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李达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马克思主义
篇首语: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李达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李达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李达,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10月2日生于湖南省零陵县一佃农家庭。
李达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早年在家乡读私塾,15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零陵县永州中学。1909年考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前身)。1913年考取湖南留日官费生,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师范。他刻苦攻读理工科,决心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1918年5月,李达等为反对段祺瑞政府同日本签定卖国反苏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组织了留日学生救国团,罢课回国请愿。请愿斗争失败后,李达重返日本,毅然放弃理科学习,转而攻读研究马克思主义,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并很快由爱国者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和宣传者。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李达热烈拥护和支持这一伟大的革命运动,在日本积极向国内报刊投稿,宣传马克思主义,声援国内斗争。五四运动后,向国内比较系统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及欧洲各国社会主义政党的情况,成为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1920年夏,李达以留日学生理事的身份回到上海,参加筹建中国学生联合总会。8月,李达与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并推陈独秀为书记。上海组成立后,为了宣传党的主张,统一建党思想,创办了党的第一个刊物——《共党月刊》,李达担任主编。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既负责筹措经费,又担任撰稿和发行工作。这一刊物,出色地宣传了列宁的建党学说和共产党的基本知识,介绍了俄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建党的经验,成为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李达还参加了党的公开刊物——《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1年2月, 李达代理上海发起组书记,主持上海组的工作。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华,在上海与李达、李汉俊晤谈。李达报告了上海及其他各地党的早期组织的工作情况。国际代表认为组党时机已成熟,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原先的酝酿与国际代表的建议,李达分别与在广州的陈独秀和在北京的李大钊联系商讨,确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李达担负了党的“一大”的筹备工作,并代表上海发起组,分别写信通知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及日本留学生中的共产主义小组或党员,各派两名代表出席党的“一大”。1921年7月,李达作为上海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期间,李达除参加起草文件外,还负责“一大”会址的选定和代表的住宿安排等具体事务。大会最后一天,会场遭到租界巡捕搜查,李达与夫人王会悟又设法在浙江嘉兴南湖租雇一条画舫,将代表转移至此继续开会,保证了大会的顺利闭幕。李达作为“一大”的筹备人和组织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大”上,李达当选为中共中央局委员兼宣传主任。
“一大”后,李达又创办了党的第一个秘密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并任主编。他除著译书稿外,还承担编辑、付印、校对和发行等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该社在李达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出版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党的初创时期,成为许多共产主义者的启蒙读物和教科书,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李达还创办了上海平民女校,并兼任校长、为党培养了一批妇女运动的人材。在“一大”前后,李达还撰写了《张东荪现原形》、 《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无政府主义之解剖》、 《劳动者与社会主义》、 《劳工神圣》等文章,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成为建党初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
1922年7月,李达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辞去宣传主任职务。11月,应毛泽东之邀到长沙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1923年夏,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李达与陈独秀发生激烈争论。加上对陈独秀家长制作风不满,并为了专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于1923年秋退出中国共产党。
脱党后,李达仍与党保持良好的联系,始终不渝地为党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1923年至1926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哲学专著《现代社会学》,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北伐战争时,应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邓演达之邀赴武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等职。同年3月回长沙筹办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湖南省党校,任教育长。大革命失败后,李达在国民党统治区长期担任大学教授,在反动派的“通缉令”下,仍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曾被进步学生和进步书刊誉为“红色教授”。1928年,与邓初民等创办昆仑书店,1932年,又创办笔耕堂书店,陆续出版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之后,又撰写了《经济学大纲》、 《社会学大纲》等专著,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抗战期间,李达先后在广西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后被国民党教育部解聘闲居家乡。1947年春,任湖南大学法律系教授。1948年11月至1949年4月间,协助中共湖南地下党组织,动员程潜起义,努力促成湖南和平解放。1949年4月,在中共华南分局的安排下,李达离长沙经香港到达北京,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出席了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政协委员。12月,中共中央根据他的申请和他几十年的表现,由刘少奇介绍,批准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李达历任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一任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撰写了《〈实践论〉解说》、 《〈矛盾论〉解说》等著作,主编了《唯物辩证法大纲》,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发展党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诬陷和迫害,被开除党籍,1966年8月在武汉逝世。1980年,得以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李达文集》。
相关参考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