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李公朴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周恩来
篇首语: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李公朴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李公朴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李公朴,字朴如,原名李永祥,字晋祥,祖籍江苏武进县湖塘桥。1902年11月26日生于常州。1915年因家境贫寒辍学,入商行当学徒。
“五四”运动中,他以“长啸”为笔名,在报上揭发老板改换商标,将日贷冒充国贷出卖的奸商行为,被老板开除。此后,在哥哥的帮助下入中学读书,后来考入上海沪江大学。此间,他积极参加了五卅运动,担任学联工人科科长,负责联络支援上海工人反帝大罢工。反帝爱国斗争的发展,促使李公朴投笔从戎,到广州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并加入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北伐战争中,任北伐军东路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委员,随军经福建,浙江返回上海。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正当李公朴疑惑、徬徨时,一天,政治部一个通讯员暗中告诉他,上司叫拿一包共产党的宣传品藏到他床下,意在搜查陷害。李公朴愤然离开了国民革命军,从此也脱离了国民党。
1928年,李公朴考取了美国雷德大学的奖学金,去美国学习。1930年冬由美国回到上海创办了《业余周刊》、 《读书生活》和“读书生活出版社”,开展民众教育。“九一八”以后,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一天的日记》一文中,对国民党的对日不抵抗政策表示强烈不满,预言“无声的中国,总有一天要变成怒吼的!”号召民众准备发出怒吼般的最强音。①在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中,李公朴同社会上的进步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读书生活出版社”为中共在巴黎出版的以海外华侨为主要对象的《救国时报》搞国内外发行,扩大了中共抗日救国主张的影响。经中共地下党员夏征农的介绍,出版社出版了由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这是《资本论》在我国第一次出版。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2月,李公朴同上海文化界300多名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要求“停止一切内战”, “开放民众组织,保护爱国运动,迅速建立起民族统一战线”。②在李公朴等人的筹备、推动下,1936年1月28日,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在此基础上,于同年5月31日至6月1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李公朴被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6年11月22日深夜,国民党政府在上海逮捕了沈钧儒、李公朴等救国会领袖,制造了“七君子冤狱”。李公朴等被捕后,各地进步团体和爱国人士纷纷发表宣言、声明,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释放他们。1937年4月12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赞扬李公朴等“以坦白之襟怀,热烈之情感,光明磊落之态度,提倡全国团结,共赴国难,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此实为我中华男女之应尽责任与光荣模范”,②要求国民党彻底放弃过去的错误政策,立即释放一切爱国领袖和政治犯。6月下旬,宋庆龄等发起救国入狱运动,提出如爱国有罪,愿与七君子同受处罚。由于李公朴等七人不屈不挠的斗争和各界人民的热烈声援,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敦促下, 7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将李公朴等七人释放出狱。
出狱后,李公朴等赴南京向蒋介石陈述抗日救国的意见,随后李公朴即奔赴晋西北抗战前线。在山西,应阎锡山的邀请,担任了“民族革命大学”的教授和顾问,并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统一战线组织——晋西北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任宣传部长,开展抗战的宣传教育。
1938年4月,李公朴由山西到武汉。当时武汉形势紧张,中国军队正在部署保卫武汉。李公朴到学校、工厂讲演,号召民众保卫武汉。执行片面抗战路线的国民党武汉卫戍司令陈诚以“煽动兵工厂罢工,破坏抗战”的罪名,将李公朴扣押起来。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给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周恩来写信,请帮助营救。周恩来亲自与陈诚交涉,使李公朴再次获得自由。
武汉失守后,对国民党抗战失去信心的李公朴到延安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参观访问。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会见了他。延安之行后,他决定到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抗战宣传教育工作。1939年5月,李公朴组织的“抗战建国教学团”从延安出发,跨过黄河,到晋察冀边区进行抗战宣传教育和考察。所见所闻,使他把中国未来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中预言:“这是今天民主的模范根据地,也是将来新中国的雏型”。
1941年秋,李公朴由北方的最前线,去西南大后方的昆明。在昆明,他联系进步人士开展爱国民主运动,有时公开讲演,介绍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情况,宣传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1942年底,在出版界朋友的支持下,李公朴创办了“北门书屋”,出售进步书刊。一年后又创办了“北门出版社”,编印一些青年读物和书刊,为大后方文化教育事业服务。为使大后方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出版社秘密翻印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义义论》、 《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1944年,李公朴在昆明参加了民主同盟,并被选为省支部执行委员。他更加努力地投身于争取抗战胜利的民主运动。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李公朴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
在重庆,李公朴多次参加要求实现和平、民主的群众集会,并发表演说。1946年2月10日,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重庆各界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协会议胜利闭幕大会,李公朴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任大会总指挥。企图破坏和平、民主的国民党,出动大批特务捣乱会场,李公朴、郭沫若等六十多人被殴打致伤,造成震惊中外的较场口血案。
较场口血案使李公朴进一步认识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5月,李公朴带着伤痕回到昆明,继续为争民主、反内战而斗争。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大规模内战。李公朴等民盟领导人,举行新闻招待会,发表演说,揭露国民党破坏和平的罪行,动员人民反对内战。国民党特务给李公朴寄去装有子弹的恐吓信,他的回答是: “既然要从事民主运动,就要抱着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的决心!”①
恐吓不成,国民党特务终于下了毒手。1946年7月11日晚9时,李公朴携夫人外出归来,行到昆明学院坡时,被特务用美制无声手枪击中三弹,腹腔被射穿,经医院抢救无效,于12日凌晨5时20分逝世。
国民党的暗杀,激起全国人民的义愤。民主同盟、中国共产党等党派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严重抗议。13日,毛泽东、朱德给李公朴夫人张曼筠女士发来唁电:“惊悉李公朴先生为反动派狙击逝世,无比愤慨。先生尽瘁救国事业等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①周恩来在上海听到李公朴牺牲的消息,流着悲愤的热泪说:“应该肯定他是一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而献身的战士”。②
新中国成立后,李公朴的遗骨由昆明迁到上海,安葬在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注释
① 《救国会》第6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 《救国会》第31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① 《上海烈士小传》第18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① 《闻一多传》第42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相关参考
李公朴李公朴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教育家,爱国七君子之一。他主张抗日,反对投降卖国、反对内战,是民主运动的旗手。他热爱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忠实朋友。在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发
中国现代史·历史事件·李闻惨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指使特务机关杀害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的暴行。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李公朴和西南联大著名教授闻一多,因积极参加争取和平民主、反对
王明,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原属六安)人。1904年生,小商人家庭出身。1924年考入武昌商业大学预科,曾任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委,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和联络工作。1925年,在武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