗战时,陈嘉庚向华侨筹募巨款,热忱支援,并号召侨胞, “时至今日,任何人皆应抱牺牲精神,各尽所能,以与暴日抗!”②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先后出任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主席和南洋各届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主席。在陈嘉庚的领导下,华侨筹赈救亡工作遂在全南洋范围内形成了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广大华侨先后募捐国币两亿多元,并有成千上万的华侨志士回国服务或奔上抗日前线为国报效,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
1938年10月,身为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公然发表对日“和平谈话”。陈嘉庚不顾和谊,以民族利益为重,痛斥汪精卫是秦桧,并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提出:“敌人未退出我国以前,公务员谈和平便是汉奸国贼”的电报提案,获得通过,给当时喧嚣一时的主和论以沉重的打击,被邹韬奋称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①。后来,汪精卫公开投敌叛国,陈嘉庚立即致电蒋介石,强烈要求“宣布其罪,通缉归案,以正国法,而定民心”②。充分体现了他公患体国除恶务尽的精神。
1940年3月,陈嘉庚率领南洋华侨慰问视察团回国,先后到了重庆、成都、西安、兰州、西宁等地,耳闻目睹国民党当局的政治腐败,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行径,感到十分痛心。为了解真实情况,陈嘉庚不顾蒋介石的一再阻挠,冲破重重障碍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参观了延安的学校、工厂、机关,考察了陕北根据地人民的生活。这些都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了振兴祖国的希望,促使其产生了一生中最重大的思想转变,从此,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从延安回到重庆,陈嘉庚不顾蒋介石的软硬兼施,刚正不阿,大胆抨击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苛政。这一切使国民党当局极为不满,派人千方百计在“南侨总会”内部推行倒陈运动。但国民党的阴谋并没有得逞,在第二届南侨大会上,陈嘉庚以压倒多数票连任第二届“南侨总会”主席。
1941年12月,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陈嘉庚毅然担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总会”主席的职务,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领导华侨抗日武装独立抗击日寇的进犯。在英军放弃新加坡前夕,经亲友一再催促,陈嘉庚才离开新加坡,匿居印尼度过三年流亡生活,匿居期间,他边撰写《南侨回忆录》,边关心抗战的形势,在安危未卜的险恶环境中,他随时准备以身殉国。陈嘉庚终于躲过了敌人的魔掌。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又回到了新加坡,受到500多个华侨社团的热烈欢迎,重庆各界也举行了陈嘉庚安全脱险庆祝大会。
抗战胜利后,陈嘉庚基于对国内政局的认识和了解,对蒋介石不抱任何希望,他认为要蒋介石“还政于民,正无异与虎谋皮”。不久,全面内战爆发,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致电杜鲁门总统,美国参、众两院院长,明确表示反对美帝支持蒋介石发动反人民的内战,要求美国政府迅速改变对中国的政策。为了斗争的需要,陈嘉庚在胡愈之等人的帮助下,创办了《南侨日报》,还组织了以陈嘉庚为主席的“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领导华侨以实际行动支持祖国的民主运动。1948年5月,陈嘉庚代表新加坡华侨各界代表大会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并声明否认蒋介石为中国总统。这一声明在国际和海外华侨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金体会议,共商建国大计。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1950年5月,陈嘉庚回国定居后,为促进祖国统一和华侨大团结,做了大量工作。他抱着对国家、对人民无限热忱和负责的精神,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大胆提出批评。他除了忙于国事活动外,还亲自规划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扩建,并募款创办了厦门华侨博物院。陈嘉庚一生献给祖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资金,按照黄金价格计算,合人民币15000万元,创办和赞助过的学校超过百所,这在我国私人办学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1961年6月,陈嘉庚突然发生脑溢血,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刻,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把在国内的300余万元存款,全部献给国家。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
注释
① 陈嘉庚: 《集美小学记》,转引自张楚琨: 《陈嘉庚光辉的一生》。
② 陈嘉庚: 《南侨回忆录》第4页。
① 转引自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7卷,第33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 转引自胡华主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7卷,第33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 邹韬奋: 《抗战以来》。
② 陈嘉庚: 《南侨回忆录》,第72页。
① 转引自《陈嘉庚先生纪念册》,第82页。
相关参考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