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梁漱溟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篇首语: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梁漱溟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梁漱溟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1893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九年九月九日)生于北京。

梁漱溟幼时受封建教育。1898年,入中西小学堂就读,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900年,转入北京南横街公立小学堂,翌年,入彭翼仲创办的启蒙学堂。1905年,考入北京顺天中学堂,逐渐关心时事政治。由于受其家庭和社会关系等的影响,曾赞同梁启超的改良主张,成了一名小小的君主立宪派。后受同盟会革命思想影响,经甄元熙介绍,于1911年上半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是年顺天中学毕业后,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任京津宣传同盟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记者。1912年8月,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立大会,转为国民党党员。 《民国报》从天津迁到北京改为国民党机关报后不久,先后自动退出《民国报》和国民党。

袁世凯死后,1916年梁漱溟任南北统一内阁北京政府司法总长张耀曾的机要秘书,此间写有《究元决疑论》,在《东方杂志》上连载,批评古今中外各家学说,推崇佛家学说,引起了蔡元培的注意。是年夏,梁漱溟随张耀曾下野辞职,撰写了《吾曹不出如苍山何》一文,呼吁社会各界组织国民息兵会,共同制止内战。翌年10月,受蔡元培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并陆续开设儒家哲学,孔学绎旨等课,编有《印度哲学概论》、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论著,为北京大学教授。在此期间,梁漱溟将印度哲学,柏格森“生命哲学”与中国儒学相揉合,重点发挥孔子哲学,形成了自己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1922年直奉战争后,和胡适等一起提倡“好人政府”并萌芽了“乡治”思想。1924年夏,辞离北大讲席,赴山东主持曹州中学高中部,试图自己办学,确定了“乡治”思想。

1927年,梁漱溟应李济深之邀赴广东,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建设委员会代理主席,提出改造社会要从乡村着手的“乡治”主张,并拟定了开办“乡治讲习所”的方案,得到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批准。翌年,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开办乡治讲习所。1929年,梁漱溟先后到陶行知所办晓庄师范,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昆山县所办乡村改进事业、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所办自治事业和阎锡山所搞的山西村政等地参观考察。同年秋,应梁仲华、彭禹庭商请,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编有《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讲授乡村自治组织。1930年,梁漱溟接办北平《村治月刊》,宣传其政治理论。翌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县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先后任研究部主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并在邹平、荷泽办乡村建设试验站,培养乡村建设运动的干部。

梁漱溟主张的乡村建设,是要“替中国民族在政治上,在经济上、开出一条路来走”①,思想解决中国的整个问题。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 “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只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职业”②人与人是“义务关系”、“情谊关系”,因此,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 “法制礼俗悉被否认”,社会才动乱不安,中国唯一出路就是进行“乡村建设”,恢复“法制礼俗”,维持“社会秩序”。他主张建立以“乡农学校”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乡村基层组织,用乡村建设运动来替代或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所以,这种理论和实践具有封封建性,反共性,客观上是为国民党反动派服务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梁漱溟应蒋介石之邀赴南京,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转至四川。翌年1月,访问延安,同毛泽东进行两次长谈,毛泽东批评其乡村建设运动是改良主义。随后他参与抗日民主活动,曾任第一、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防会议参议员,提出了“一多相容,透明政权”的政治主张。1939年初,以战地巡视特派员身份巡视了鲁豫苏皖抗日游击区。是年10月,在国民党进一步限制和取消全国人民和抗日党派民主权利的情况下,梁漱溟与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等人发起组织了统一建国同志会。1940年12月下旬,多次与黄炎培、张君劢、左舜生等人在重庆商讨酝酿成立第三者性质的政党,以期在国共两党之间求得发展,在国内政治生活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1941年3月19日,他以乡村建设派身份与黄炎培、左舜生、张君劢、沈钧儒、张澜等商定将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由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后在国民党统治区不能公开活动,他被委派去香港办其机关报,以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与支持。9月18日,在香港创办了《光明报》,任社长,宣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政治主张,并发表社论,向国内外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已在重庆成立。年底,香港论陷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撤回广西、桂林、主持西南民盟的组织活动,并联络地方民主人士开展抗日活动。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召开全国临时代表会议,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梁漱溟任中央常务委员,国内关系委员会主任。左舜生退出民盟后,他接任秘书长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漱溟为图国内和平,避免内战,作了一些工作。1946年,梁先生任民盟秘书长, 1月,他以民盟代表身份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年春,第二次赴延安,会晤毛泽东,随后,并以民盟秘书长身份,参与《第三方面》人士国共两党和谈的调停活动。主张国民党在政治上让步、共产党在军事上让步,以折衷方法求得国共妥协,实现国内和平。此外,他同其他民主人士一道为争取国内和平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1946年7月11日、15日李公朴、闻一多血案发生后,梁先生受民盟总部委托,同周新民等于8月6日到达昆明调查“李闻惨案”,22日由昆明返回上海。收集了国民党特务各种罪证,对事件作了一些真实说明。 8月26日,发表了《李闻案调查报告》、《李闻被害真相》,明确指出国民党当局对此案“吞吞吐吐”。旗帜鲜明,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特务的暴行。他激愤地说: “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们要看看国民党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完!我在这里等着他!”梁先生在白色恐怖面前,不畏强暴,表现出崇高的气节。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对国民党存有严重的幻想。10月,他未经与中国共产党协商提出了一个国共和谈的折衷方案,受到周恩来的批评后,收回了方案。民盟被国民党反动派宣布为“非法团体”后,他先后退出和谈,1947年11月声明退出民盟。1948年,在重庆创办勉仁国学专科学校(后改为勉仁文学院)从事讲学与著述。翌年初,在重庆《大公报》上连续发表文章,指责国民党对内战负有主要责任,共产党也负有一定责任,并错误地认为中国共产党用革命武装统一中国将使中国没有联合和民主。1950年初应邀来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漱溟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0年后相继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国文化书院发展基金会主席等职。

梁漱溟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积极追求探索。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随后又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来他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他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必须从乡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并积极从事乡村建设的实践。但由于他认为中国缺乏阶级,不赞成用暴力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到头来他虽付出“一生心血,全副肝胆”的努力,仍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他的宿愿。新中国建立后,他“醒悟”到自己走的是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尽管如此,梁先生那种“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爱国初衷和为之奋斗的不懈努力是值得人们称道的。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他同情并敬重中国共产党改造社会的精神和为之进行的努力。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并没有妨碍他在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梁先生曾两次访问延安,与毛泽东主席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多次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全国解放后,他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的形势所鼓舞,庄严宣布:“我已经认定跟着共产党走了”。并对自己的政治主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梁先生反对以非历史的观点评价孔子,反对把批判孔子与批判林彪相并提,并为刘少奇、彭德怀同志辩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梁先生对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十分欣慰。他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是有希望的。

梁漱溟先生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半个多世纪里,他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著作,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印度哲学概论》、 《乡村建设论文集》、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乡村建设理论》、《我的自学小史》、 《中国文化要义》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梁先生重新活跃于学术舞台,完成了50年前着手的《人心与人生》、出版了《我的努力和反省》、 《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他还参加与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并亲自为学员授课、答疑,接待来访的国际著名学者,梁漱溟为弘扬民族文化,扩展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梁漱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注释

① 梁漱溟: 《主编本刊《村治》之自由》,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年编《中国现代哲学史料汇编》第137页。
②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年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233页。

相关参考

人物志 孙武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人物志 吴晗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人物志 梁希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人物志 秋瑾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人物志 林森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人物志 恽代英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人物志 沙千里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人物志 朱德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人物志 史良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

人物志 陈云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