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刘静庵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Posted 武昌
篇首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物志 刘静庵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志 刘静庵的人生经历,历史资料
刘静庵(敬安、敬庵),原名贞一,入湖北新军时曾用名大雄,湖北潜江人,生于1875年。少时从业旧儒,但“有志新学,尤热心救世。”①1903年至武昌,居旅舍而自学不倦。当时武汉的爱国青年知识分子胡瑛、张难先、 吕大森、曹亚伯等人受革命思潮影响, “有覆清之志”,②刘静庵与这些人往来密切,经常聚于武昌多宝寺街“讨论革命进行方略,”③共商筹备革命组织。他认为“要想革命,必须运动军队,要想运动军队,非亲身投入行伍不可。”④遂经人介绍,入黎元洪为管带的护军马队营,担任司书职务。
经过一段筹备工作,在胡瑛、张难先诸人的主持下,1904年7月3日,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于武昌多宝寺街正式成立。 “宗旨标明研究科学,实则意在愚官府耳目,……维会员,则以心记之宗旨‘革命排满’四字为主。”⑤刘静庵既是发起人,又是“最激烈之所员”,⑥科学补习所成立后不久,即与华兴会联络,准备响应华兴会预定于11月发动的长沙起义。科学补习所制定了详细的举事计划,其中发动新军马队一项由刘静庵负责。正当紧张筹备之时,华兴会方面消息泄病,机关遭到破坏,清军搜去了华兴会与科学补习所计划共同行动的文件,湖南巡抚陆元鼎即电告湖广总督张之洞查办。但科学补习所由于事先接到了黄兴的急电,及时作了部置, “胡瑛王汉等移藏枪械于汉阳鹦鹉洲,刘静庵销毁所中文件册据,张难先通知各同志远祸。”①因而未受重大损失。
科学补习所被查封时,刘静庵因与美教会中华圣公会会长胡兰亭相识,曾到圣公会内暂避。不久,他与黄兴的信函往来引起了黎元洪的注意,被迫离营,受聘为圣公会所办的阅报室日知会的司理。科学补习所被破坏,使湖北革命运动遭到暂时挫折,但刘静庵决心重建革命机关,作为革命活动的场所。接办日知会后,他“整理书报,详定章则,对阅书报者,招待极周,迎机启示。数月,会务大进,党人亦稍稍来归。”②为了开展工作的方便,他接受了教会的洗礼,取教名保罗。他利用教会的地位,从上海、日本购进大批书报, 其中有《猛回头》、 《警世钟》、《革命军》、 《孔孟心肝》等宣传革命的书籍及《民报》、 《湖北学生界》等革命报刊, 置于阅报室中,以“吸引同志、进行组织。”③逐渐“谋军事上元活动。”④除利用革命书刊进行宣传鼓动外,刘静庵还在日知会内定期组织公开演讲,通常每星期一次, “阐述世界大势,本国危机,及现今救亡之道”。⑤经过刘静庵的努力, 日知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宗教宣传机构转变为革命的组织机关。“湖北党务自科学补习所挠败,经先生呼号,声势复振。”⑥
1906年3月, 日知会举行正式成立会议。到会者百余人。刘静庵在会上报告了筹备经过,并作了讲演。他指出,由于清政府的卖国,中国“现在祸在眉睫,应该醒来,应该觉悟,早想挽救之法”,他号召“军学两界同志,以后一切责任、及开导民智,救中国危亡,成一新中国·俾黄帝子孙不复为亡国奴。” ①日知会以阅报室所在的候补街高家巷为总机关,设干事会与评议会,刘静庵被推为总干事。
日知会正式成立后,组织发展与革命发动均有迅速进展。在发展会员时, 日知会“不尚严格形式,惟在灌输宗旨,使其真正认识革命而归依之。”②在武昌各军营及学校中,都秘密设立了代表,并由会员出面组织了一些小团体,如群治社、明新公学,黄冈军事界讲习研学,作为“训练党员机关”。③刘静庵还利用湖北新军中外省籍的革命志士,积极向外省发展革命力量。贵州的王宪章、河南的李济川、广东的许崇灏等人, “皆得与敬安同立大愿,分途进行。而各省新军中,亦多有日知会会员插足其中,阴为结合同志。”④刘静庵还亲自主持创办了江汉公学与东游预备科,以“广储革命人材。”⑤
革命宣传是刘静庵领导组织日知会活动的又一重点。日知会不仅“散布各种革命书报于军学绅商各界”,而且,在刘静庵的主持下,还在黄州设立了印刷机关,对“运动革命之出版品,”“广为印送”。⑥他 “与日知会干部诸同志常开会议,秘授宣传革命之法。”⑦为了扩大宣传阵地,刘静庵又担任了圣公会办的文华书院的国文教习,在讲堂上发挥民族大义,引伸民权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日知会成立仅数月,入会及与日知会有密切联系者即达数百人, “极形发达,每逢礼拜假期,至日知会阅书报者更多,兵士学生,习以为常。”⑧
日知会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同盟会的重视。刘静庵也主动取得同盟会的指导。1906年春,他曾派吴崐赴香港见黄兴,商讨发动事宜,因南洋筹款未能遽集而止。不久,同盟会东京总部派余诚回湖北,进行联络,“倚日知会进行”。①刘静庵与余诚密切配合,曾拟议以其为“长江上游组织部长”。②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也假日知会转发于武汉各地。
1906年9月,法人欧几罗受孙中山派遣,到湖北考察党务。刘静庵组织日知会员集会欢迎,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10月,同盟会发动萍、浏、醴起义,派人至武昌与刘静庵商议配合,获得了刘静庵的积极支持。12月,他召集日知会干部会议,讨论形势,建议同志全体投入新军,以发动响应。但12月中旬,萍、浏、醴起义已经失败,清政府悬赏缉拿姜守旦、王胜、朱子龙,刘家运等十数人。混入日知会的郭尧阶为邀赏,竟向湖北巡警道告密。1907年1月13日,刘静庵被捕。在此前后因郭尧阶叛卖而被捕的还有胡瑛、朱子龙等九名日知会骨干。清政府对刘静庵先是甘言诱供,继之酷刑拷打,逼迫刘静庵承认是刘家运。但他坚贞不屈,于公堂之上慨然承认自己是革命党刘静庵,但声明非刘家运。清湖北巡警道冯启钧为冒功邀赏,伪造供词,判处刘敬庵死刑,后由于舆论压力及其同情革命的外国教士的救援,又改判为永远监禁。在狱中,刘静庵坚持斗争,不仅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革命,而且与胡瑛、吴贡三等人“秘密组织一中华铁血军”, “阴与日知会员变名分分设之各种机关通声气。”③1911年6月,终因不堪虐待、伤病交加,死于狱中。
注释
①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55页。
②③ 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三联书店1952年版2、3页
④ 蔡寄鸥《鄂卅血史》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14页
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547页
⑥ 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三联书店1952年版 2页
①②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548、555页
③李廉方《辛亥武昌首义记》,转引自贺党非、冯天渝《辛亥武昌首义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4页
④⑤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56、62页
⑥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556页
① 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前编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14页
②《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列·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56页
③⑤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556页
④ 同上书 580页
⑦同上书 577页
⑥ 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 56页
⑧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辛亥革命》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556、577页
①⑧《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556、577页
② 参见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7页注6
③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 中华书局1981年版,59页
相关参考
孙武,原名葆仁,字尧卿,湖北夏口人。1879年生。1897年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湖南岳州新军教官。1900年唐才常等人组织自立军,孙武曾参与其事。自立军起义失败,他避居乡间得免。20世纪初,孙中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8月11日生于浙江义乌县吴店苦竹塘。7岁始读于乡村学堂,旋入育德小学。学习勤奋刻苦。12岁入金华小学。学习期间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中学毕业,因经济困难
梁希,字叔五,浙江湖州(今吴兴县)人。1883年出生于书香家庭。1905年被选入杭州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派往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并经常在章太炎主办的《民报》上发表革命诗文。191
秋瑾,字璿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77年11月生于福建厦门。十六岁前因祖父和父亲仕宦而随家辗转迁居,到过浙江、台湾。1893年至湖南。秋瑾幼年读书聪颖,“一时有女才子之目”
林森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1867年3月16日生于福建闽候一商人家庭。林森少时先后就读于福州培元学校、鹤龄英华书院。1884年曾赴台北电报局工作,次年返归大陆。1902年,林考入上海江海关工作
恽代英,又名蘧轩,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1895年8月12日,出生于湖北武昌。在新文化运动中,经常给陈独秀和《新青年》写信,表达自己敬仰的心情和探索人生真谛的愿望。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妇女
沙千里于1901年生于江苏吴县。青年时就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后,曾创办《青年之友》,宣传反帝爱国思想。1932年后在上海、重庆执行律师职务。1935年冬创办《生活知识》
朱德,字玉阶。祖籍广东省韶关府(今韶关市),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李家湾(今丁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里。1892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春,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秘密传阅中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属上海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9年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而失学,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学徒,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商务印书
史良,字存初,1900年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幼年随父读书,1915年考入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新文化的启迪。1919年五四运动时,以学生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了支援